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優秀教案

時間:2022-11-14 10:42:05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15篇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自己喜愛的情境學習數據整理,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2、經歷數據整理的過程,學習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從中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能進行有序觀察和有條理的思考,體驗與同伴的合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1、(出示一張本班小朋友生活照片)瞧!這是誰?我了解到今天是他的生日,我們為他在班上過生日,你們說好嗎?老師祝他學習進步,健康快樂地成長!同學們,把你們祝福的話語送給他,好嗎?(問過生日的小朋友)你想對大家說什么?

  2、(出示生日蛋糕圖片)多漂亮的生日蛋糕,讓我們為他唱支生日歌(請小樂隊上來伴奏)。

  [評析:將教材中為大象過生日的情境改成為本班的小朋友過生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融洽同學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主動探索 體會領悟

  1、小朋友,剛才的樂器伴奏很好聽,我想清楚的知道每種樂器有多少,你們有什么辦法嗎?(讓小朋友親身體會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

  [評析:在過生日的過程中,通過樂隊的伴奏活動,再現學生在生活中已初步掌握的分類方法,為學生經歷統計過程,掌握初步的統計方法奠定基礎。]

  2、(出示小動物圖片)老師知道小朋友最喜歡小動物了,今天我特地請了許多小動物來。你們看看他們是誰?瞧,小動物們帶著鮮花一起來祝賀某某小朋友生日快樂。你們高興嗎?

  3、看見這么多小動物,你們想知道什么?

  4、有什么好辦法能知道這些問題呢?

  5、小朋友說的很好,我們可以把他們分一分,排一排,再數一數。老師在每組都放了一張紙,想請大家小組合作來完成.這么多小動物,怎樣才能整理的又好又快呢? 先在小組討論. (學生匯報,老師引導分工)請每組分工合作,把圖上的小動物整理出來,貼在紙上。

  6、(每小組的圖展示在黑板上)我們來看一看,你覺得哪組理的最好?為什么?(表揚分工合作好的小組)

  [評析:合作學習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初步的合作能力。]

  7、(屏幕出示象形統計圖)請大家討論一下,經過整理,你知道了什么?

  8、瞧!理一理后我們能知道這么多問題!(出示兩幅圖比較)和前面的圖比較一下,哪一幅圖使我們看問題看得更清楚?為什么?

  [評析:讓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逐步地體會到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強化統計思想和方法的教學。]

  三、鞏固練習 深化認識

  1、剛才小動物還帶來了許多花呢,花可以怎樣理呢?我們每個小朋友在這張紙上把花也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看看能知道些什么?然后,去告訴你的好朋友,好嗎?

  2、(學生貼、理、下位說)(出示花的象形統計圖)問:你知道了些什么?

  3、小朋友想一想,我們把小動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后有什么好處?象這樣給小動物和花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就叫做統計.(出示課題)

  四、 聯系生活 應用拓展

  1 、今天,某某小朋友過生日,他想請大家吃水果.你喜歡吃什么水果?(問若干小朋友)為了讓他方便,就選一種大多數小朋友都喜歡吃的,好不好?有什么辦法能知道大多數同學愛吃什么?(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好,每一組都有這樣一張表,請每個小朋友選一個你最喜歡吃的水果,以小組為單位來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

  (各小組選人上來展示并匯報)大家說,讓他買什么最好? 我們幫助某某小朋友解決了難題.現在食堂師傅來請我們幫忙了.

  2 、(出示魚,蝦,螃蟹圖片)小朋友,你們愛吃什么?(打上V)你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嗎?(出示全表)請你們幫食堂師傅看一看,今天應該做什么好?為什么?

  3 、你們真聰明,朱老師想買獎品發給你們,有這樣幾件東西(出示獎品圖片), (指名若干問)告訴我你想要什么?我要選一個小朋友最想要的,有什么辦法?(統計一下)想要什么的舉手(現場打出數據).你們說老師該買什么?為什么?

  4、謝謝小朋友幫老師解決了難題.現在是秋游的好季節,(出示棲霞山和鐘山陵圖片)你們想去紅葉似火的棲霞山還是想去風景秀麗的鐘山陵?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想去棲霞山的舉手,想去鐘山陵的舉手.看一看,我們應該去哪呢?

  [評析:豐富統計的內容,強化統計的過程教學,使學生在了解和掌握、鞏固初步統計知識、方法和思想的同時,拓展統計的內容和方法,拓寬學生的視野,強化統計思想和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培養學生如何正確地對待問題態度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5、統計的作用可大呢,它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回去想想看,你能用它解決什么問題?明天來告訴老師和小朋友,好嗎?

  [總評:教學設計反映了教師具有比較先進的教學理念,同時也體現了小班化教學的特點,具體體現在: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不被教材所限,活化書本知識,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斷地拓展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2、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3、在強化知識和技能教學的同時,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經歷統計的發生、發展過程,在統計的過程中,強化學生對統計意義和作用的體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注重過程的激勵性評價,引導學生不斷合作交流、探索進取,促使學生得到全面而富有個性化地發展。]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5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1節的內容。

  教材簡析:

  “圓柱的認識”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以及圓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拓展。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認識圓柱,了解圓柱的特征,知道圓柱的底面、圓柱的高與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之間的關系。能力目標是通過操作,看懂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使學生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興趣。

  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部分內容。前面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具備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圓柱又是一種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立體形體,因此教學時教師應從直觀人手,幫助學生形成表象。此階段的學生已具備了初步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時指導學生看書、觀察圓柱實物圖,采用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進行討論,探索圓柱的特征,并利用課件的演示,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了解圓柱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

  2.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圓柱各部分的關系。

  3.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

  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學設想:

  依據教材編排特點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我們設計本節課的基本思路為:

  1.情趣導入。誘發新知。

  2.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在這個重要的環節中,我們創設了3個學習情境,即創設實踐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創設探究情境。力爭達到感知圓柱特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效果。

  3.練習反饋,鞏固新知。

  新課后,我們設計了針對性和發展性的練習,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知基礎。

  下面,就第一點、第二點作以簡要介紹:

  第一,情趣導入,誘發新知。

  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币虼耍险n伊始,創設學習情境,在游戲中自然引出課題。

  第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讓學生學會思考,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有效思考,通過學生的操作、觀察以及分析、比較,能夠概括出圓柱的特征。

  通過學生的小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圓柱側面展開圖的不同情況及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隨機演示學生得出的結論,可能有的學生會剪出不規則的圖形,我們也做了相應準備。

  在整個教學中,以師生共同探討“圓柱”的特征為主線,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的合作意識,力爭促進學生的相互認同、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和團結協作,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真正實踐新課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學不同的數學”的理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喜歡。)那我們就做一個摸一摸的游戲好嗎?瞧,老師手里有一個魔袋,里面裝了幾種物體,其中有我們學過的,也有我們沒學過的,看看準能把我們沒學過的物體摸出來?

  師:(一個學生摸出幾個圓柱體。)你能說一說為什么沒摸出其他的物體嗎?

  生:因為那些物體的面都是平平的,這幾個圓柱有一個曲面,能夠滾動。 師:你可真聰明。像這樣直直的、上下一樣粗細、能夠滾動的物體,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圓柱。

 。鄯此迹翰捎糜螒驅胗欣谡{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摸一摸的游戲中初步感受圓柱的特征。然后通過對比、辨析強化對圓柱的認識,使課堂自然、真實、生動。]

  2.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

  師:看了這個題目,你們有什么想法嗎?

  生:我想知道圓柱是由幾部分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圓柱彎曲的那個面究竟是什么形狀的。

  生:我想知道圓柱有什么特征。

  師:從大家的問題當中,老師看出你們都是愛學習的孩子。我聽說咱們班級的同學都很聰明,自學能力也很強,所以老師想讓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到書中去尋找答案,你們能行嗎?

