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爾質量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摩爾質量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摩爾質量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摩爾質量說課稿 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要說課的內容是氣體摩爾體積,下面我將從教學背景分析、學法、教法、教學程序設計四個方面對本節課作如下介紹:
一、說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第二課時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習物質的量和摩爾質量概念的基礎上,重點介紹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為以后學習有關氣態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方程式計算以及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作鋪墊;本節主要內容有氣體摩爾體積概念和阿伏加德羅定律,實際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關系,教材編寫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順序,也是符合認識的一般規律,認識總是從特殊開始的。
2、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在此內容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等知識,在物理課中還學過密度、質量、體積的公式,這些內容對氣體摩爾體積的學習起到了鋪墊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學生已經做過電解水的實驗,通過驗證電解水產生的氧氣和氫氣來判斷水的組成,但并沒有研究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需要老師將一個知識點多次講練以強化其理解與記憶,因為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較慢,遺忘速度快。由于氣體的摩爾體積的概念比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理解透徹。因此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2)能力水平:九年級化學課本強調探究式教學,所以高一學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習慣。他們對化學現象、化學實驗興趣濃厚,有探究欲。而且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具備了一定的計算能力和數據處理分析能力。
3、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倮斫獠⒄莆諝怏w摩爾體積,了解阿伏加德羅定律。
、趶奈⒂^上了解決定物質體積的因素。
、弁ㄟ^討論與數據處理,培養計算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偻ㄟ^數據的處理與分析推理,學會從分析中得出規律。
、谕ㄟ^各小組合作討論,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與意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通過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的建立,培養學生嚴謹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②通過討論,學會合作學習與互動交流。
4、教材的重、難點分析:
氣體摩爾體積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概念中要素又多,而學生的相關知識較少,所以學生理解起來難度也較大,其中從微觀上探討影響物質體積的因素又是學習氣體摩爾體積一個很重要的前提,而阿伏加德羅定律盡管是一個全新的定律,學生沒有相關的感性認識,但高考考查不深。
。1)重點:氣體摩爾體積、影響物質體積的微觀因素、阿伏加德羅定律。
(2)難點:氣體摩爾體積。
二、說學法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會觀察和分析問題,善于從個性中歸納總結出事物的共性。學法有:比較法、分析法、討論法、練習法等。
三、說教法
根據教材內容和結構特點及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本節內容的教學應以下教學方法:通過對比,推理,歸納總結,和練習鞏固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認識、理解并應用概念的目的。具體教法有:實驗視頻演示、概念圖片化、概念歸納與總結、練習鞏固等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1、計算分析與歸納總結:
(1)通過播放水分解實驗視頻,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出發,通過簡單的計算與對比巧妙地引出:在同溫同壓下,等物質的量的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是相同的,進而引出1mol氫氣和1mol氧氣的體積是相同的。(計算由一組學生完成)
。2)通過前一節摩爾質量的學習,給出一些物質的數據(0℃.101kPa或25℃.101kPa),先通過引導教給學生如何利用摩爾質量、質量、體積、密度的關系求出1mol物質的體積,填好表中空格。(將剩余學生分為3組,每組完成2次計算)
(3)啟發學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數據,發現規律性。并由1mol氣體物質體積近似相等與1mol固液體物質體積不同這個問題而巧妙從化學微觀本質上引入影響物質體積的微觀因素。
2、問題引導的學習總結:
(1)通過利用多媒體圖片模擬演示,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決定物質體積大小有三個因素:
、傥镔|粒子數目的多少;
、谖镔|粒子本身的大;
、畚镔|粒子之間距離的大小
。2)引導學生思考并應用剛剛學習的知識回答上一步提出的兩個問題,通過分析發現,決定氣體體積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間平均距離的大小,從而解決問題并進一步得出:在上述條件下氣體體積近似相等且約為22.4L。并合理引出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3、氣體摩爾體積概念與練習應用:
(1)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并掌握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符號、單位及計算公式;
。2)強調氣體摩爾體積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完善學生對Vm的認識與理解;
。3)通過必要的課堂練習強化對氣體摩爾體積的理解及使用時注意點。
4、引出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簡單的幾個推論,并通過簡單的習題練習,讓學生初步掌握理想氣體狀態方程的意義與應用。
5、小結:通過簡單的歸納總結,引導學生聯系各概念之間的關系與區別,并強化對各個概念的認識與理解。
。1)影響物質體積的微觀因素;
。2)氣體摩爾體積相關知識及應用;
。3)阿伏加德羅定律的含義及應用
6、作業:
。1)結合課堂所講,將本節課本內容再認真看著理解一遍,并進行相應的歸納與總結。
。2)完成配套練習“課前自主導學”“課堂互動探究”“當堂雙基達標”內容。
7、板書:主要為副板書(主板書為PPT課件,副板書可結合PPT課件及學生課堂的即時情況適時適度地書寫)。
摩爾質量說課稿 2
