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綠洲》說課稿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沙漠中的綠洲》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沙漠中的綠洲》說課稿1
一、說教材
①《沙漠中了綠洲》是蘇教版語文第八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有關環保的記述文。本文通過介紹了阿聯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為了改造生活環境,辛勤種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樹木,終于建成綠洲,營造出良好生活環境的壯舉,表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課文可分為四段,其中第二是耳聞,第三段一是目睹,間接敘述與直接描寫相結合,是理解的重點。此外,課文配有插圖,展示出迪拜的美麗風光與沙漠綠洲的整體面貌,便于引導學生觀察,激發學生的情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閱讀程度適度的,領會一定內涵的詞句,體會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見解,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為此,我“依綱扣本”,制定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②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了解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造美好生活環境的壯舉,認識改造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人類家園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③必須抓住間接敘述和直接描寫相結合的習作方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作為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④《沙漠中的綠洲》這篇課文生動感人、文情并茂,適合學生朗讀。所以,在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分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以讀帶講,讀中領悟”從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另外,根據本課的具體內容,可以抓住的中心句,從整體入手分析課文。結合本地區學生的認識規律和能力指導,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培養,我主要運用了“朗讀促解”和“設疑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
為什么要采用這兩種方法呢?
一是因為本文的特點,語言雖樸實無華,但情感較濃。怎樣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去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呢?我設計的“朗讀促解”,主要是想通過“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培養學生在讀中加深理解文中的情感,以讀激情;使學生充分體會作者在發自內心激情的同時,得到表達的訓練和⑤“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的思想教育。
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因為學生平時學習這類課文,習慣從課文的思想和表達方式入手,極少從“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個角度學習。因此,我在教學中抓住重點詞句創新設置,將和學生的積累、生活體驗進行“設疑比較”。使學生從重點詞句中篩選、比較以表及里地懂得⑥ “間接敘述與直接描寫相結合。”妙用。
三、說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兒童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源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上課時組織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合作運用“感情朗讀”、“比較解惑”等。學生質疑、小組討論、師生溝通、生生互動、互助,而我從旁認真組織,積極指導,巧妙點撥,使學生不僅能在主動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還能培養合作精神。我這一設計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比較解疑”中動口動腦,達到基本技能的培養。
四、說教學程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采用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讀中自悟、讀中發現、讀中創新、讀中解疑。進而完成語言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計劃用兩課時授完課。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通過多媒體把學生引入課堂,目的在于利用其音視頻的效果活躍氣氛,激發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然后讓學生選擇合作伙伴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四人一組自學生字新詞,能正確讀寫⑦ “代價、惡劣、侍弄”等。初步感受課文中所表達的真情實感,小組再討論,以求以點帶面。進而完成這一環節的學習任務。這樣設計的意圖是通過創設“親臨其境”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體感知課文,把學生帶入“有趣的旅行”中,極大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二)、細讀深導,揣摩感情。
