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精選2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1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6、107頁例1,例2。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學會正確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知識進行分析、推理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教學重點:
認識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判斷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
(2)路程一定,行駛的速度和時間。
讓學生先分別說出數量關系式,再判斷。
2.根據條件說出數量關系式,再說出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應的等式。
(1)一臺機床5小時加工40個零件,照這樣計算,8小時加工64個。
(2)一列火車行駛360千米。每小時行90千米,要行4小時;每小時行80千米,要行x小時。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3.引入新課。
從上面可以看出,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應用比例的知識,也可以根據題意列一個等式。所以,我們以前學過的一些應用題,還可以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這節課,就學習正、反比例應用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1。
(1)出示例1,讓學生讀題。
提問:以前我們是怎樣解答的?(板書算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樣的數量關系式來求的?這道題里哪個數量是不變的量?
(2)說明:這道題還可以用比例知識解答。
提問:題里再買幾個同樣的籃球說明什么一定?數量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式,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題里兩次籃球個數與總價對應數值各是多少?這兩次對應數值的什么相等?你能根據對應數值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來解答嗎?請大家自己試一試(啟發弄清要設未知數x)。學生練習解題,然后口答,老師板書。追問:按過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單一量的應用題現在用什么比例關系解答的?
(3)小結:
提問:誰來說一說,用正比例知識解答這道應用題要怎樣想?怎樣做?指出:先按題意列關系式判斷成正比例,再找出兩種相關聯量里相對應的數值,然后根據正比例關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兩次籃球個數與總價對應數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學改編題。
出示改變的問題,讓學生說一說題意。請同學們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練習本上解答。同時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體訂正。指名說一說是怎樣想的,列等式的依據是什么。
3.教學例2。
(1)出示例2,學生讀題。
提問:以前我們是怎樣解答的?(板書算式)這樣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樣的數量關系式來求的?(板書:效率時間=總量)這道題里哪個數量是不變的量?
(2)誰能仿照例l的解題過程,用比例知識來解答例2?請同學們自己來試一試。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學生練習后提問是怎樣想的。效率和時間的對應關系怎樣,檢查列式解答過程,結合提問弄清為什么列成積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問:按過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總量的應用題現在用什么比例關系解答的?誰來說一說,用反比例關系解答這道應用題是怎樣想,怎樣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題意列出關系式,判斷成反比例,再找出兩種相關聯量里相對應的數值,然后根據反比例關系里積一定,也就是兩次修地下管道相對應數值的乘積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結解題思路。
請同學們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題過程,想一想,應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是怎樣想怎樣做的?同學們可以相互討論一下,然后告訴大家。指名學生說解題思路。指出:應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先要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板書:判斷比例關系)再找出相關聯量的對應數值,(板書:找出對應數值)再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出等式解答。(板書:列出等式解答)追問:你認為解題時關鍵是什么?(正確判斷成什么比例)怎樣來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積相等)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樣。指出:只有先正確判斷成什么比例關系,才能根據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列式。
2.做練習十三第1題。
先自己判斷,小組交流,再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正、反比例應用題要怎樣解答?你還認識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十三第2~6題的解答。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2
教學目標:
圓柱表面積的,掌握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圓柱的表面積。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掌握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圓柱的展開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指名學生說出圓柱的特征。
2、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3、計算下面各圓柱的側面積。
(1)底面2.5周長米,高0.6米。
(2)底面直徑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徑1.5分米,高8分米。
4、提問:圓柱的側面積加兩個底面的面積就圓柱的什么?(表面積)
二、教學表面積。
那么,圓柱的表面積是什么?明確:圓柱的表面.積是指圓柱表面的面積,也就是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
板書: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
1、教學例2。
出示例2的題目:一個圓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徑是2分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
(1)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要求圓柱的表面積,應該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2)我們可以根據已知條件畫出這個圓柱。隨后教師出示圓柱模型,將數
據標在圖上。現在我們把這個圓柱展開。出示展開圖,如下:
2、小結:計算表面積時,一定要分步計算。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提問)
3、出示試一試:要做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徑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鐵皮?(得數保留整數)
(1)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這個水桶是沒有蓋的,說明了什么?如果把做這個水桶的鐵皮展開,會有哪幾部分?
(2)要計算做這個水桶需要多少鐵皮,應該分哪幾步?
教師行間巡視,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數是否計算正確。
(3)指出:這道題使用的材料要比計算得到的結果多一些。因此,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這道題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進1。這種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進一法。
三、課堂小結。
在實際應用中計算圓柱形物體的表面積,要根據實際情況計算各部分的面積。如計算煙筒用鐵皮只求一個側面積,水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一個底面積,油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進一法取值,以保證原材料夠用。
四、鞏固練習。
練一練第1~4題。
五、《作業本》第2頁。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3
教學目標:
(1)通過調查、計算、討論,使學生經歷數據收集、整理過程,鞏固統計基礎知識,培養數感;
(2)通過真實的數據,結合自然知識的滲透,使學生認識到白色污染的嚴重危害,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3)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改變學與教的方式,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4)發展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觀察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創造意識。
教學準備:
(1)硬件方面:網絡教室(40臺以上計算機并連接Internet)
(2)軟件方面:WEB課件、《聚焦環保》網站、多媒體教學網監控系統
教學過程:(以下字體加粗的內容突出體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教師角色轉換為記者,創設一種輕松、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
2、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網監控系統向學生廣播一些實地拍攝的照片,并提問:同學們,看完這些照片以后,你想到了什么?
