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級數學9加幾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人教版一年級《9加幾》數學說課稿(精選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級《9加幾》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9加幾》數學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我的說課內容是“9加幾”,這個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它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進位加法的基礎。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 “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并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于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中,我不打算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我盡量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系,發現不同于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
三、總體設計
本節課我安排了五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小朋友們,四月份是我校的體育節,我們學校不僅舉辦了盛大的開幕儀式,還舉行了全校運動會。看,比賽開始了,運動場上多熱鬧哇(出示課件一——主題圖)!跑道上正在進行二年級的60米跑決賽,運動場的中央還進行著跳繩、踢毽和跳遠等比賽項目。在操場四周的看臺上,同學們正在為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加油。為了給運動員解渴,他們還準備了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結束時,小明問:“還有多少盒?”(課件二)這樣,直接引出問題,并引導學生觀察為運動員準備的盒裝飲料,激起學生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第二個環節: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中我將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三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討論交流,得出方法。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討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贊揚和鼓勵。根據學生的發言,屏幕上逐一顯示各種解決方法。在交流過程當中,學生探討出的方法有很多種,思維比較凌亂。可能出現的情況有:(課件三)
(1)依次一個一個的數1、2、3、4、……12、13;
(2)先數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著數10、11、12、13
(3)9和4合起來是13
(4)先拿一盒放進箱子里,補足十,再想“10+3=13”
教師引導學生將第四種方法的思維過程用下圖表示出來,想:9加1得10,10加3得13。
9 + 4 = 13 (課件四)
1 3
10
通過直觀的分析比較,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方法。
第二個步驟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設計了一個比賽環節:利用主題圖讓小組成員互相提出加法計算的問題,看誰提得多,并給予獎勵。運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巧妙自然地將9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組和跳繩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組和跳遠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要解決的問題,并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
第三個步驟是歸納算法,鞏固記憶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導學生歸結“湊十法”算理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9+3,左邊擺9根,右邊擺3根;再讓學生回憶幾加幾湊成十,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移動小棒,根據學生的思路,填寫思維圖。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從3根里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課件五)
9 + 3 = 12
1 2
10
第二種是從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 + 3 = 12
2 7
10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擺圓片,計算9+7,學生也可能出現兩種思路(課件六)
9 + 7 = 16或9 + 3 = 12
1 6 2 7
10 10
這里我沒有強調“看大數,分小數”,而是讓學生自由地選擇“分小數”或“分大數”,只要能湊成十都是可以的。
(3)鞏固新知,尋找規律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難點之后,我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一個砌房子的游戲,將9加幾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先讓學生發現每個算式的第一個加數都是9,從而引出課題“9加幾”,再讓學生計算結果。既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又鞏固了9加幾的知識。讓學生計算出9加幾的算式后,再觀察得數特點,發現規律,找尋又快又對的計算竅門。(課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發現和的個位上的數都比第二個加數少1,那我繼續追問,這個1到哪去了?學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湊成10了,從而對“湊十法”進一步加深了印象。
(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我安排了兩個練習。第一個練習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色彩鮮艷的菠蘿、蘋果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課件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第二個練習是根據圖意填寫算式。這道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先讓學生弄清楚畫中的內容,再讓同桌互相討論提出問題。可以自己選擇計算出蜜蜂的只數或鮮花的朵數。在計算鮮花的朵數時,學生可能會按從左到右的順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給予肯定;在計算蜜蜂的只數時,學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顏色分類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學生計算正確的同時,也要表揚他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并用前面學過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
(5)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我先讓學生說說這節課里學會了什么?解答這些題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在進行評價時,我會采用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來表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會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以上是我對“9加幾”這部分內容的分析和教學設想。
