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秋天的雨》第二課時說課稿優秀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天的雨》第二課時說課稿優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來自贛州市章貢區水南中心小學,我叫陳丹。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里,我們農村的孩子們也能通過遠程教育資源來快樂學習了!今天,我將為大家闡述自己如何引領著孩子們學習課文《秋天的雨》。
有這樣一句話“萬美之中秋為最”,那如詩、如畫、如歌、如夢的秋天總能帶給我們美好的享受。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第11課《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濃的散文,名為秋雨,實際上在寫秋天。課文把秋天的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
這篇課文語言美、意境美、篇章結構美,根據課文的這些特點我制定了這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2、過程和方法:以讀為本,引導學生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積累。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學會字詞、讀通課文已經不是最大的難題,但三年級的孩子真正要通過學文得到美的熏陶、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認為如何使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是這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
我想,教學目標的達到和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光靠老師用語言來描述是不能很好地展現出來的,農村遠程教育資源以它獨有的優勢和特點,為這一類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幫助。接下來,我將結合本節課的教學流程來具體說說,自己如何充分運用“農遠”教育資源,使學生在老師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的文本情境中進行自然有序、輕松愉快地學習。
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大體上包括四個環節:一是情境導入,揭示課題;二是組織初讀,整體感知;三是品讀課文,品味意境;四是升華情感,拓展積累。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對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在導入新課這一教學環節時,我由孩子們喜愛的雨說起,首先帶著孩子們一起去看雨,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發了。看哪兒的雨呢?看什么季節的雨呢?我們無法預知哪天會下雨,更無法穿越時空去看春雨、夏雨,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實現我的這一想法,“農遠”上的圖片,給了我靈感和啟發。
(課件出示):我分別選取并加工制作了春雨、夏雨、秋雨、冬雨這幾幅畫面,配以動聽的音樂,讓孩子們伴隨著老師娓娓道來的描述去感受綿綿的春雨、電閃雷鳴的夏雨和輕柔的秋雨。接著,老師的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揭示了本課的學習內容——秋天的雨,孩子們就很自然地通過情境、走進課文。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隨即進入整節課的第二環節,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朗讀課文,提出了四點讀書要求——圈一圈;標一標;畫一畫;想一想。為了延續我在上一環節創設的雨的情境,我特意制作了一個動態課件:將生字詞用雨點的形狀落下來,讓孩子們快速的地讀出小雨點的名字,其實就是在閱讀生字詞。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有了興趣,讀書識字的效率就會提高。接著我直接運用下載的“農遠”課件資源,訓練他們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在反饋“課文中秋天的雨是什么樣的?”這一問題時,我引導同學們找出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話,一會兒一首描寫秋雨的小詩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通過讓學生誦讀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將這些句子儲存到學生的知識庫中,同時也為理解課文結構及作文教學的展開埋下伏筆。
三、品讀課文,品味意境;
第三環節的深入品讀,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天人格化,或把秋天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會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于是,我恰當借助“農遠”資源制作多媒體課件,再現文中的美麗景色,采用了“聲情并茂,以情助讀”的方式,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點問題。
第一自然段中我用教師的范讀打開秋天的大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這一抽象的比喻句,我運用“農遠”圖片資源制作了一個FLASH動畫,學生一邊欣賞畫面,一邊聆聽老師朗讀,一邊體會。通過播放課件,秋雨變得無比生動起來,讓孩子們直觀地感受到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它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
隨著計算機教學走進我們農村小學校園,多媒體教學的使用在我看來,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教師一人,他也可以是可愛的孩子。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就做了這樣的嘗試,出示一幅秋天的圖畫,但沒有上色,我把畫秋天留給了孩子們,讓孩子們體驗學中玩,玩中學。我請一名同學直接到講臺上來用鼠標給秋天的景物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一會兒,黃黃的銀杏樹葉、火紅的楓葉、紅紅的蘋果、橙紅的石榴、金黃的田野、各色的菊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這一新鮮而富有特色的嘗試,我相信一定能在課堂上引起學生的。共鳴。接著我讓學生們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顏色去讀句子,我試圖通過學生的個性品讀和個性朗讀來帶動全班同學的深入品讀。在交流朗讀的過程中隨機出示這句話,并用課件將課文中的文字和圖像表現出來,比如當學生讀到“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這一句時,我分別把銀杏樹葉和扇子的圖片放在一起比較,引導學生觀察,原來,銀杏樹葉真的很像一把扇子,這樣的句子就是比喻句。通過這種方式,同學們不僅直觀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更深深地感受到了課文的語言美。緊接著,我引導孩子們也學著課文的樣子進行比喻句的仿說練習,“秋天的雨把__色給了____,____像____”,這一設計使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接軌了,也讓學生把吸收到的美都釋放了出來。學生體會到文中講的這五種景物后,我出示一張豐富而絢麗的秋景圖,請學生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自己所看到的畫面,其實,他們們早已多種形式、分層次的反復朗讀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繽紛”一詞的含義,在不知不覺中脫口而出了,并很自然地感悟到第二自然段的這幾種景物都是圍繞第一句話來寫的。這樣設計和多媒體的運用自然能使學生美美地讀出秋天。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描寫的是秋天的氣味,我巧妙地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請一名學生朗讀,老師出示實物,其他學生閉上眼睛,用鼻子聞一聞,說一說都聞到了秋雨里的哪些氣味,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和積累、運用"香香的""甜甜的"一類疊詞。
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繁忙熱鬧的場面,這段文字妙趣橫生,恰恰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但是這番情景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看到,如何能讓它出現在小學語文課堂呢。為此,我精心制作了一段樹林里動物、植物們準備過冬的FLASH動畫,刺激學生的眼、耳等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品味,使學生置身于文本創設的情境中,再用自己的話說說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同時,我在教學中超越文本,圖文結合地編寫了一首兒歌,采用了“表演讀”的方式,將學生再次帶入情境,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演繹了這幅生動的畫面。“演”是為了讀,一個“演”字,不但實現了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積累,而且實現了情感的升華。
四、升華情感,拓展積累;
總結全文時,我問孩子們:“秋天的雨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怎樣的秋天。”課堂上因為有了農遠資源與文本資源的有機結合,孩子們已經在學習中領略到了秋天獨特的美,于是,“美麗”“豐收”“歡樂”這樣的詞語立刻從他們的口中說了出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油然而生。
本節課的作業設計中,我與“農遠”上的設計不謀而合,積累好詞佳句,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畫一幅秋天的畫或寫一首秋天的小詩,使學生對美的認識可以進一步拓展延伸。
這就是我的一堂課。作為一名21世紀的農村教師,我也將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繼續乘著農村遠程教育資源這一東風,把語文課堂做到更加盡善盡美!
【《秋天的雨》第二課時說課稿優秀】相關文章:
秋天的雨課時說課稿(通用9篇)04-29
秋天的雨第二課時優秀教案03-10
秋天的雨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優秀01-11
部編秋天的雨第二課時說課稿(精選9篇)09-30
《秋天的雨》優秀說課稿范文06-14
秋天的雨第二課時優秀教案設計07-04
秋天第二課時說課稿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