俗話說:施教之道,貴在于導。首先設置激勵的言語,精心組織學生細讀課文,主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能力抓住重點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導,是以學生為主,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教師在這個環節中從旁組織、引導、點撥、質疑適當矯正。揣摩語言,是學習表達方法。在這個環節尤其要把握學生自學的“度”;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留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把聽一聽、說一說、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寫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使課文具體,細致的語言特點,作者的“表情”方法讓學生逐步認識。
這樣設計的依據是:朗讀、討論、交流,是感悟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結合畫面,運用己有的生活積累,自主閱讀,在讀中悟,在悟中讀,用“心理視線”去讀書、去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以旅游者的身份談旅行感受,實際是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的過程;配上態勢語讀更是學生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內在情感的真切流露。
(三)、以讀促解,設疑比較。
這個階段主要是訓練學生以讀促解,利用播放教學光盤,圖文并茂地抓關鍵的細節和重點詞句細細體會,引導學生注意內容和生活體驗的比較。如:⑧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美麗:通過對比,使學生得到“吸收性”的鞏固、拓展。設計的意圖是通過朗讀和“說話訓練”相結合積累語言材料,增長知識,同時可以全方位地積淀語感經驗。這樣把學習內容延伸到生活,對比達到言之有據,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無誤,使規范的書面語言反復進入學生的口語,就會自然地同化、改造學生的語言,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重構語言模式。實現“讀中積累、讀中感悟、讀中遷移”和“課標”指出的“感受并應用祖國語言文字美”的目標。
(四)、質疑問難,面向全體。
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能說出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于是我因勢利導再引導學生讀課文,相互質疑、討論交流。幫助學生舉一反三地學習課文,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的思維在廣闊的課堂上從容釋放,這樣既發揚的教學民主;又努力面向不同層次的每一個學生。其教學意圖是通過設置懸念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躍躍欲試的狀態下進入閱讀。在整個閱讀過程中,使學生始終保持主動參與的角色意思,激發他們圍繞課文內容,體會領悟,從而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讀好、學好課文。落實“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程理念。
(五)、總結全文,訓練拓展。
讓學生自己歸納課文,通過實踐訓練,引導把讀、說和寫聯系起來,使學生知道如何交流讀書體會。要求說真話、吐真情。因此,我設計下面的作業:
1、 有感情的朗讀自己喜歡的段或句子。
2、 運用對比手段。說一說日常生活的實例。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在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把語言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并充分利用文本這個范例,又是一個從讀到說的轉變;讓每一位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五、說板書設計(略)
《沙漠中的綠洲》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標版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關于環境改造與保護的課文—《沙漠中的綠洲》,課文介紹了阿聯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種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樹木,建設綠洲,營造良好生存環境的壯舉,表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結構清晰,重點突出,間接敘述與直接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可見,這是培養學生語感,強化學生寫作技巧的佳篇。
阿聯酋屬西亞國家,它的地形特點及環境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所以學生體會“沙漠如何變成綠洲”這一過程有一定的難度。針對以上學情,根據四年級教材的實際特點及新課程理念,我初步擬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了解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的壯舉,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目標3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以上目標,我初步設想通過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我將采用“質疑讀、合作讀、評價讀”等多個層面的讀來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新課前,我激活學生已有的積累,交流對沙漠的認識。繼而指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放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接著,結合初讀檢查,指導學生再讀課文的每個自然段,在這個過程中,重點對多音字“漂”進行指導,了解它的兩個讀音,運用多重方法理解詞語,如通過查詞典來理解“不毛之地、縱橫交錯”;通過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侍弄、惡劣、源源不斷”等詞語的意思。在讀的過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讀、小組讀、評讀等多種方式,著重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流利,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脈絡,初步了解本文間接敘述與直接描寫相結合的寫作特色。我還為學生布置了這樣的課堂作業,找到“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花草樹木的”的句子讀一讀、抄一抄,為下節課進一步品讀課文打下基礎。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第二課時的設計