一年級《9加幾》數學說課稿 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說課的課題是《9加幾》。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的內容。它包括課本96-98頁的例1、例2以及課后的“做一做”。
一、說教材
《9加幾》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11-20各數,能夠準確的計算10加幾何相應的減法。這些知識都對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課的內容也為以后學習其他數的進位加法打下了基礎。
二、說學習目標
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我指定了以下學習目標: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運用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出計算9加幾的各種方法;在比較、觀察的過程中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題目;同時,學生在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中,深刻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打打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湊十法”,因此,我確定了這節課的學習重點是會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加法。
一年級的孩子認識事物時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中我了一些概念,能夠初步的進行判斷和推理,但思維水品總的來說還很低,思維過程往往只依靠具體的表象,帶有很大的依賴性和模仿性,所以本節課的學習難點是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三、說教法、學法
為了讓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更高效的完成本節課預設的各項學習目標,我在教法和學法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
教法方面:《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在教學活動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他們提供充分的參與與學習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大膽放手讓學生操作,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旋律,結合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觀察、討論、小組合作等方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從而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世間中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法方面: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好動、自制力較差,再加上他們入學的時間并不長,對于充滿約束的課堂容易產生煩感,雖然孩子們身上有這些小缺點,但是他們的表現欲和好奇心是值得我們驚訝的。《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記憶與模仿,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我引導學生采用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的活動得出極端9加幾的各種方法,然后通過觀察、比較、討論、小組合作交流等活動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會計算9加幾的題目,突破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四、說教學準備
為了讓學生深刻的理解“湊十法”,本節課我準備了形象的多媒體課件,每位學生準備18根小棒。
五、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知過稱個,是真個教學活動的呈現。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趣設疑
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堂,應該體現“身邊的數學”這一特點。因此,我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情境為切入點,利用課件展示我校學生在運動會上精彩表現的照片,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在追問孩子們是否想繼續參觀,從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此時的學生一定都是情緒高漲的,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讓學生接受挑戰,如果挑戰成功便可繼續參觀。
挑戰的目的就是復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課件復習舊知識的重要性。復習過程主要有以下步驟。首先,利用口算卡片展示9+( )= 10和有關計算10加幾練習,然后以天空的形式幫助學生復習“一個數可以分成1和幾”,最后,讓學生口算9 + 1 + 1 =( ) 9 + 1 + 5 =( ) 9 + 1 + 3 =( )。這三項挑戰內容的設置層層遞進,為本節課學習9加幾的進位加法做好了準備。
順利闖關的孩子們一定很興奮,適時用語言對學生的情緒加以控制,讓孩子們用數學的視角去參觀運動會的場景。
第二個環節:自主嘗試,探究算法
這一環節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時我將例1和例2結合起來,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為三個步驟來教學。
第一步是討論交流,得出方法。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這一步驟中,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組織學生討論“還有多少盒飲料”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學習是一種個體的認知過程,由于每個孩子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不相同,所以在面臨一個新的計算問題時,就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在這里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9加幾,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新理念,并根據學生的回報結果適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學生匯報的情況可能會有三種:(1)數數法,即依次一個一個的數1、2、3、4……12、13;(2)接數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著數10、11、12、13;(3)先將外面的4盒分成1和3,將一盒放進箱子里和原來的9盒湊成10盒,再加上外面的3盒,10 + 3 = 13。通過直觀的分析比較,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方法。
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我安排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步驟。教學的開始,我讓學生用數學的視角來觀察例1的主題圖,讓他們說一說圖上包含的數學信息,并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自然地將9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子的和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