3、學生匯報感想,教師根據其回答的情況做適當的點評,滲透有關環境知識,引出課題白色污染(板書),同時提出要和學生合作完成一篇有關白色污染調查報告。
二、師生互動,合作學習。
1、過渡:要使這篇調查報告更有說服力,必須從身邊的.事情入手,了解我們周圍的白色污染情況。
2、教師現場采訪學生家庭使用塑料袋的情況。
3、學生根據課前填寫的調查表一,在線繪制統計圖一(課件支持)。教師及時點播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4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比,理解了比并能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又為學生后面學習比的應用打下基礎。
二、學生分析
學生對商不變的性質以及分數的基本性質已經熟練的掌握,知識的遷移學生應該很好理解。
三、學習目標(以學生為主語)
1、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
2、會運用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并使學生認識事物之間都是存在內在聯系的。
教學重難點:掌握化簡比的方法,會把一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四、教學活動(此環節可以是課堂實錄)
1.導入
問題:淘氣和笑笑各自調制了一杯蜂密水,請問哪杯水更甜?
過程:互相討論,發表看法,如何比較。(學生發言老師板書)
小結:比較的結果一樣甜,分數可以約分比也可以化簡。
2.新授
①引入 “最簡單整數比”的概念。
最簡單的整數比就是比的前項、后項是互質數,像6∶5就是最簡單的整數比。
②你還能舉一些最簡單的整數比的例子嗎?如果我們能把比都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就容易計算了!
③出示問題嘗試并討論:
12:8 0.7:0.8 2/5:1/4
1.能不能把整數比化簡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如何化?
2.能不能把分數比化簡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如何化?
3.能不能把小數比化簡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如何化?
④交流
1.化簡整數比的方法是什么?(先化成分數,再約分成最簡分數,最后把最簡分數轉化成比的形式。)(或利用商不變的性質)
2.怎樣把分數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先轉化成除法,再用最簡分數表示結果,最后把最簡分數轉化成比的形式)
3.如何把小數比化簡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先化成整數比,再化簡成最簡單的整數比)
⑤介紹比的基本性質
3.練習
1、P51頁化簡下面各比。(獨立完成,集體評講)
2、練習:做書上練一練的第1、2題。
五、教師反思
比與除法、分數之間有如此密切的聯系,利用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或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化簡比,這樣的教學對學生掌握知識來說比較順利,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細節的指導,還要相信學生能根據以前的知識找到適合的化簡方法,充分給予學生更大的空間。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5
【教學內容】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材第60頁例4及60頁“做一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認識放大與縮小現象,體會圖形相似變化的特點,能按要求將圖形放大或縮小。
2.培養學生把已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動手的能力。
【重點難點】
1.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是圖形邊長的變化,圖形的形狀不發生改變。
【教學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方格紙。
【情景導入】
1.創設情境,引起沖突。
出示一張班級學生照片。
師:李林同學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掛在房間里,攝影師分別用了三種處理方法。
電腦演示:方法一,寬邊不變,把長邊拉長。
方法二,長邊不變,把寬邊拉長。
方法三,把長邊、寬邊同步拉長。
2.合理選擇,初步感知。
請你幫助李林選擇一下,哪種處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說出理由。
【新課講授】
1.(1)(隱去方法一、方法二圖,留下方法三圖和原圖)師:仔細觀察兩幅圖,總感覺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關系,那我們可以著手從哪方面研究兩者關系呢?
(師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長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領學生答出長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長、寬、周長、面積,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長和寬。
師:那我們就從最基本的因素長和寬開始研究吧。
電腦出示:原照片長8cm,寬5cm。
放大后,照片長16cm,寬10cm。
放大后的長和原來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
(2)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出示:放大后長方形的長是原來長方形長的2倍,放大后的寬也是原來長方形寬的2倍,概括起來說就是:長方形的每條邊都放大到原來的2倍。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1。就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放大。(劃線部分為所出示的三句結論)
(3)借助兩幅圖理解“每條邊”,“對應邊長”和“2∶1”的含義,重點明白這里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代表什么?
出示:2∶1
前項后項
放大后邊長原圖邊長
(4)如果把原圖按3∶1放大,放大后長方形的長、寬各是多少?
學生回答,師同步板書:
原圖2∶13∶1
長(cm):88×2=168×3=24
寬(cm):55×2=105×3=15
繼續追問,如果把原圖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長、寬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①如果把原圖按1∶2縮小,縮小后的長、寬是原長、寬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
②先理解1∶2的含義:放大后的邊長為1份,原圖邊長為2份。
如果按1∶4縮小呢?
小結提問:圖形在放大與縮小時什么發生了變化?
過渡:從李林同學的照片中我們學習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下面我們動手來畫,或許還會有新的發現。
2.獨立完成教材第60頁例4的繪圖。
(1)默讀例4并思考:書中畫出幾個圖形?所畫圖形的格數與原圖有什么關系?
