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經典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教材第54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熟練口算除法,進一步掌握豎式計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首
位整除),并用乘法對除法進行驗算。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能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
教學重難點:
重點:提高除法計算的熟練程度。
難點: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回憶我們前面所學的除法。
2、談話:這節課我們學習“練習七”,第1 - 6 題。(板書課題:練習七)
二、基礎知識訓練
1、完成練習七第 1 題
指名學生口算。
說說每組題的聯系和區別。
2、完成練習七第 2 題
指名學生口算。
提醒學生注意乘法的運算,選兩題說說是怎樣想的.。
3、完成練習七第 3 題
指名板演,計算并驗算,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說說有余數的除法和沒有余數除法是怎樣驗算的。
4、完成練習七第 4 題
學生獨立計算,填表。
提醒學生驗算的方法。
表揚正確率高,計算快的學生。
三、解決問題
1、完成練習七第 5 題。
2、多媒體出示第 5 題,指名學生讀題,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學生列式解答。
小結:怎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3、完成練習七第 6 題。
出示題目“一個網球拍多少元?”
學生列式計算,集體訂正,教師評價。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練習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1.40 400 70 60 30 20
2.60 1800 80 300 50 80 80 490 90
2.33÷3=11 67÷2=33……1
639÷3=213 487÷4=121……3
3.被除數:67 887 商:13 212 余數:1 2
4. 55÷5=11
5. 268÷2=134(元)
6. 11 12 10 13 34 22 21 11
教學反思:
今天的練習課是鞏固剛剛學習的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我認為練習課比新課還要難上,因為在做練習的時候,有的同學會很浮躁,認為他都懂而不愿意做;還有的同學剛剛學會并不熟練,需要聽老師再講一遍。這種因為學生多種因素存在差異而導致在教學上的顧此失彼很難得到調節。第1題,先讓學生說,對合理的方法給予肯定,然后教師歸納,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口算方法。第3題,讓學生養成驗算的好習慣。通過介紹方法,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第5題,指導學生讀題,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在初步理解筆算之后,讓學生自己練習,通過辨析學生出現的問題,幫助學生正確計算,讓學生明確為什么從高位算起的道理。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在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會用毫米作為測量物體長度,從而提高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4、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厘米= 10毫米;會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在二年級我們學習過有關長度單位的知識,要精確地測量物體長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請說一說你是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學生匯報: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所量物體的一條邊,看這邊的另一端指向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讀數時要平視。)
3、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長?(學生回答)
4、填上合適的單位(課件演示,指生回答)
5、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出示例1情境圖,學生認真觀察。教師提出問題。
(2)4人小組合作,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的“估計”一欄中。
(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6、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7、提問: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該怎么辦呢?
8、能不能用學過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來精確地表示書本的厚度?(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長度單位——毫米。)(板書:毫米的認識)
【設計意圖:借助游戲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在活動中產生知識上的沖突,為新知的出現做好鋪墊】
二、新授知識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認識厘米與毫米的關系。
觀察自己的直尺,你能發現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個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間還有更小的格。每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個小格一個小格地數(一毫米一毫米地數),10個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個1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25px=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長?(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
(6)你能測量出書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個小格,是6毫米)
三、想一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長?拿出一張光盤,看一看,摸一摸。這張光盤的厚度就大約是1毫米。(小魔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盤,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寬度大約1毫米。讓學生反復做一做,加深對1毫米的認識。)閉眼想象并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猜一猜,幾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長度接近1毫米。(電話卡的厚度、學生卡的厚度)【通過多次的直觀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概念從實際中來,便于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3)說一說,測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會用到“毫米”作單位?(小的物體)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幣、1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約10天長1毫米,腳趾甲大約20天長1毫米。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用到毫米。
四、練習
1、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或數。
一只螞蟻長約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第3課時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教學內容:
課本第P93-94頁。
教學目標:
1、經歷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會進行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計算。能用分數加、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在計算分數加、減和解決簡單的分數司機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3、能主動地參與有關的操作和探索活動,對分數與生活的聯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分母相同的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說出下面分數里各有幾個幾分之一。
3/5 5/8 2/5 4/7 3/8
2.口答。
7個1/8是(),3個1/4是()5個1/9是(),4個1/5是()
引入:我們都已經認識了分數,分數也可以進行計算。今天我們先學習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二、學習新知
1.分數加法。
出示例5,學生讀題。
提問: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問題。
說明:要求一共吃了這塊巧克力的幾分之幾,就要把小明吃的5/8和小紅吃的2/8合起來,要用加法,算式是5/8+2/8。(板算式)
引導:這兩個分數有什么是相同的?(板分母相同)
那這個算式結果是多少呢?你能從圖上觀察5/8和2/8,看看合起來一共吃了這塊巧克力的幾分之幾嗎?試試看。
提問:你從巧克力上看出得數應該是幾分之幾?