  ……

  二、認識圓柱

  1.自學并觀察圓柱形狀的實物。

  師:老師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現在就請同學們發揮聰明才智,獨立閱讀數學書74頁和75頁的內容,注意邊讀書中內容,邊用筆畫一畫。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結合你手中的圓柱體,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來感知圓柱的這些特征。

 。鄯此迹焊拍罱虒W要求嚴密性和準確性,所以在設計過程中要求學生邊看書邊觀察實物,使知識得到整合。]

  2.匯報并認識圓柱的幾何圖形。

  師:看完書的同學請把你了解到的知識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嗎?(小組交流匯報讀書體會。)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呢?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來介紹你們所了解的圓柱呢?

  生:我知道了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

  生:我發現圓柱有一個曲面,叫做側面。

  ……

  師:你們可真了不起,能準確地概括出圓柱各部分的名稱來。底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你是怎樣理解完全相同呢?

  生:我認為一模一樣就是完全相同。

  師:那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這兩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測量底面直徑或半徑來驗證。

  生:可以用卷尺或線繩測量周長來驗證。

 。鄯此迹鹤寣W生學會數學的思考,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發現圓柱的兩個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對圓柱的生活感受,而當他們利用教師提供的學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驗證了自己的發現時,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興奮的行為狀態,就更容易參與到下面的問題解決中去。]

  師:你們的辦法可真多啊!現在通過課件演示,咱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大家的發現好嗎?(課件演示:圓柱體上下底面重合圖。)

  師:(出示課件。)老師在圓柱的上下底面之間畫了4條線段,這4條線段是否都是圓柱的高呢?如果不是能說出你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3

  第十單元是總復習部分。復習,就其基本含義而言,是指為了恢復或強化頭腦里已形成的暫時神經聯系,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重新學習。這種重復學習并不是對已學知識的簡單重復,而是進行更高層次的再學習。小學數學總復習,不是知識的重復講解,單純的補缺補差,而是通過復習,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以達到鞏固提高、融會貫通的目的。小學數學總復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擔負如此重要的任務,因此,要切實做好這一單元的教學。

  一、特點分析

  總復習是分兩部分安排的,一部分是對知識的整理,另一部分是供練習用的習題。新教材與舊教材在總復習的編排上有以下相同的特點:

  1.復習的內容集中

  本單元的復習包括了本冊所學的主要內容:20以內的數,20以內的加法和10以內的加減法,認識圖形,認識鐘表,用數學。并且在編排時注意突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把數的概念、計算和用數學分別集中起來進行復習,這樣便于學生進行整理和比較,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復習的線索清晰

  本單元的復習用醒目的黑體字,以標題的形式,明確指出了復習的五部分內容。這樣以標題作為整理知識的線索,一方面學生根據這些線索全面再現所學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根據這些線索將分散的知識綜合起來,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在總復習的編排上有以下不同:

  1.復習的導向不同

  復習的導向關系全局,只有把路引對,才能避免總復習的盲目性。原教材中有一個標題是“應用題”(小華買了一顆紐扣用了6角錢,買了一根針用了3角錢,他買東西用了幾角錢?),它是以文字形式呈現的。新教材將“應用題”改為“用數學”,選擇現實的、有意義的、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具體實際問題,作為“用數學”的問題,是以現實情境圖示的方式呈現的。如121頁12題,通過家長與孩子的對話呈現的,知道了他昨天看了9頁,今天看了8頁,一共看了多少頁?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在用數學中領會加減法的含義,更主要的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自覺性。

  2.復習的目標不同

  原教材的總復習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新教材不僅停留在鞏固的基礎上,而且在知識領域中進行了延伸。表現在以下兩個復習中:

  (1)在“認識鐘表”的復習中,引導學生會看接近整時的鐘面。在此復習中,一方面鞏固所學的知識:認識了鐘面,知道整時和半時(如117頁第6題),另一方面,通過練習會看接近整時的鐘面,使學生進一步說出大約是幾時(如120頁第9題,說一說,大約是幾時)。

 。2)在“用數學”的復習中,引導學生挖掘形象圖以外的資源。

  通過前九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根據情境圖中給出的資源(條件),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本單元的復習中,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挖掘形象圖以外的資源。如117頁第7題,畫面是一個停車場上已經停放了9輛汽車,同時還有幾輛車正開進停車場,但有的汽車沒有畫全。如果只看畫面,很難說出又開來了幾輛汽車,題目通過兩個學生的對話,說明“又開來了6輛”。要解決“現在幾輛車”的問題,只數出畫面上的汽車是不夠的,必須利用“又開來了6輛車”這個信息,從而培養學生合理利用各種信息解決問題的意識。又如,121頁11題,畫面上畫的是9個小朋友正在雪地上堆雪人,同時又跑來幾個小朋友。如果只看畫面,無法確認又跑來幾個小朋友,于是挖掘形象圖以外的資源,知道“又來了9人”,利用這個信息,從而解決了“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

  二、教學目標

  通過復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計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一)知識與技能

  1.能熟練地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序數含義及數的組成。

  2.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法和10以內的加減法。

  3.能準確地辨認常見的四種立體圖形和四種平面圖形。

  4.會看整時和半時以及接近整時的鐘面。5.能合理地選擇有用信息解決問題。

  6.能把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歸納。

  (二)過程與方法

  1.會選擇有用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

  2.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3.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4.會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ㄈ┣楦信c態度

  1.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理念

  本單元教學要充分體現新理念:

 。ㄒ唬⿺祵W學習要聯系生活

  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再現真實的問題情境,把抽象的復習知識生活化,要改變問題的呈現方式,把靜態的復習知識動態化。

 。ǘ⿺祵W學習要及時反思

  反思,簡單地說就是對過去經歷的再認識。數學學習反思包括過去的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心理行為方式。對學生主體而言,學習是一種經歷,只有當經歷提升為經驗時,學習才具備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經過反思后,我們就能從經歷中提煉出經驗來。可見,反思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地學習。因此,復習時要通過回憶,引導學生自我反思。

 。ㄈ⿺祵W學習要主動建構

  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課程應側重于“學科的結構”。他指出:無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重視教授和學習學科的基本結構,布魯納認為有四個目的:第一,有利于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學科更加理解”;第二,有助于對數學知識的記憶,“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美的結構把它聯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遺忘的知識”;第三,有利于對數學知識的遷移。他認為,“領會基本原理的觀念,看來是通向適當的訓練遷移的大道”;第四,能夠縮小高級知識和初級知識間的差距。數學知識本身是有結構的,數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規律)都按照一定的內在聯系方式聯系著,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結構,這是教材的知識結構。這個結構是系統的,有條理的。

  認知結構是指個體已經形成的應付與處理學習情境或問題情境的內在知識系統。認知結構包括兩方面:一是信息經驗系統,也就是知識結構,它是獲得新知識的基礎;二是心智操作系統,也就是已有的智力活動方式或認知操作方式,它是獲得新知識的操作基礎。學生在復習數學知識之前,數學知識內容及智力活動方式在學生頭腦中按照一定關系或聯系形成一個緊密的系統,這就是學生該學科的認知結構,這時候的認知結構是零散的,復習教學就是要完善學生頭腦中的這一認知結構。

  要優化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必須引導學生自主活動,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在這個過程中,整理的方法不是由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整理的結果也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給學生,這個建構過程他人是不能代替的,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主動地加以建構才能獲得。因此,教師在復習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主動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四)要關注學生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1.關注學生發展的全面性。

  傳統的課程,過于關注知識和技能,而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其他價值成為附屬,可有可無。這樣教學,雖然強化了知識,但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它鮮明地提出了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強調既要獲取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又要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要注意三維目標的全面,在復習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

  2.關注學生發展的差異性。

  人是有差異的,學生的發展也是有差異的,我們必須認識和承認這種差異。從生命意義上講,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有自己的認知方式,有自己的選擇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我們也不是復印機,啟動按鈕,即可出現數張一模一樣的內容。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因此,教師在復習教學中,要放手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整理知識。由于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整理的結果也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也許整理的結果在教師的眼中有優劣之分,但在孩子的整理過程中并沒有好壞之分。只要有理有據,教師都要予以肯定。

  3.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是在原有基礎上一種可持續發展,無終點。為了自身的發展,人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健全自我人格,不斷地開發自我潛能,以適應社會的變化。這便需要有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因此,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讓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領會復習的方法。

  四、教學策略

  復習課難上,這是所有數學教師的共識,如何上好復習課,這也是所有數學教師的盲點。對于教師來說,復習的內容多,復習的時間短,不知從何下手。對于學生來說,復習的內容已學過,聽不聽無所謂。我們經常聽到學生抱怨:“復習課真沒勁兒,都是過去講過的”,“老做題,我都做糊涂了”。學生的上述反映說明了復習課存在的兩大誤區:一是復習的內容是“老調重彈”,把復習課看成了補課,二是復習的方法是“題海戰術”,把復習課上成了習題課。那么,如何上好復習課呢?