(2)請同學們按要求畫在自己的方格圖中,比一比誰畫的既正確又美觀。
(3)投影反饋,請同學相互評價,重點說出所畫圖形格數是怎樣得來的。
(4)觀察上面的3個圖形,你有什么發現。
3.例4的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這組圖形的各邊再按1∶3縮小,圖形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學生討論后得出:
(1)圖形縮小了,但形狀不變。
(2)縮小后的圖形各條邊分別縮小到原來長度的。
引導學生小結:圖形在放大、縮小時原圖邊長要同步變化,它們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4.試一試:在自己的方格紙上按4:1畫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圖形(教材第60頁“做一做”)。
學生嘗試操作。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畫三角形的`技巧:你在畫三角形時有什么比較好的方法。(提示先畫直角邊,再畫斜邊)
猜一猜斜邊的變化與直角邊相同嗎?自己測量驗證。
小結:圖形在放大時所有邊的變化是相同的。
【課堂作業】
1.填空。
一個長方形長3dm,寬2dm,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長是()dm,寬是()dm,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長方形的周長比是(∶),面積比是(∶)。
2.完成教材第63頁練習十一第1、2題。
第1題,教師用投影出示第1題的畫面。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并相互交流,然后教師指名說一說。
通過判斷使學生明確:按一定的比把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后,它的各邊也按這樣的比放大或縮小了。判斷后,讓學生說明理由。
第2題,先組織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再組織學生按要求畫圖,教師用投影展示較好的作業。同時指名匯報第3問,學生可能會說:B可由A放大后得到,A和C可以由B縮小后得到,面積與邊長不是按相同比例變化的。
【課堂小結】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許多建筑是將世界各地的名勝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后進行建造的,還有沖洗照片,汽車模型制造,復印文件,繪制地圖,觀察太空的天文望遠鏡……正是這些技術的應用,才使得我們的世界變得繽紛多彩,可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多么的緊密。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第4課時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原圖2∶13∶1
長(cm)∶88×2=168×3=24
寬(cm)∶55×2=105×3=15
原圖1∶21∶4
長(cm)∶88÷2=48÷4=2
寬(cm)∶55÷2=2.55÷4=1.25
圖形邊長同步變化,外形不變。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6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畫一畫的活動,初步認識正比例圖象。
2、會在方格紙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對應的點,并能在圖中根據一個變量的值估計它所對應的變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關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會在方格紙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對應的點,并認識到成正比例關系的兩個量的圖象特點。
教學難點:
利用正比例關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根據正比例的特征來判斷兩個變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正比例要滿足哪兩個條件?
生:要滿足兩個條件:
1、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增加而增加、減少而減少;
2、兩種量相對應的比值不變。
師:請同學們在思考一下:y=5x,y和x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生:成正比例,因為y和x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隨著x的變化,y也在不斷變化,y和x的比值始終等于5.所以y和x成正比例。
師:看來對于成正比例的量之間的關系,同學們已經掌握,下面我們再思考一個問題:y和x成正比例,y是x的5倍,它們之間的關系能通過圖畫的到嗎?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教師板書課題:畫一畫)
(設計意圖:復習上節課正比例的有關知識,導入本課。)
二、動手畫圖,理解含義。
填表,說一說表中兩個量的關系。
一個數 0 1 2 3 4 5 6 7 8 9 10
這個數的5倍
(1)學生填表。
(2)學生匯報。
(3)誰能說一說這兩個量的關系。
這兩個量在不斷變化,并且一個數增大,它地5倍也不斷增大,但他們的比值不變。所以這兩個變量成正比例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帶領學生看懂圖,明確圖上橫軸、縱軸分別表示什么,明確各點所表示的含義。為下一步在表格上描點,掃清障礙。)
三、試一試
1、在下圖中描點,表示第20頁兩個表格中的數量關系。
2、思考: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么?
生:所有的點在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設計意圖:學生會很形象的看到所有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進一步體會當兩個變量成正比例關系時,所繪成的圖是一條直線。)
四、練一練
1、圓的半徑和面積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師:因為圓的面積和半徑的比值不是一個常數。
師:請同學們觀察課本上的圖,看一看不成正比例的兩個量所形成的的圖形是不是一條直線?
(設計意圖:從反方進一步證明成不成正比例的兩個量,形成的圖像不是一條直線。通過對比方式,再次驗證結論。)
2、乘船的人數與所付船費為:(數據見書上)
(1)將書上的圖補充完整。
(2)說說哪個量沒有變?
(3)乘船人數與船費有什么關系?
(4)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么?
3、回答下列問題
(1)圓的周長與直徑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2)根據右圖,先估計圓的周長,再實際計算。
(3)直徑為5厘米的圓的周長估計值為( ),實際計算值為( )。
(4)直徑為15厘米的圓的周長估計值為( ),實際計算值為( )。
4、把下表填寫完整。試著在第一題的圖上描點,并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么?(表格見書上)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練習,鞏固所學。)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
3.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征及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級1班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3∶2.
1.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
2.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 ),女生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
3.男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 ),男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4.全班人數是男生人數的( ),全班人數和男生人數的比是( ).
5.女生人數占全班人數的( ),女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6.全班人數是女生人數的( ),全班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 ).
(二)口答應用題
六年級(1)班和二年級(1)班共同承擔了面積為100平方米的.衛生區保潔任務,平均每個班的保潔區是多少平方米?
1.學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師提問
這是一道分配問題,分誰?(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級學生和二年級學生承擔同樣多的衛生區保潔任務,合理嗎?
這樣分還是平均分嗎?
3.談話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問題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們想知道還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嗎?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分配問題.(板書:分配)
二、講授新課
(一)把復習題2增加條件如果按3∶2分配,兩個班的保潔區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師提問
1.分誰?(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兩個班的保潔區各是多少平方米?)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圓周長和圓周率的意義,理解和掌握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的周長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探求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意識和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3、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難點:
圓周率意義的理解和圓周長公式的推導。
教學設想:
新課程從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著眼,提出了參與、探究、搜集、處理、獲取、分析、解決、交流與合作等一系列關鍵詞。這些在本節課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其中,參與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礎,而只有當參與成了學生主動的行為時,參與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因此要怎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吸引他們參與進來就成了基礎的基礎。這里,老師能善于打破學生思維的平衡狀態,使他們產生新的不平衡,從而不斷吸引學生參與到新知的探究中來。圓的周長是一條曲線,該如何測量?的問題使學生思維產生最初的不平衡,當學生通過化曲為直的兩種方法的局限性,從而打破學生剛剛建立的平衡,進一步吸引學生探究更加簡便的求圓周長的方法。
接著,就是要讓學生參與什么,怎樣參與的問題了。在引導學生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學生從猜測、分組測量計算到根據新獲取的數據尋找共性的東西,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發現了知識新成的'道。在小組活動前,老師鼓勵小組成員間分工合作,活動中教師參與其間,關注學生合作的情況。實驗后的廣泛交流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來得到的結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學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這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學生興趣點上激疑、質疑,無疑能鼓舞學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學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課重點內容,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學會學習。]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1元硬幣、直尺、卷尺、系線的小球、計算器、實驗報告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創設情境。
這節課,老師要和同學一起探討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
媒體顯示:唐老鴨與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唐老鴨沿著正方形路線跑,米老鼠沿著圓形路線跑。
2、遷移類推。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唐老鴨、米老鼠所跑的跑線,討論、回答問題。
(1)要求唐老鴨所跑的路程實際就是求什么?