引導:為了看得更清楚,我們把這塊巧克力看成一個長方形,請每個小朋友把長方形的5/8涂上紅色,2/8涂上綠色,看看一共是它的幾分之幾,然后在上面的式子里填上得數。
提問:得數是幾分之幾?
引導:同桌小朋友根據圖上意思互相說說,為什么結果是7/8。交流:為什么等于7/8,你認為可以怎樣想?
指出:計算時,我們可以想5個1/8加上2個1/8就是7個1/8,就是7/8。
追問:為什么分母沒變?
說明:計算的結果表示這塊巧克力的幾分之幾,不要單位名稱。 2.分數減法。
出示“試一試”算式,讓學生說說兩個分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啟發:請大家看圖想一想圖上怎樣表示3/5-2/5的,計算時可以怎樣想,得數是多少,然后填寫得數,并和同桌說說是怎樣算的。
交流:你的得數是幾分之幾?你是怎樣算的?
指出:從3個1/5里面去掉2個1/5是1個1/5,就是1/5。(讓學生說說思考方法)
追問:為什么得數的分母還是5?歸納方法。
引導:回顧上面的分數加法和分數減法,計算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你能發現分母相同的分數加、減法可以怎樣算嗎?
小結:這里學習的是兩個分母相同的分數相加或相減,計算時都是想幾個幾分之一加幾個幾分之一,或減幾個幾分之一算出結果。所以只要把分子相加或相減,分母不變。
三、鞏固應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看圖想一想每題的意思,可以怎樣算,再填寫相應的算式、得數。
交流:每一題是怎樣填的?4/6+1/6是怎樣算的'?5/6-4/6呢?指出:從圖上看,分母相同的分數相加或相減,平均分的份數沒有變化,也就是分母不變,只要把分子相加或相減。
2.做“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讀題,交流條件和問題。獨立解答兩個問題,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第(1)題是怎樣想、怎樣算的?第2題呢?結果要不要寫單位名稱?
指出:和+以前學過的實際問題一樣,求一共多少用加法,求相差多少用減法,注意分數計算時要正確。
四、課堂總結
引導:今天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是用什么辦法幫你理解計算方法的?分母相同的分數加、減法怎樣算?還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
教學反思:
這部分內容教學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計算。通過教學,一方面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分數的實際意義;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機會,鍛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題提供了一個已經平均分成了8份的長方形,要求學生把這個長方形的涂上紅色,再把長方形的涂上綠色,由此分別引出求和與求差的問題,讓學生根據已有的對加法意義和對減法意義的理解列出算式。接著,啟發學生借助直觀圖形以及已經初步獲得的對分數的理解,自主探索算法并交流各自的思考與收獲,從而掌握算法,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探索與掌握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2、會用厘米方格來表示圖形的面積。
3、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c㎡),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的面積概念。
【教學重點】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二、合作探究
1、師:用12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長方行,可以拼幾個?
生:擺一擺。
師:巡視。
生:匯報
師:出示。長是幾厘米,寬是幾厘米,面積多大?
邊長是多少厘米?它的面積又是幾呢?
師:四人一組,討論長方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它們有什么關系?
長方形長(厘米)寬(厘米)面積(平方厘米)1211243126212
師:是不是所有的長方形面積都與它的長與寬有這樣的關系?
結合圖、表:每行擺幾個--長;
擺幾行----寬;
總的'個數--面積
師生共同歸納小結:長方形面積=長╳寬
你能舉出其它不同大小的長方形面積嗎?
師:正方形面積與什么相關呢?
正方形邊長面積24
生匯報,師概括,并板書: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師:也可以用字母公式來表示:S長=a×b
師:板書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S正=a×a
三、應用與鞏固
1、練一練:
(1)長5厘米、寬4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師板書:
解:
S長=a×b
=5×4
=20(c㎡)
答: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20平方厘米。
(2)長9厘米、寬6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師:請你也試著寫一寫計算過程(0號本)
(3)邊長8厘米,這個正方形面積是多少?
師巡視,生反饋板演,糾錯。
2、想一想
師:面積是24平方厘米長方形有幾種?長與寬分別是多少?
四、總結:
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長方形長(厘米)寬(厘米)面積(平方厘米)1211243126212
正方形邊長面積23
六檢測練習
(一)填空
1、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2、一個長方形寬為8厘米,長比寬多2厘米,面積是()平方厘米。
(二)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各個圖形的面積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課本第7頁
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用連乘、連除解決數學小問題
2、熟練掌握連乘、連除的計算方法
3、培養數學化能力和發散性思維
4、將生活和經驗世界的實際情節用數學模型表示,本課中“不同的組合”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一個載體。
教學重難點:連乘連除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用分拆的方法計算 :5×19 (0號本)
2用遞等式計算
(1)3×3×6
(2)42÷7÷3
2、直接說出得數:
24÷4÷2= 2×2×7= 15+6= 64÷8÷8= 25-17=
50÷10÷1= 6×6+4= 51-13= 8+7×7= 0×2×3=
二、探究“數方塊”的多種方法
(一)學習P7主題圖:“一共有多少塊積木?”