  (一)回憶,引導學生自我反思

  回憶,是上復習課不可缺少的環節,就是學生將學過的知識不斷提取而再現的過程,“憶”是獨立完成的過程,“憶”是一個有序的過程。通過回憶,激活了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1.借助目錄進行全冊知識的回憶。

  目錄是教材的組成部分,能幫助學生有條理地整理學習內容,提綱挈領地掌握知識要點。本冊教材貼近學生的生活,設計了新穎的目錄。因此,可借助目錄引導學生自主地復習。如引導學生回憶本學期你都學習了哪些數學知識?學生借助目錄可知所學九個單元的內容:(1)數一數(2)比一比(3)1-5的認識和加減法(4)認識物體和圖形(5)分類(6)6-10的認識和加減法(7)11-20各數的認識(8)認識鐘表(9)20以內的進位加法。

  2.借助課題進行單元知識的回憶。

  看目錄所列的課題,回憶課題里面的知識內容。如看目錄第三單元的課題是:1-5的認識和加減法?芍,這個單元包括1-5數的概念和計算兩部分。看小課題是:比大小、第幾、幾和幾?芍瑪档母拍顝土暤闹攸c包括數的順序、序數的含義和數的組成。

  (二)梳理,引導學生主動建構

  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獲得整理知識、建構知識網絡的能力,形成建構的意義是至關重要的。這種能力和意識是在經歷自主整理、主動建構的過程中獲得的。

  1.自主梳理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頭腦中已儲存了大量的知識,但有些知識無條理性,堆積得越多,越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應用時無法提取。當學生頭腦中的知識以一種層次網絡的方式進行排列時,就很容易提取出來。因此,要引導學生將平日所學的零散的知識梳理為系統的知識,以便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

  梳理,是復習課的重點,就是將知識點按一定標準分類。梳理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將相同的知識點聯系起來,二是把不同的知識點分開來,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其思考的方法主要是“分類“,分類是兒童學習數學時使用的重要方法,即根據一定的標準將知識分化。因此,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學生自己找出分類的標準,按自己的理解方式進行重新組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

  如在全冊教材的復習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學習內容可以怎樣進行分類?有的同學分為五類:1.數一數、比一比2.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3.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4.認識物體和圖形、認識鐘表5.分類;有的同學分為四類:1.數一數、比一比2.、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3.認識物體和圖形、認識鐘表4.分類。有的同學不知如何分類,可以引導學生看總復習進行分類,使學生自己感悟到復習數學知識的方法。

  又如在“認識圖形”單元復習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圖形怎樣分類?學生整理知識的標準和方法不盡相同,有的同學可能按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分類整理,有的同學可能按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聯系(正方體的面、長方體的面、圓柱的兩個平面各是什么形狀的)分類整理。這樣,抓準知識的連接點,剖析知識的分化點,求同存異,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2.主動建構。

  梳理之后,如何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需要經歷主動建構的過程。

 、挪蹲铰撓,畫圖建構

  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圖形學具進行整理,有的同學整理成如下的網絡結構。這一結構能清楚地反映哪些是立體圖形,哪些是平面圖形,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

  有的同學整理成樹狀結構。這種結構能清晰地反映知識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圖形,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從圖形這一棵樹上“生長”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兩個“大枝權”,然后從立體圖形這一“枝權”上生長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四個小“枝權”,從平面圖形這一“枝權”上長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四個小“枝權”,形象清晰,不易遺忘。

 、葡嗷ケ容^,列表建構

  有的同學列表進行比較,使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一目了然。

  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這樣,學生親自理一理,試著串一串,在“做”中形成了良好的認知結構,提高了學生整理知識、建構知識的能力。

 。ㄈ⿷茫龑W生解決問題。

  掌握所學的知識、構建認知結構是復習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應用。通過應用,能幫助學生形成對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倧土暤膽每梢苑譃閮蓚層次進行:第一層次,簡單應用,夯實基礎;第二層次,綜合應用,解決問題。因此,要精心設計習題,通過有效地練習切實提高復習課效率。

  要現實性。要沖破傳統的數學復習課教學的束縛,挖掘社會生活的數學教育資源,精心設計一系列開放、有趣的數學問題情境,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我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如在“認識圖形”復習中,學生在頭腦中已經形成了對這些圖形表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具體現實情境中能辨認這些圖形。可以出示情境圖,圖中有許多交通標志,這些交通標志都是什么形狀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又如,用課件演示家庭布置圖,看一看,在我們家中有許多物體,你能說一說它們是什么形狀的嗎?(冰箱、彩電、電視柜、書、寫字臺的抽屜是長方體,落地燈的燈柱、筆筒是圓柱,臺燈和足球是球。)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讓學生親身經歷生活情境。要有開放性。在練習的內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使學生各得其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復習課的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選擇條件開放、問題開放、結論開放、解題策略開放的習題供練習時使用。教師出示學生課間活動的情境圖,圖中有的學生蕩秋千,有的玩翹翹板,有的玩滑梯,有的跳繩。圖中還有花、樹、鳥等。要有綜合性。復習的面要廣,要關注全冊教材的知識點。如上面的一道題,涉及到數的概念、計算和用數學三方面的內容。

  要有實踐性!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敝挥性诮鉀Q實際問題中,學生的數學素質才能得到全面發展。因此,要多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

  五、教學案例:

  “認識鐘表”復習課教學設計及評析

 。ㄒ唬┳晕曳此,回憶知識

  (師出示情境圖,圖中一個孩子問:“媽媽,我想看動畫片,到6點了嗎?”)

  師:圖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么問題?

  生:圖中的小妹妹想看動畫片,但不知道幾點了。

  師:你會怎么告訴她呢?

  生:我會說,你自己看吧。

  生:我會告訴她,到6點了。

  師:你學會了有關鐘表的哪些知識?

 。ń處熞龑W生回憶有關鐘表的知識,學生看書獨立思考,用鐘表進行演示,再互相說一說,撥一撥。)

  生:我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長針是分針,短針是時針。

  生:分針指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ㄉ菔痉轴樦钢12,時針指著4,是4時)

  生:分針指向6時,時針指向7和8中間,表示7時半。(生演示)

  師:你認為你撥的準確嗎?

 。▽W生對自己的撥珠過程進行反思,這樣不僅關注了撥珠的結果,而且關注了撥珠的過程。)

  師:在撥表時,時針和分針一定要撥到準確的位置。(教師予以提醒)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利用鐘表的學具撥出整時和半時,激活了學生頭腦里有關鐘表的知識。]

 。ǘ┳约悍诸,梳理知識

  師:用你喜歡的方法把撥出來的時間寫在黑板上。

 。ò鍟11:00 3時5:30 9:00 6時半1:30 4:30)

  師:你能把這些時間進行分類嗎?