(2)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長?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突出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系)
(3)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實際就是求什么?(板書:圓的周長)
3、提出問題。
看到這個課題,你想提些什么問題。學生紛紛發言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
梳理篩選形成學習目標:①什么叫做圓的周長?②怎樣測量圓的周長?③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系,有什么關系?④圓的周長怎樣計算?⑤圓的周長計算有什么用處?
[設想: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參與形成學習目標,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為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氛圍,指明了探究方向,避免盲目性。]
二、自主參與,探究新知。
1、實際感知圓的周長。
讓學生拿出各自圓片學具,邊摸邊說圓的周長;同桌之間相互邊指邊說。
2、明確圓周長的意義。
引導學生解決第一個問題,概括什么叫做圓的周長。(媒體顯示一個圓,并閃動圓的周長)
(1)圓的周長是一條什么線?
(2)這條曲線的長就是什么的長?
(3)什么叫做圓的周長?
學生討論互補,概括出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叫做圓的周長(顯示字幕)
[設想: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圓的周長,初步感知周長是一周的長度,再動口說一說培養學生把思維過程轉化為外部語言更增強對圓周長的感性認識。在學生對圓周長有了較強的感性認識后,體驗及形象理解圓周長的意義。]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9
教學內容:
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教學目的:
1、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教學重、難點: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么規律?
B、在數軸上除可以表示整數外,還可以表示分數和小數。請學生在數軸上分別找到1.5和-1.5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1.5和-1.5處,應如何運動?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也就是負數都比0小,而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 攝氏度。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第二課教學反思:
許多教師認為“負數”這個單元的內容很簡單,不需要花過多精力學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鉆研教材,其實會發現還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內容可以向學生補充介紹。
例3——兩個不同層面的拓展:
1、在數軸上表示數要求的拓展。
數軸除可以表示整數,還可以表示小數和分數。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負整數,最后一個自然段要求學生表示出—1.5。建議此處教師補充要求學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為這樣便于對比發現兩個數離原點的距離相等,只不過分別在0的左右兩端,滲透+1.5和—1.5絕對值相等。
同時,還應補充在數軸上表示分數,如—1/3、—3/2等,提升學生數形結合能力,為例4的教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滲透負數加減法
教材中所呈現的數軸可以充分加以應用,如可補充提問:在“—2”位置的同學如果接著向西走1米,將會到達數軸什么位置?如果是向東走1米呢?如果他從“—2”的位置要走到“—4”,應該如何運動?如果他想從“—2”的位置到達“+3”,又該如何運動?其實,這些問題就是解決—2—1;2+1;—4—(—2);3—(—2)等于幾,這樣的設計對于學生初中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是極為有利的。
例4——薄書讀厚、厚書讀薄。
薄書讀厚——負數大小比較的三種類型(正數和負數、0和負數、負數和負數)
例4教材只提出一個大的問題“比較它們的大小”,這些數的大小比較可以分為幾類?每類比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則沒有明確標明。所以教學中,當學生明確數軸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基礎上,我還挖掘三種不同類型,一一請學生介紹比較方法,將薄書讀厚。
將厚書讀薄——無論哪種類型,比較方法萬變不離其宗。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10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上冊《觀察的范圍》課本第80、8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給合生活實際,經歷分別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范圍抽象為點、線、區域的過程。
2、感受觀察范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并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3、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經歷分別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范圍抽象為點、線、區域的過程,感受觀察范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
教學難點:
能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通過小游戲讓學生在動手、動眼、動腦的同時給學生抽象點、線、區域及確定觀察的范圍埋下伏筆。
二、導入新課:
小游戲中的數學知識,增強學生求知欲望,展示課題:觀察的范圍
三、積極探究、發現規律
1、創設情境、引入問題。
桃樹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在墻外的樹上向里張望。猜一猜,小猴爬在A、B、C三點哪一點看見的桃子最多?學生回答后,師:是否如你們所說的.一樣,我們具體來探究一下。
2、引導畫圖,確定范圍。
(1)你知道小猴在A處時,看到哪些部分?學生隨便指。
(2)引導學生畫出關鍵的一條線,確定離墻最近的點A/?從而確定觀察范圍。(教師演示)
(3)學生動手確定B、C、的觀察范圍。
通過比較,使學生充分理解“看到墻內離最近的點” 和看到的“區域”的含義。
3、自主操作、感知發現。
比一比:小猴爬在A、B、C三點哪一點看見的桃子最多?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得桃子越__,說明小猴看到的范圍就越_ _ 。
怎樣確定觀察的范圍?
1、找觀察“點”。
2、確定遮擋物的“關鍵點”。
3、畫出經過關鍵點的視線。
板書:觀察點影響觀察范圍。
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設計意圖:動手操作,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場景一:教師先演示路燈下其中一根桿子的影子,再讓學生試著畫一畫。引導學生發現同樣高的桿子離路燈越近,影子就越短。
場景二:描述客車司機的觀察范圍,進一步理解觀察點變影響觀察范圍變。
場景三:警察和小偷的較量,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應給予指導。小組合作、討論,教師適當指導,運用課件演示。
五、全課小結:這節課你們學到了哪些知識。(邊問邊答并板書)
六、布置作業:
B樓的居民近期向剛剛建起的A樓的開發商表示抗議,你能試著說說為什么?