這一課時的教學,我設想以課文中心句為品讀文本的切入點,通過“復習導入,整體感知”“
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拓展延伸,讀寫結合”三個環節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一、復習導入,尋找切入點
上課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組阿聯酋各城市的圖片,配以生動的解說詞,請學生邊看邊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并談談沙漠的綠洲留給自己的印象。這時我適時進行引導:“阿聯酋人民是怎樣把沙漠變成綠洲,使沙漠中的人們有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呢?”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尋找最能概括阿聯酋人民做法的的句子。學生不難發現第七節中那兩句話“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這些花草樹木。正是有了這些綠樹和鮮花,沙漠中的人們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我相機出示這段話,啟發學生讀中質疑,教師梳理為兩個主要的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阿聯酋人民侍弄花草樹木很精心?他們為什么那樣愛護花草樹木?”并以此為切入點,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二、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圍繞著以上兩個問題,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的2—6自然段,邊讀邊想,課文向我們展現了幾幅畫面,鼓勵學生為每幅畫面起一個名字。如“城市風光”“培養孩子”“愛護孩子”等等,并找到相應的段落,旨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而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用心地讀一讀,抓住重點的詞句圈一圈,畫一畫,邊讀邊想象,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在組內議一議,談談自己獨特的體會。為交流匯報作好充分的準備。
(一)回顧“培養孩子”的歷程,體驗那人們堅定的信心。
這幅畫面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一個重點部分,考慮到學生理解能力和理解層次,我著重對這部分進行了點撥。首先,引導學生找到這一段的中心句,相機出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這里,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通過指名讀、齊讀,引發學生的疑問:為什么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呢?鼓勵學生再讀這一段,抓住重點的句子匯報自己的感受。在學生的匯報中,我相機出示幾個重點句。如:“原先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鹽堿,好像罩著一層硬硬的殼。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簡直是塊不毛之地!”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閱讀方法來體會,可以結合書中插圖,可以抓住“白花花的”“硬硬的”等詞語,可以抓住“!”可以通過朗讀再現等等,來感受那“不毛之地”的一片荒涼的景象。再如:抓住“他們從國外買來泥土,買來淡水,買來樹苗和花草。他們又把咸而板結的沙石挖去,填上適宜種植樹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來水管。由總水塔輸出的淡水,通過縱橫交錯的自來水管,源源不斷地送到樹木花草的根部。”中的“買來……買來……買來……挖去……填上……埋下……”采用邊讀邊想象的方法,體會那巨大的困難,巨大的代價,大到培養一課樹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這時,再來回讀這一段,學生能夠更深地體會到阿聯酋的人民不怕困難,改造環境,建設綠洲那堅定的決心。
(二)再現“愛護孩子”的畫面,感悟“精心侍弄”的場景
相信在重點點撥第三自然段的基礎上,學生掌握了更多的閱讀方法,所以這一畫面,我鼓勵學生以小組匯報,其他組補充的方式進行自學交流
其中,我重點安排了了一個想象的情境,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公園里的小樹,小草,小花,
“呼呼呼-------”一陣狂風吹過,黃沙漫天飛舞,沙子迷住了眼睛,弄臟了臉和頭發,這時覺得怎么樣?想干什么?好,我就是園林工人,讓我拉出大皮管,打開水龍頭,“沙沙沙------”一陣雨霧灑下來,把你們淋得干干凈凈,感覺怎么樣?這么一灑,樹葉更綠了,小草更翠了,鮮花更艷了。你們就更漂亮了。你們想對我說些什么?讓學生交流后,通過朗讀再現這一畫面,學生的理解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
(三)走入“城市風光圖”,感受迪拜的美麗、潔凈
“有了艱苦的開發,園林工人的精心侍弄”自然有了好的環境。這時,我將以“只有園林工人才這么愛護花草樹木嗎?你從哪里看出?”引領學生走入如今的迪拜。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覺得學生在感悟“城市風光”時難度不大,這里仍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可以結合課前所看的圖片,抓住“綠樹成陰”、“鮮花遍地”“沒有一片綠葉”等詞句來體會,也可以朗讀來再現畫面,在前后的對比中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迪拜這座城市的美麗、潔凈及人們環保意識。
三、拓展延伸,讀寫結合
