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語故事
四字成語故事 篇1
成語名稱:得心應手
成語拼音:dé xīn yìng shǒu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狀語;用于各種技藝。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構:聯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得心:指摸索到規律;應:適應。心里怎么想,手上就能相應怎么做。比喻技藝純熟,做起事情來非常順利。
成語來源:戰國·宋·莊周《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
成語造句:秦牧《藝海拾貝·在詞匯的海洋中》:“即使這些都做到了,還不能說在寫作時就一定十分得心應手。”
得心應手的成語故事
古時,匏巴彈琴,鳥兒會隨著樂聲而舞,魚兒躍出水面傾聽。鄭國的師文聽說后,就去拜師襄為師學琴。
得字開頭的成語
得意忘形 得隴望蜀 得心應手
包含有得字的成語
馬上得天 拼得工夫 愚者千慮 自以為得 鷸蚌相持 鷸蚌相持 鷸蚌相爭 如魚得水 不探虎穴 矢在弦上
四字成語故事 篇2
臥薪嘗膽的故事
【解釋】
薪:柴草。形容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成語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每天睡在柴草上,臨睡前,用舌頭舔舔鹿膽的苦味,以此來提醒自己過往苦日子,要發奮圖強,報仇復國。
原來吳王夫差發兵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被捉來吳國當了馬夫,日夜侍候馬匹。
對于一個君王來說,這實在是非常難堪的。但是勾踐暗下決心,一定要恢復自己的國家,所以他沒有露出絲毫的抗拒神態,老老實實養馬。
勾踐還裝出對夫差忠心耿耿的樣子。用心替他駕馭馬車,態度謙卑。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就放他回國。
勾踐回國后,決心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就“臥薪嘗膽”,還常自問:“你忘了在吳國的恥辱嗎?”
勾踐又給吳王送去美女西施。吳王夫差就更加只顧吃喝玩樂,無心國政,弄得國家日漸衰弱。經過二十年的充分準備,勾踐看時機已經成熟,就在吳國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領兵把吳國打得大敗。夫差感到很羞愧,舉劍自刎而死。
一敗涂地的故事
【解釋】
形容失敗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劉邦是沛縣一名亭長(管理十里以內的小官)。他性格豪爽,樂于幫助別人。有一次,劉邦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驪山去做苦工。在路上,每天總有幾個民夫逃走。有天晚上,他對大家說:“你們到驪山做苦工也是累死,你們都走吧!”當時就有十幾個民夫情愿跟隨劉邦。
劉邦帶這十幾個人正往別處逃走,忽然有條大蛇擋在路上,別人嚇得不敢前進,劉邦手提寶劍,把大蛇趕走,大家很佩服他這種勇敢精神。
那時候秦朝政治腐爛,各地百姓紛紛起來造反。沛縣衙里的文書蕭何和監獄官曹參知道劉邦是個好漢,便經常暗地與他來往,商量準備起兵反秦。
在蕭何和曹參的幫助下,劉邦決定起義,他們首先攻下了沛縣。大家推舉劉邦為起義軍的首領;劉邦說:“抗秦大業是艱巨的,如果一敗涂地,就要賠上性命啊!我劉邦愿帶領大家大干一場!”
劉邦從這天開始,便率領沛縣的三千弟子展開反抗暴秦的斗爭,最后終于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漢朝。
舍生取義的故事
【解釋】
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
【成語故事】
春秋時,晉國有個勇士名叫豫讓,投靠在智伯門下,很受重用。后來,智伯被趙襄子殺害。豫讓躲了起來,下決心要為智伯報仇。過了幾個月,豫讓裝扮成仆役混進趙府,伺機刺殺趙襄子。結果在茅廁里被發現,趙襄子見豫讓為主人報仇就放了他。豫讓說:“你雖然放了我,但我還會刺殺你的!”
豫讓回去后,剃去眉毛和胡子,又吞食熱炭,把聲音弄嘶啞,以便從形象到聲音都不讓人認出來。朋友們對他說:“你如投靠趙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后,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嗎?”豫讓回答說:“作為一個勇士,怎么可以做這樣不仁不義的事呢!”
這一天,豫讓得知趙襄子外出辦事,他就預先埋伏在橋下,趙襄子來到橋邊,馬匹突然驚叫起來。趙襄子命人到處搜查,在橋下把豫讓抓了出來。趙襄子說:“你舍生取義,確實令人尊敬。但這次我不能饒恕你了!”豫讓說:“多謝趙公厚義,但我臨死前請求你能把外袍脫下來,讓我刺三劍,償我為主復仇的意愿。我死而無怨了。”趙襄子見他這樣忠誠,大為感動,便脫下外袍。豫讓刺了外袍之后,自刎而亡。豫讓甘愿舍棄生命,也要完成道義的行為,便成了“舍生取義”的成語。
管鮑之交的故事
【解釋】
形容朋友交誼深厚。
【成語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代的人,兩人互相照顧,親如手足。
鮑叔牙與管仲合伙做生意,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錢,賺了錢卻只要三分之一。鮑叔牙的家人表示不滿,叔牙卻說:“管仲家里窮嘛!”