通過畫一畫,看出A樓擋主了B樓部分用戶的陽光所以發生了爭執。
板書:
觀察的范圍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11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有了對周長的認識,只是研究圓的周長需要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那么,對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這個倍數關系,學生通過測量、計算是能發現的,然后再根據這一倍數關系推導出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學時,關鍵是引導學生能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倍數關系。
教學目標:
1.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的進行簡單的計算。
2.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及動手操作能力。
3.領會事物之間是聯系和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思維方法。
4.結合圓周率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推導并總結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教學過程:
備注:
活動一:創設情境,引起猜想:認識圓的周長
(一)激發興趣
小黃狗和小灰狗比賽跑,小黃狗沿著正方形路線跑,小灰狗沿著圓形路線跑,結果小灰狗獲勝。小黃狗看到小灰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氣它說這樣的比賽不公平。同學們,你認為這樣的比賽公平嗎?
(二)認識圓的周長
1.回憶正方形周長:
小黃狗跑的路程實際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長?
2.認識圓的周長: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圓的周長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個同學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幣、茶葉筒、易拉罐等物品,從這些物體
中找出一個圓形來,互相指一指這些圓的周長。
(三)討論正方形周長與其邊長的關系
1.我們要想對這兩個路程的長度進行比較,實際上需要知道什么?
2.怎樣才能知道這個正方形的周長?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3.那也就是說,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哪部分有關系?正方形的周長總
是邊長的幾倍?
(四)討論圓周長的'測量方法
1.討論方法:剛才我們已經解決了正方形周長的問題,而圓的周長呢?
如果我們用直尺直接測量圓的周長,你覺得可行嗎?請同學們結合我們手里的圓想一想,有沒有辦法來測量它們的周長?
2.反饋:(基本情況)
(1)滾動--把實物圓沿直尺滾動一周;
(2)纏繞--用綢帶纏繞實物圓一周并打開;
(3)折疊--把圓形紙片對折幾次,再進行測量和計算;
(4)初步明確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測量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3.小結各種測量方法:(板書)轉化
曲直
4.創設沖突,體會測量的局限性
剛才大屏幕上小灰狗跑的路線也是一個圓,這個圓的周長還能進行實際測量嗎?那怎么辦呢?
5.明確課題:
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圓周長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五)合理猜想,強化主體:
1.請同學們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邊長有關系,而且總是邊長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我們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長那樣找到求圓周長的一般方法呢?小組討論并反饋。
2.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你認為圓的周長與它的什么有關?
向大家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長總是邊長的4倍,再看這幅圖,猜猜看,圓的周長應該是直徑的倍?
(正方形的邊長和圓的直徑相等,直接觀察可發現,圓周長
小于直徑的四倍,因為圓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兩點間
線段最短,所以半圓周長大于直徑,即圓周長大于直徑的兩倍)
4.小結并繼續設疑:
通過觀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經意識到圓的周長肯定是直徑的2~4倍之間,究竟是幾倍呢?你還能想出辦法來找到這個準確的倍數嗎?
活動二:動手操作,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12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第七冊7475頁的內容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夠正確的計算梯形的面積。
2、使學生通過操作和對圖形的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轉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積時的`運用,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并能應用公式正確的進行計算。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做好鋪墊。
1、指名讓學生說說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課件出示公式)并講講怎樣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
2、練習(出示)
口答下面各圖形的面積。(單位:厘米)
(二)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師:前不久,我們學校開展植樹護綠活動,四年級同學要在勞動實踐基地的一塊空地里種桃樹,你們看看這塊地的形狀近似于那種平面圖形呢?(課件顯示圖)
師:誰能指出這個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指名回答)
師:如果每棵桔樹占地4平方米,那么這塊地里能種多少棵桔樹呢?(讓學生思考一下)你認為應該先求什么?(指名說說,引入新課。)
(三)小組學習,解決問題。
師:梯形面積怎么計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想辦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課件出示)
合作要求:
(1)想一想:我們已經學過哪幾種圖形的面積公式?
(2)試一試: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任選一種)
(3)比一比:轉化成的圖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關系?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13
教學目標:
1、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及整理過程。
2、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初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教學重、難點:
數據的收集及整理
教具準備:
統計圖若干張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小朋友們,從幼兒園到現在,你們參加過哪些比賽呢?
師:小朋友們個個多才多藝,老師真為你們有這樣的幸福生活而高興。過幾天就是六一兒童節了,學校將舉行一次大型的文體活動,我們班也準備組織一項活動比賽,大家高興嗎?應該組織哪一項活動比賽好呢?誰幫老師出出主意?
生自由發言
師:剛才,同學們都積極地給老師提出了建議,都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你們都是提問能手。但是我們只能舉行一項活動,你們說老師應該怎么辦呢?
師:同學們的辦法可真不少啊!這一節課我們就繼續來學習統計。(板書課題:組織比賽)
二、調查統計,解決問題
1、調查準備 明確要求
師:我們先以小組單位進行調查,請小組長把1號信封里面的統計圖拿出來,大家仔細看一看、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
生:這是一張最喜歡的活動統計圖,有5個直條,下面寫著跳繩、踢球、其他,還有兩個括號。
師:是啊!有跳繩、踢球,還有兩個項目沒有告訴我們,你們說應該填什么活動項目好呢?其他是什么意思呢?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14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計量單位的重要意義.
2.復習長度、面積、體積、質量、時間單位.
3.復習各種計量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重點
指導同學匯總整理學過的計量單位,牢固掌握各種計量單位及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掌握各種計量單位的實際大小及進率,正確使用計量單位.
教學步驟
一、直接導入.
提問導入:同學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用了國際上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你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同學自由回答)
教師歸納:我國從1990年起廢除原來的計量單位,采用國際上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目的是為了便于國際交流,擴大開放,不斷發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經濟.因此,我們要認真學好有關計量的知識.這節課我們整理和復習量的計量.(教師板書課題)
二、歸納整理.
