關于前方的語文說課稿范文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前方的語文說課稿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前方的語文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前方》。
一、教材
《前方》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必修一語文,第三專題——月是故鄉明中的第二板塊——鄉關何處。第二板塊是第一板塊——飄泊的旅人的延伸和拓展,其中的“家”已不僅是指故鄉,還指祖國與精神意義上的皈依。
二、目標
專題要求及文本特點教材分析中已有說明學生情況:我們的學生生在長在山青水秀,風光秀美的山區,從不缺少大自然美的沐浴,但也因為經濟落后,孩子們對這種美的高科技的表達手段較為陌生。
根據專題要求、文本特點及自己所帶學生情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
、倭私鈹z影散文的特點,體會聯想這一創作說法的具體運用。
②理解文中哲理性語句的含義,把握文章主旨。
2、過程與方法:
學生能夠獨立閱讀、獨立思考,與文本、同學、老師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與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偌ぐl學生善于發現美、思考美、表達美。
、谧寣W生能夠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進一步感悟精神家園對人精神的滋養。
學生第一次接觸攝影散文這種文體,文章立意又與常見的思鄉類文章大有不同,所以我把掌握攝影散文的特點,理解“精神家園”的內涵作為重難點。
三、方法
1、先談學法。遵循“學本教育”理念,“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具體做法:
、僮灾鲃邮植殚嗁Y料。
、诶首x,可以增強學生語感,幫助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本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廴c、批注,可以培養學生自覺閱讀、自覺篩選關鍵詞、主要信息的動手習慣。
、芎献饔懻,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團隊的力量,與同伴進行思維交換,增強合作能力。
、菡故窘涣,可以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進而增強自信。
2、教法:
遵循“學本教育”理念,我確定教法的指導思想為“突出學生,突出自學,突出學習力,突出發展力”。
具體做法是:
①情景設置。
、趩栴}引領。
、埸c撥。
四、教學過程
根據我!80分鐘翻轉大課堂”模式,“六步四循環”教學流程,課堂教學我準備了以下七個環節。
(一)導入:
用多媒體播放圖片及音樂,營造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掌握攝影散文的特點,體會聯想這一創作手法的應用。
2、理解文中哲理性語句,把握主旨。
3、深刻體會“精神家園”的內涵。
學生的學習目標與教師的教學目標是一一對應的,但呈現給學生的時候要簡潔明了。
。ㄈ┏鍪締栴}組:
出示問題組一:
文體特點:
1、查閱資料了解攝影散文的概念和特點。
2、讀課文,說說說說這些特點在文中體現在哪些地方?
此問題組設計在于讓學生先查資料得到理論依據,再以本文為例,深入理解攝影散文的特點,落實目標1。
點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激發學生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善于表達的意識。
出示問題組二:
梳理思路,體會寫作手法;品味句子思辨色彩,把握主旨:
1、在上組問題中,同學們明白攝影散文是將視覺的直觀性和散文可以自由聯想結合起來,那么作者在前方中是怎樣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的呢?
2、同學們說文章的思路是作者由畫面到聯想到對人生的思考再到畫面,那么這幅畫引發了作者怎樣的思考呢?你是否能從文中找到相應的句子,并且談談其中的含義呢?
3、作者的立意到底是什么呢?這與我們在第一板塊中所學的課文有什么不同呢?此問題組中三個問題是環環相扣的,在于讓學生在整體把握思路的前提下,聚焦重點,體會思辨性句子的深刻含義,從而把握文章主旨:“家”之精神家園,人們苦苦追尋的是精神歸宿。以及體會作者反彈琵琶式的立意特點,落實目標2和目標3。
。ㄋ模┵|疑。
此環節的設計在于查漏補缺,看看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是否還有疑惑,讓學生提問題。如果學生沒問題,根據教學需要教師也可以向學生發難。這節課我的預設問題是:文章結尾處照應開頭,進一步引發了讀者的思索,仿佛給人留下了永久的回味。那么同學們,你對結尾段“這坐在車上的人們,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作何理解呢?