各位專家、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是《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選自新課標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第二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第一課時。物質的量是化學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導出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物理量,這些物理量不但貫穿于整個高中化學階段,而且被廣泛應用于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因此,物質的量概念的教學歷來被認為是重點和難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創造分子。本課時新課標的內容要求:認識化學計量的基本單位——摩爾,能運用于相關的簡單計算,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2)使學生掌握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物質的量概念的建構,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相互交流與討論中,培養與人合作的品質。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難點:“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
構建“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概念的同時,如何幫助學生理解
和應用定為教學的難點。
二、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學習合作伙伴是高一學生,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對高中自主學習方
法的應用、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節課的概念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建構自己對知識的正確理解。
三、教法分析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曾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
被點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學中,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師的指導下,力求讓學生自主構建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引入這節課時,我采用動畫——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入!安軟_稱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將巨大的不可直接稱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塊塊可以稱重的石頭。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我們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將大的分解成小的,整體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們買米、買面,如何購買?家里蓋房子,建筑高樓大廈,如何買石子、沙子呢?學生很自然地會回答論斤買米,論袋買面,石子、沙子等用噸計。為什么不買一粒米、一顆石子呢?學生很自然會說米粒質量太小,不易稱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稱量。這些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將小的不可直接稱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稱量的一袋米;即將小的集合成大的,將部分集合成整體。這樣,由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情景,為學生建構微觀粒子的集合作鋪墊,使學生感受到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二)概念的導出
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向學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數。顯然,我們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數,那怎么辦呢?學生很容易就會聯想起采用“集合”的觀點,把大量的微觀粒子看成一個整體,一個集合,數起來就會方便。老師趁機追問“選擇數微觀粒子集合的標準是什么?也就是說,選擇多少個微觀粒子作為一個集合合適呢?”學生此時的學習興趣已被調動上來,他們很想知道這一個集合到底是多大。
學生在走進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紙一張,而是帶著原來的知識經驗來學習的。因此,這時老師提供了一個學生非常熟悉的化學方程式 C+O2=CO2,這個方程式表示的意義學生非常清楚。
C + O2 = CO2
從微觀粒子角度 一個碳原子 一個氧分子 一個二氧化碳分子從宏觀質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氣 44克二氧化碳
同一個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相同,因此,微觀粒子和宏觀質量之間存在著聯系。到底有什么聯系呢?老師提供一組數據,一個碳原子的質量為 mc=1.993x10-23克,一個氧分子的質量m O2=5.316x10-23克。通過計算12克碳、32克氧氣中含有的微粒數發現,二者含有的微粒數相同,該數值大約為6.02x1023。是不是其他物質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數呢?接著給出一組不同微粒數的質
根據這組數據,同學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定質量的物質,所含有的微粒數是一個常數,其值約為6.02x1023。接著引入阿伏加德羅常數。繼續設問,你如果去“數”微觀粒子,你會選擇多大的集合標準,理由是什么?學生大多會選擇6.02x10為標準,因為這個標準能將物質的質量、微觀粒子數聯系起來,應用。通過課本及“資料卡片”欄目的閱讀,回憶復習有關長度、時間等概念,對物質的量進行類比學習,進一步了解物質的量的概念。特別強調國際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碳原子數目作為標準的。
(三)鞏固應用
學生已對物質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著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
C + O2 = CO2
從微觀粒子角度 一個碳原子 一個氧分子 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擴大6.02x10倍 6.02x10個碳原子 6.02x10個氧分子 6.02x10個二氧化碳分子 23 23 23 23
從物質的量角度 1mol碳原子 1mol氧分子 1mol二氧化碳分子 從宏觀質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氣 44克二氧化碳
通過這個比較,把引入物質的量的意義很清晰地表達出來。接著,我趁熱打鐵設計了一組猜猜看它是真還是假的正誤判斷題,意在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總結物質的量的含義及應用要點,熟悉物質的量與微粒數之間的轉化關系,達到概念升華的目的,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豐富。
猜猜看,它是真還是假?