(一)啟發同學回憶:我們學過了哪些量的計量?
教師板書:
長度 質量 時間
面積
體積(容積)
(二)復習長度、面積、體積單位及進率.
1.啟發同學回憶:已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每個長度單位實際有多大?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啟發同學回憶:已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每個面積單位實際有多大?相鄰單位間
的進率是多少?
同學討論: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么都是100?
師生歸納:面積單位是根據長度單位確定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就是100.
3.啟發同學回憶:已學過的體積(容積)單位有哪些?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同學思考: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00?
教師說明:面積單位體積(容積)單位都是依據長度單位確定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體積(容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要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在實際計量時做到準確無誤.
4.練習.
(1)在( )里填上適當的計量單位名稱.
一枝鉛筆長176( ) 一個籃球場占地420( )
一張課桌寬52( ) 一個火柴盒的體積是21( )
一間教師的面積是48( ) 一種保溫瓶的容量是2( )
(2)一個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它的棱長是多少?它的每個面的面積是多少?
(3)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木塊堆成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需要多少塊?把這些小正方體木塊排成一行,有多長?
(三)復習質量單位.
1.啟發同學回憶:學過的質量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并填寫下表)
2.練習.
①10麻袋大米約1( )
②l個雞蛋約6.5( )
③1棵白菜約2.5( )
④1名六年級同學體重是40( )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夠初步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運用變化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掌握正反比例的變化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昨天老師買了一些蘋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師提問
1.你為什么馬上能想到還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教師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三)教師談話
在實際生活中兩種相關的量是很多的,例如總價和單價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總價和
數量也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你還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二、新授教學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時間(時):路程(千米)
1 :90
2 :180
3 :270
4 :360
5 :450
6 :540
7 :630
8 :720
1.寫出路程和時間的比并計算比值.
(1)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 這個比值表示什么意義?
(3) 360比5可以嗎?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對應的時間是多少?4小時對應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這一組題中上邊的一列數表示什么?下邊一列數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師板書:時間、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樣得到的?
教師板書:
(4)路程比時間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當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這組題中誰與誰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如何相關聯的?舉例說明變化規律.
3.小結:有什么規律?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16
活動目的:
1、鞏固已掌握的小數四則運算和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
2、讓學生模擬生活中的`購物,使學生學會購物,從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想出多種不同的付錢方法或多種找錢方法,尋求多種解法,發散和拓展學生思維,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活動重點:
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解決問題。
活動用具:
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教師出示超市購物情景圖。
提問:你知道他們在做什么?
出示:超市購物
提問:你去超市購過物嗎?說說你的購物經歷。
教具:超市購物情景圖。
形式:指名、同座互說。
二、提出思考
師:羅列部分文化用品、部分食品和部分兒童玩具的單價。
投影出示問題:
1、任選三樣物品,算一算應付多少元?
2、給你20元人民幣。開學前買文化用品,你想買哪幾樣,共用多少錢?
3、你最喜歡的玩具是幾種?買回家一共要多少元?
4、購方便面8包、餅于1包、錦菜5瓶、鉛筆10枝,帶50元夠不夠?
5、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教具:物品的單價
形式:小組學習、集體討論。
三、實踐活動:
1、談話導入:如果你到商店買東西。如果你是售貨員,應該怎樣付錢、找錢呢?
2、模擬:兩人在講臺前演示付錢和找錢情況的。
3、說明:假設只有5元、10元、20元的整錢。
4、記錄:將交易情況模擬超市小票簡單記錄。如:物品名稱、價格、支付多少錢、找多少錢。
教具:學生準備實物。
形式:小組內學生互相模擬付錢和找錢。
分組匯報討論結果。
四、全課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師:我們學習超市購物,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亂購物,要根據生活需要節約用錢。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17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80頁~第81頁。
教學目標:
1、同學們要經歷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范圍抽象為點、線、區域的過程。
2、我們還要理解觀察點、遮擋點、可視區域等詞語的意思。
3、感受觀察范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
教學重點:
經歷分別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范圍抽象為點、線、區域的過程,感受觀察范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能運用“觀察的范圍”的相關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古詩引入,導入課題。
1.我們在小學學了五年的古詩,那么你們積累了那些古詩呢?誰能說一說。誰還記得王之渙寫的詩《登鸛鵲樓》?齊讀。
這首詩中哪一句描述詩人登高遠望時的感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作者為什么要說:欲窮千里目,須“更上一層樓 ”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觀察的 范圍”,從數學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
2.引入課題:觀察的范圍(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1、秋天到了,桃樹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聞到香味,在墻外向里張望 。可是前面一堵墻,小猴子能看到墻內的桃子嗎?
2、看,小猴子爬到了這個位置,能看見地上全部的桃子嗎?你猜想小猴看見多少個桃子?看來,光靠眼睛看是不準確的,你們能不能想出辦法,準確找到猴子看到多少桃子呢?說說你的想法。
3、在A點時,我們把猴子的眼睛看作“觀察點”,(板書:眼睛 觀察點)。
4、阻礙小猴子觀察視線的是什么?(墻) 它的最高處在哪里?(墻的右上角 )
5、我們把阻礙視線的這個最高點叫“阻礙點“(板書:阻礙點)。
6、觀察點和阻礙點進行連線,這條連線和地面的交點,就是離墻最近的點。
連接觀察點、墻的右上角、到地面的交點的線是一條什么線?(虛線) 這條虛線就是觀察的'視線。為什么要把視線畫成虛線?(視線是看不見的,所以要畫虛線)
7、這條線能往上畫一點嗎?往上畫會怎么樣?(觀察范圍變小)
這條線能往下畫嗎?往上畫會怎么樣?看來,這條線必須穿過圍墻的右上角 。
8、小猴子想看得更多桃子,該怎么辦?(再往上爬)
9、如果小猴子繼續往上爬,爬到B處、C處,你能找到墻內離墻最近的點嗎?(打開課本第80頁,畫一畫)
10、匯報
11、觀察點的變化,直接影響觀察范圍 的變化。那么,怎樣確定觀察范圍 呢?
