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于中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幾點建議
對于青春期變化較大的初中生來說,由于他們的心理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由內而外逐漸封閉的,如何引導和培養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尤為重要。眾所周知,人際交往是有一定層次的,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把握相應的層次,從而進行良性的人際交往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對于中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幾點建議,歡迎閱讀與收藏。
對于中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幾點建議:
1、在交往過程中不要一味付出。
有的同學在和朋友、同學交往時,往往付出很多,可換來的結果卻事與愿違,朋友有的時候會莫名其妙的冷淡甚至疏遠自己,這對付出很多感情的同學來說,就會覺得很不公平,心理很不平衡,認為朋友不夠意思,自己太傻。其實,也并不是朋友有意背叛你,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社會交換原則,人們總是希望得到的不少于付出的,如果付出的多于得到的,人們心理上就會不平衡,如果得到的多于付出的,人們的心理也會不平衡。為保持付出和得到的關系平衡,人們總是要知恩圖報的。如果你的付出太多,使人覺得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時,他就會被一種愧疚感所籠罩,造成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就會導致受到恩惠的一方選擇冷淡或疏遠。
2、主動交往,千萬不要自卑退縮。
即使是生活在集體中的最孤僻的人,他們的內心深處也渴望與人交往,他們不去主動交往往往是因為以前在感情上受到過挫折,現在不敢貿然主動與人交往,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本身非常自卑,害怕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和支持,只好把自己鎖定在一個小角落里,獨自忍受孤獨的折磨。
人不能主動交往,主要原因是在交往過程中缺乏自信。所以首先就要樹立自己的自信心,應當不為一時的挫折而失去對自己的信任,并且要找到自己的優點,給自己恰如其分的評價。
任何人都不能期待著友誼找上門來,不管任何事情你不去爭取,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友誼也是如此。
3、觀察大家的共同話題和興趣。
每個人的個性不同,興趣也不同,但你要融入這個社會,就應該尋找到大家共同的話題,并積極參與進去,共同討論。
在和大家交往中尋找價值觀較為接近的人成為好朋友。
4、善意的欣賞別人
有的同學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他們找不到可以交朋友的人,他覺得這些人或庸俗或虛偽,進而孤芳自賞,認為沒有人能成為自己的知己。他們看不到別人的優點,不能夠客觀準確的思考并分析問題,從而陷入到孤獨的境地。
5、幫助別人
我們一般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自己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此時如果有人來幫助自己,那么我們肯定對人家感激不盡,以后見面顯得格外親近,從此就建立了友誼。以后如果對方有困難的時候,你一定會主動幫忙。
幫助,不僅是解決困難上的協助和物質的支持,而且也包括感情上的支持、對痛苦的分擔、觀點上的贊同以及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也是建立深厚友誼的基礎,因此,如果你是一個樂于幫助別人的人,你一定會贏得真正的朋友和友誼。
6、不能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在生活上“自我中心”,對于集體生活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沿襲著在家中當“小皇帝”、“小公主”的習慣,覺得周圍的人讓著自己是應該的,你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不管是否影響他人的生活習慣;在學習上“自我中心”,因為自己是班上的尖子,就覺得自己在學習上占有較大的優勢,看不起一般的同學,不愿與他人共同探討、相互學習,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有的在社會活動、集體活動中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和想法,總希望別人依照自己的“吩咐”去做,這種交往方式最易導致孤立、不受歡迎的局面,給自己、他人帶來不必要的煩惱,給集體帶來不必要的損失。以我為中心的人應該善于從他人身上吸取養分。
7、友誼需要經常維護,要真誠
維護友誼,不等于遷就對方、附和對方,靠一團和氣來調和矛盾,雖然表面上不傷情感,但實際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離。交朋友必需堅持原則,有時不妨做諍友,給予他人真心的批評與建議,建立真正的、互幫互助的、和諧的人際關系。
8、尊重別人的價值觀
人是復雜的,每個人的價值取向也會各不相同,所以很難、也沒有必要千人一律。尊重對方的價值觀是交友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學會理解他人,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個讓人反感的人。
