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小學數學教案匯總6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第五冊第100~102頁的例題及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體會幾分之一的含義,能讀寫幾分之一,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2、能力目標: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會與人合作并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標:積極參與數學學習,對數學充滿好奇心,喜歡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
比較分子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教學準備:
課件、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一根長1分米的線。
設計理念: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比較抽象、較難理解的內容,讓學生在動手做分數的過程中認識幾分之一,能較好地理解分數的含義。
活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數是人們在長期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它不僅代表一個數,表示分得的結果,更是一個包涵豐富思維的活動過程。因而要全面地認識分數,就必須讓學生經歷這個產生的過程,在動手做數學過程中理解分數的意義。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過程中,始終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在積極探索交流的氛圍中不斷完善對幾分之一的認識,扶放結合,相得益彰。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周末,小明和小紅這對好朋友來到了郊外進行野餐,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準備了哪些好吃的?(四個蘋果、兩瓶礦泉水、一個蛋糕)
那你們決得怎么分才最公平呢?(平均分)
下面請同學們幫幫忙,用手勢告訴我怎么分?引導學生將各種食物平均分。
師: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分得的結果不是整個的情況,為了表示這樣的`結果,我們需要認識一種新的數分數。(板書:認識分數)
[設計意圖:從孩子們熟悉的生活中單刀直入。設疑激趣,尊重學生的想法,讓學生不受約束地展現自我,此時的他才會把所有的熱情投入學習之中。]
二、新授
1、認識1/2
我們用圓片來表示這塊蛋糕,剛才我們將這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是這個蛋糕的一半,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其中的一份是這塊蛋糕的1/2。那右面這一份該用什么表示呢?為什么?(得出結論: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學1/2的寫法。
那你能把一張長方形紙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嗎?
問:剛才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樣,卻都折出了這個長方形的1/2,這是為什么?
你還能將生活中的哪些物體平均分,得到它的1/2?
[設計意圖:認識1/2是重點。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必須以豐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撐,因此,采用操作、演示、討論、說理等方法,讓學生通過表示蛋糕、長方形紙片的1/2等活動,在腦海中建立起1/2這個分數與多幅圖象之間的對應聯系,并突出1/2的本質屬性,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以此吸納和同化更多的知識。]
2、認識幾分之一
剛才我們一起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請大家想想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們又該怎樣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題。全班交流,注意引導學生完整敘述。
創造一個分數.
活動要求: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四種材料分別是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長1分米的線,四人一組每人各選一種材料來表示它的幾分之一,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交流.
完成第2題
有四個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請大家看看對不對?(用手勢判斷)
[設計意圖:在認識1/2的基礎上,由感性經驗作背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放手讓學生借助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長1分米的線等學具,自己去創造分數、研究分數。學生不僅順利地認識幾分之一,而且還可創造出幾分之一。由此,讓學生理解分數與平均分的份數有關,從而把握分數的本質屬性。學生在學數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
3、自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1/2、1/3等,它們都是分數。你還能說出一些分數嗎?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稱嗎?讓學生自學各部分名稱。
[設計意圖:分數各部分名稱,讓學生自學、嘗試,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
4、比較分數的大小
輕松一下,給大家講個小故事:
話說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過火焰山,那天氣可真是熱.豬八戒直喊:渴死我了! 于是孫悟空買了一個西瓜,他們把這個西瓜分成了它的1/2、1/4、1/8、1/16,如果你是嘴饞的豬八戒,你會選最大的一塊?還是最小的一塊?那你會選擇這個西瓜的幾分之一呢?先猜一猜,說說你的理由。
四人一組合作,每人選擇四個分數中的一個,在圓片上用水彩筆表示出來,再進行比較.
考考你: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哪個大呢?和一比較呢?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經過猜測、操作、討論、發現,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三、應用
1、元旦快到了,三(1)班的同學出了一期新的黑板報,看看有哪幾個欄目,大約各占黑板報的幾分之一.
