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讀成語相聲臺詞
相聲是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小編整理的某某讀成語相聲臺詞,供參考!
捧哏:某乙
逗哏:某甲
甲:各位觀眾,你們好!
乙:大家好!
甲: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與大家交流。
乙:嗯、、、
甲:今天,我講的課題是《某甲讀成語》。某甲,也就是我。今天我、、、
乙:你等等,你等等。
甲:怎么了?
乙:我們不是來說相聲的么?你怎么講起課來了?
甲:說相聲??和你么??
乙:對啊!和我說相聲。
甲:這個、、、你是誰、、、??
乙:啊??我是某乙啊!
甲:哦,我想起來了。忘了告訴你了,我臨時改了主意。
乙:改了主意?
甲:對,今天我決定不說相聲了。改給大家上課。
乙:你??、、、怎么會這樣啊?
甲:沒辦法,現在說相聲都沒有人聽了。為了混口飯吃,我只好給大家講講課了。
乙:你行么?別人上臺講課的可都是名家呀。不是教授,就是博士。
甲:你放心,我怎么地也說過幾年相聲,自信嘴皮子還可以。
乙:這不是嘴皮子的事情啊,需要有知識的。
甲:你怎么知道我沒有知識?我所講的就是知識。
乙:真服了你了。那我怎么辦?
甲:你嘛,你可以下去找個座位坐著聽。
乙:嘿,這就趕我下臺了。
甲:你也可以在這里站著聽,但是你得遵守講壇的規矩。
乙:什么規矩?
甲:在我講課期間,你不能提問,不能質疑,甚至不能在私底下自己嘀咕。
乙:這不成了你一家之言了么?
甲:一家就一家。你什么時候見過兩個老師一起上課的?
乙:還真沒見過。
甲:明白了吧?
乙:明白了!
甲:那你還不趕緊下去?
乙:呵呵,我想,我就站這里聽你講好了。靠近一點接收知識比較快。
甲:遵守規矩啊!
乙:嗯!
甲:嗯?
乙:、、、、、、(捂住嘴巴)
甲:各位觀眾,這一講的題目是《某甲讀成語》。某甲,也就是我、、、
乙:知道是你啦,廢話。
甲:你你給我下去!!!
乙:對不起!對不起!我不說,我不說還不成么。
甲:遵守規矩啊!!!
乙:、、、、、、(捂住嘴巴)
甲:大家都學過成語吧?應該都知道每個成語都有它想表達的意思在里面吧?
乙:嗯、嗯、嗯(點頭)。
甲:比如說,成語一帆風順,就是說做某件事情很順利的意思;朝三暮四,就是說一個人很容易改變主意,反復無常。
乙:嗯,沒錯。
甲:嗯?你說什么了?
乙:沒什么,沒什么,心里話,心里話。
甲:是的,這些就是我們所學的成語。但是!大家是否能真正理解那些成語的意思呢?
乙:詞典上面不是都有注解了么?
甲:啊,沒錯,有的觀眾或許會是這么想。但是,你們所看到的只是表面意思。我現在就要來給大家講解成語的更深層意思。
乙:請講。
甲:就拿上面說過的成語“朝三暮四”來講。現在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很容易改變主意。但是,這個成語的深層意思,或者說是原意,我覺得有必要跟大家說一下。
乙:哦?
甲:或許大家也知道了,成語“朝三暮四”有個典故。古時候,某國的一個人,他養了一群猴子。剛開始的時候呢,他是早上喂給猴子們四個水果,下午喂三個。結果猴子們到了下午特別的不滿。于是這個人就想了法子,他把早上改成喂三個水果,下午改為喂四個水果。果然,這么一改,猴子們就高興多了。這就是“朝三暮四”的典故了。
乙:沒什么特別啊,大家伙都知道的。
甲:但是你們看,古時候的這個典故里,并沒有現在所說的‘人很容易改變主意’這個意思吧?
乙:嗯、、、好像沒有。
甲:大家可以想一下,其實人類隨意改變主意的時候多了。從古到今,有數不清的典故是說人改變主意的。但是為什么偏偏就選擇了這個典故來表達這一層意思呢?
乙:那您的`意思是?
甲:我覺得,古人并不是想表達這個意思。“朝三暮四”其實就是古人對于自然規律的一次經驗總結。
乙:什么自然規律?
甲:這個規律就是“我們吃早飯的時候,只要吃三兩就夠了;吃晚飯則需要四兩”。
乙:啊這個是怎么理解出來的?
甲:從典故中我們可以看出。古時候,人們是通過對猴子的飲食習慣長期觀察,才得出的這個結論。
乙:啊!感情古代中國就有自然科學家了。
甲:那當然了,你以為隨便一兩個養猴的山野村夫也能總結出一句成語來的么?那是我們古代偉大的科學家總結出來的經驗。正是由于他們不遺余力的到處推廣宣傳科普知識,才使得這成語能夠留傳到今天。
乙:啊?但是書上明明說是、、、、、、
甲:你叫什么叫?什么時候輪到你質疑我了?簡直沒有一點課堂紀律!
乙:、、、、、、(捂嘴巴)
甲:書上說什么了?盡信書還不如無書!
乙:、、、、、、(舉手)
甲:你又想干嗎?
乙:我想到了另一個意思相近的成語“朝秦暮楚”,想請你解析一下這個、、、
甲:近什么近?你懂不懂成語的?早就跟你說過,不要提問,不要質疑了。你偏不聽,自己跑出來丟丑。
乙:那這意思是、、、?