此問題在于讓學生從文本走出,根據學生成長經歷以及自身的性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ㄎ澹┩卣褂柧殻
給出一幅圖,讓學生展開聯想寫出自己的思考。
此環節為深化目標而設,突出學生觀察,思考,表達的能力、
。┗貞繕,小結收獲,學生總結,教師補充。
(七)作業。
為了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體現到實踐中去,作業環節我的設計為:
請同學們用一周的課余時間,留意身邊的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物,定格片段作以記錄。
前方的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前方》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專題“月是故鄉明”第二板塊“鄉關何處”中的第一篇課文。曹文軒的《前方》承接漂泊的旅人,叩問“鄉關何處”,從一副攝影作品入手,闡述人類不可克制的離家的欲望,離家終究要歸家,家,不僅僅是生我養我的那方熱土,更是我們精神的家園、心靈的歸宿!肚胺健分敝溉祟惥駸o所皈依的生存處境,揭示了人類,作為人生苦旅者的悲劇性實質。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想北平》、《我心歸去》兩篇關于“思鄉”的散文,對“思鄉”這一人文母題有了初步感知,已經初步具備賞析散文的能力,但對“家”的概念還停留在具體的層面,對精神層面的“家”的概念還不熟悉。學生第一次接觸攝影散文,這篇文章立意上的別具匠心尚需教師點撥。根據新課改理念的要求,在老師適當的組織和引導下,學生能夠積極而獨立的思考,克服學習上的依賴性,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三、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①知識與技能目標:品讀課文,通過理解文中意義深遠的關鍵詞語和富有哲理性的佳句,把握文章的主旨內涵。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文本研習的評點方法,并運用這一方法鑒賞散文。
、矍楦袘B度與價值觀目標:感悟柚子對于故土的眷戀情懷,理解作者對人生之旅獨特的哲學思考,激發學生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園”。
教學重難點:抓住散文的文眼,理解和點評富有哲理性的語句和關鍵詞語。
確定這樣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主要依據課文特點和學生特點。
這是一篇飽含哲理的散文,語言比較含蓄概括,閱讀此類文本重點要善于解讀富有哲理的語言。從學生來看,高中生已經開始對人生、對社會進行理性思考,但是缺乏思考理論修養和思考的科學方法。因此,采用文本研習的評點方法,一方面可以吸取作家的思想營養,另一方面可以學習語文思維的一種方法:抓住關鍵語句,聯系具體事例進行闡釋;溯本追源,挖掘語言背后的深刻含義,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而課文又采取了文本和對話欄的方式進行編排,適合進行評點方法的教學。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課文中的語句往往兼有實指意義和虛指含義,布滿了濃郁的思辨色彩,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呢?我的方法是:大處著眼,細部入手,從文本的個性出發,設置教學過程和步驟。具體來說,就是從攝影散文的特點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抓住三個核心觀點,多層次多角度來討論分析,教師相機點撥,生成豐富的課程意義。
。2)學法:本專題的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因此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在文本創設的情景中進行對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想,并做出評點,培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1課時)
環節一:溫故式導入。具體導入語:初中時我們學過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領略了曹文軒對成長的思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攝影散文《前方》。
環節二:多媒體投影《前方》圖片,介紹攝影散文的特點。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兼有攝影和散文的審美特點,既有攝影藝術瞬間畫面的震撼力,又具有散文展開聯想和想象,自由運用語言的優點。設計這個環節意在介紹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環節三:聽配樂朗讀課文,并思考以下問題:
、俦疚氖怯蓴z影作品《前方》引發聯想而寫成,你從攝影作品中看到什么?(照片是一位印度攝影師所拍,畫面上是一輛破舊簡陋的汽車和一群在旅途上的人們,給人最突出印象的是畫面上靠近車窗的一位男子,手托下巴,兩眼望著窗外,眼神里布滿了對前方艱難旅途的惶惑和茫然。)該問題設計意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②作者由攝影作品主要想到了哪些?如何安排寫作思路?