先看( 觀察點),再找(阻礙點),連接這兩點,延長到(地面的交點)確定觀察范圍(齊讀一遍)。
12、我們把三次觀察的結果放在一起,你發現了什么?
觀察的范圍與觀察的高度有關,還與什么有關?
(觀察的范圍與觀察的高度、觀察的角度有關)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多 ;說明小猴看到的范圍就越 大 。
可見,觀察點越高,觀察的范圍越大。(板書:觀察點越高,觀察的范圍越大。)
13、聯系古詩:現在你明白王之渙為什么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嗎?
你能從數學的角度來探究其中的道理嗎?說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下面,請同學們 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問題。
1.完成課本80頁試一試第1題。
2.課本80頁試一試第2題。變化的樓房。
(1) 如果客車繼續向前行駛,那么他所能看到B樓的部分是如何變化呢?生:逐漸縮小
(2) 客車行駛到位置2時,司機還能看到建筑物B嗎?為什么?
3.小貓捉老鼠。一天小花貓出來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殘墻,有一只聰明的小老鼠就躲在這堵殘墻的后面。
(1)請你在圖中畫出小老鼠可以活動的區域。(學生在課本上操作)
(2)如果你是小貓,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樣變化?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貓的位置怎樣變化?
(3)比一比:小貓的位置改變后,它的觀察區域分別有什么變化?說一說你的發現。
4.(1)在黑夜里把一個球向電燈移動時,球的影子是怎樣變化的?
(2)晚上與家長在路燈下散步,當走向路燈時,你的影子是如何變化的?遠離路燈 時呢?
5、在城市建設中,規定兩幢樓的距離不能太近。為什么?
6、小麗能看到甲樓上的A點嗎?能看到甲樓上的B點嗎?
7、填空
(1)觀看物體時,站的越( ),觀察到的范圍就越( )。
(2)路燈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是,離路燈越近,物體的影子就越( );離路燈越遠,物體的影子就越( )。
(3)紅紅和芳芳分別住在同一棟房的4樓和8樓,她們觀看夜景,( )比 ( )觀察的范圍要大。
8、判斷題
(1) 同樣的電線桿離路燈越遠,它的影子就越長。( )
(2)人遠離窗子時,看到窗外的范圍變大。 ( )
四、歸納整理,全課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觀察的范圍與什么有關?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觀察的范圍與什么有關?怎樣確定觀察范圍?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18
一、教學內容
化簡比。(教材第50~51頁例1)
二、教學目標
1、能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區別。
3、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滲透類比思想。
三、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難點:理解化簡比與求比值的區別。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數化為最簡分數。(課件出示題目)
4/8 6/30 12/18 14/56
點名學生回答,并說一說什么是最簡分數。
2、六二班共有學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數為46,總人數與出勤人數的比是多少?(課件出示題目,點名學生回答)
3、師:比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4、引出新課。
師:為了使數量間的關系更明確,我們經常要應用比的基本性質,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一起學習的內容。
二)學習新課
1、認識最簡單的整數比。
師:誰知道什么樣的比可以稱作最簡單的整數比?
引導學生聯系最簡分數的概念,討論什么叫做最簡單的整數比。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最簡單的整數比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二是比的前項和后項的公因數只有1。
指名學生舉出幾個最簡單的整數比。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19
一、教學內容
運用比解決問題。(教材第54頁例2)
二、教學目標
1、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問題的結構特點及解題方法,發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問題的特點和解題方法。
難點:根據題中所給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總數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師:比的意義是什么?
引導學生回顧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顆,平均分給甲、乙兩人,甲、乙兩人各得多少顆糖果?他們所得糖果數的比是多少?(課件出示題目)
點名學生回答,回顧平均分的特點。
3、引出新課。
師:這是一道平均分的問題,生活中,很多問題運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時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個數量分成不等的幾部分,即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這種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比的應用。(板書課題:比的應用)
二)學習新課
教學教材第54頁例2。
(課件出示教材第54頁例2)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20
一、教學內容
比的應用的'練習課。(教材第55~56頁練習十二第3~7題)
二、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按比分配問題的解題方法。
2、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難點:會靈活運用按比分配問題的解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基礎練習
1、師: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什么?(點名學生回答)
2、教材第55頁練習十二第5、6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師:按比分配問題有幾種解題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間說一說)
引導學生回顧按比分配的兩種解題方法。
二)指導練習
1、教學教材第55頁練習十二第3題。
(1)組織學生觀察圖畫,理解題意,了解信息。
(2)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教師巡視,并引導學生理解每個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員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員和游客的人數比是1∶7。
(3)交流后,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21
1、教學目標
1、在活動中將已學的“比的認識”進行梳理、分類、整合,從而體會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2、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能夠正確熟練化簡比、求比值,并能合理地應用比的意義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向學生滲透對各類知識點的整合、梳理意識,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2、新設計
1、串聯信息,整合單元復習內容。
2、溝通聯系,自主搭建知識網絡。
3、聚焦對比,分析說理易混知識。
4、數形結合,提煉方法優化思路。
3、學情分析
廈門市群惠小學六(4)班學生善于思考,思維活躍,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了更好地以學定教,我通過前測,對學生平時學習中的薄弱知識進行查缺:求比值和化簡比混淆了;比的應用中,沒有掌握解答的關鍵與訣竅。針對學生學情和復習目標,本課設計融入四元素:激趣+梳理+補缺+挑戰,并利用電子白板的優勢,引導學生自主復習,掌握知識,培養能力。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梳理,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學生能夠熟練的運用比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經歷知識的整理過程,建構知識網絡圖;能夠熟練比的化簡以及應用比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22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能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獲得準確的感性材料。
2. 培養學生對看到的、聽到的事物進行了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
3. 觀察力的訓練是伴隨著理解思維而進行的,同時也檢查你的記憶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對看到的、聽到的事物進行了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
教學難點:
開拓學生是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要使自己更聰明,就要經常訓練自己的頭腦,在多觀察、多思考問題中使思路靈活,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觀察力的訓練是伴隨著理解思維而進行的,同時也檢查你的記憶力,即你是否見多識廣,你是否一看就清楚,或者一聽就明白。愿這一節課能使你的頭腦更靈活。
二、知識新授與應用
1.課件出示:一組有趣的圖片
圖1:柱子是圓的還是方的?仔細看一看。
讓學生先同桌互相說一說,看到了什么?