在總結課文時,學生再一次看到阿聯酋那美麗的綠洲,感受到這兒的人民對花草樹木像孩子般的精心呵護,一定深有感觸。此處,我安排了這樣的小練筆:此時此刻,對阿聯酋人民、對自己、對同學、對那些破壞環境的人……你最想說些什么呢?請你寫一寫。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此外,我為學生布置了這樣幾個多項選擇的作業:如仔細觀察題頭照片,以“迪拜街頭風光”為題,寫一段話,寫有關環保的公益用語等等。
以上是我的初步設想,在教學中,我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及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板書設計:
19 沙漠中的綠洲
花大代價
不毛之地———綠樹成陰、鮮花遍地
精心侍弄
《沙漠中的綠洲》說課稿3
《沙漠中的綠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課文。作者向我們介紹了阿聯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為了改造生活環境,辛勤種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樹木,終于建成綠洲,營造出良好生存環境的壯舉。表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課文圖文并茂,展示出迪拜的美麗風光與沙漠綠洲的整體面貌,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也是使學生認識改造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人類家園的好事例。學生對阿聯酋并不了解,對阿聯酋的城市綠化改造與保護很難有真切的體會。
上課伊始,我組織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字詞,從而自然呈現出沙漠的樣子,而在這白茫茫的沙漠中建造綠洲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這時我適時進行引導: “阿聯酋人民是如何在沙漠中建起綠洲的?”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尋找最能概括阿聯酋人民做法的的句子。學生不難發現第七節中那句話“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這些花草樹木。”。我相機出示這句話,啟發學生讀中質疑,我梳理為兩個主要的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阿聯酋人民侍弄花草樹木很精心?他們為什么那樣愛護花草樹木?”并以此為切入點,引領學生深入文本。通過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這里,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通過指名讀、齊讀,引發學生的疑問:為什么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呢?讓學生感受這里的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可以通過朗讀再現等等,來感受那“不毛之地”的一片荒涼的景象。再如:抓住“他們從國外買來泥土,買來淡水,買來樹苗和花草。他們又把咸而板結的沙石挖去,填上適宜種植樹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來水管。由總水塔輸出的淡水,通過縱橫交錯的自來水管,源源不斷地送到樹木花草的根部。”中的“買來……買來……買來……挖去……填上……埋下……”采用邊讀邊想象的方法,體會那巨大的困難,巨大的代價,大到培養一課樹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這時,再來回讀這一段,學生能夠更深地體會到阿聯酋的人民不怕困難,改造環境,建設綠洲那堅定的決心。
在教學第六自然段時我重點安排了一個想象的情境,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公園里的小樹,小草,小花, “呼呼呼——-”一陣狂風吹過,黃沙漫天飛舞,沙子迷住了眼睛,弄臟了臉和頭發,這時覺得怎么樣?想干什么?好,我就是園林工人,讓我拉出大皮管,打開水龍頭,“嘩嘩嘩——”一陣雨霧灑下來,把你們淋得干干凈凈,感覺怎么樣?這么一灑,樹葉更綠了,小草更翠了,鮮花更艷了。你們就更漂亮了。你們想對園林工人說些什么?讓學生交流后,通過朗讀再現這一畫面,學生的理解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
在總結課文時,讓學生感受到這兒的人民對花草樹木像孩子般的精心呵護,是為了有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從而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保護我們周邊的環境。
《沙漠中的綠洲》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沙漠中的綠洲》是一篇有關環境改造與保護的課文。作者向我們具體介紹了阿聯酋人民在白茫茫的沙漠中種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樹木,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建設美好家園的壯舉,表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文圖文并茂,展示出迪拜的美麗風光與沙漠綠洲的整體面貌,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也是使學生認識改造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人類家園的好范例。學生對阿聯酋并不了解,對阿聯酋的城市綠化改造與保護很難有真切的體會。為此,我“依綱扣本”,擬訂如下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借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悟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的壯舉,認識改造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人類家園的情感。
其中目標2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為達到以上目標,我設想通過“對比感知”、“自主感悟”、“拓展提升”三個教學環節,借助多媒體教學軟件,創設教學情境,引領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品一品、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主建構,學會閱讀。