作者聯想的內容主要歸納為: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
寫作思路是:文章先由照片的畫面入手,切入話題,然后展開聯想和想象,最后又歸結到照片上來,即“總——分——總”結構,據此文章可劃分為三個部分:即第一部分為第一段,第三部分為最后一段,中間為第二部分。
這個問題設計意在練習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整體把握文章。
環節五:研習文本,學習點評方法:
這篇文章從攝影作品、日常生活場景出發到對人生的哲理思考,文中包含著豐富的含義。對這些深刻哲理意義的理解,我們可以運用文本研習的評點方法進行解讀。
1、介紹點評方法:
文本研習的評點方法就是讀者和文本、讀者和他人的對話,也是一種交流,要求讀者用自己的經驗去觀照作者的文本,用作者的觀點去豐富自己的學識,進而在批判地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抓住關鍵語句、關鍵詞語反復揣摩、分析、比較,寫出自己對文本深刻含義及其作用的理解,并和他人交流。
教師示范評點1——4段。(通過提問題啟發學生選擇評點切入點和對關鍵刺激的評點思路)。
、賳栴}啟發思路(切入點):歸家和離家有什么異同?
句子:“歸家說明曾有離家之舉,而遠行則是離家而去。”
評點:分析離家的和歸家的共同點與不同點,提出“離家”的話題。這是從內容和作用進行評點。
、趩栴}啟發思路:沒有加以前離家可以理解,那么有家以后又為什么離家呢?
句子:“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
評點:說明人們離家的根源,這是表明作者立意的文眼,文章主要圍繞它展開敘述的,在寫法上有反彈琵琶的特點。
2、師生共同點評:
閱讀5——7段,由學生找出含義深刻的詞句,師生共同評點。(提出問題、尋找與問題有關的句子、闡釋句子、寫出評點、進行交流)
①問題: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華的游艇上,舒適的飛機中在作者看來也是一場苦旅?是從什么角度觀照的?
評點:說明境遇舒適,但是心情并不快樂,一樣是一場精神苦旅。這是抽象為人生旅途觀照的。說他是一場苦旅是從心里疲憊說的。
、趩栴}:為什么人“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評點:本文所謂“苦旅”其實是精神追尋的無盡無止而導致的人心靈上的無所憑藉。同樣,“家、家園和家鄉”也就是形而上的精神寄托,前方則是理想的召喚。
3、學生小組點評:
學生分小組閱讀第8——12段,并找出含義深刻的詞句,運用剛才學習的評點方法,在文本的對話欄里進行評點,然后將評點和同學進行交換閱讀。
、賳栴}啟發思路:第八段中作者又從聯想回到了攝影作品上來,哪些詞語體現了作者思路的轉化?
第八節:“因此,世界上有了路”(回到攝影作品上來。由“前方”到“路”到“汽車”,完成了從聯想到攝影作品的思維過程。通往夢想的道路)
、谧髡咴鯓佑烧掌D入對人生的思考?
明確:第9段由“路”著手,著眼于“路”與“家”和“前方”的關系,由日常的生活場景轉入對人生(命運與內心世界)的思考。
、廴祟惖拿\是什么?人生苦旅苦在何處?
第10段:“人實質上是一場苦旅。”(論述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意味深長,通過引入《圍城》里的汽車、豐子愷散文里擁擠的汽車最后拋錨,人們的焦慮、無奈和浮躁,點明尋求精神家園的心情。)
④如何理解“人生是一場苦旅”?(要點:有的人承受皮肉之苦,如照片上的情形、《圍城》里的描寫、豐子愷散文里的描寫;有的人物質條件優裕,卻承受精神之苦;有的人兩者皆有。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磨難在人的一生中永遠都擺脫不掉。)
、萑说谋瘎⌒詫嵸|體現在哪些方面?(要點:一是“人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家園。”、二是“人無法還家”、三是“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蕖凹幢闶沁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边@一說法看似矛盾,該如何理解?
。ㄇ耙粋“家”指具體的家,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實在的家”;后一個“家”指抽象的家,有“家的溫馨和安寧”,是人心靈的寄托,精神的歸宿。)
、摺奥贰、“眼前和心中”的深層含義:
“路”實指道路,虛指人們對精神家園的追尋;“眼前”指現實,“心中”指人的理想和追求。⑧既然人生實質上一場苦旅,是一場悲劇,那人類為何還有必要一直“向前流浪”?怎樣來理解人走向前方與惦念家鄉的矛盾?