1、物質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質的質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數量。
2、1mol的蘋果的說法是真的嗎?
3、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x1023 個O2 分子。
4、1mol氧氣中含有6.02x1023 個氧原子。
5、0.5molNH3中含有1.5mol氫原子。
6、1.204x1023H2中含有氫原子的物質的量為0.4mol。
通過以上練習,學生在應用物質的量時,可能遇到的誤區,例如:摩爾可不可以用來表示宏觀物體,1摩爾氧表示氧原子還是氧分子等得以糾正,更加深化了對物質的量的及摩爾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時,讓學生獨立完成下圖,并交流探討所填圖的含義。經過交流探討,學生對物質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認識。物質的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定量認識物質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這一化學式,就可以認識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
同時,物質的量也為我們提供了定量認識化學反應的視角。例如C+O2=CO2 ,我們可以認識到1molC和1mol O2 反應生成1mol CO2 ,從而進一步深化了物質的量的應用。
(五)復習小結
這時,我提出學習概念時常用的“3W”
Why(為什么要引入物質的量)?
What(物質的量是什么)?
How(物質的量如何應用)?
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師生共同完成了對物質的量這個概念的小結。整個過程,學生自己用腦子去想,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他們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討論完成了對物質的量的建構。
(六)埋下伏筆
為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知識技能目標,并為下節課摩爾質量做鋪墊,我又精心設計了以下課后思考題:
智力快車,誰能最快到達
1、1.204x1023 個H2分子的物質的量是 mol?質量是 克? 微粒數( )氫原子 氧原子( )微粒數 6.02x10個水分子 23 1molH2O 物質的量( )H )O
2、1mol O2 的質量是 克?
3、49克硫酸的物質的量是 mol,含有 mol H,S原子的數目是 。
五、教學反思
這節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精心創設教學情景,以生活中的現象為喻,以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抽象概念和生活經驗有機結合,在發現中理解概念,在應用中鞏固概念,學生最終實現了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摩爾質量說課稿 3
一. 教材分析
《氣體摩爾體積》是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第二個內容,它是本章及本冊乃至整個高中化學的重要內容。教材把氣體摩爾體積的內容放在物質的量、摩爾質量之后,是為了便于前后銜接,為以后學習有關氣態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方程式計算以及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作鋪墊;也為物理學中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提供基礎。
為了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突出概念的生成,本節教材首先注意了學科間的聯系和學生已有的知識,通過計算得出1mol幾種物質的體積,設問:1mol 氣態物質的體積是不是也不相同呢?然后介紹氣態物質的體積與外界溫度、壓強的關系,計算出標準狀況下1mol氣體的體積,引出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
二、學情分析
能力分析:初三化學課本強調探究式教學,所以高一學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習慣。他們對化學現象、化學實驗興趣濃厚,有探究欲。而且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具備了一定的計算能力和數據處理分析能力。