1、觀察:注意觀察有幾排?有幾列?有幾層?
引導學生說說準備怎樣數一共有幾塊,然后配合多媒體演示,并配合簡明清晰有序的'板書,幫助學生理解。
板書:
(1)有2層,每層3×4或4×3 3×4×2 4×3×2
(2)有4排,每排2×3或3×2 2×3×4 3×2×4
(3)有3列,每列2×4或4×2 2×4×3 4×2×3
2、小組交流:
(1)要求一共有多少塊積木?你是怎么想的?看哪組想出的方法最多。
(2) 學生匯報,教師實物演示
① 1層是3×4或4×3,有2層。 (書本小胖的算法)
② 1排是2×3或3×2,有4排。 (書本小亞的算法)
③ 1列是4×2或2×4,有3列。 (書本小丁丁的算法)
3、算一算:P7/3 把書本上的三種做法補充完成。
4、比較與發現:比一比三個式子,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
2×3×4
=6×4
=24(塊)
4×2×3
=8×3
=24(塊)
3×2×4
=6×4
=24(塊)
生1:三個因數都相同、都是連乘、積都是24
師:通過練習我們發現,在連乘的計算中,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
(二)學習連乘中的交換:(拓展與提高)
(1)想一想,你能利用連乘算一算:5×7×2?
板書: 5×7×2 5×2×7
(2)計算:
① 6×2×3 ② 3×4×3 ③ 7×3×3 ④ 8×2×3
=2×3×6 =3×3×4 =3×3×7 =2×3×8
=6×6 =9×4 =9×7 =6×8
=36 =36 =63 =48
三、生活應用
1、學校教學樓有5層,每層6個班級,每個班級裝2個電扇,一共有幾個電扇?
2、學校共買來25個錄音機,平均分給五個年級組,每個年級組有5個班級,問,平均每個班級可以分到幾個?
四、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掌握了哪些新知識?
五、檢測練習:
(1)0號本:用遞等式計算
① 5×7×2
② 81÷9÷3
③ 9×2×5
④ 50÷10÷5
⑤ 2×4×7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例1:橫向條形統計圖
簡單的數據分析
例2: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例1: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求平均數
例2:用平均數來比較兩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13——14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兩種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兩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看兩種統計圖
教學難點:
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1課時第38頁例1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橫向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并理解圖意)
如果超市的王經理,現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種品牌礦泉水的銷售情況,還想知道下周該進些什么品牌的礦泉水。你有什么好辦法?(統計)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縱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
說說這個統計圖與以前見過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2、它的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
3、根據統計表,你能完成下面這份統計圖嗎?
3、學生討論并說明如何完成統計圖。
4、提問:如果用橫軸代表銷售量,用縱軸代表不同的品牌,該怎樣設計這樣的統計圖?
5、小組合作學習
6、小組匯報
7、出示規范的橫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完成。
你能跟同學說說完成這樣的條形統計圖時要注意什么?
8、討論:如果下周要進貨,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你能說說理由嗎?
三、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在前幾個學期,我們已經學會了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的結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統計、、、、、、讓學生理解、體驗統計的1、展示數據2、科學預測、決策作用。
四、鞏固練
課本40頁第一、第四題
五、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第2課時例2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我們學校的校醫非常關心我們同學的身體健康,經常要了解我們同學的體重,身高等,(出示班級座位圖)
如果老師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組6位同學的身高的情況,你有什么辦法能讓老師一眼就看明白?
2、提問:你打算怎樣完成這份統計圖?
3、出示幾個空白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表嘗試完成條形統計圖。
4、如果用條形統計圖表示這個小組學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比較合適?
5、出示教材上的統計圖,讓學生觀察,討論。
你能說說破這個統計圖跟我們以前學過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嗎?
用折線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這樣畫有什么好處?
6、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匯報。
在統計圖的縱軸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單位量是不同的(第一個圖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讓學生按照例子把其他兩個同學的條形補充完整。
8、學生討論:什么情形下應該使用這樣的統計圖?這種統計圖的優點是什么?
9、觀察體重統計圖,看看這個圖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個單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
9、這個統計圖跟我們剛才學習的學生身高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10、獨立完成書上的統計圖
小組進行學習小結。
這種統計圖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樣本的統計數據的絕對值都比較大(如本例中學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體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樣本統計數據之間的差異值又相對比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體重的最小差異分別是1厘米和1千克)。當出現這種情形時,會出現一種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小(如第一個統計圖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統計圖中的條形就會很長,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大(如第二個統計圖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難在統計圖中看出不同樣本之間的差異。所以,為了比較直觀地反映這種差異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較大單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較小單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這種統計圖中的縱軸上,起始格是用折線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區別。
10、通過完成這一份統計圖。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進一步體會統計的作用。
11、你想對這些同學說些什么?