圖2:看著黑點身體前后移動。
讓學生跟著要求做,然后說一說看到的。
圖3:有多少個黑點?
圖4:是靜的還是動的?
圖5:“弗雷澤螺旋”是最有影響的幻覺圖形。
你所看到的好像是個螺旋,但其實它是一系列完好的同心圓!這幅圖形如此巧妙,以至于會促使你的手指沿著錯誤的方向追尋它的軌跡
教師介紹學生認識。
2、練習。
三、回顧小結:
學生談收獲。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2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體會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擴大或縮小的實際意義。
2、通過圖形的放縮,結合具體情境,感受圖形的相似。
教學重點:
圖形的縮小與放大。
教學難點:
圖形放縮的原理。
教學過程:
一、 揭示課題
1、談話引入:小紅一家外出旅游,照了許多照片,小紅把幾張照片放大后,掛在家里,把幾張照片縮小后,放在夾子里。你知道相片放大縮小的原理嗎:
2、板書課題:圖形的放縮。
二、 探索新知
1、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
①認真觀察圖形。
②說一說:誰畫得像?
③你是怎么想的?說出你的思維過程。
④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看法:笑笑和淘氣畫得最象。
(2)討論:
師:你知道他們是怎樣畫的?
①學生獨立思考,探究他們的畫法。
②教師巡視課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引導他們觀察圖形的'長與寬的長度變化情況
③同學之間交流、討論。
④反饋討論結果。
(3)小結。
①由學生說說有什么體會。
②教師小結:只有長與寬都按相同的比來畫,畫得才象。
3、 完成課本畫一畫。
三、 探索活動
活動(1)
1、 說一說點A(2,0)中,2和0分別表示什么?
(1) 學生嘗試說說自己的理解。
(2) 教師明確說明,2表示列,0表示行。
2、 分別說說B(4,0),C(6,2),D(6,6)各數對中的數字所表示的意義。
3、 把表示點E、F、G、H、I、J的數對填入相應的空格。
活動(2)
(1) 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2) 2X表示什么?2Y表示什么?
活動(3)
1、學生獨立描點。
2、展示學生的作品。
3、 觀察比較,說說哪只貓長得象樂樂。
4、你知道為什么?
四、 課堂小結
說一說把圖形放大或縮小的關鍵是什么。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24
教學內容:
教材第12頁例3、練一練,練習二第6~11題。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根據不同的條件求圓柱的體積,學會計算套管體積的計算方法,井能應用于實際求出物體的重量。
教學重點:
計算套管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根據不同的條件求圓柱的`體積。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求下列圓柱的體積(口答列式)。
(1)底面積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徑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徑2分米,高3分米。
追問:圓柱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板書:V=Sh)
2、復習環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提問:怎樣計算環形面積?你能舉例和同學們說一說嗎?小組交流。
3、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過圓柱的體積計算。這節課,就在計算圓柱體積的基礎上,學習套管體積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3。
出示例3,讀題。提問:這道題求什么?要求鋼管的質量先要求什么?怎樣求鋼管的體積?小組討論。解答這道題還要注意些什么?(單位,取近似數)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說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樣求的。
2、新課小結。
提問:怎樣計算套管體積?如果知道套管的內周長和外周長幾套管的長,怎樣求套管的體積?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題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2、做練習二第6題。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指名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結合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布置作業
練習二第7、8題及數訓。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 25
教學內容:
相應的補充題,練習十五的10---14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簡單應用題和復合應用題第類型及解題步驟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2、經歷交流、討論、練習等學習過程,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方法。
3、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解決問題的主要步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學難點:
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說說解決問題的主要步驟。
2、我們學過的解決問題有哪些類型?(出示課題)
二、解決問題類型
1、簡單應用題的類型
簡單應用題:指一步計算解答的應用題
2、復合應用題的類型
復合應用題:是用兩步或兩步以上計算來解答的應用題。
(1)歸一問題
此類應用題中暗含著單一量不變,文字敘述中多帶有類似照這樣計算的字樣,其解題的關鍵是從已知的一種對應量中求出單一量(即歸一),再以它為標準,根據題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臺拖拉機2.5小時耕地2公頃,照這樣,這臺拖拉機耕完4.8公頃的地需多少小時?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2)歸總問題
此類題中暗含總量不變,即乘積不變。其解題的`關鍵是先求出總數(即歸總),再根據總數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貨物,每箱裝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裝9件,可以節省幾只箱子?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問題
根據速度、時間和路之間的關系,計算相向、相背或同向運動的問題,稱為行程問題。其基本的數量關系式為
速度時間=路程。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時間=速度。
①相遇問題,即同時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時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時間=總路程。
②追及問題,即同時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
速度追及時間=路程差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03-07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08-25
小學數學六年級教案10-11
小學數學六年級教案11-11
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教案12-15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教案07-20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比的教案12-09
認識比小學數學六年級教案08-26
六年級小學數學教案10-11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