  生:我分兩類,一類是表示幾時,一類是表示幾時三十分。

  生:我按時間的表示方法進行分類,也分兩類。

 。垡龑W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時間,用自己的喜歡的方法進行分類,學生是復習的主人。]

 。ㄈ┵N近生活,應用知識

 。ń處煶鍪厩榫硤D,圖中一人手中拿著一張車票,票上寫著:從松原到扶余8:00開車,此時鐘表時刻是7:30。)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車票知道的,從松原到扶余的開車時間是8時。

  生:我看時鐘知道了當時的時間是7時30分。

 。垡浴吧睢盀橐劳,讓學生在研究現實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構建了鮮活的數學課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識

  教師出示三個鐘面圖,第一個鐘面上的時刻正好是8時,第二個鐘面上的時刻是不到8時,第三個鐘面上的時刻是8時剛過一點。

  師:看下面三個鐘面,哪個鐘面上的時刻指的是從松原到扶余的開車時間?(學生指出第一個鐘面)

  師:觀察這三個鐘面上的針,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教師留給了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師:把你的發現悄悄地告訴同桌。(學生互相交流)

  師: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學生匯報,分享發現的快樂。)

  生:三個鐘面的時針都指著8,第一個鐘面的分針正好指著12,第二個鐘面的分針指在11和12的中間,第三個鐘面的分針指在12和1的中間。

  生:不對,第一個鐘面的時針正好指著8,后兩個鐘面的時針差不多指著8,不是正好指著8。

 。ㄟ@個孩子會傾聽他人的發言,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認真傾聽了,聽懂了,從而積極響應;二是耐心傾聽了,當同學發言有錯誤時,等同學說完了才指出不足。)

  師:因為第二個鐘面的分針差一點到12,時針肯定差一點到8,第三個鐘面的分針剛過12一點,時針肯定也剛過8一點。

  師:也就是后兩個鐘面的時針都是大約指著8。

  師:每一個鐘面的時間是多少呢?(討論)

  生:第一個鐘面是8時,第二個鐘面是不到8時,第三個鐘面是8時剛過一點。

  師:像這樣,差一點不到8時或8時剛過一點,我們就不能說正好是幾時,而應該說大約是8時。

 。蹚膶W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時空。在學生充分觀察、對比三個鐘面的異同點,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加以總結。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領悟到判斷大約幾時的方法。]

  [總之,在本節課中,教師構建了一個“回憶-梳理-應用”的復習課教學模式。通過回憶激活了學生頭腦里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根據對知識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有關的知識按一定標準進行梳理,再應用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去。]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4

  教材安排一年級(上冊)認識“體”,一年級(下冊)認識“形”,這是從兒童的認知規律出發,重組學科的知識體系。人們認識事物一般是從粗略的整體感知開始,然后對物體進行細致觀察和局部研究。客觀世界最常見的是各種形狀的物體,“面”是附著于“體”上的。兒童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個物體,在整體感知“體”的基礎上,才能逐漸研究“面”,建立“形”的概念。所以,先認識“體”,后認識“形”能降低認知難度,有利于學生學習。

  教學內容分兩部分編排,先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然后開展實踐活動。

  1.直觀認識“體”的教學分四步進行。

  教材選擇積木為學具,讓學生在玩積木時認識物體。其好處一是學生有興趣,能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積木形狀規則,有利于形成正確的表象。教學內容的呈現順序大致分成四步: 堆積木的場景—整理出典型的物體—揭示各類物體的圖形和名稱—尋找生活中相關的物體。

 。1)讓學生玩積木。教材通過堆積木的場景,引導學生玩積木,感知積木的形狀。課前,教師應和學生共同準備積木或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形狀的物體。這節課沒有積木或其他可供操作的物體,是無法教學的。在學生堆積木時,應要求他們邊堆邊感受積木的形狀。每堆一塊積木,都要看看它是什么樣子,想想它和哪些積木的形狀相同,和哪些積木的形狀不同。要防止學生只顧玩積木,而不感知積木形狀的現象。

 。2)把積木分類。經過玩積木,初步知道積木的形狀是多樣的,有些積木的形狀是相同的。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把形狀相同的積木放在一起,形狀不同的積木分開放,促進學生思考各種“體”的形狀特征。在分類前,要先排除有三角形面、半圓形面等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無關的積木,只剩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四種形狀的積木。在分類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學生可能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分成一類,把圓柱和球分成一類。這種分類表明他們已經感受到平面與曲面的不同,應給予表揚,再引導繼續分,直至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分開,把圓柱和球分開。二是讓學生說說分類時的思考,只要求說出視覺、觸覺的感受,如長方體、正方體積木的面都是“平”的,圓柱和球都有“彎”(曲)的面。不要求語言嚴密、完整、有條理,更不能歸納“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相同”等特征。

 。3)抽象出幾何圖形并給出名稱。教材在兩塊彩色積木的下面畫一個灰色的圖形,并在旁邊寫出圖形的名稱。灰色的圖形是四種立體的幾何圖形,每個幾何圖形都是大大小小同類積木的形狀概括,是一類立體圖形的標志。幾何圖形的教學可以這樣進行,以長方體為例:讓學生看看分在同一類的許多長方體積木,閉起眼睛想想這些積木的形狀,然后睜開眼看看老師畫的灰色圖形,體會這一類積木的形狀都是這樣的,從而形成長方體的表象。幾何圖形要課前準備,整體出現,不要展現畫圖過程。只要學生認為這樣的圖形像實物,能代表實物就行。

 。4)在生活中尋找相關的物體。通過對積木的研究,初步認識長方體等四種形狀的立體。帶著這些“體”的初步表象回歸生活,尋找這些形狀的實物,有兩點教育意義: 一是進一步加強四種“體”形狀特征的表象;二是感受生活中有大量這些形狀的物體。“想想做做”第1題“你還能找到它們的朋友嗎?”這里的“它們”是四個幾何圖形,“朋友”是常見的物體。學生列舉的實物,只要形狀差不多就可以了。

  2.聯系教學的四種立體安排實踐活動。

  《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實踐活動,通過活動使學生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1)活動的內容有五項!皾L一滾”“堆一堆”是體驗物體上的平面與曲面。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斜面上不會滾動,可以堆得很高;圓柱和球在斜面上會滾動,不容易堆起來。主要原因是前者都是平面,后者有曲面!懊幻笔欠答伋醪叫纬傻谋硐。蒙著眼睛在口袋里摸物體,把手觸摸的感覺和大腦中已有的形體表象相互作用,經過信息的篩選、過濾和相互對應,作出相應的判斷,并對判斷給予肯定或否定。這些活動能使四種形體的表象更清晰、更牢固!胺选笨ㄍㄒ竺裳鄣膶W生一邊摸一邊體會物體的形狀,然后說出摸的是什么形體;“蘑菇”卡通要求蒙眼的學生摸出一個圓柱,讓同伴檢查摸對了嗎。這兩個小卡通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有秩序地開展摸物體的活動!按钜淮睢笔歉鞣N立體的形狀特征的簡單應用。如果要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狀的積木比較好?如果搭成的物體能前后運動,應該使用什么形狀的積木?搭汽車車身用什么積木?搭工廠煙囪用什么積木?……做出這些選擇都離不開對立體形狀特征的體會!皵狄粩怠本C合應用認數和認物體的知識。數出較復雜物體里各種立體的個數,還進行分類活動。

 。2)組織學生活動要注意四點: 第一,組建學習小組,推選小組長,組內分工準備活動器材。能找到積木當然很好,沒有積木,可以用易拉罐、玻璃球、紙盒等代替。器材的數量要多準備些。第二,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沒有問題的拼搭是一般性的游戲,不能稱為數學實踐活動。問題源于現象: 為什么長方體、正方體搭得高?為什么圓柱和球會滾?……問題源于需要:怎樣知道摸出了什么?怎樣摸出圓柱?用什么做輪子?……第三,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組內解決問題。少數典型的問題,在班內集體討論。教師盡量不講解、少評判。第四,要參與學生的活動,隨時了解情況,對活動的進程給予必要調控。在活動臨結束時,要組織學生說說收獲和體會,使實踐活動成為有意義的數學學習活動。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5