出示“中國10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值”,引導學生把學生的身高、體重與正常值進行對比,找出哪些學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學生的體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實踐作業)讓學生從報紙、書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統計圖表,并找出相應的信息,可以培養學生從各種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鞏固練習:40頁2、41頁3、5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2頁的例1、例2和“做一做”,練習一的第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學會用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的的數的口算。
2.使學生會用兩種讀法讀一個乘法算式。
3.使學生知道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簡便算法。
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6捆小棒(每捆10根),以及例2的圖;學生準備6捆小棒(每棒10根)。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聽算。(教師每題讀一遍,學生寫得數,集體訂正。)
6×4 9×3 5×3 9×7 7×3
8×5 7×5 4×8 6×8 2×9
2.指名回答問題。
(1)6個十是多少?
10個十是多少?
12個十是多少?
(2)8個百是多少?
10個百是多少?
12個百是多少?
3.先讀數,再回答問題。
(1)40讀作什么?它是幾個十?
(2)800讀作什么?它是幾個百?
(3)1200讀作什么?它是幾個百?
二、新課
1.教學例1。
先讓學生擺小棒,每堆擺2捆(每捆10根),擺3堆。在學生擺的同時,教師也在黑板上擺出來。然后提問:
“每堆有多少根小棒?”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計算?”(用加法和乘法)
“用加法怎樣計算?”(20+20+20=60)
“用乘法怎樣計算?”(20×3)“你能說一說這個算式的意思嗎?”(每堆有20根小棒,一共有3堆,也就是3個20,列成乘法算式就是20×3。)
“20×3得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想:每捆是10根,3個2捆是6捆,也就是3個20是60,所以20×3=60。
教師可以結合敘述,在算式下面對照寫出想的過程,如:
接著請兩個學生說一說思考的過程。
然后教學乘法的另一種讀法。
教師告訴學生乘法的'讀法除了已經學過的一種外,還有一種,即20×3還可以讀作“3乘20”。
齊讀兩遍。
2.做第1頁“做一做”中的題。
第1題,教師先出示題目讓敘述用兩種讀法讀出3個乘法算式。可以先讓幾個學習好的學生做示范,然后把每個算式齊讀兩遍。接著再讓學生口算這3道題目。先讓學生獨立做20×4,訂正時讓幾個學生說一說思考過程。然后再分別做200×4和20xx×3。做200×4時,可提醒學生:你能不能按照剛才學的方法想出怎樣算?如果學生有困難,還可以啟發他們想:200是幾個百?2個百乘以4是幾個百?必要時在200下面注明“2個百”。使學生明確:2個百乘以4是8個百,也就是800,所以200×4=800。 最后讓學生做20xx×3。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第2題,讓學生一欄一欄地做。在學生獨立做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巡視,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并及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個別輔導。訂正時,指名說一說左邊兩欄的計算過程。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可有意讓學生在讀乘法算式時用新學的讀法讀。
3.教學例2。
教師分步出示例2的圖。先出第一組圖。問:“這幅圖中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帶著學生數出是300個。再出第二組圖。問:“這組里面有多少個小正方體?”(300個)“現在有幾個300了?”(2個300)類似地,出示第三、第四組圖。最后問:“要求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可以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出乘法算式?”(300×4)“這個算式還可以怎樣讀?”(4乘300)“你能根據前面的計算方法,想出這道題該怎樣計算嗎?”可以讓學生討論。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8
第1課時 分數的簡單計算
【教學內容】
教材第96~97頁例1~例3。
【教學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探索、對比觀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學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重 點:學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難 點:理解算理,正確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 4/9里面有( )個1/9 。
2. 5/9是5個( )。
3. 7/8里面有( )個1/8;3個1/5是()。
4.1里面有( )個1/3或( )個1/8或( )個1/9。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教材分吃西瓜的情境圖。
(2)教師:從圖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3)教師:哥哥吃了西瓜的幾分之幾?
(板書:2/8)
教師:弟弟吃了西瓜的幾分之幾?
(板書:1/8)
(4)他倆一共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5)哥哥吃了這個西瓜的2/8,弟弟吃了這個西瓜的'1/8,如果要求“他倆一共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你們會解決嗎?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可以借助學具幫助理解。
(6)交流反饋。
教師:哪個小組來匯報?