9、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努力理解對方的苦心
當觀點不一致時,應想辦法心平氣和地向他們講明你的想法,增進相互理解,使彼此間的感情融洽。切記不可粗魯、頂撞,那樣會傷害周圍朋友的自尊心。凡事多從他人利益著想,自己有錯時應主動承認,道歉,對同學的缺點也要給予寬容。平時多參加集體活動,多和同學交往,“化干戈為玉帛”
注重距離效應,增加相互交流的廣度。在互動的初期,中學生特別注重彼此之間的距離效應。比如,通常同宿舍同班級的學生比其他班級或者同年級不同年級的學生互動更頻繁。因此,為了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和學習習慣,必要時可以選擇適當的時機,將不同班級或年級的優秀學生介紹給班里的同學,使他們在與這類學生的互動中產生一定的潛移默化的效果。從而縮小它們之間的距離差,增加它們相互作用的廣度。
10、學會互相包容,增加互動的互補性。
對于大多數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需求不同,對周圍事物的理解不同,他們的互動往往是非常自發的,隨意的,態度多變的。如果引導不當,他們有時會因為一些小事而產生相互猜疑、嫉妒、互不信任、相互警惕甚至怨恨。在這種情況下,要注意隨時提醒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出現這樣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偶然的。人應該能夠承受生活中的各種磨煉和挫折。所以,學會包容別人,就是包容自己。在相互交流中,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別人的短處是很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在相互良性的交流中促進自我完善和發展。
11、學會善待他人,增加相互溝通的主動性。
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由于他們大多來到一個遠離家庭的全新環境,心理上特別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肯定。除了與老師的正常交流,結交新朋友,重建新的人際關系,將成為他們驅散因遠離家人而不可避免的內心孤獨和空虛,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當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你情緒低落的時候,你也可以向朋友傾訴,緩解你的抑郁情緒,這樣你就能理解,心情也會變好。為了滿足這種交流的需要,我們平時在與人交往時不僅要有一顆寬容的心,還要盡可能善良,注意相互交流的平等性,然后在此基礎上增加相互交流的主動性,這樣才能獲得大多數同學的認可和肯定,交到更多的朋友。
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心理特點:
1、強烈的c交往需要和渴望獨立的心理是中學生交往的最顯著的特點。
幼兒交往——由家長陪著——缺乏獨立性,依賴性較強。
小學交往——打招呼,不用家長陪——既想獨立,又有依賴。
中學交往——不打招呼,更不用家長陪——擺脫依賴性,獨立性較強。
客觀上:
告別小學時代,由于知識的增長,原來的教育關系和教育力量已起不到直接的作用。
②教師、家長已失去往日的“威嚴”,不再是“正確”的代名詞。
③小學時代交友情感性明顯,中學生交往目的更突出些。
④新的伙伴,新的集體,新教師,需要建立新的交往模式。
主觀上:
①告別童年時期,步入青春期,進入第二反抗期,父母進入更年期。
②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覺醒,并逐漸加強。隨之而來的進入更年期的父母自我意識也較強。“兩強”相遇“麻煩”多多。
2、中學生交往既想采取自主獨立的行為傾向,另一方面,又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
①開始注意自我形象,并且自己進行自我觀察,思考自己的特點,同時也更加留意別人,目的是把自己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同別人進行比較。(生活中多一面鏡子就足以說明)
②常把父母對自己的關心,當成一種束縛。(心中潛意識地把自己當作成人,渴望自己獨立成長,但現實往往又不允許,所以束縛就成為一種“必然”。)
③十分需要伙伴與友誼,以補償失去的對父母的依賴。
④渴望獨立,顯示自我,是中學生自我價值的表現形式。因此,在同伴面前的表揚,并得到同伴的贊美與鼓勵,往往比教師的教育更起作用。
3、開始趨向于關系性交往。
①中學生自我主體性評價的進一步增強。不再像小學傾向于選擇品行,得到老師與家長欣賞和贊美的孩子,而是選擇脾氣相投,相互理解,話語投機,彼此好感等。
②中學生交往帶有明顯的情感性的同時,又有了很強的目的性,比如:想把數學成績搞上去,有意,有目的與數學教師套近乎。
③不少學生把對自己發展有幫助,有益,當作自己選擇朋友的標準,可能此人并不是自己完全接受的人,這是中學生逐漸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4、正視異性問題,開始關注異性,希望接近異性。喜歡與異性交往,又是中學生交往動機的又一個顯著特點。
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意識覺醒,這是指青少年開始意識到兩性的差別和兩性的關系,對自己變化性特征感到害羞和不安,對異性和變化表示好奇和關注等。
①無性意識階段(0——5歲)幼兒階段,男女孩在一起玩耍,無性意識。
②疏遠階段(7——12歲)小學階段,男女生在生理上發生急劇變化,因此引起青少年對性問題感到害羞、靦腆,不安和反感。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出不愿接近異性,彼此疏遠和男女界限分明。
③吸引階段(14歲以后)中學階段,男女生之間會產生一種情感的吸引,開始喜歡一起學習娛樂,性意識朦朧,帶有一些神秘色彩。