  教學內容:

  第71-72頁、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轉化的策略分析問題,靈活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具體的轉化方法,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回顧曾經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從策略的角度進一步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轉化策略的應用價值。

  情感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積累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主動克服在解決問題中遇到的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靈活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理解轉化策略的價值,豐富學生的策略意識。

  教學難點:初步掌握轉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準備

  電子白板 相關課件

  教學過程 :

  一、觀察交流,明確轉化的策略

  出示圖片,讓學生比一比兩個圖形面積大小。

  學生觀察,討論,猜測結果

  指名匯報結果,并說出比較的方法

  教師根據學生敘述,在電子白板上出示相應操作。

 。羟、平移、對于圖2加xy原點,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旋轉,平移至相應位置)

  將兩個圖形都轉化成長方形,學生非常明顯可以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

  白板:同時出示兩個圖形的轉化過程,要學生小結比較特殊圖形大小的方法

  引出課題: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

  師生小結:為什么要把原來的'圖形轉化成長方形?(原來的復雜,轉化后簡單便于比較)

  二、回顧轉化實例,感受轉化的價值

  師引導:在以往的學習中,我們曾經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

  學生列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分數小數計算等等

  白板出示以往學習過的平面圖形,要求回答這些圖形是轉化成什么圖形來計算面積的,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拖動原始圖形,轉變成新的圖形。

  白板出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回顧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都是先轉化成同分母分數進行加減

  師:這些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什么共同點?

 。ò研聠栴}轉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經解決過的問題。)

  師小結:轉化是一種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我們以往的學習中,早就運用了這一策略分析并解決問題了。以后再遇到一個陌生的問題時,你會嘗試用什么方法?

  應用白板進行新課教學,可以根據學生實際靈活進行操作,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觀察、討論得到結論,教師在課前的課件制作中也可以盡量減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分層練習,運用轉化的策略

  第一次:空間與圖形的領域

  1、練一練1

  白板在方格紙上出示題目,讓學生思考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比較簡單。

  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回答方法。師在白板上根據回答移動邊,最后拼成規則圖形。

  明確:可以把這個圖形轉化成長方形計算周長

  提問:如果每個小方格的邊長是1厘米,這個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樣計算的,有沒有簡便方法?

  學生計算后,再讓學生說說解決這個問題的策略是什么?(把精確圖形轉化成簡單圖形)

  2、練習十四 第二題 用分數表示圖中的涂色部分

  讓學生各自看圖填空,學生解決問題后,指名學生到講臺上說說是怎樣想到轉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別是怎么轉化的。邊說邊用筆在白板上操作。

  其中第3小題的圖形要先旋轉,再移動,讓圖形與方格紙重合。

  3、練習十四 第三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再讓學生到白板前進行操作,其他學生進行點評,進一步指出轉化策略在解題過程中的作用。

  第二次 數與代數的領域

  1、教學試一試

  出示算式,提問:這道題可以怎樣計算?

  2、指名學生回答后,出示正方形圖,提出要求:你能說說圖中哪一部分表示這幾數的和嗎?

  3、引導看圖想一想,可以把這一算式轉化成怎樣的算式計算?

  對學有困難的學生可以提示:空白部分是大正方形的幾分之幾?能不能根據空白部分求出涂色部分?

  4、師生小結: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靈活地分析問題,這樣有利于我們想到合理的轉化方法。

  5、練習十四 第一題

  出示問題,指導學生理解題意。

  白板出示分析圖,幫助學生理解。

  讓學生數一數,一共要進行多少場比賽后才能產生冠軍?明確數的時候可以根據圖一層一層地數。

  啟發:如果不畫圖,有更簡單的方法嗎?

  在白板上指圖提示學生,產生冠軍,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隊?

  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果有64支球隊,產生冠軍一共要比賽多少場?

  四、師生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你對轉化的策略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本課練習大部分內容通過學生自主練習,共同探索,達到教學目的。由于簡單,可操作性強,學生可以到白板上進行實際演示,非常直觀。

  五、拓展練習,鞏固轉化的策略

  1、立體圖形中,我們有沒有用到過轉化策略解決問題?怎樣求圓柱的體積?

  2、你能不能求出燈泡的容積?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6

  教學目的:

  1.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了解加減法的聯系,掌握十幾減9的運算技能。

  2.能用生活經驗解決問題,并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十幾減9這一數學問題的大致過程。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4.在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5.在他人的鼓勵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計算十幾減9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十幾減9的算理。

  教具學具:課件 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故事導入:今天是兔媽媽的生日,兔哥哥兔姐姐兔弟弟準備為媽媽慶祝生日。他們來到大街上,各自去買一些東西。兔弟弟到了小猴開的一家“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紅的桃子,開心極了,就對小猴說:“猴哥哥,我想買一些逃!毙『镎f:“可愛的小兔,我只剩下一盒桃和這3個桃了。你想買幾個桃?”兔弟弟說:“猴哥哥,我想買9個!

  小朋友,小猴一共有幾個桃?兔弟弟要買幾個?你能把這些告訴同學嗎?(學生交流)

  聽了×××說的,你想提什么問題?誰能用三句話連起來說。(指名說)

  你們能用一個算式把小猴買桃的事表示出來?(學生回答后板書:13-9=4)

  那小猴是怎么從13個桃里拿出9個給了兔弟弟自已還剩4個的?讓我們一起做一回小猴吧!

  二.主動探索,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

  1.個體操作,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操作。以小棒代桃,先擺10個,再擺3個,在13個桃中拿出9個可以怎么拿?

  2.小組合作。邊操作邊說。

  3.班級交流。你組什么好辦法請介紹聽聽?(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邊操作邊交流。)

  4.你最喜歡誰的方法,為什么?

  5.運用方法解決問題。

  如果小猴只有12個桃,兔弟弟買了9個,還剩幾個?板書:12-9=□請你用自已喜歡的方法計算。有困難的可用小棒擺擺。

  那如果小猴有16個桃,兔弟弟買了9個還剩幾個?板書:16-9=□,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三.鞏固深化,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

  兔弟弟買了桃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看到兔哥哥買回了方糕,買了幾塊方糕?誰能用算式表示出來?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兔姐姐買了一些黃瓜,有幾條?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來嗎?請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這時,媽媽出來了,看到孩子們這么乖非常高興,就拿出三個蘋果獎勵他們。小朋友你想得到老師的獎勵嗎?你只要答出蘋果上的兩道題那那個蘋果就歸你了。

  9+2= 9+5= 9+9=

  11-9= 14-9= 18-9=

  這三組題你發現了什么?(同桌互說,后交流)

 。@示螞蟻圖)看,誰來了?他呀想跟我們玩游戲呢?你知道這個游戲怎么做的?(游戲)

  海洋里的鯨魚也來湊熱鬧了,他給我們帶來了一些題目,要考考我們呢,你們有信心通過嗎?

  做了這些題,你們又發現了什么?(同桌互說,后交流,學生談自已的發現教師隨機揭題:十幾減9)

  你們的發現太棒了,希望以后有更多更精彩的發現。

  看,兔媽媽捧著一個大蛋糕走來了,你發現蛋糕上插著什么?能用幾句話告訴大家嗎?同桌列式。

  四.

  今天我們一起參加了兔媽媽的生日活動,在這個活動中你有學到了什么?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7

  教學內容:

  教材第51頁的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擺小圓片,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觀察、猜想等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

  3.培養學生間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在活動中感悟位值思想。

  教學難點:

  在活動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價值。

  教具準備:

  兩位數的數位表,4個小圓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用珠子和數位表上一節數學課。

  2.復習。

  [教師:在數位表中,右邊起第一位叫什么位?(個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師拿出一個數字卡片1放在個位表示多少?(一個一)

  若數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個十)

  教師強調:1放在不同的數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個一,一個十,一個百]

  二、在操作中感受位值思想

  1.出示兩個小圓片,(學生拿出相應學具)現在大家四人一小組進行分工協作,三個人擺不同的數,一個人負責記錄,然后每組派代表匯報。]

  2.為什么兩個圓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數不同?