①哥哥吃掉2份,就是它的2/8;弟弟吃掉1份,就是1/8,合起來是3份,所以是3/8。
②2塊是2/8,1塊是1/8,一共是3塊,所以是2/8+1/8=3/8。
③2個1/8加1個1/8是3個1/8,就是3/8。
(7)老師總結算理,先讓學生自己來說,然后老師畫圖引導學生表達清楚、完整。“2個1/8加1個1/8是3個1/8,就是3/8“。(課件演示并板書:2/8+1/8=3/8)
(8)鞏固。
3/5+1/5=2/9+3/9=2/7+4/7=
教師:觀察分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發現了什么?誰能說說同分母分數加法是怎樣計算的?
小組討論,匯報交流。(分母相同的分數相加:分母不變,分子相加。)
2.教學例2。
(1)討論5/6-2/6 的結果。
5個1/6減2個1/6是3個1/6,就是3/6 。(板書:3/6)
(2)鞏固。
4/7-3/7 = 8/9 - 6/9 =
教師:觀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發現了什么?誰能仿照加法說說同分母分數減法是怎樣計算的?
小組討論,匯報交流。(分母相同的分數相減:分母不變,分子相減。)
3.引導歸納分數加減法特征。
(1)分母相同。不管是加法還是減法,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才能進行加減運算。
(2)計算方法。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
4.自學例3。
討論:(1)”1“為什么可以看作44?
(2)”1“還可以看作分母是幾的分數?請寫幾個。
三、鞏固應用,發展能力
1.完成教材第97頁”做一做“第1~3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練習二十一第1題。
先讓學生觀察圖意,再計算。訂正時,說一說每幅圖的意思和計算過程。
3.練習二十一第2題。
讓學生把結果寫在書上,集體訂正。
4.練習二十一第3~7題。
(1)嘗試完成。
(2)說說列式的理由。
(3)說說計算的想法。
5.練習二十一第8*、9*題。
多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的分數的加減法,計算時大家要仔細認真,注意檢查。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筆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通過不同題型,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連續進位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連續進位的算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算練習(練習三第1題)。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問: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乘法計算順序是什么?在豎式計算時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練習三第2題。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學生分組計算,教師巡視指導,注意連續三次進位的題目,指名回答時要讓學生說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幾,是如何得到的。
2.練習三第3題。
(1)出示題目中條件,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小云有5本相冊,每本96張照片;小蘭有4本相冊,每本126張照片。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小云有多少張照片?
小蘭有多少張照片?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練習三第4題。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獲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樣解答這道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4.練習三第5題。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獲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樣解答這道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5.對比練習(練習三第6題)。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讓學生觀察每組中上下兩道題,說一說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發現的?再動手計算。
三、全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學生,你獲得哪些解決問題的經驗?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教材26頁復習1-7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乘法,能正確快速口算,能筆算三位數乘一位數,能估計三位數乘一位數積的大致范圍,進一步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2、初步形成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逐步養成回顧和反思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熟練進行三位數乘一位的計算。
教學難點:
恰當選擇所學知識解決不同類型的題目。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梳理本單元學過的內容。
提出復習的`必要性。
二、練習指導
1、第1題。
同桌相互口算練習。指名隨機口算得數,并要求說出口算方法。
小結:口算要注意口算的方法,經常進行口算練習,有利于提高口算的能力和速度。
2、第2題。
先讓學生進行口算,比一比誰做得又以又快。
3、第3題。
男、女生進行筆算比賽(2、3兩組題)。完成后要求學生說出自己完成的一組題中的算法,進行交流。
小結提問:
(1)乘數的末尾有1個0,積的末尾至少有( )個0。
(2)乘數的中間有1個0,積的末尾至少有1個0嗎?
(3)乘數的末尾和中間都沒有0,積里面也一定沒有0嗎?
4、第4題
(1)獨立進行估算。
(2)組織交流估算方法。
(3)分組進行豎式計算。
(4)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5、第5題。
(1)學生獨立審題。讓學生說說獲得了哪些信息?
(2)明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用除法做。
(3)你還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計算的問題?
6、第6題。
(1)學生讀題審題。讓學生說說獲得了哪些信息?
(2)明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用乘法來做。
(3)兩個月一共收獲多少個?
7、第7題。
(1)學生獨立審題,明確題目要求。
(2)你打算如何估算?
(3)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三、課堂總結。
今天你哪些收獲?
教學反思:
對豎式計算的每一步,都看看有沒有進位,進的是幾,把進上來的數記在豎式相應位置的橫線上。算前一位的積時,要想想有沒有漏加后面進上來的數,算完以后,再查一遍。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滲透筆算、估算、口算,讓學生不但掌握了計算技能,并能利用計算更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課本第14、15頁
教學目標:
1、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兩、三位數與一位數相乘的乘法。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到教學在生活中應用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教學重難點
三位數與一位數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
20×5 30×50
50×4 6×700
70×3 10×40
2、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可以到哪些超市里去買東西呢?