后來,管仲當了大官,帶兵打仗,可是不敢身先士卒,打敗仗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逃走。人們譏笑管仲膽小如鼠,是個沒有勇氣的人。這時,叔牙卻出來說:“管仲家里有年老的母親需要他奉養,其實,他并不是個怕死的人。”
管仲和鮑叔牙都是齊國人。齊王有兩個兒子,糾和小白。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師。后來兩個公子為爭奪王位互相殘殺,公子糾被殺,小白即位,叔牙立刻向齊王小白推薦管仲,說:“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請大王聘請他做宰相。”
齊王說:“你是我的老師,我愿拜你為相。”鮑叔牙語氣堅定地說:“多謝大王的信任。以前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難得他對公子糾的一片忠心。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王終于采納了鮑叔牙的建議,任命管仲為相。管仲整頓內政、開發資源、發展農業,很快就使齊國強盛起來,當上了盟主。
四字成語故事 篇3
【成語】:泰山壓卵
【拼音】:tàishānyāluǎn
【解釋】:泰山壓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極大,強大的一方必然壓倒弱小的一方。
【成語故事】:
孫惠是晉惠帝時齊王冏的謀士。在齊王失敗之后,孫惠受到了成都王的重用,后來成都王起兵攻打長沙王,孫惠十分失望,才退隱。不久,東海王在下邳起兵,孫惠知道,就上書東海王,指出歷代王朝危亡的情形,都是枝葉先雕零,才引起上下根株的死亡。因此,勸東海王應該一心平亂,匡扶王朝。同時還頌揚東海王的實力:“這種強大的力量,就像是烏獲摧毀冰塊;令孟賁折斷枯樹;使猛獸吞食狐貍;用泰山來壓卵一樣,這是沒有辦法相比的……”最后,東海王被孫惠懇切的言詞打動,才起用了他。
以泰山的堅實、巨大,來壓微小、脆弱的蛋,兩者力量的懸殊,是可以想見的,用“泰山壓卵”這四個字,正可以巧妙的表現出一件事情的對比。所以,后人便用它來形容,以最強大的力量,加諸在最弱小的一方,也就是以強欺弱,能輕易達成任務的意思。例如,一家資本雄厚的公司,以賤價和小商店競爭,那必然會成功的,這就可以用“泰山壓卵”來形容。
四字成語故事 篇4
成語名稱:對牛彈琴
成語拼音:duì niú tán qín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譏諷別人。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成語來源: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成語造句:老舍《四世同堂》:“這并不是因為他驕傲,不屑于對牛彈琴,而是他心中老有點自愧。”
對牛彈琴的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對字開頭的成語
對牛彈琴 對癥下藥
包含有對字的成語
新亭對泣 對癥下藥 對牛彈琴
四字成語故事 篇5
出處:《淮南子·泰族訓》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師起容關,至蒲水;士億有余萬,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戰。武王左操黃戟,右執白旄以麾之,則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故事: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個暴虐無道的'昏君。他貪戀酒色、荒淫無度,整日花天酒地,尋歡作樂,不理朝政。
他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殘害忠良,戮殺無辜,他強征暴斂,動用巨資,強迫百姓為自己修建宮苑,他慘無人道,制造種種酷刑,以觀看人受刑后的痛苦為樂。在他暗無天日的統治下,百姓無不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雖說商朝的疆土遼闊廣袤,左起東海,右至杳無人煙的沙漠,南從五嶺以南的交趾,北至遙遠的幽州,軍*從容關一直駐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數萬,但打起仗來,因為兵士不愿意為紂王戰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邊。商朝軍*士氣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權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當周武王左手擎著用黃金作裝飾的大戟,右手節用牦牛尾裝飾的白色旌旗、坐著戰車,勢不可擋地殺來時,所到之處,無不披靡,訥紂王軍*的潰敗,商紂王政權的垮臺,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無法挽救。
四字成語故事 篇6
井底之蛙
一只青蛙生活在一口廢棄的淺井里,它對東海來的一只鱉夸耀說:“我真的很快樂!想外出的時候,一下子就能跳到井欄上;累了就回到井里,在殘破的井壁邊休息。我跳進井水中,水剛剛沒過我的胳肢窩,托著我的下巴,我蹦啊跳啊,爛泥也只沒過我的腳丫。看看周圍那些蝦蟹啊蝌蚪啊什么的,沒有誰能比我快樂。而且這是我的地盤,我跳跳停停,逍遙自在。你到了這里,怎么不進來看看呢?”
鱉的左腳還沒有踏進淺井,右膝已經被卡住了。于是,它慢慢地退了回去,告訴青蛙關于海的事情:“即使用千里來計算,也說不出它的廣闊;即使用千丈來測量,也算不出它的深度。大禹治水的時候,十年九澇,海水也沒看出增多;商湯的時代,八年中倒有七年是干旱的,海水也沒見減少。大海啊,時間長短對它的容量沒有什么影響,旱澇也不能使海水漲落,這是我居住在東海里的快樂!”