踢毽子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
在解決這兩個問題時,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而歸納算法,鞏固記憶,這也是本環節的最后一個步驟。根據一年級孩子的思維特點,深刻理解“湊十法”的過程是有難度的,必須將這個抽象的過程形象化、轉變成自身的時間,才能達到希望的效果。此時,我將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與例2的動手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選擇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活動后進行匯報,請學生到講臺上講述操作的過程。最后引導學生小結:在計算9 + 3時,可將3分成1和2,1和9湊成十,10 + 2 = 12;同樣的,計算9 + 7時,可將7分成1和6,1和9湊成十,10 + 6 = 16。(板書)這時黑板上已經有了三個算式,引導學生說出這三個算式都是關于9加幾的加法,從而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有學生產生“分小數”的想法,對這種敢想敢說的行為要加以鼓勵,可以讓學生采用像板書上呈現的方法來驗證“分小數”的想法是否可行。
第三個環節:鞏固新知,靈活運用。
通過本環節的鞏固練習,教師可以真實的掌握學生對于新授知識的理解情況,從而進行下一步的教學部屬。一年級的學生好勝心強,表現欲高,但自制力較差,注意力不夠集中。根據這一特點,我安排了3個練習。首先,用課件展示菠蘿、蘋果的實物圖,色彩鮮艷的水果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球,通過此題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第二個練習時根據圖意寫算式,先讓學生互相說題意,然后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處理第三個練習時,我將簡單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再把他們放在“梯子”的剪貼畫背景中,讓學生運用“湊十法”進行計算。再讓學生尋找規律,引導學生說出第一個加數都是9,每個算式中和的個位上的數都比這個算式中的第二個加數少1,適時追問這個1到哪里去了?學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湊成了十,從而加深對“湊十法”的理解。
第四個環節:全科總結,完善提高。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充當著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對于本節課的小姐,我也嘗試著讓學生來參與。學生通過說本節課的收獲,將本節課的內容做一總結,方便日后復習,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六、說板書
本節課的板書已經都呈現在黑板上,在設計板書時我力求做到重點突出、簡潔易懂。
一年級《9加幾》數學說課稿 3
一、 說教材。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這一部分學習的好壞將對今后計算的正確率和運算速度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20以內的進位加法也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
二、 說目標。
1、要學生理解“湊十法”,初步掌握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口算。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初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3、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各種方法;通過比較,使學生體驗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
4、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用數學的意識。
重點是讓學生會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加法。
難點是讓學生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三、 說學清。
學生已經學過10 以內數加減法和20以內個數的`認識,那張我20以內的進位加法應該不會很難,終點是引導學生算法優化,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四、 說教法。
情景演示與同桌交流向結合。
五、 說教學程序。
(一) 創設情境
首先廚師運動會場景,問:從圖中看到了什么?請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
學生提到飲料圖,老師引導:盒子里有幾盒飲料?盒子外有幾盒飲料?那一共有多少盒飲料?
這個問題怎么解決?請同學們先仔細想一想,舉手匯報。
(二)探究新知
這時,學生可能有三種答案:
1、 數一數的辦法。1.2.3.4。……13。
2、 接著數的辦法。……10.11.12.13。
3、 先放進一盒湊成10,10加3得13。
那怎么列算式?
9+4=13
現在我們沒有飲料,可以先用小棒來代替它,用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飲料。右邊擺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邊的4盒飲料。9盒加上幾盒就是10盒。那拿走盒子外邊的1盒還剩幾盒。(3盒)10和和剩下的3盒合起來是多少盒?
那9 + 4 = 13
4可以分成1和3,9和1合成10 ,10加3就是13
現在把咱們計算9+4=13的方法再說一次,和你的同桌說說,互相糾正。
六、 說練習設計
做一做1.2.3。題,是學生掌握算法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有層次。使學生能夠熟練的口算9加幾的算式。
七、 說板書設計
9加幾
9 + 4 = 13
4可以分成1和3,9和1合成10 ,10加3就是13
一年級《9加幾》數學說課稿 4
我說課的課題(kètí)是《9加幾》,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yǐ nèi)的進位加法”的第一節內容。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習目標、說重難點、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guòchéng)、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認識和設計。
一、說教材(jiàocái)
《9加幾》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11~20各數,能夠準確的計算10加幾和相應的加減法。這些知識都對本節課的學習起來鋪墊作用。本節課的內容也為以后其他數的進位加法打下了基礎。
二、說學習目標
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點,我指訂了如下的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考過程并能正確計算。
2、過程與方法
初步培養學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說重難點
本節課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自主(zìzhǔ)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湊十法”,因此,我確定(quèdìng)了這節課的重點是會用“湊十法”計算(jì suàn)9加幾的加法。
一年級的孩子認識事物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夠初步(chūbù)的進行判斷和推理,但思維水平總的來說還很低,思維過程往往只依靠具體的表象,帶有很大的依賴性和模仿性,所以本節課的學習難點是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四、說教(shuōjiào)法學法