生:華聯吉買盛、大潤發、家樂福……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到大賣場去逛一逛。
二、新授引入
師:小朋友們說得真多,老師在昨天也就去過
家樂福超市(出示:14、15頁的主題圖)。
問: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買你喜歡的物品呢?
出示:巧克力的圖
“一袋里面有4包,23袋里面有多少包?”
問:這題你能解決嗎?你是怎樣想的?
生:23×4=
師:23×4等于多少呢?你能利用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答嗎?
生:4+4+4+4+4+……4=92 或 23+23+23+23=92
23個
小結:幾個相同的數連加就可以用乘法。
出示:薯片圖
師:從圖中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生:“12罐一箱,每箱42元。小胖要買3箱薯片,需要多少錢?”
問:你是怎樣想的?
生獨立解答
出示學生可能出現的兩種情況:
① 42×3
② 12×3
討論糾錯
(指出錯誤,著重“多少錢”每箱42元。指出12元罐一箱這一條件對問題來說沒有用處。)
師:強調一定要根據問題找到合適的條件來解答。
問:根據題中給我們提供的信息,你還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生:3箱一共有多少罐?
(嘗試解答,說理)
師:大賣場中還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其它的信息,請你們小組合作,根據信息再來提一些數
學問題?并試著列出算式。小組合作,交流
總結:今天我們到大賣場中找到了許多的.乘法問題。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的數學知識,平
時我們要善于動腦,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努力解決它。
課后檢測:用分拆的方法計算。
① 38×3=
② 103×6=
③ 328×4=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
課本第74-75頁。
教學目標:
1. 通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會用畫圖的策略理清思路,并能根據具體的問題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2.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分析、歸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從條件想起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將本課學習的策略內化成自己解決問題解決的策略,會用畫圖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在上節課的教學中,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在解決問題時,可以應用什么策略?
列表。
師:大家體會到用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的優越性。那么,這節課再學習一個解決問題的`策略。(板書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互動新授
1.出示教材第74頁例2,觀察情景圖,讓學生找一找圖中有用的信息。
學生討論情境圖中的條件和問題。
三個已知條件:
(1)綠花有12朵。
(2)黃花的朵數是綠花的2倍。
(3)紅花比黃花多7朵。
根據題中的數量關系,你打算怎樣解答?在小組內討論后指名回答。
2.分析問題。
要求紅花有多少朵,首先根據前兩個已知條件求出黃花有多少朵,求出黃花的朵數,就能求出紅花的朵數了。
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在下面的圖中填一填。
根據線段圖所示,可以很容易解決“紅花有多少朵”這一問題了。
3.解決問題。讓學生列式,想一想怎樣算,指名板演。
(1)黃花朵數:12×2=24(朵)
(2)紅花朵數:24+7=31(朵)
答:紅花有31朵。
4、教學“想一想”。
出示問題:如果“紅花比黃花少7朵”,應該怎樣解答?
談話:請同學們在小組里說說自己是怎樣分析數量關系的,再解答。
學生小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 24-7=17(朵)
展示學生的討論結果,集體訂正,說說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比較、小結。
談話:剛才的兩個問題,都是從條件想起,再解答問題的。這兩題的解答過程, 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小結:
(1)都是根據前兩個已知條件,先求出黃花有多少朵。
(2)有一個已知條件不同,求紅花朵數的方法也不同。1.出示教材第74頁例2,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75頁“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線段圖,小組交流,根據已知條件提出不同問題,并說說怎樣解答。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75頁“想想做做”第2題。
從條件想起,用的時間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時間多代表跑得慢。
小組交流,集體訂正。
3、完成教材第75頁“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讀題,提問根據條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
小結:先求杜鵑花和茶花的總盆數,再求這個總盆數的2倍也就是月季花的盆數。
學生解答,集體訂正。
4、完成教材第75頁“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讀題。
提問:我們可以怎樣分析數量關系?從條件想起,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
獨立列式,說說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全班訂正,教師評價。
四、課堂小結
提問: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用畫圖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黃花朵數:12×2=24(朵)
紅花朵數:24+7=31(朵)
答:紅花有31朵。
在解決數學問題時,也可以用畫圖的策略解決。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用畫圖的策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運用畫圖的策略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3
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進位)
教學內容:
萬以內進位加法第36——37頁例1及相應練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較透徹地理解萬以內筆算加法的計算法則。
2.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
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較透徹地理解萬以內筆算加法的計算法則。
教具準備:電子白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聽算:
20+33=35+12=24+37=51+43=
16+25=36+60=43+20=30+25=
2.筆算
56+28=47+39=66+25=
全班齊練,教師巡視,做完后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算的)
師:筆算進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板書:相同數位對齊。
從個位加起。
教師強調: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數相加時,要記得加上進上來的1。
二、學習新課
1.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2.教學例1
(1)出示課件,圖中畫了哪些動物?