2、介紹生活中的分數
3、今天你有些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一、教材依據
本節課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九頁《派車》。這一課的內容屬于新課標小學數學“數與代數”領域的解決問題,主要內容是有余數除法的應用。本課是該單元的最后一課,在前幾節課的學習中,學生掌握了有余數除法的計算。 通過《租船》一課的學習,對本節課的組織教學做了有效的鋪墊。學好有余數除法的應用對后續將要學習的相關除法應用的內容都將發揮很大的正遷移作用。解決問題對學生來說還面臨較大的困難,這一課的教學重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教材中安排的“說一說”和“試一試”兩個活動。“說一說”旨在讓學生在思考設計方案的基礎上大量進行交流,表達自己的思維,在交流的過程中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一試”是學生在探索交流讀懂表格的基礎上,練習用抽象的表格來呈現自己的'多種設計方案,學習的是一種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設計思路
本節課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通過對于派車問題的探討,旨在培養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在探討派車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二年級的學生生活經驗很少,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特別是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一些數學思維過程對他們來說并不簡單。在“怎樣派車比較合理”這個內容上,需要學生綜合分析問題,難度較大。 教學時,教師應首先幫助學生理解圖意及要解決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學生可能會用前面學到的有余數除法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教材中出現的前兩種方法,這時教師要給予肯定,然后繼續引導學生討論還可以怎樣派車。最后通過練習,探討解決類似問題的一般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靈活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索發展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理解有余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通過填寫表格,找到合理的派車方案。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實物投影儀(展臺),印制表格。
四、教學過程
(一)環節一:情境導入,獲取信息。
1.創設情境:今年,西安成為了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你知道為什么嗎?做為西安人,你有什么感受啊?一個旅行團要去參觀世界園藝博覽會,遇到了一點問題,你能用數學知識幫幫他們嗎?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懷。
2.獲取信息:(出示主題圖)觀察這幅圖,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觀察主題圖,匯報發現的信息:一共有25人,面包車限乘客8人,小轎車限乘客3人。
“限乘”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嗎?人多了擠著坐行嗎?
【設計意圖】:情境圖中信息較多,引導學生理解圖意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此環節旨在培養和提高二年級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二)環節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提出問題:旅行團遇到了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提出:可以怎樣派車?(板書課題:派車)如果讓你來選擇的話,你打算怎樣幫他們派車呢?
2.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第一次小組合作:結合提出的數學問題,明確小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在小組內交流派車的方案,派哪種車,派幾輛。小組長負責整理出不同的方案。
投影展示小組派車方案,全班交流。鼓勵學生有不同的派車方案。
(1)全派面包車:
25÷8=3(輛)……1(人)
答:派3輛面包車不夠要派4輛。 (2)全派小轎車:
25÷3=8(輛)……1(人)
答:派8輛車不夠,要派9輛車。
方案不錯!大家都考慮到了乘客不能超載。想一想,這樣派車,最后一輛車上各坐了幾個人?這樣的派車方案你覺得怎樣?(有些浪費)
有更合理的方案嗎?
【設計意圖】:通過第一次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借助已有經驗———有余數除法的應用,提出初步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3.聯系實際,優化策略。
你認為怎樣的方案最合理?(沒有空座位或者空的座位最少,面包車和小轎車可以搭配起來派車)
第二次小組合作:怎樣才能沒有空座位或者空座位最少呢?在小組內探索合理的派車方案。投影展示小組討論的結果。
派2輛面包車:2×8=16(人)
派3輛小轎車:3×3=9(人) 16+9=25(人)
答:派2輛面包車和3輛小轎車正好坐滿,沒有空座位。
教師追問:你們小組真了不起!是怎樣找到這樣一個好方案的?
學生匯報,教師補充,引導學生發現:可以依次增加面包車的輛數,從而確定剩下的乘客需要派小轎車的輛數。
【設計意圖】:通過第二次的小組合作學習,逐步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引導學生發現什么樣的策略才是合理的策略,同時對學生滲透有序思考的數學思想。
(三)環節三:強化練習,掌握方法。
1.課件延續情境:旅行團臨時又有4個人加入,你會怎樣派車呢?什么樣的方案最合理?計算后把你的方案填寫在表格里。
面包車/輛
小轎車/輛
余下的座位數/個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的延續,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介紹“表格”這種高度抽象概括方法的同時,滲透數學簡潔之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2.總結方法:第三次小組合作:討論解決這類問題一般方法是什么?