第11段:“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于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這里揭示離鄉與思鄉是個永恒的矛盾。引入古典詩詞,表明理想的召喚下,追求精神家園的無止境,一種無奈的心境。
、嵛恼碌谝还澓妥詈笠还澋年P系如何?
明確:第1節由攝影作品入手,猜測畫面上人物的目的,說明“歸家”和“遠行”都是“在路上”,都與離家有關。結尾再次猜測攝影作品“前方”中人們的命運,扣住文章的寫作緣由。首尾呼應,從淺層次的生活經歷入手,上升到深層次的人生哲理的發問。
10怎樣理解這里的“家”和“曠野”?
第12段:“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對于目的地的不確定,理想不滅追求不止,可是道路不平整,最終到達的是自己想要的境界嗎?表達了作者對于理想的追求,可是不知道何時能達到目的地)
以上教學過程中,對于這些句子要求學生朗誦、品味和評點。
4、總結評點方法:
、僭谌闹髦嫉挠^照下,選擇角度,尋找感悟觸發點,寫出自己的感悟。
②選擇角度要注意大處著眼,小處落筆。
③評點要善于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通常的方法有:練習具體事例進行闡釋;抓住關鍵詞語進行闡釋;溯本求源,挖掘語言背后的東西。
作業:學生自選一篇帶有哲理性的散文進行評點練習。
寫作特點:
、、本文主要表達“家園之思”這一主題,但卻從離家起筆,而離家是為了追尋理想,找到精神的棲身之所,也是為了回家,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板書:立意上反彈琵琶)
、、實寫的只有照片上的畫面,起到了線索的作用,而揭示文章內涵的主要由聯想和想象來完成,體現了攝影散文敘議并用,虛實結合的文體特點。(板書:寫法上虛實結合)
前方的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前方》是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專題《月是故鄉明》第二板塊《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專題通過古今中外有關家園的文本來表現“家園之思”這一永恒的主題,一共有三個板塊,第一板塊重在闡釋人與故鄉的關系,包括故土、家、親情等,第二、三板塊進行拓展,家園不僅指故鄉,還指向祖國與精神意義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確證!肚胺健肥且黄氯脒x教材的文章,布滿現代人文氣息,對闡釋本專題的人文內涵有重要作用。同時這篇課文在體裁上是攝影散文,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兼有攝影和散文的審美特點。因此,上好這篇課文具有重要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第三專題的主題內涵和本文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賹W生能夠根據自己的人生感受對課文進行鑒賞,理解“家”、“路”、“眼前和心中”等詞語的深層含義,把握文章的主旨內涵。
、趯W生能夠理解立意上的反彈琵琶和寫法上虛實結合的藝術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學生能夠獨立閱讀、獨立思考,與文本、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能夠對文本進行評點。
(3)情感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進一步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及它對人精神世界的滋養,激發對家園的熱愛之情。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讓學生了解攝影散文的特點。
(2)弄懂課文中幾個核心詞句的含義,把握文章的主旨。
難點:
。1)立意上的反彈琵琶。
(2)寫法上的虛實結合。
二、說學情
教學班學生的入學成績不理想,基礎較差,理解能力、探究學習能力一般,學習上比較有依靠性。教師應該適當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探究疑難。根據新課改理念的要求,在老師適當的組織和引導下,力求學生能夠積極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三、說教學法
。1)教法:
課文中的語句往往兼有實指意義和虛指含義,布滿了濃郁的思辨色彩,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呢?我的方法是:大處著眼,細部入手,從文本的個性出發,設置教學過程和步驟。具體來說,就是從攝影散文的特點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抓住三個核心觀點,多層次多角度來討論分析,教師相機點撥,生成豐富的課程意義
。2)學法:
本專題的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因此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在文本創設的情景中進行對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想,并做出評點,培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1、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2、介紹攝影散文的特點。
。〝z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兼有攝影和散文的審美特點,既有攝影藝術瞬間畫面的震撼力,又具有散文展開聯想和想象,自由運用語言的優點。)
(設計意圖:介紹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3、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了解作者曹文軒的生平、代表作(學生課前查閱資料)
。ㄔO計意圖:培養學生養成查閱資料的學習習慣)
4、讓學生觀察照片,說說畫面上的情景。
。ㄕ掌且晃挥《葦z影師所拍,畫面上是一輛破舊的汽車和一群在旅途上的人們,給人印象尤深的是畫面上靠近車窗的一位男子,手托下巴,兩眼望著窗外,眼神里布滿了對前方艱難旅途的惶惑和茫然。)
引導學生思考:畫面是靜止的,但是聯想和想象卻是豐富的,作者曹文軒想到的是什么呢?