第一環節:對比感知
上課伊始,利用文章題目資源,讓學生感受“沙漠”和“綠洲”兩幅對比強烈的畫面,為下面的教學奠定情感的基調,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預設1、走進沙漠,感受惡劣。
先讓學生說說讀了課題后你的腦海中出現了哪兩幅畫面?然后呈現視頻帶領學生“走進沙漠”,并聯系課文內容,理解原來的阿聯酋曾是一片沙漠,是塊不毛之地。在朗讀中感受其環境惡劣。
預設2、走進綠洲,感受美麗。
呈現視頻,帶領學生“走進綠洲”,并積極調動學生的詞語積累,用上幾個詞來描述你看到的畫面,在表達中感受綠洲之美。從而,讓學生初步感知沙漠中有了綠,才會有生命,人類才能生存,也才可能會有城市。初步理解“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這一美好追求。
第二環節:自主領悟
出示學習導航:“靜靜地默讀課文地2—7小節,想一想:阿聯酋人民創造綠洲的哪些做法令你感動?畫一畫并寫一寫你感動的理由。”并以之為主線,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匯報交流中逐步感動于阿聯酋人民建設綠洲和保護綠洲的做法。
預設1、回顧“建設”的歷程,體驗堅定信心。
呈現“建設”片段,引導學生交流對三個“買來”、挖去、填上、埋下、縱橫交錯、源源不斷等詞語的理解,再引領學生瞻顧前文,聯系生活,以“算賬”和“改標點”的方式逐步加深對阿拉伯朋友所說的“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理解。在品讀領悟中讓學生了解阿聯酋人民為了建造心中的那片綠洲,不惜花費一切代價,正是因為他們懂得“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
預設2、再現“愛護”的畫面,感悟“精心侍弄”。
在重點點撥第三自然段的基礎上,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閱讀方法。我先鼓勵學生以小組匯報,其他組補充的方式交流自學感受。然后,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公園里的小樹,小草,小花,“呼呼呼———————”一陣狂風吹過,黃沙漫天飛舞,沙子迷住了眼睛,弄臟了臉和頭發,這時覺得怎么樣?想干什么?好,我就是園林工人,讓我拉出大皮管,打開水龍頭,“沙沙沙——————”一陣雨霧灑下來,把你們淋得干干凈凈,感覺怎么樣?這么一灑,樹葉更綠了,小草更翠了,鮮花更艷了。你們就更漂亮了。你們想對我說些什么?師生對話后,通過品讀“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這些花草樹木。”及“地上沒有一片落葉,更不見有人攀樹枝,摘鮮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再現這一畫面。學生對于“人類有了綠樹、鮮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麗。”及“正是有了這些綠樹和鮮花,沙漠中的人們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這兩句話的理解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
第三環節、拓展提升:
預設1、鏈接中國環保現狀,引發深思。
視頻呈現中國環保現狀,追問:生活在沙漠中的阿聯酋人民懂得去改造環境,保護環境,但在我們的身邊卻有人亂砍亂伐,使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此時我想同學們心中一定有許多話想對那些破壞者、砍伐者說,你想說什么呢?此時,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會進一步加深,環境保護的意識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激發。
預設2、欣賞迪拜街頭風光,讀寫結合。
積累是為了運用,吸納是為了表達。課文結束時,讓學生再一次流連于迪拜迷人的街頭風光,然后,我安排了文后練習中的小練筆:“仔細觀察題頭的照片,以“迪拜街頭風光”為題,寫一段話”,并要求學生在旅行歸來向人們介紹“沙漠中的綠洲”,激發人們的環保意識。這樣,首先從精神上激發了學生的內在需要,使之情動而辭發。其次,對于觀察表達的一系列指導,也為學生指明了方向,為“寫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上是我的初步設想,在教學中,我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及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最后懇請各位評委提出寶貴建議,萬分感謝!
《沙漠中的綠洲》說課稿5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沙漠中的綠洲》,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沙漠中的綠洲》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參觀記課文,該單元以“環保教育”為主題展開。作者向我們介紹了阿聯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為了改造生活環境,辛勤種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樹木,終于建成綠洲,營造出良好生存環境的壯舉。表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課文圖文并茂,展示出迪拜的美麗風光與沙漠綠洲的整體面貌,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也是使學生認識改造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人類家園的好體例。本文結構清晰,重點突出,間接敘述與直接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可見,這是培養學生語感,強化學生寫作技巧的佳篇。
二、說學情
這篇文章圖文并茂,雖然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存儲能力,也能夠正確的運用工具書和網絡來搜集一些相關資料,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處于快速增長時期,但因為它的地形特點及環境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所以學生體會“沙漠如何變成綠洲”這一過程有相當的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學情,根據四年級教材的實際特點及新課程理念,我初步擬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了解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的壯舉,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四、說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根據本篇課文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五、說教學設計