師:狐貍、麋鹿屬于哺乳動物,丹頂鶴屬于鳥類,蜥蜴屬于爬行動物。
(2)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板書:中國特有動物中鳥類和爬行動物一共有幾種?
(3)列豎式計算。
想一想:豎式應該怎么寫?
學生自由書寫豎式,再討論哪一種合理。這道題的豎式怎么寫?(個位和個位對齊,十位和十位對齊。)
從哪一位加起呢?(從個位加起。)
那么豎式中個位相加的得數怎樣寫呢?
獨立完成計算。(兩個學生板演,其余同學在書上完成。)
講評: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加起。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的第一行獨立完成計算,指明學生板演,集體講評,要注意什么。
(2)補充:地球儀85元,書包48元,買一個地球儀和一個書包一共要多少錢?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3)吃蘋果。
13732436
+561+475+360
------------------------
板書設計:
萬以內進位加法
271+122=
271
+122
--------
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連續進位加)
教學內容:第37頁例2及相應練習。
教學目標:
在掌握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3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準確性。
教學重點、難點:
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而且前一位上的數相加時,要記得加上進上來的1。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課件電子白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列豎式計算。
59+7785+6859+89
2.筆算。
758+207=302+439=286+423=
問:筆算時要注意什么?
二、學習新課
教學例2。
昨天我們了解了中國特有的鳥類和爬行類的種類,今天我們來了解中國已知動物的.種類。(出示統計表)
你能算出爬行類和哺乳類一共有多少種嗎?
1.學生列式計算。
2.學生匯報。
筆算:271+31=
271從哪位算起?
+31十位上得幾?
————為什么要向百位進1?
3.小結:列豎式計算時。計算時從個位加起,個位1+1=2,個位上寫2,十位7+3=10,滿10向前一位進1,在百位右下方靠近橫線處寫一個小“1”,十位上寫0,百位上2加上進上來的1等于3,百位寫3.
想一想:271+903=,怎樣計算?
學生獨立完成
三、鞏固新知
1.做一做的第二行學生筆算,集體訂正。
2.練習八的第一題。
3.補充:看誰算得快。
259+670789+250533+364187+453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在計算時應注意什么?
板書設計:
萬以內連續進位加法
271從哪位算起?
+31十位上得幾?
————為什么要向百位進1?
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加)和簡單的驗算
教學內容:第38頁例3及相應練習。
教學目標: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在掌握兩位數連續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3位數的連續進位加法。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準確性。
教學重點、難點:
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而且前一位上的數相加時,要記得加上進上來的1。
教具準備:電子白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列豎式計算。
208+344475+68297+612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二、學習新課
1.教學例3。課件出示:某濕地有野生植物445種,野生動物298種。該濕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共有多少種?
師:針對已知種類提出數學問題,并列豎式計算。
(1)學生提出問題。
(2)指導列式。
(3)列豎式計算。
根據學生回答:
方法一:445
+298
————
個位5+8=13,向十位進1,個位寫3.十位4+9=13,加進來的1,得14,向百位進1,十位寫4.百位4+2=6,加進上來的1,得7,百位上寫7。
方法二:口算
觀察加數中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2來口算。
445+298=445+300-2
=745-2
=743
師:那算得對不對呢?你會驗算嗎?(驗算可以幫助我們檢驗加法的計算結果,通常檢驗加法的方法是:交換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
師:那445+298該怎樣驗算?
板書:
298
+445
————
2.做一做。38頁
學生獨立完成。
講評。
3.小結三位數加三位數的筆算方法和驗算方法。
三、鞏固新知
1.學生筆算練習八的第4題后,集體訂正。
2.補充:看誰算得快。
259+673789+254536+364187+493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在計算時應注意什么?
板書設計:
萬以內連續進位加法
445+298=743
445
+21918
------------
743
驗算:298
+445
------------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試用本)三年級第一學期P54—55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知道軸對稱的含義。
2、會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3、在觀察、思考、和動手折的過程中,認識和找出對稱軸,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4、領略自然界的美妙與對稱世界的神奇,激發數學審美情趣,領會數學美。
5、通過小組協作和交流活動,提高協作學習的意識和研究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
教學難點:
按對稱軸將軸對稱圖形畫完整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剪刀,彩紙
教學過程:
一、生活經驗,引入新知:
1、出示圖片
2、問:這些圖形美嗎?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反饋:它們都是對稱圖形。
追問:什么叫做對稱?
預設:1)左右相等。2)左右圖形大小相等、形狀相同。……
3、判斷:上面的圖形是不是從下面剪出的,為什么?
反饋:第一組是,第二組不是,因為第二組圖形左右不對稱。
總:生活中也有不少對稱現象。
4、想一想:我們學過哪些圖形也是對稱的?
生:反饋。
找一找:打開袋子,找一找對稱圖形。
學生反饋。
預設1:1、3、5、6、7、8
預設2:1、3、5、7、8
2)問:你有辦法證明你的猜想嗎?