甲:“朝秦暮楚”,這是古代科學家對未來科技發展的一種想象。
乙:什么想象?
甲:古代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乙:馬呀。
甲:你覺得一個人騎著一匹馬,早上從秦國出發,下午就能到達楚國么?
乙:如果是千里馬的話、、、應該可以吧?
甲:沒有什么如果!科學家講究的是事實!你以為千里馬到處都有啊,如果是那樣,也就不需要有伯樂了。
乙:講究什么事實?
甲:事實就是,當時的交通運輸能力相當落后。所以當時的科學家就想象著,在未來某一天,人們必定能夠生產出速度很快的交通工具。真正實現在一天之內從一個國家旅行到另一個國家的想法。
乙:啊!就是這個想象啊?
甲:于是,科學家們把這個想象編成了成語,寫到書上,到處宣傳。要讓后代子孫統統繼承這個偉大的志向。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朝秦暮楚”了。
乙:哦,我明白了。就像法國的凡爾納,他寫的飛機、潛艇都變成了事實。唉,只可惜他們不懂得成語,要不然也不用寫那么長的小說來宣傳志向了。
甲:對!
乙:還對那?有這么理解成語的嗎?
甲:那是你們不懂。在這方面,我們的某些臺灣同胞要進步得多了。
乙:怎么講?
甲:比如說成語“罄竹難書”,你知道什么意思么?
乙:知道啊,這個成語是比喻罪惡多得難以說完。
甲:錯!!!
乙:這怎就錯了?
甲:根據最新詞解,“罄竹難書”指的是「用盡竹子都寫不完」。
乙:啊,是這個事情呀,我明白了。那你是不是也覺得“三只小豬”也是成語呢?
甲:“三只小豬”?
乙:對,三只小豬!
甲:這個、、、這個、、、,“三只小豬”說的是什么來著?
乙:你不知道三只小豬的故事嗎?
甲:呵呵,我思考了一下,沒發現在中國的古代典籍中有這個故事呀。
乙:當然沒有了,這外國的童話故事。
甲:原來是外來品呀,難怪、、、
乙:別難怪了,你覺得這“成語”如何?
甲:從字面上來看,“三只小豬”沒有什么特別的地你先說說這個故事吧。
乙:好吧。咳咳,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芳草茂密的牧場、、、、、、
甲:你能不能簡短點啊?
乙:哦,簡短點。有三只小豬分別蓋了三個房子。
甲:小豬蓋什么房子?
乙:這是童話故事!
甲:哦,接著說吧。
乙:一個蓋了草房,一個蓋了木房子,一個則蓋了鋼筋水泥房。
甲:不錯呀,很自由的創意發揮。
乙:什么啊,這樣的自由可是要付出代價的。
甲:什么代價?
乙:大灰狼來了,一腳一個,很快就把草房子和木房子給拆了。
甲:后來呢?后來呢?
乙:后來,大灰狼一頭撞在混凝土房子墻上,死了。
甲:啊,就這么地就死了呀。可惜可惜。
乙:你可惜個什么勁啊。
甲:大灰狼為什么要拆房子呢?
乙:這個、、、我怎么知道!
甲:哦,我知道了。就像現在的釘子戶,以前老舊的草房木房統統都要拆遷。
乙:你扯到哪里去了?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認真扎實,不要偷懶。要不然蓋出個草房子、木房子來,后患無窮啊。
甲:沒錯啊,現在的釘子戶真是的。都這么老舊的房子了,還不肯蓋新房子。
乙:你不要打岔啊,你說說這個能不能算成語?
甲:呵呵,呵呵,有寓意嘛,應該可以。
乙:那你用這個成語給造個句子看看?
甲:用“三只小豬”造句?
乙:對。
甲:我想想,有了“現在的釘子戶啊,真是三只小豬!!!”
乙:啊!!!這是什么意思啊?
甲:這個意思,就是說,現在的不肯拆遷的人,就像三只小豬一樣,不肯蓋一些認真扎實不偷懶的房子,后患無窮啊!!!
乙:瞧瞧,把我的話都用上了。那里面不是還有一只小豬蓋的房子很不錯么?
甲:哎,對哦。這么看來,這個典故里應該包含著兩個成語的。
乙:這就成典故啦?
甲:一個是“兩只小豬”,一個是“第三只小豬”!
乙:這什么亂七八糟的!!!
甲:你別著急,我給你造個句看看,你就明白了。
乙:再怎么造也不行!
甲:你看著“兩只小豬的舊房住戶們,非常羨慕地看著第三只小豬住進了新房”。意思就是說、、、
乙:你不用說了,感情現在豬都住高樓大廈了。
甲:不是的,我是說、、、
乙:你啊,你慢慢說啊,我看我還是早點到臺下去好了。
甲:你別走啊,我們再聊聊、、、、、、
鞠躬謝幕
【某某讀成語相聲臺詞】相關文章:
關于相聲的作文10-27
某某教我做什么的小學作文07-15
關于讀的作文10-26
成語教學的聽課反思07-02
成語接龍小學作文08-08
好書大家讀征文09-01
讀愛小學作文09-08
描寫說話的成語好句及詩句精選10-31
關于讀好書的小學作文07-12
《讀孟嘗君傳》閱讀答案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