④戀愛階段:隨著年齡增長,青少年生理上的進一步成熟及社會生活影響,愛情種子開始在青年學生心中萌生。這個時期多為內心隱蔽的愛情,多以精神內容為主,重視純潔的感情。
學生人際交往的常見心理問題:
1、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在人際交往中,特別對于學生這一交往主體而言,表現突出而常見,這是由中學主交往特點所決定的。中學生的交往特點之一是理想化。中學生自我意識開始增強。但其社會閱歷有限,客觀環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夠全面接觸社會,了解人的整體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經常是先在自己頭腦中塑造一個理想的模型。然后據此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知己,一旦與實現不符。則交往產主障礙。中學生的交往特點之二是自我中心,即以理想的自我來確定擇友標準。而理想自我的不現實性往往造成人際交往障礙,如,自己對某人印象不好時。就覺得什么都不順眼,產主壞的看法和否定的態度;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以為別人也喜歡,認為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就是美好的,而自己所討厭的東西則是丑惡的;自己對某人有看法,就認為對方也在搞鬼。如此等等,使人際認知失去客觀性,造成交往障礙。
2、情感障礙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常由感情而萌發,情感成分是人際交往的重要部分,中學生由于感情豐富、變化快,有時對人對事過于敏感和不重客觀,重一時不重全面而使行人際交往缺乏穩定性,產主各種障礙。
1)恐懼引起的交往障礙。有些中學主有交往的欲望。但無交往的勇氣。常常表現為與人交往時(尤其是在大眾場合下),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以至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嚴重的甚至害怕見人。尤其害怕與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強及有所成就的人進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有的同學一到人群中就覺得緊張不安,在課堂上、教室里、圖書館,都會覺得別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輕視或敵視自己,以至無法安下心來聽課、看書、做作業。這些恐懼使生活暗淡、不愉快,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應。
2)嫉妒引起的交往障礙。嫉妒是指在意識到自己對某人、某事、某物品的占有意識受到現實的或潛在的威脅時產主的情感。表現為對他人的長處、成績等心懷不滿。他們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經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對別人超過自己。對勝過自己的同學輕則蔑視,重則仇視,有的甚至不擇手段地攻擊、報復對方。嫉妒的種類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條件等因素而產主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產生嫉妒。從而引起交往障礙。
3)自卑引起的交往障礙。在交往活動中,自卑表現為缺乏自信、自慚形穢,想象成功的體驗少,想象失敗的體驗多,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體驗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當出現深層體驗時,便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強得多。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將社交圈子限制在狹小范圍內。
4)自傲引起的交往障礙。自傲與自卑的性質相反,表現為不切實際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氣凌人,自以為是,過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總是把交往的對方當作缺乏頭腦的笨蛋,常指責、輕視、攻擊別人,使交往對方感到難堪、緊張、窘迫,因而影響彼此交往。
5)孤僻引起的交往障礙。孤僻有兩種情況,一是孤芳自賞,自命清高,不愿與人為伍,與人不合群,自己將自己封閉起來;另一種屬于有某種特殊的怪僻,使人無法接納,從而影響了人際交往
3、人格障礙
人際交往中,人格因素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人格,簡單他說是指人在各種心理過程中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包括氣質、性格等。從氣質角度看、有些學生屬膽汁質氣質的類型,他們常因一點小事而突然間怒不可遏,對人大發雷霆。使對方深感委屈和不滿。
有些學生屬于粘液質氣質類型,他們反應慢,不靈活。辦事慢慢吞吞,難以同時處理幾樣事情,難以從一個問題轉入另一個問題,常使多血質的學主不耐煩,催促他、指責他,而產主不快。
從性格角度看,有些學生屬外向型性格,他們活潑好動、樂觀開朗、善于談吐、感情易變、性情急躁,他們既具有吸引力,又易于使人反感,容易引起沖突,有些學生屬于內向型性格,他們對周圍的事不大關心,不喜歡與人交往,與親人之外的其他人保持一定距離,使交往不能順利進行。
人格障礙,還表現為有些學生人格不健全,動不動發火、生氣、脾氣暴躁、態度生硬、對人充滿敵意,或者自我陶醉,受人擺布,易受委屈等,由此而經常發生人際沖突,中學主交往中黨見的人格不健全還表現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現象,引起交往障礙。