知識分析:在此內容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等知識,在物理課中還學過密度、質量、體積的公式,這些內容對氣體摩爾體積的學習起到了鋪墊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學生已經做過電解水的實驗,通過驗證電解水產生的氧氣和氫氣來判斷水的組成,但并沒有研究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 另外不少學生還有一個錯誤的前概念,他們認為氣體摩爾體積和摩爾質量相似,不同的氣體摩爾體積不同。其實同溫同壓下,不同的氣體摩爾體積相同。
三、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 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倮斫鈿怏w摩爾體積和標準狀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
、趶奈⒂^上了解決定物質體積的因素。
③從宏觀上了解決定氣體體積的因素。
、芡ㄟ^討論,培養思維能力,學會合作與交流。
⑤師生活動討論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推出阿伏加德羅定律,并掌握它的內容以及有關計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 通過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并從分析中得出規律,使學生體驗發現學習的過程與方法。
、谕ㄟ^小組討論,使學生親歷合作學習的'過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①體驗目標學習、發現學習的成功與樂趣, 提高自我效能感。
、谕ㄟ^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的建立,培養學生嚴謹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弁ㄟ^討論,學會合作與交流。
四、重點難點
。1)重點:氣體摩爾體積以及有關計算、阿伏加德羅定律以及推論。
。2)難點:氣體摩爾體積、阿伏加德羅定律、內部結構因素對物質體積影響的邏輯過程。 氣體摩爾體積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概念中要素又多,而學生的相關知識較少,不少學生還有一個錯誤的前概念(他們認為和摩爾質量相似,不同的氣體摩爾體積不同。),所以學生理解起來難度也較大。因此我確定氣體的摩爾體積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
五、教法學法
本節課的教法有:目標教學法、發現法、講授法。
學法有:比較法、分析法、 數據處理、討論法、練習法等。
六、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1mol物質含有的粒子數約是多少?
2.什么叫摩爾質量?
[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的物質的量,它把宏觀上可稱量的物質與微觀粒子聯系起來,宏觀上可感知的除了物質的質量,還有物質所占的體積,上節課我們研究了1mol物質所具有的質量,這節課我們來討論1mol物質所占的體積。
[科學探究]
1、計算:假設電解了1.8gH2O,根據電解水的方程式計算生成的O2和H2的質量。
結論:同溫同壓下,物質的量相同的氣體具有相同的體積。
2、1mol氣態物質的體積
[投影]
結論: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都約為22.4L
[探究結論]
1、物質的量相同的不同固態或液態物質,體積不同。
2、在相同狀態下,物質的量相同的氣體體積基本相同。
(通過科學探究來為下面的氣體摩爾體積和阿伏加德羅定律內容打下基礎,鋪墊) [問]物質體積大小取決于什么? 內因(決定因素):粒子數目、粒子大小、粒子間距離 外因(影響因素):溫度、壓強
[分析](以圖表的形式來講解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條理會比較清晰點,一環扣一環,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總結]1mol不同氣體所具有的體積基本相同,而1mol不同固態、液態物質所具有的體積不同。從而引出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以及在標準狀況時,任何氣體(單一氣體或混合氣體)的氣體摩爾體積都約為22.4L/mol,以及使用氣體摩爾體積時要注意的一些問題:氣體摩爾體積只適用于氣體、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氣體(單一氣體或混合氣體)的體積都為22.4L、非標況下,1mol氣體體積也可能是22.4L等等。
[練習]通過練習來總結出在使用氣體摩爾體積時要注意的一些問題。更能加深學生對氣體摩爾體積內容的掌握,印象更加深刻。 [學生討論] 氣體分子間的平均距離是否受外界條件的影響?
當溫度、壓強改變時,氣體分子間的平均距離是怎樣變化的?