在小組內交流遇到派車問題時思考的順序是什么?然后在全班匯報交流。
(1)先考慮只派一種車,大車或者小車。
(2)如果有空座位,在考慮將大車和小車搭配起來。
(3)空座位越少方案越合理。
【設計意圖】:通過第三次小組合作學習,概括解決派車問題的一般方法,學習合理的思維探究模式。在經歷從一般到抽象的螺旋式上升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反思和評價的意識。
(四)環節四:暢談收獲,小結全課。
快樂總是短暫的。這節課快要結束了,能談談你有什么收獲嗎?和大家分享一下。
孩子們!你們真了不起!用自己的數學智慧幫助旅行團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數學問題等待著你去發現和解決,老師再次期待你的精彩表現!
【設計意圖】:體現義務教育數學新課標中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從而激勵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步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派車
(1)全派面包車:25÷8=3(輛)……1(人)
答:派3輛面包車不夠要派4輛。
(2)全派小轎車:25÷3=8(輛)……1(人)
答:派8輛車不夠,要派9輛車。
(3)派2輛面包車 :2×8=16(人)
派3輛小轎車 :3×3=9(人) 16+9=25(人)
答:派2輛面包車和3輛小轎車正好坐滿,沒有空座位。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教材第37頁例5、試一試和練一練,練習七第4~日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比例尺,學會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2.使學生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里的應用,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進一步認識比例尺。
教學難點: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提問:什么是比例尺,
2.出示一些數據比例尺,讓學生說一說比例尺前項、后項的倍數關系和比例尺的實際含義。
3.說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節課就學習比例尺的應用。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5。
出示例5,讀題。提問:題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按照比例尺的意義,你能解答嗎?讓學生自己討論并進行解答,通過巡視看一看不同的解法。指名口答解題過程,老師板書。其間結合說明設未知數x的單位與圖上距離的單位統一,用厘米,解題后再化成米數。提問:用不同方法解答這道題的`過程是怎樣的?指出;已知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可以按照實際距離與圖上距離的倍數關系來解答,也可以按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結果。
2.做練一練第1題。
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指名學生說一說怎樣想的,要注意什么問題?
3.教學試一試。
出示試一試,讀題。提問;題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自己解答嗎,讓學生自己做在練習本上。指名學生口答解題過程,老師板書。用比例解的指名學生說一說根據什么列比例的,應該設誰為x。指出:已知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可以把實際距離縮小相應的倍數,也可以按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比例尺列出比例,再解比例求出結果.
4.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扳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指名學生說說怎樣想的,解答時還要注意什么。
5.做練習七第4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然后口答,老師板書。
6.做練習七第5題。
學生完成在練習本上。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你學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七第6、8題。
家庭作業:練習七第7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給小明過生日這個故事情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性趣.
2.通過小組合作,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理解得數是零的減法算式.
3.培養學生善于思考、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減法得數是零的含義.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創造情境
(一)出示圖片:生日圖1
教師談話:今天是10月12日,是小明的生日,很多小朋友都給他過生日來了,小明不僅準備了生日蛋糕,還準備了小朋友們愛吃的東西.他知道小朋友們最愛吃的是魚,于是,他就去河里釣了一兜魚,(出示圖片:生日圖2)回到家中,把魚倒進了盆里.(出示圖片:生日圖3).
二、活動二:觀察思考學習新知識
(一)教師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你們猜想到什么?
(二)根據盆里魚的條數和小貓吃的魚,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看哪個組列的算式多,并說一說每個算式的意思.
(三)小結:我們通過猜想畫面的意思列出了這么多的算式,那么這些算式都是減法算式,利用減法我們解決了還剩下多少的問題,這充分體現了你們善于思考問題的結果.
(四)教師:每一組同學都有-=0這個算式,這個算式表示盆里沒有一條魚了.這時,小明又急又氣,只好讓爸爸、媽媽到超市再買幾條魚.(出示圖片:生日圖4)
(五)教師談話:這時小明和小朋友們下樓做游戲去了.(出示圖片:套圈圖)
(出示圖片:吹泡泡)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他們在做什么游戲?在這些游戲中你們發現了什么?