本課,我預設用兩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我以“五一”出游為話題,引出神奇的國度—阿聯酋,同時出示阿聯酋的地圖,結合資料介紹以及當地圖片,大概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和特點,引出課題,然后指導讀題并引導學生質疑。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掃清字詞障礙。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檢查初讀情況,相機指導易錯音和難記字,以及長句子朗讀和難解詞。在讀通讀順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課文層次,并指導學生用文中詞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在這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沙漠的句子,隨機學習了課文第一自然段和3自然段中環境描寫的'句子,抓住“到處、白茫茫”讓學生想象沙漠的廣闊無垠和荒涼。最后設疑:在這樣的沙漠生存是很困難的,可是在阿聯酋這樣的沙漠國家中卻出現了“綠洲”,那么他們是如何在沙漠中建成這么美的綠洲的?為第二課時的教學留下懸念。
下面我重點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想。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這一課時的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三個環節“復習導入,尋找切入點”“精讀課文,理解感悟”“拓展延伸,讀寫結合”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一、復習導入,尋找切入點
上課伊始,我首先請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談談沙漠的綠洲留給自己的印象。這時我適時進行引導:“阿聯酋人民是怎樣把沙漠變成綠洲,使沙漠中的人們有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呢?”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尋找最能概括阿聯酋人民做法的的句子。學生不難發現第七段中那兩句話“阿聯酋人民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侍弄著這些花草樹木。正是有了這些綠樹和鮮花,沙漠中的人們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環境。”。我相機出示這段話,啟發學生讀中質疑,教師梳理為兩個主要的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阿聯酋人民侍弄花草樹木很精心?他們為什么那樣愛護花草樹木?”并以此為切入點,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二、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圍繞著以上兩個問題,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的2—6自然段,邊讀邊想,阿聯酋人民是如何在惡劣環境中精心侍弄花草樹木的?抓住重點的詞句圈一圈,畫一畫,邊讀邊想象,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在組內議一議,談談自己獨特的體會。為交流匯報作好充分的準備。
(一)回顧“精心種植”的歷程,體驗人們堅定的信心。
這幅畫面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一個重點部分,考慮到學生理解能力和理解層次,我著重對這部分進行了點撥。首先,引導學生找到這一段描寫阿聯酋環境惡劣的句子:“原先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鹽堿,好像罩著一層硬硬的殼。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簡直是塊不毛之地!”引導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閱讀方法來體會,可以結合書中插圖,可以抓住“白花花的”“硬硬的”等詞語,可以抓住“!”可以通過朗讀再現等等,來感受那“不毛之地”的一片荒涼的景象。接著具體談談阿聯酋人民的精心種植樹木的過程:抓住“他們從國外買來泥土,買來淡水,買來樹苗和花草。他們又把咸而板結的沙石挖去,填上適宜種植樹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來水管。由總水塔輸出的淡水,通過縱橫交錯的自來水管,源源不斷地送到樹木花草的根部。”中的“買來買來買來挖去填上埋下”等詞語,采用邊讀邊想象畫面,邊聯系阿聯酋背景資料和生活實際的方法,體會那巨大的困難,巨大的代價,相機出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這里,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結合上述過程再來聯系生活實際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同時點明本段寫法(總分式),最后再來回讀這一段,學生能夠更深地體會到阿聯酋的人民不怕困難,改造環境,建設綠洲那堅定的決心。
(二)再現“精心管理”的畫面,感悟“精心侍弄”的場景
相信在重點點撥第三自然段的基礎上,學生掌握了更多的閱讀方法,所以這一畫面,我鼓勵學生運用3段學習方法,抓住主要詞語運用多種方法談體會,主要引導學生通過“淋”“雨霧”“灑”,以及四個“更”字組成的排比句,體會園林工人精心管理花草樹木的場景。
(三)走入“細心呵護”,感受迪拜的美麗、潔凈
“有了艱苦的開發,園林工人的精心管理”自然有了好的環境。這時,我將以“只有園林工人才這么愛護花草樹木嗎?你從哪里看出?”引領學生走入如今的迪拜。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覺得學生在感悟“城市風光”時難度不大,這里仍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可以結合課前所看的圖片,抓住“綠樹成陰”、“鮮花遍地”“沒有一片綠葉”等詞句來體會,也可以朗讀來再現畫面,在前后的對比中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迪拜這座城市的美麗、潔凈及人們環保意識。