。ㄔO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愛好,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5、理清思路,整體把握。
。1)文章實寫的是什么,虛寫的是什么?如何安排寫作思路?
(實寫的是照片上的畫面,而其余的內容都是作者的聯想和想象,也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文章先由照片的畫面入手,切入話題,然后展開聯想和想象,最后又歸結到照片上來,即“總——分——總”結構)據此文章可劃分為三個部分:即第一部分為第一段,第三部分為最后一段,中間為第二部分。
。2)作者表達了哪幾個主要觀點?
、偃擞锌酥撇蛔〉碾x家的欲望
、谌松且粓隹嗦
、廴说谋瘎⌒詫嵸|
。▽W生討論發言,教師補充)
。ㄔO計意圖:練習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整體把握文章)
6、研讀課文,探究疑難。
1):人為什么會有離家的欲望?
。ㄒc:古老的習性、外面世界的誘惑、迫于無奈、追尋理想等)
2):如何理解“人生是一場苦旅”?
(要點:有的人承受皮肉之苦,如照片上的情形、《圍城》里的描寫、豐子愷散文里的描寫;有的人物質條件優裕,卻承受精神之苦;有的人兩者皆有。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磨難在人的一生中永遠都擺脫不掉。)
。常喝说谋瘎⌒詫嵸|體現在哪些方面?
。ㄒc:一是“人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家園!、二是“人無法還家”、三是“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4):研討:“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边@一說法看似矛盾,該如何理解?
(前一個“家”指具體的家,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實在的家”;后一個“家”指抽象的家,有“家的溫馨和安寧”,是人心靈的寄托,精神的歸宿。)
5):類比、引申:“路”、“眼前和心中”的深層含義“路”實指道路,虛指人們對精神家園的追尋;“眼前”指現實,“心中”指人的理想和追求。
。ㄔO計意圖:突出教學重點,鼓勵學生討論分析,大膽發言,培養學生探究疑難,合作學習的能力。)
7、歸納小結:
。1)主旨:
(本文表現了人對精神家園的苦苦追尋,也表達了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各自心靈家園的美好愿望。)
。2)寫作特點:
、佟⒈疚闹饕磉_“家園之思”這一主題,但卻從離家起筆,而離家是為了追尋理想,找到精神的棲身之所,也是為了回家,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板書:立意上反彈琵琶)
、、實寫的只有照片上的畫面,起到了線索的作用,而揭示文章內涵的主要由聯想和想象來完成,體現了攝影散文敘議并用,虛實結合的文體特點。(板書:寫法上虛實結合)
8、拓展延伸: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鼓勵學生為實現理想而奮斗,勇于追尋自己的精神家園。
。ㄔO計意圖:突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及教化功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9、布置練習:
(1)積累課文中關于“家園之思”的詩句。
(2)再讀課文,對課文進行評點。
四、板書設計
離家……苦旅……追尋……精神家園。
【前方的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關于前方的語文說課稿04-23
關于前方的語文說課稿11-17
《前方》說課稿范文04-26
《前方》說課稿范文09-10
高一語文《前方》優秀說課稿12-17
關于《前方》的說課稿范文03-29
前方語文教學設計11-17
高中語文《前方》教案04-19
必修一語文《前方》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