教師:我們在玩游戲中也學到了一些數學知識,可見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活動三:結合實際鞏固啟發思維
(一)小朋友們正玩的高興的時候,這時爸爸媽媽把美味餐準備好了,招呼小朋友們上樓吃飯.
(二)老師:我們為小明唱一首生日快樂歌吧!(出示圖片:數學故事)
從這幅畫面中你發現了什么問題?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四、本課總結
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么?高興!你們一樣高興,因為通過給小明過生日,我們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能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緊密結合學生熟悉實際生活的特點,大膽構思,重新創設課件。創設了給小明過生日生活情節,巧妙地將小貓吃魚這個課題加入這一情節中,從而形成了這一完整的數學故事情境。讓學生通過這個情境,體會減法的意義,理解得數是零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教學時采取緊密結合畫面,讓學生觀察、猜想、推理、探索的方法,并采用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的方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從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探究活動
雞毛信
游戲目的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競爭意識及集體觀念.
游戲材料
45封雞毛信.
制作方法
在45張硬紙卡片上分別寫上5以內所有的加法和減法算式,并在左邊畫片雞毛.
游戲過程
1.將雞毛信平均分發給參加游戲的學生.
2.出示六個信箱,英文字母為信箱代號.
3.學生按要求投送信件:
(1)把得數是5的信投入A;
(2)把得數是4的信投入B;
(3)把得數是3的信投入C;
(4)把得數是2的信投入D;
(5)把得數是1的信投入E;
(6)把得數是0的信投入F.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測量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2、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使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出示例1情境圖,學生認真觀察。教師提出問題。
(2)4人小組合作,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
錄表的“估計”一欄中。
(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
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2)交流測量的結果,引出毫米。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探究體驗
1、了解毫米與厘米的關系。
(1)提問:“從尺中,你發現毫米與其他單位間的關系嗎?”。
(2)學生觀察并獨立思考后回答問題。從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關系。讓學
生多說發現這個關系的過程。
2、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在尺上觀察1毫米的長度,互相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
(2)教師提出問題:“請大家說出生活中長或寬或厚大約是1毫米的東西。”
先在組內說,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先從課本中數出幾頁(捏緊后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再用尺子驗證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調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數一數看有多少張。
三、實踐應用
1、生獨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組內說出填寫的結果。
2、生說一說,在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3、師生共同小結: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用毫米來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四、課堂練習
1、練習一第1題。安排學生在書上完成,練習時要求學生先估測,后判斷,再
用尺子進行測量驗證。
2、練習一第2題。要求學生完成在作業本上。
3、練習一第3題。先讓學生估計實物的長(或寬),再用尺子進行測量。完成
后,讓學生對估計和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
五、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新知識?
2、師總結。
分米的認識 學習設計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一、背景設計
“空間與圖形”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作了比較具體的要求,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等。而“角”的認識是蘇教版第四冊第七單元的內容。但對于剛進入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對“角”的知識比較抽象。雖然生活中對角已積累一些經驗。但對角的幾何圖形還是第一次認識。教學起來比較困難,教學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經歷活動增加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創設認識和理解數學角的情境。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生活中的具體感知,逐步過渡到數學中的抽象概括,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學情分析(學習需要的分析)。
1、實際是什么?(認知起點能力)
學生在認知上已經認識了平面圖形,能夠識記平面圖形中的角及實物中的角。
2、應該是什么?(認知上達到——使能目標)。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識記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會比較的大小,學會畫角并能實際理解應用。
<二>學生分析:本班學生基礎性知識掌握較好,學習能力較強,在撐握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會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的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能夠識記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識別角有大小,學畫、能識記理解和應用。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過程,初步體驗空間與圖形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數學思考。
二、教學策略分析
<一>教學重點:經歷活動,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二>教學難點:經歷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并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關系。
<三>突破方法:設法為學生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其次借助直觀動演示,使抽象為具體降低學習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教與學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運用動手操作法、直觀演示法、互動交流法,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等方式,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并借助多媒體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從而“變教為誘、變誘為思、以誘達思”。
三、教具學具的準備:課件、活動角、剪刀、水彩筆、木棒、紙。
四、教學媒體的選用
1、設計思想:第一次認識幾何圖形的角,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教學時必需通過直觀形象來幫助學生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先認識實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經態課件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角,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鏈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書角,師:你認 識嗎?讀一讀,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或者說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師:是呀!這些角生活中處處可見,而今天我們要研究的角是數學意義的角,數學中的角是怎么樣的呢?老師想聽聽大家的'看法,好嗎?