反饋:對折。
小組合作:驗證猜想。
總:像這樣對折后,左右兩邊圖形能完全重合的叫做軸對稱圖形。
出示課題:軸對稱圖形。
二、鞏固新知,認識對稱軸:
1、拼一拼:用兩個平行四邊形平成一個軸對稱圖形。
反饋:
2、下面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用方格紙判斷)
反饋:小火車并不是軸對稱圖形。松樹和五角星是軸對稱圖形。
問:你是如何用方格紙判斷圖形是否對稱的?
生:對準圖形的頂點判斷。然后數方格。
總結:圖形對折以后,兩邊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它的這條折痕所在的直線,我們叫它對稱軸(板書)
【策略說明:通過“觀察、分類、驗證(折)、”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知道軸對稱的含義。培養學生探索與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三、數對稱軸,拓展思維
1、找一找,數一數
交流反饋。
問:觀察表格你發現了什么?
反饋:圖形的.邊越多,對稱軸就越多。……
2、做一做:設計一個軸對稱圖形,比一比誰剪的對稱軸最多?
【策略說明:通過欣賞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剪一個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感受和諧的對稱美,讓學生感到軸對稱就在我們身邊,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
七、總結
今天,我們在課堂上體會了怎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八、作業布置:《練習冊》P71—72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對折后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
2條4條0條無數條1條
畫軸對稱圖形要點:先找對稱軸,然后找對稱點,再連線。
【策略說明:通過欣賞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剪一個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感受和諧的對稱美,讓學生感到軸對稱就在我們身邊,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
七、總結
今天,我們在課堂上體會了怎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八、作業布置:《練習冊》P71—72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對折后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
2條4條0 無數條1條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
第三單元 測量
一、教學內容
1.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
2.質量單位:噸
3.解決問題:用列表法一一列舉
二、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間的進率。認識質量單位噸,知道噸和千克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知道常用的長度單位間、質量單位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3.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和質量,會選擇合適的單位及工具進行測量。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編排特點
1.關注學生的數學現實和生活現實,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2.加強操作和體驗,感悟新知
3.注重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4.介紹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具體編排
(一)毫米、分米的認識
1.例1(毫米的認識)--見課件
2.例2(分米的認識)--見課件
3.例3(簡單的單位換算)
(二)千米的認識
1.例4(千米的認識)
2.例5(單位的換算)
3.例6
例6及相應的“做一做”安排的是估測活動。這一部分內容,是學生在例4通過各種活動感知1千米有多遠的基礎上展開的.,意在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培養學生的長度觀念,以及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三)噸的認識
1.例7及“做一做”(噸的認識,噸和千克的關系)
(3)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學生熟悉的“兒童的體重”作為參照物來比較,豐富學生對質量單位“噸”的具體感性的認識,并通過推算,加深學生對1噸=1000千克的認識。
2.例8及“做一做”(單位換算)
3.例9及“做一做”
(1)例9,是解決與噸有關的實際問題,介紹運用列表的方法解決問題。
(2)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舉時,需要不重復、不遺漏地進行思考。使學生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決問題過程的完整性。
(3)呈現一名學生從“只用2噸的車運4次”想起,提示教師要為學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間,同時在學生思考的關鍵環節上要進行必要的點撥,引導學生有序地列出各種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時產生遺漏和重復。
五、教學建議
1.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
本單元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外,同時還要增加一些當地學生熟悉的例子。例如,在認識毫米和分米時,可增加醫療保險卡、電話磁卡、儲蓄卡等厚度大約是1毫米的物品,也可以讓學生從一沓紙(或作業本)中量出1毫米,數一數有幾張。讓學生用作業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數一數有多少本等活動。
2.注重讓學生積累活動經驗,確保各項活動的有效開展
例如,在初步認識毫米和分米后,要讓學生掌握用分米和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尤其是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長度時,對學生操作測量工具以及準確讀出測量結果的要求較高,因而難度較大。這就需要教師組織大量的測量活動,提高學生的操作水平,積累活動經驗。
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教師要組織學生真正到操場上量一量,走一走,看看有多遠,估一估,體驗1千米有多長,加深對1千米長度觀念的理解。
3.重視學生估測方法的掌握,培養估測意識和能力
本套教材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先估測,后測量驗證的方法,用熟悉物體做參照物的方法,測量較長距離時運用分解的策略,不斷提高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4.注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悟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
首先,一定要讓學生經歷用列表法一一列舉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其次,引導學生體會用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復、不遺漏地進行列舉各種方案,感受這一策略的特點和價值。最后,要注意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列表,加深對這一解題策略的認識,感受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02-09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30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30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01-26
三年級上冊優秀數學教案02-22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5-15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優秀數學教案09-30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范文10-11
【熱門】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2-13
【薦】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