  因為放在不同數位表示的數不同,個位上的兩個小圓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兩個小圓片表示2個十。如果一個小圓片放在個位、一個放在十位表示1個十和1個一組成的數是11。

  看來小圓片在數位表中所在的位置太重要了,我們把圓片挪來挪去就表示大小不同的三個數,分別是2、11和20。

  3.出示三個小圓片,(學生拿出相應的學具)分小組學生動手操作,擺出的數各表示什么?

  [學生小組合作后匯報:用3個圓片可以擺出5個數。分別是3、12、21和30。你知道怎樣擺能表示最小的數嗎?怎樣擺能表示最大的數?]

  4.若4個小圓片呢?(學生繼續動手擺)擺出的數各表示什么。

  5.在操作中學生體會有序思考

  教師提問,學生擺后回答

 。1)兩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數?(3個數)

 。2)三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數?(4個數)

 。3)四個小圓片可擺出幾個數?(5個數)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8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和小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認識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二)過程與方法

  在操作中使學生體會小數產生的必要性。通過觀察、比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

 。ㄈ┣楦袘B度和價值觀

  在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和遷移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小數的意義,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它們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它們間的進率。

  三、教學準備

  米尺、彩帶、磁條。

  四、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還會用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估一估,課桌面的長度是多少?

  2.你們估計得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用直尺來驗證一下。

  3.誰愿意把你測量的結果告訴大家?

  學生匯報預設:

  學生1:我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是120厘米。

  學生2:我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是1米2分米。

  教師:課桌的長度如果以米為單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們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小數表示。

 。2)認識小數嗎?在哪兒見過小數?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小數的意義。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實際測量和記錄的過程中發現有時得不到整數結果,從而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9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2.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系,初步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

  相交現象的正確理解(尤其是對看似不相交而實際上是相交現象的理解)。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水彩筆,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紙片,雙面膠。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64~65頁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畫圖感知,研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導入: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直線,知道了直線的特點,今天咱們繼續學習直線的有關知識。

 。ㄒ唬⿲W生想象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師:老師這兒有一張紙,如果把這個面兒無限擴大,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樣子的?在這個無

  限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又出現一條直線。想一想,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會有哪 幾種不同的情況?(學生想象)

 。ǘ⿲W生畫出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各種位置關系

  師:每個同學手中都有這樣的白紙,現在咱們就把它當成一個無限大的平面,把你剛才的想法畫下來。 注意,一張白紙上只畫一種情況。開始吧。(學生試畫,教師巡視)

  二、觀察分類,了解平行與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種情況

  師:畫完了嗎?在小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們組誰的想法與眾不同?(小組交流)

  師:哪個小組愿意上來把你們的想法展示給大家看看?(小組展示,將畫好的圖貼到黑板上) 師:仔細觀察,你們畫的跟他們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可以上來補充!(學生補充不同情況)

 。ǘ┻M行分類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畫出來這么多種情況。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在小組中交流交流。 (小組討論、交流)

  1.小組匯報分類情況。

  預案:

  a.分為兩類: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b.分為三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c.分為四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一類,交叉成直角的一類。

  當學生在匯報過程中出現“交叉”一詞時,教師隨即解釋:也就是說兩條線碰一塊兒了。在數學上我們把 交叉稱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適當時機板書:相交)

  2.引導學生分類。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分為相交、不相交兩類。

  3.(學生說出自己小組的分法后)師:對于他們小組的這種分法,你們有問題嗎?

  設想:當出現“b”情況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通過想象直線是可以無限延伸的,并把直線 畫得長一些,使學生明白,看起來快要相交的一類實際上也屬于相交,只是我們在畫直線時,無法把直 線全部畫出。

  當出現“c”的分法時,開始同“b”的做法一樣,先使學生明確快要相交的一類也屬于兩條直線相交的情

  況。再使學生明確分類時要統一標準。相交的一類,快要相交的一類,不相交一類,這樣分類是以相交與否為分類標準。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據兩條直線相交后所成角度來分類的。二者不是同一標準,所以這種分法是不正確的。從而達成分類的統一,即相交的一類、不相交的一類?傊,在分類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弄清看似兩條直線不相交而事實上是相交的情況。先想象是否相交,再請一兩名學生動手畫一畫,從而達成共識。

  三、歸納認識,明確平行與垂直的含義

  (一)揭示平行的概念

  師:那剩下的這組直線相交了嗎?(沒有)想象一下,畫長點,相交了嗎?(沒有)再長一點,相交了

  嗎?(沒有)無限長,會不會相交?(不會)

 。ㄟ吿釂栠呌谜n件演示)

  師:這種情況你們知道在數學上叫什么嗎?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板書:互相平行)知道為什么要加“互相”嗎?

 。▽W生回答)誰能說說什么是互相平行?(學生試說不完整的概念)

  小結:在同一平面內,畫兩條直線會出現幾種情況?

 。ǘ┙沂敬怪钡母拍

  師:咱們再來看看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你們發現了什么?(都形成了四個角)

  師:你認為在這些相交的情況中哪種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個直角)

  師: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況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銳角有的是鈍角。

  師:你是怎么知道他們相交后形成了四個直角呢?(學生驗證:三角板、量角器)

  (板書:成直角、不成直角)

  師: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 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什么是互相垂直。(學生試說后指名回答)

 。ㄕn件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四、練習鞏固,深化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

  1.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垂直與平行的現象,你能舉幾個例子嗎?(學生舉例后教師可適當添加一兩個 沒想到的例子。

  2.我們看看運動場上還有這樣的現象嗎?(出示主題圖)

  3.咱們看看幾何圖形中有沒有垂直和平行的現象?(出示幾何圖形)

  五、拓展延伸,發展空間觀念

  師:下面咱們一起來做個游戲,(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條直線。

  1.擺出兩根紅色小棒與綠色小棒平行,想象有多少條直線跟綠色小棒平行。觀察發現規律。

  2.擺出兩根紅色小棒與綠色小棒垂直,想象有多少條直線跟綠色小棒垂直。觀察發現規律。

  六、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借助千數圖認識千。正確讀、寫千以內的數,并在數位表中表示出來。

  2、能力目標:將數進行分拆,培養學生對數的多種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喜歡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并能將數學運用于生活。

  教學重難點:

  1、用點圖、簡圖等多種方式表達數。

  2、千以內數的讀與寫。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練習。

  2.復習前一教時。

  師:上節課學習了什么?

  生:匯報。

  二、鞏固練習

  1.讀讀寫寫看簡圖再寫數、讀數

  2.拆一拆,合一合

  458=()+()+()700+7=()901=()+()800+80+8=()700+30+9=()6+60+400=()

  3.看計數器在數位表上寫數。

  4.比較有零的三位數的讀法。

  560和307

  5.填空。

 、盼覈吧笮茇埖臄盗坎怀^一千只A一千只寫作:()只B它是由()個千組成的我國野生金絲猴的數量在七百六十只左右A七百六十只()只B它是由()個百、()個十組成的

 、茢档慕M成(PPT)404的里面有4個()和4個();7個一和8個百是();2個百和5個十是();10個()是1000;()是由3個百組成的。一個數個位是6,百位上是8,這個數是()。一個數從右邊起,第一位上是3,第二位上是8,第三位上是5,這個數是()。一個三位數的十位上的數是百位上數的3倍,個位上數是百位上數的2倍,這個數可能是()。

  6.判斷

  ⑴505百位上的5表示5個百。()

 、3個百和4個一組成341。()

 、莻位上的8和十位上的8、百位上的8是一樣的。()

  ⑷一個數末尾的零是不讀出來的。()

  ⑸603讀作六百零三。()

  三、拓展練習

  卡片游戲用3、7、0、1可以組成哪些三位數?你能試一試嗎?至少5種。學生匯報。

  四、小結

  今天有什么收獲?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11

  教學目的:

  通過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列乘法算式,編出3的乘法口訣。

  教學重難點:學生能夠列乘法算式,編出3的乘法口訣。

  教具:三角形圖和小棒

  教學過程:

  一、填一填。

  引導學生經歷用3連加的過程。可組織學生進行數數的活動,邊數小棒邊填表。

  二、試一試。

  1、擺一擺,說一說。

  讓學生獨立擺三角形。

  2、編口訣。

  讓學生在獨立擺三角形的基礎上,一邊寫算式一邊編口訣。直接寫算式、編口訣也是可以的。最后師生共同交流,整理3的乘法口訣。

  3、記一記。

  記憶口訣時,可以鼓勵學生交流自己的記憶方法。

  布置作業:P16

  板書設計:

  需要幾個輪子

  三角形圖

  乘法算式三的乘法口訣

  一、鞏固練習。

  1、第一題,找朋友。

  2、第二題,找規律,填一填。

  學生填完后,應交流一下,找到規律。

  3、數學故事。

  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故事情節,使學生感受到其中滲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布置作業:P173。

  板書設計:

  練習

  2、(1)10,15,20,(),()

 。2)9,12,15,(),()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12

  〖教學目標

  1. 在分蘋果的過程中體會除法豎式的實際含義,掌握除法的豎式書寫格式和試商方法,能正確計算有余數的除法。

  2.體會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能運用有余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除法的含義、掌握表內除法計算(包括豎式計算和試商)的基礎上,安排有余數的除法。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可以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數及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同時又可以鞏固表內除法計算,還為以后進一步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教材從學生已知的表內除法引入,通過分蘋果活動使學生體會到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并主動探索試商的方法,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分蘋果的實際操作,抽象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要引導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逐步達到熟練。在運用有余數除法解決問題時,要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還有余數的情況,認識到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級重點實驗校,師資力量強,學生的素質也比較高。部分學生以前就接觸過除法豎式,但是對于豎式的含義、書寫格式及應用還并不明確。教學時可以根據班級學生情況分成一課時或兩課時完成。我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除法豎式和有余數除法的豎式安排在一課時內進行教學。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媽媽昨天買了20個蘋果,要把這些蘋果放在一些盤子里面,你愿意幫媽媽分一分嗎?

  (揭示課題:“分蘋果”并板書)

  師:如果把這些蘋果平均放在這些盤子里,你準備怎樣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

  (學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盤放4個、5個、6個、7個。個別學生說每盤放2個、10個,其他同學都說出了這樣分的不合理性。學生還提出如果是每4,5個放一盤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個放一盤就會出現剩余。)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1. 活動一:每盤放5個蘋果,20個可以放幾盤

  (1)解決問題,抽象出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

 、賹W生獨立思考

  ②小組內交流

 、奂薪涣(說出結果并說一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生1:通過乘法口訣“四五二十”得出結論,可以放4盤。

  生2:5+5+5+5=20,可以放4盤。

  生3:20-5-5-5-5=0,可以放4盤。

  生4:20÷5=4,可以放4盤。

  生5:除法還可以用另一種形式――豎式來計算。

  (2)體會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正確掌握除法豎式的寫法

 、倮斫饷恳徊降膶嶋H含義

  A學生介紹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

  B嘗試理解豎式的每一步含義。

  C教師提示

  D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及有疑問的地方。

  (學生小結:20是被除數,表示有20個蘋果;5是除數,表示每盤分5個蘋果;4是商,表示分4盤。)

  ②教學寫法,學生試寫

  A學生介紹,師在黑板上邊板書寫法邊講解。

  B學生觀察,并說一說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先寫被除數20,然后寫除式;4要與0對齊,然后寫積20;最后寫0,0也要與20的0對齊。)

  C剩何?什么4和0都要與20后面的0對齊?

  D學生用豎式計算,進行練習。

  2.活動二:每盤放6個蘋果,20個可以放幾盤

  (1)解決問題,抽象出有余數除法豎式計算方法

  ①請學生用20個圓片擺一擺,并列出算式。列式:20÷6=3(盤)……2(個)

  (這是學生上學期學習過的內容,學生應該能很快完成。)

 、趯W生先試著自己寫豎式,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并說明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

 、郯鄡冉涣鳌

  (展示不同學生的豎式并讓學生說明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同時其他學生可以質疑。)

  (學生小結:20表示有20個蘋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盤放6個蘋果,3表示可以放3盤,3盤6個個蘋果是18個蘋果,還有2個蘋果不能繼續再分了,還余2。)

  (2)體會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因為有前面的擺一擺的活動,大多數學生沒有出現余數大于除數現象,但是,恰好有幾名學生沒帶學具,在計算的時候,一個學生出現了余數比除數大的情況。)

  師:觀察這位同學的計算過程及結果,你發現了什么?

  (如果學生有困難,提示學生觀察每道題目的余數和除數。)

  生1:20÷6應該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余數比除數大,那就能夠繼續再分。

  生3:余數8里還包括一個6,還可以再放一盤,還剩2個。

  師:比較每道題里余數和除數的大小,你發現了什么?請同學們思考,在有余數的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呢?

  生:余數一定比除數小,不然就沒有除完。

  (3)試一試

  20÷7=?用豎式計算,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練習寫。

  (三)鞏固練習,拓展運用

  1. “試一試”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在班內交流。)

  2.學生用豎式計算

  (“練一練”的第1題完成后同桌兩人互相檢查,并選一道喜歡的題目互相說一說是怎樣算的?)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組織數學活動,目的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使學生體驗除法豎式抽象的過程;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經過平均分后還有剩余的現象,體會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數除法豎式每步的含義;通過自主探索,發現余數和除數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余數的含義。

  1. 引導學生體驗抽象除法豎式的過程

  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教材安排了“20個蘋果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創造性地改編了教材,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結果自然出現了整除和有余數除法這兩種情況,進而再由對除法豎式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并且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系起來。

  2.在操作活動中抽象出有余數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盤放5個”的分蘋果活動的基礎上,我組織了第二次活動“每盤放6個”,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活動,感知、體會有余數除法,發現可以放3盤,還余下2個,而這2個不能再繼續往下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數的情況,認識有余數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不斷發現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對余數和除數的關系有了明確的認識,這個“余數為什么要比除數小”的探索過程,其實也是培養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練習中,教材還安排了分數目比較大的物品,引導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

  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把能夠整除和有余數除法的豎式計算的內容都在一課時內教學稍顯緊張,有一部分學生接受起來存在一定困難,特別是我校正在嘗試小課時教學的研究活動,所以我認為這一課的教學分成兩課時更為妥當。

  〖案例點評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在這節課中,教師能本著這樣的理念進行教學,把一節傳統的除法課上得生動、活潑。這節課中有幾點設想很有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夠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師能夠注意把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教學緊密結合起來,無論是認識有余數除法還是學習有余數除法的計算都注意從實際問題引入,讓學生結合具體實例體會有余數除法的意義,理解并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能夠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獲取知識

  (1)幫助學生在現實活動中建立“剩下”的表象,為形成“余數”的概念打下基礎

  平均分東西,有時正好全部分完,有時會剩下一些不能夠再平均分!鞍凑兆约旱南敕▉矸痔O果”是一個很開放的活動,對每盤分得的數量以及分的盤數都沒有做規定,完全由學生自主選擇。因此操作的結果,既出現了剛好分完的情況,也出現了有剩余的情況,體現教學設計的巧妙之處。

  (2)引導學生研究有余數除法的求商方法

  計算有余數除法關鍵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沒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通過“每盤分6個,需要幾個盤子”這樣的實際問題,激活學生已有經驗――用分實物(分學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動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機會。(3)引導學生比較除法算式中的除數和余數,發現并理解規律

  要求學生“比較每道題里余數和除數的大小”,一方面引導學生聯想平均分東西,最后剩下的都不夠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幾道除法算式,發現相同的現象,從而理解所發現的規律,歸納出“余數比除數小”的結論。

  像“有余數除法的豎式計算”這樣的教學內容實際上是比較傳統也比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全新的教學方式,當然就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13

  設計說明

  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入手,創設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臺,促使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谝陨侠碚,本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兩點:

  1.從生活情境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理解運算順序。

  本節課充分發揮情境圖的作用,創設了乘坐公交車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信息,由乘車人數的變化引出問題,列出算式,借助情境,明確加減混合運算所表示的意義,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及信息整合的能力。

  2.自主探究,討論交流,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本節課的教學,先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算法,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加減混合與連加、連減的不同之處,明確有些算式的豎式書寫不能用簡便寫法,從而總結出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以及計算中應注意的問題。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探索中獲取新知,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口算題卡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復習,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38+25+18=      76-29-35=

  請兩名同學板演,師生共同訂正。

  師:連加、連減按什么順序計算?