。ㄍㄟ^提問的方式來引出阿伏加德羅定律,能讓學生討論、探討得出阿伏加德羅定律。)
結論:分子間的平均距離受外界的溫度壓強影響。氣體分子間的平均距離與溫度成正比,與壓強成反比。當溫度壓強一定時分子間的平均距離是固定的,不同氣體分子間的距離相等。所以在溫度壓強一定時,一定物質的量的氣體的體積是確定的。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即阿伏加德羅定律。再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 · V = n · R · T以及PVM=mRT、PM=RT導出阿伏加德羅定律的幾個推論。(“三同定一同”、“兩同兩比例”)
七、板書設計
(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
(二)氣體摩爾體積
1、定義: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占的體積。
2、符號:Vm
3、單位:L/mol、 m/mol
4、定義式:Vm=V/n
5、標準狀況:Vm=22.4L/mol
22.4L/mol 25℃、101kPa:Vm=24.5L/mol
6、阿伏加德羅定律: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ㄖ贿m用于氣體,所以也叫氣體定律) 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 · V = n · R · T
結論:
(1)同T、p同V的兩種氣體必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
。2)同T、p同N的兩種氣體體積必然相同。
。3)同T下,兩種氣體體積相同,分子數也相同,則壓強也必然相同。
推論:
(1)同溫同壓,V1/V2 =n1/n2
。2)同溫同體積,p1/p2=n1/n2
(3)同溫同壓同體積,m1/m2=M1/M2
。4)同溫同壓,M1/M2=1/2
。5)同溫同壓相同質量,V1/V2=M2/M1
(6)同溫同體積等質量,P1/P2 =M2/M1
。7)溫度相同,物質的量相同,V1/V2=P2/P1
摩爾質量說課稿 4
一、概述
《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是人教課標版高中化學必修①“第一章 從實驗學化學第二節 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的第一課時(45分鐘)。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在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反應等方面的定量關系時是廣泛運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學計算里還是最關鍵的概念,可使計算較為簡捷明了,非常重要。本節教材的特點是概念多、理論性強,教學難度大;在本課時教學中安排了物質的量、摩爾、阿伏加德羅常數幾個高難度的抽象概念,這些概念不僅涉及宏觀領域,還涉及微觀領域,難點集中,理解困難,為教學帶來了障礙。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科學上引入“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夠初步理解“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的意義,及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含義;
2.能夠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之間的關系,并能從物質的量的角度來認識物質的微觀構成,及化學反應中物質質量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所給資料,提高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的能力;在思考、討論和交流中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養成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2.通過物質的量的教學,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
3.在摩爾是堆量的教學中,提高遷移應用的能力及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物質宏觀與微觀間量的關系的探究,感受化學界的奇妙與和諧;能夠對學習自然科學感興趣,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接受能力較強,處于初三和高一的銜接階段;在該階段學生對國際單位制中的“長度”(單位:米)、“質量”(單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對國際單位制中的“物質的量”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將“物質的量”這一抽象概念與“物質的質量”相混。 學生的好奇心強,已具備了探究的意識;掌握了探究必備的相關知識,如知道化學反應的實質是物質構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數量比進行,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質量滿足質量守恒定律。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教師引導探究,啟發學生自主建構概念。
對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觀的方式展示,如視頻、動畫等,變靜為動,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并自己建構新概念。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PPT課件
概念動畫
實驗視頻
相關圖片
多媒體教室
六、教學過程
環節一:提出問題
。ㄒ唬┣榫骋
教師通過學生熟悉的化學反應視頻引入(此處需常見的化學反應視頻,如炭在氧氣中燃燒)
學生觀看視頻,從化學反應方程式出發,討論分析其中包含的意義。
C?O2點燃CO2
微觀粒子數 11 1
物質質量12g 32g 44g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出發,學生將這一反應中所包含的意義進行復習總結:
。1)從質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氣反應生成44克二氧化碳(2)從微觀機理角度,1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結合生成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ǘ┨岢鰡栴}
教師從學生的討論結果出發,提出引導問題: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物質間的化學反應是微粒按一定數目關系進行的,那可稱量物質與微粒之間是否存在一種聯系?我們有何辦法能將微粒數量與物質質量聯系起來?