青蛙聽得驚呆了,覺得若有所失。
四字成語故事 篇7
西施心口痛,皺著眉頭從街上走過。同村的一個丑婦人看見西施這個樣子,覺得很美,回去時也捂著胸口,皺眉蹙額,從街上走過。村里富人見到她這副模樣,都緊閉大門不愿出來;窮人見了,帶著妻子兒女,遠遠避開。
這個丑婦看到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明白她皺眉的樣子為什么美。
四字成語故事 篇8
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里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寫好后,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后,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于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后發現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后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里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里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墻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里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于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于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么。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后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里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來,終于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于贊揚有才能的人
四字成語故事 篇9
杯弓蛇影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筆走龍蛇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
撥草尋蛇比喻招惹惡人,自找麻煩。
春蚓秋蛇比喻字寫得不好,彎彎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跡。
打草驚蛇原比喻懲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打蛇打七寸比喻說話做事必須抓住主要環節。
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樣曲折。像北斗星一樣彎曲,像蛇一樣曲折行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飛鳥驚蛇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一樣。形容草書自然流暢。
封豕長蛇封:大;封豕:大豬;長蛇:大蛇。貪婪如大豬,殘暴如大蛇。比喻貪暴者、侵略者。
佛口蛇心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蝮蛇螫手,壯士解腕手腕被腹蛇咬傷,便立即截斷,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緊要關頭,必須下決心當機立斷。也比喻犧牲局部,照顧全局。
虎頭蛇尾頭大如虎,尾細如蛇。比喻開始時聲勢很大,到后來勁頭很小,有始無終。
畫蛇添足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驚蛇入草形容草書寫得矯健而活潑。
靈蛇之珠即隋珠。原比喻無價之寶。后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龍蛇飛動仿佛龍飛騰,蛇游動。形容書法氣勢奔放,筆力勁健。
龍蛇混雜比喻好人和壞人混在一起。
牛鬼蛇神牛頭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虛幻怪誕。后比喻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壞人。
強龍不壓地頭蛇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難對付盤踞當地的惡勢力。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樣。
三蛇七鼠比喻為害的東西多。
蛇化為龍,不變其文比喻無論形式上怎樣變化,實質還是一樣。
蛇口蜂針比喻惡毒的言詞和手段。
蛇蝎為心蝎:一種蜘蛛類的毒蟲。形容心腸狠毒。
蛇欲吞象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貪欲極大。
貪蛇忘尾比喻只圖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后果。
為虺弗摧,為蛇若何虺:小蛇;弗:不;摧:消滅。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難辦。比喻不乘勝將敵人殲滅,必有后患。
握蛇騎虎比喻處境極險惡。
虛與委蛇虛:假;委蛇:隨便應順。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酬。
養虺成蛇比喻縱容敵人,聽任其強大起來。
一龍一蛇比喻人的處藏或出或處,或顯或隱,隨著情況的不同而變更。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后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一蛇兩頭比喻陰險兇惡的人。
一字長蛇陣排列成一長條的陣勢。形容排列成一長條的人或物。
四字成語故事 篇10
成語名稱:杞人憂天
成語拼音:qǐ rén yōu tiān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缺乏根據的憂慮。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杞:周朝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在今河南杞縣一帶。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
成語來源: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成語造句:高陽《胡雪巖全傳·紅頂商人》:“他帶著些杞人憂天的味道:‘你這種腦筋動出來,要遭天忌的!’”
杞人憂天的成語故事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語的說:“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么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從此以后,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么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可是,無論人家怎么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后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杞字開頭的成語
杞人憂天
包含有杞字的成語
杞人憂天
四字成語故事 篇11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襟坦蕩、具有遠大理想的人。可他小時倒是個不愛讀書的調皮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缺少,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度,于是就奮發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奮發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盛的知識,學問大有上進。他曾多少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幫助帝王管理國度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曾有人薦舉他去做官司,他沒有允許,仍舊不懈地努力讀書。
四字成語故事 篇12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字成語故事 篇13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后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復說:「我寧肯信任尺碼,也不信任自己的腳!」
四字成語故事 篇14
東漢末年,劉表過世,劉琮投降曹操,情勢對劉備與孫權極為不利。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一起前去東吳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在孫權的殿前先后把張昭,虞翻、步陟、陸績的投降主義駁得體無完膚,孫權終于贊同聯劉抗曹
【四字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四字成語故事11-21
四字成語故事天羅地網成語故事02-28
心曠神怡的四字成語故事09-30
江郎才盡四字成語故事09-22
枕戈待旦四字成語故事09-17
米珠薪桂四字成語故事09-08
杞人憂天四字成語故事10-23
四字成語故事大全11-11
四字歷史成語故事06-07
開誠布公四字成語故事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