4、能力障礙
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響人際交往的原因之一。當前,不少中學生缺乏交往的經驗,尤其是成功的經驗。他們想關心人,但不知從何做起,想贊美人,可怎么也開不了口或詞不達意,交友的愿望強烈,然而總感到沒有機會,交往中想表現自己卻不能如愿,內心想表示溫柔,言語卻是硬梆梆的,如此等等,阻礙了交往的順利進行。
中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會給他們的學習、主活、情緒、健康等方面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還會給他人造成困擾。我國已故的著名醫學心理學家丁瓚教受曾經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重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重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重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的”,如,有些中學生學習成績下降,上課時精力難以集中,這些看似學習上的問題,其實有些并不是學習本身所帶來的,而是人際關系緊張所導致的。因此,我們要幫助、指導學生消除交往障礙,減少人際關系的矛盾,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水平和能力,提高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改善他們的人際關系。
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輔導策略:
(一)提高交往認識
1、認識交往動機
交往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不源于交往正確的認識和正確的動機。因此,我們必須把提高學主對交往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交往動機放在首位。交往動機是指直接推動人們參與交往活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部動力。它是受多種條件制約和影響等復雜心理因素構成的。
人的一切交往活動都是由一定的交往動機所引起的。
中學生交往動機來源于兩大方面:
①內部動力:包括需要、興趣、信念、志向、抱負、價值觀等等。
②外部動力:家庭、親友、老師、同學的期待,必須履行的職責,監督,檢查及競賽等等。
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聯系的,外部動力則起鞭策作用。人的需要、興趣、愛好、價值觀和抱負水平則是影響中學生交往的動機,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而且起著決定作用。
2、認識人際距離
我們常說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個良是善良的良,其實我們還可以理解為測量的量。“量”好的人際關系較最好,像尺子丈量一樣,不近也不遠,距離產生美。不交往可以隨時離開,想深入交往可以馬上接近,富有彈性。過密交往,會影響你發展的空間,過疏交往會使人孤獨,失落感增加,個人潛能難以發揮。
人際關系中還有一些諧音的詞語是很有意義的,如說人際關系要和諧,a,和諧關系:即“和”有飯同吃,“諧”有話同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b、協調人際關系:即“協”十分努力去辦,“調”說話盡可能照顧周全,即協調能力。
3、把握交友原則
①真誠原則——一份讓朋友信任,放心的“自我說明書”。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朋友”。
②互酬原則——給別人以接受你,喜歡你的理由。
不能強調別人如何!要考慮我有“什么”讓別人喜歡、接納的。
③功利原則——讓別人感到交你這個朋友值得。
傳統人際交往是愿談人情,忌談功利。而事實上,不管什么人都希望從你那里得到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
(二)培養交往能力
1、雙向溝通能力
心理游戲:我說你畫(啟示:雙向溝通,相互交流才能增進了解)
2、換位思考能力:
盲人摸象的故事;看到杯子的不同的面的情境;
發展人際關系要考慮對方的感受,總而言之,學會看誰都舒服,因為世界本來就是這樣。
(三)指導交往藝術——傾聽
人的生理結構是兩只耳朵一張嘴巴,這也就說明了要我們多聽少說,所以在這里我們把聽的藝術放在第一位。
交往是相互的,交談是主要的,但傾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是否會傾聽,善于傾聽,將直接影響他人際交往的質量。
學會“傾聽”是人際交往時受歡迎的第一步。
一旦專心“傾聽”,講話人頓時感到被別人尊重的感覺。
不認真傾聽是危險的,因為這樣會錯過許多重要信息。
傾聽是一種承諾,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種承諾。
傾聽說明你在乎說話人,對于這種積極傾聽,通常對方會以好感和感激來回報。且記:在別人說話時沉默并不是真正的傾聽,至少做到以下四點:
a、理解某人
b、欣賞某人
c、學習某些東西
d、給予幫助或安慰
【對于中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幾點建議】相關文章:
人際關系的處理03-03
處理人際關系的秘訣03-06
教孩子處理人際關系12-19
工作人際關系處理03-07
宿舍人際關系處理03-06
如何處理人際關系05-28
公司起名的幾點建議09-11
處理好人際關系的原則06-23
處理人際關系的秘訣-交際禮儀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