學生積極思考,討論,想辦法
設計意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從而為學生了解引入“物質的量”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礎。
環節二:方法探究
(1)從微觀角度出發,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分組匯報所想出的辦法;
教師針對學生討論結果,將學生的認識過程與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聯在一起,模擬科學家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一個某種原子為例,此處要標出1個原子的質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稱量),為將微粒與物質質量聯系起來,將此種原子由一個開始不斷堆積(此處需要媒體課件,展示微粒堆積的過程),同時質量隨微粒數目的增加而相應的增長,直到有一刻該微粒集體的質量可稱量。就可說某克的物質中微粒數目是多少。)
學生體會,聯系宏觀與微觀的橋梁,其核心是一種化小為大的思想。
。2)摩爾——堆量
教師以學生常見的物質為例,演示其粒子堆積的過程,并伴有總質量、粒子總數的同步變化。(如以碳原子為例,展示碳在堆積的動畫課件)當堆積的微粒數為6.02?10我們就說這是1摩爾,如以碳原子為例,6.0210子。
學生進一步的體會摩爾是聯系宏觀與微觀數量的橋梁。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詞與摩爾相似。
學生思考,并回答常見量詞的名稱,如“雙”、“打”,“公斤”等。
。3)遷移應用
教師將示例微粒改變,而微粒數目6.0210232323時,個碳原子,我們就說這是1摩爾的碳原不變,引導學生回答此時這些微粒量是否為1摩爾?(此處需1摩爾不同物質的相關圖片)
學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結論:將示例微粒改變,同樣數目是6.02?1023時,我們說它是1摩爾。
設計意圖:圍繞提出的問題,再現科學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體驗科學家解決問題時的思維和方法;通過一種物質遷移至其它物質,使學生體會摩爾是一量的單位。
環節三: “物質的量”概念
。1)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
教師進而指出“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就像“千克”是“質量”單位,“米”是“長度”的單位。(舉例類比),摩爾簡稱“摩”,符號:mol
學生理解,并細細體會摩爾與物質的量間的關系。
。2)“物質的量”——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單位之一
教師展示有關國際單位制中7個基本單位的信息(此處需要有關國際單位制方面的圖片),物質的量是其中之一,記作n。
學生看教材P12資料卡片,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建構新概念。
。3)“物質的質量”與“物質的量”
教師提出思考問題: “物質的量”是“物質的質量”嗎?為什么?并結合教材P11圖1-11給出結論。
學生思考,討論。
。ā拔镔|的量”不同于“物質的質量”。如以炭為例,12克C-12含有6.02?10
子,物質的質量12克,而“物質的量”是1摩爾。)
。4)阿伏加德羅常數
教師介紹:國際上規定,1摩爾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數與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個碳原。
數相等。實驗表明,這數目約為6.021023,6.021023mol。
NA
學生體會,記憶:
設計意圖:在摩爾——堆量的基礎上,提出了“物質的量”概念,降低了學生在理解這一抽象概念時的難度;通過將常見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對比分析,使學生從整體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構過程。
環節四: “物質的量”的應用
在初步了解了物質的量等相關概念后,教師讓學生繼續完善在環節一中做的分析,將物質的量、物質的質量、微粒數聯系在一起。
學生思考、討論做出總結:
CO2點燃CO2
微觀粒子數 11 1
1NA 1NA 1NA
物質的量 1摩 1摩 1摩
設計意圖:通過將物質的量(摩爾)概念再次應用于化學反應,使學生更好的體會“物質的量”作為聯系宏觀質量與微觀數量間的橋梁給我們研究問題帶來的便利,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并為以后進行相關的化學計算的學習做好準備。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從以下方面進行評價:
學習參與情況: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活動,吸取其它同學在該問題中正確的地方,有根據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張。
自主學習情況: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反饋練習: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1.摩爾是國際單位制中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2.含有阿伏加德羅常數(NA)個微粒的集體就是1摩爾233.NA的精確值為6.02.10,單位為mol23?
1 4.1摩爾物質均約含有6.02.10分子
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個H原子
【摩爾質量說課稿】相關文章:
摩爾質量說課稿07-23
有關《摩爾質量》教學反思05-20
《氣體摩爾體積》說課稿07-13
《質量》說課稿07-06
物體的質量說課稿07-09
摩爾莊園作文04-01
摩爾莊園作文07-16
凝固點下降法測定摩爾質量實驗報告08-29
高一化學必修一摩爾質量教案及練習題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