結合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好動、自制了差,再加上他們入學的時間并不長,對于充滿約束的課堂容易產生反感,為了完成上述的教學目標,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以多媒體為教學手段,采用情境教學法、操作發現法完成教學任務。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指導學法時,我盡量給學生體統動手操作、觀察發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討論中架起從未知到已知的橋梁,去獲取新的知識。
五、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4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設疑
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課堂,應該體現“身邊的數學”這一特點。因此,在這一環節,我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利用課件展示我校學生在運動會上的精彩表現的圖片,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調動學生的興趣。然后追問孩子們是否想繼續參觀,從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讓孩子們接受闖關挑戰,出示對應的復習題。兩項挑戰,為本節課的學習9加幾的進位加法做好準備。
順利闖關的孩子們一定很興奮,適時(shìshí)用語言讓孩子們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運動會的場景圖。出示課本上的主題圖。 第二環節:自主參與(cānyù),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中以學生自主探索(tàn suǒ)為主,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組織學生觀察(guānchá)情境圖,收集信息。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jīngyàn),組織學生討論“一共有多少盒?”的問題。讓學生互相交流,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步:自主探究,明確算法。
用圖示表示轉化成10加幾的方法表示出來。4可以分成1和3,9+1=10,10+1=11。
第三步:在操作中掌握“湊十法”。
讓學生動手擺一擺9+4
出示課本上的“做一做”第一題,讓學生動手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思路。
出示幻燈片展示,組織學生歸納總結“湊十法”。強調看9,想1,湊成10的方法。
第三個環節:鞏固算法,深化思維
我在突破(tūpò)重難點后,運用多媒體教學出示練習題,馬上進行練習鞏固對“湊十法“”的應用(yìngyòng)。我設計了兩個練習題
1. 填一填
9+6= 9+2= 9+8=
要求學生(xué sheng)先獨立完成,然后同桌間擺一擺小棒,并互相說一說操作過程。指名匯報。
由于小學生的注意了有限(yǒuxiàn),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將第二題安排為送小動物回家的題
2. 連一連(yīlián)
9+2 13 18 9+6
9+3 12 17 9+7
9+4 14 16 9+8 9+5 11 15 9+9
以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說一說“湊十法”的計算過程,并匯報結果。并引導學生觀察“9加幾”的算式尋找規律。適時說出這些算式的和的個位上的數比第二個加數少1,并提問少的這個1去哪兒了,加深對“湊十法”的理解。
第四個環節:全課總結,完善提高
通過讓學生說本節課的收獲,將本節課做一個總結。不僅能加深對這節課內容的記憶,還能提高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我力求做到重點(zhòngdiǎn)突出、簡潔易懂。
內容總結
(1)一年級上冊數學《9加幾》說課稿
我說課的課題是《9加幾》,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節內容
(2)一年級上冊數學《9加幾》說課稿
我說課的課題是《9加幾》,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節內容
(3)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習目標、說重難點、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認識和設計
一年級《9加幾》數學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9 加幾》是 20 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掌握了 10 以內的加減法、11~20 各數的認識及 10 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運用,同時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必備的基本功之一。教材通過主題圖的形式呈現了運動會的場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引出 9 加幾的計算方法。
二、說學情
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在幼兒園和日常生活中對 20 以內的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并且有了一定的計算能力。但是,對于進位加法的算理理解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直觀的操作和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探索 9 加幾的計算方法,初步理解 “湊十法”,并能正確計算 9 加幾。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操作、觀察、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 9 加幾的計算方法,初步理解 “湊十法”。
教學難點:理解 “湊十法” 的算理。
五、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情境教學法:創設運動會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直觀演示法:通過直觀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 “湊十法” 的算理。
啟發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法
自主探究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合作交流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六、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運動會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運動會的熱鬧氛圍。
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2、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解決問題:一共有多少盒飲料?
讓學生通過擺小棒的方法,自主探究 9 加幾的計算方法。
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擺法,并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湊十法”,并進行演示。
讓學生用 “湊十法” 計算 9+4,鞏固對 “湊十法” 的理解。
3、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完成教材上的 “做一做”,讓學生用 “湊十法” 計算 9 加幾的題目。
游戲:摘蘋果。在蘋果樹上掛滿寫有 9 加幾算式的蘋果,讓學生分組進行比賽,看哪一組摘的蘋果最多。
4、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學到了什么?
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和家長一起用 “湊十法” 計算 9 加幾的題目。
【一年級《9加幾》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9加幾》說課稿05-12
《9加幾》說課稿07-02
《9加幾》的說課稿10-27
一年級數學9加幾說課稿01-06
一年級數學《9加幾》說課稿06-28
一年級數學9加幾說課稿11-08
數學《9加幾》教案03-27
一年級數學《9加幾》說課稿(精選6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