三、探究原因,拓展延伸,讀寫結合在總結課文時,引導學生思考:他們為什么那么愛護花草樹木?結合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和第7段最后一句話,深入理解深層原因。并順勢安排了這樣的小練筆:此時此刻,對阿聯酋人民、對自己、對同學、對那些破壞環境的人你最想說些什么呢?請你寫一寫。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得到了集中的體現,也隨即進行了保護環境的教育。課后,我為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作業:仔細觀察題頭照片,以“迪拜街頭風光”為題,寫一段話,達到學以致用。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沙漠中的綠洲》說課稿6
《沙漠中的綠洲》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課文。作者向我們介紹了阿聯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為了改造生活環境,辛勤種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樹木,終于建成綠洲,營造出良好生存環境的壯舉。表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課文圖文并茂,展示出迪拜的美麗風光與沙漠綠洲的整體面貌,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也是使學生認識改造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人類家園的好體例。學生對阿聯酋并不了解,對阿聯酋的城市綠化改造與保護很難有真切的體會。基于以上對教材簡析和學情分析,我擬訂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培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借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了解阿聯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的壯舉,認識改造環境的重要性,激發熱愛人類家園的情感。
其中目標2、3是教學重點,目標3是教學難點。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介紹阿聯酋的資料,為學習課文作鋪墊。我預設用兩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我準備采用三個層面的讀,首先直接揭題(板書:沙漠中的綠洲),板書課題后指導讀題并引導學生質疑。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掃清字詞障礙。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檢查初讀情況,相機對鹽堿的堿,侍弄的侍正音,對文中比較長的語句重點加以指導,并通過查字典理解“星羅棋布”“侍弄”等詞語的意思。在讀通順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荒蕪人煙的不毛之地,竟然出現了綠洲,這是怎么回事呢?”再次走進文本,進而幫助學生梳理課文層次,并指導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最后布置摘抄好詞佳句的作業。在這基礎上引導學生讀讀第一自然段,透過語言文字,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沙漠?抓住“到處、白茫茫”讓學生想象沙漠的廣闊無垠和荒涼。在這樣的沙漠生存是很困難的,可是在阿聯酋這樣的沙漠國家中卻出現了“綠洲”,出示最后一句話,抓住“星羅棋布”使學生感受到綠洲的多。
下面我重點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想。
第二課時,我將在第一課時教學的基礎上,安排復習導入、精讀感悟、拓展延伸這幾個環節引導學生認識改造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人類家園的情感。
1、復習導入:
上課伊始,組織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從而自然呈現出“沙漠中怎么會出現如此多的美麗的綠洲的?”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再次走進對文本的學習,也就進入本課的第二環節。
2、精讀感悟。課文第二、三兩段是通過作者耳聞目睹,了解了阿聯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克服種種困難,辛勤種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樹木,終于建成綠洲,營造出良好生存環境的壯舉。使學生認識改造環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熱愛人類家園的情感。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我將圍繞課始的這一問題,進行這樣的預設:
(1)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寫上批注,給學生創設自主閱讀的空間。
(2)在充分研讀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先在小組內朗讀交流,再進行全班交流。
當學生交流到阿聯酋人民克服困難建成綠洲時,我將作這樣的預設:
阿聯酋人民是在怎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改造環境的呢?出示句子:“原先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鹽堿,好象罩著一層硬硬的殼。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簡直是塊不毛之地!”引導學生抓住“白花花的鹽堿、硬硬的殼、不毛之地“等詞語,感受沙漠環境的惡劣,建設綠洲困難之大。
【《沙漠中的綠洲》說課稿】相關文章:
《沙漠中的綠洲》說課稿12-17
《沙漠中的綠洲》的說課稿07-22
《沙漠中的綠洲》說課稿05-07
《沙漠中的綠洲》說課稿07-27
《沙漠中綠洲》說課稿06-28
《沙漠中的綠洲》說課稿(公開課)12-17
沙漠中的綠洲的散文10-06
《沙漠中的綠洲》教案10-31
《沙漠中的綠洲》的教案04-08
《沙漠中的綠洲》教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