  (按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計算)

  2.情境導入。

  同學們,我們都乘坐過公共汽車,乘車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與數學有關的問題,說給同學聽一聽。

  設計意圖:用生活中乘車的例子來引入新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望。

  ⊙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教學例3。

  (1)發現信息。(出示教材28頁例3情境圖)

  師:看,一輛公共汽車到站了,仔細觀察,說一說圖中呈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先讓學生找出圖中和數學有關的信息,再完整地說一說圖意。

  (2)整合信息,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整合信息,提出問題:車上原來有67人,到站后下來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現在有多少人?

  (3)組織學生理解題意,列出算式。

  學生可能會列出以下幾個不同的算式:

  67-25+28=  67+28-25=

  28-25+67=

  (4)小組合作,探究算法。

  ①提出質疑:67-25+28這道題與前面所學的有什么不同?運算順序是什么?能不能直接口算?如果不能口算,那該怎么辦?

  ②分組討論:如何筆算67-25+28。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再與小組同學合作討論計算方法。最后把本組討論的方法記錄在練習本上。

  ③匯報成果,比較評價。

  a.每組選派出一名代表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板書各種方法)

  b.引導觀察,對比兩種計算方法。

  師:比較上面的兩種方法,你發現了什么?你喜歡用哪種方法計算?為什么?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然后總結:對于加減混合運算,在筆算過程中把兩個豎式寫成一個豎式的形式比較簡便,計算過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這樣可以提高我們的計算速度,還要養成細心認真的習慣)

  (5)反饋練習:完成教材28頁例3的填空部分。

  2.課件出示例4:72-(47+16)=____

  (1)啟發性提問。

  ①這道題有什么特點?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谶@道題有簡便的書寫格式嗎?大家試試看。

  (2)學生嘗試計算,小組內交流。

  (3)教師選取有代表性的正確和錯誤的計算形式指名匯報,然后指導學生評價訂正。

  3.反饋練習。

  (1)完成教材28頁下面“做一做”。

  (2)讓學生獨立完成,請兩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指導。

  (3)完成后師生共同訂正,指名匯報計算過程。

  4.小結:加減混合運算應該怎樣進行計算?計算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加減混合運算按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計算,有小括號的,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的數學例子來學習加減混合運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初步掌握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1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11~11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通過操作、試驗、討論、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要求學生經歷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的思維過程,歸納解決問題的最優策略,促進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難點

  要求學生經歷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的思維過程,歸納解決問題的最優策略,促進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準備

  課件等。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出示天平教具,提問: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嗎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新課講授】

  1、自主探索。

  (1)出示教材第111頁例1:這里有3瓶鈣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找出來嗎

 。2)獨立思考。老師鼓勵學生大膽設想,積極發言。

  方案:打開瓶子數一數,用手掂掂,用天平稱。(板書課題:找次品)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導學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樣利用天平找出這瓶少了的鈣片,我們可以拿出3個學具,代替鈣片,想象一下,怎樣才能找出少了的那瓶

  (2)獨立思考,有一定思維結果的時候小組交流。

  (3)全班匯報:

 、僖粋一個地稱重量(利用砝碼),最輕的就是少了的那一瓶;

 、诶猛评恚涸谔炱絻啥烁鞣乓黄,根據天平是否平衡來判斷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說明剩下的一瓶就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說明上揚的一端是少的。

 。4)小結并揭示課題。

 、倬C合比較幾種方法(數一數,掂一掂,盤秤稱,天平稱……),哪一種更加快速,準確

  ②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些情況,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著一個重量不同的,輕一點或是重一點。利用天平能夠快速準確地把它找出來,我們把這類問題叫做找次品。

  3、如果這里有5瓶鈣片,其中1瓶少了3片,請你設法把它找出來。

  4、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并匯報。

  匯報:

  (1)先拿兩瓶放在天平兩端,如果天平平衡,說明這兩瓶都是合格的,再拿兩瓶放在天平兩端,如果天平還是平衡,說明這兩瓶還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2)先拿兩瓶放在天平兩端,如果天平兩端平衡,說明這兩瓶都是合格的,再拿兩瓶放在天平兩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說明上揚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3)先把5瓶分成2瓶一組,在天平兩端各放兩瓶,如果天平平衡,說明這四瓶都是合格的,那剩下的一瓶就是不合格的。

 。4)先把5瓶分成2瓶一組,在天平兩端各放兩瓶,如果天平不平衡,說明上揚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把上揚的那一端的兩瓶再放在天平兩端,天平上揚的一端就是不合格的。

  5、小結:

  第一種方案,每一份是1個,至少需要稱2次就一定能找出來。

  第二種方案,每一份是2個,至少需要稱2次就一定能找出來。

  【課堂作業】

  1、完成教材第112頁“做一做”。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交流,共同完成。

  2、完成教材第113頁練習二十七的第1~6題。

  答案:

  1、第5瓶

  2、(2)3次(3)能(4)有可能

  3、小明5歲,爸爸29歲。

  4、3次

  5、略

  6、能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找次品,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的收獲是什么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課后反思】

  本節課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大都可以采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教學。實際教學時,可先多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充分地操作、試驗、討論、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在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共性的問題,教師可集中解決,如有的學生在稱的次數少于至少能保證找出次品的次數時,就找出了次品,這時教師應提醒學生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慮進去。活動完成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分組匯報結果,并在黑板或屏幕上一一展示,讓學生感受到同一問題卻有多種解決方案,同時也為后面尋求最優的解決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礎。

  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活動,僅僅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基礎或前奏,教學的重點在于活動后的猜測、歸納、推理活動,由此促進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動中,學生往往會得出多種解題策略。教學時,老師應引導學生從這些紛繁復雜的方法中,從簡化解題過程的角度,找出最優的解決策略。實際教學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觀察各種解決策略,引導學生發現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稱的方法最好,在此基礎上,就可讓學生進行猜測:這種方法在待測物品的數量更大時是否也成立呢從而可引發學生進一步進行歸納、推理等數學思考活動。教師可引導學生逐步脫離具體的實物操作,轉而采用列表、畫圖等方式進行較為抽象的分析,實現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

小學人教版數學優秀教案15

  教材分析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會了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1個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數學問題。本冊教材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和上一冊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隨著統計數據的增大,條形統計圖每一格代表2個單位或者多個單位。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應該比較感興趣。

  學情分析

  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強。由于年齡小,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多組織活動,多使用多媒體教學,增強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同時將所學到了理論進一步在生活中應用,從而達學以致用。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 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并會用統計表來表示數據整理的結果。

  2. 使學生在學習統計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從統計的角度提出并解決與數據信息有關的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積極的學習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教學難點: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設情景問題置疑,引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三、聯系生活實際應用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08-20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08-10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09-15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模板09-15

人教版小學數學優秀教案09-28

小學精選數學教案優秀范文03-16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15篇04-06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精選23篇)06-29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精選17篇)04-14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精選19篇)06-0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性感少妇综合网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一 |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应用 | 日韩欧美国产一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 色妞在线视频网址免费观看国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