2 出示實物圖:(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 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認為的角在哪里?
畫角:看來大家對角的認識有些不同,能畫出你心目中的角嗎?
3 談話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數學意義的角具有仕么樣的特點呢? 1、說生活中的角
2、指角 (選擇自己喜歡 的圖形)
3 畫角:在紙上試畫,說說畫的角是怎樣的)
為學生學習數學角創設具體情境打開思路,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生活中的具體感知逐步過渡到數學中的抽象根據
二、操作感知、自主構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觀察,正確感知:
1課件演示—角的形成過程(從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問:你又發現了什么?
2、畫角、課件演示(從一點出發,引出兩條直的線)。
3、師:動動小手也畫一個角,好嗎?
4、師:誰愿意告訴大家你是怎樣畫的。
5、學習角的各部分名稱(自學教材)。
6、練習內化、豐富表象、課件演示。
①判斷,深化表象(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歸生活,深化認識。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數學意義中的角,所具有的特點,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數學意義中的角。
課件演示(實物圖: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觀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過程
2、學生畫角
3、匯報你是怎樣畫的
4、匯報角各部分名稱
5、學生練習、評價 通過從實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過程讓學生感知角的特點,然后通過看、畫、找等多種感官活動初步建立角的表象,進一步感受數學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體片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二)做角—操作內化、實踐體驗
1、談話: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誰的手最巧?
2、師巡視
3、師:通過展示你們發現了什么?
1、做角:用毛線、吸管、小棒等學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評價
4、議一議 做、比、議、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性的多樣化,這一過程即鞏固對角的認識,又為學習角的大小架起了橋梁。
(三)感知大小—實踐活動、感悟體驗 1、引導觀察,比較大小。
師:誰來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么?
2、創設沖突,引發爭論。
師:你能畫一個很大的角嗎?
3、在視頻儀上展示,提問:你認為哪個角大?為什么?
4、直觀演示:
①課件演示:有兩邊重合,向左旋轉;②拉活動角
5、師:根據觀察和活動,上面的角到底誰大,它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觀察、說一說哪一個角大?
2、學生畫角,小組討論。
3、學生仔細觀察,感知它的變化
4、學生拉活動角、體驗(角的大小與邊叉開的距離有關) 讓孩子經歷實踐活動溝通了學生經驗與知識的聯系,獲得感性知識并掌握角的本質特征,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交叉開的程度有關,從而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三、總結欣賞延
伸
1、師:這節課,每位小朋友都開動腦筋,經歷指、畫、做、摸、想等活動,獲得了許多新知識,老師真為你們感到自豪,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師完成板書,認識角。
3、欣賞—發現美。
師:同學們,角不僅不數學中被應用,而生活也被廣泛應用,古今中外許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它們的奇妙和美麗。
(課件演示: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欣賞古建筑物)
4、“小小設計師”用角或者有角的圖形拼出你喜歡的圖案。
1、生談收獲
2、帶著音樂,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價值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及數學的魅力,體驗數學的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使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學流程
六、自我評價
1、以生動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與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貫穿與教學活動中,借助于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深入淺出的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使學生進的大小,獲得對數學的理解,成功的快樂。
2、《課標》指出:“數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為此,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在練習中升華,從中學到了數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產生了數學學,用數學的需要。
3、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生活,回歸生活。在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時,發現數學知識的價值,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手段,創設了一個悠揚動聽的音樂和一幅幅美的圖片和建筑物,這樣一個情境,不僅讓學生看到了角的廣泛應用,并感受到了數學的魁力,從而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8-14
小學數學教案07-09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05-30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8-10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02-10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11-07
小學數學教案【熱門】11-02
小學數學教案【推薦】11-03
小學數學教案【實用】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