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文王之什·下武》鑒賞

時間:2024-03-01 16:55:39 藝詩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大雅·文王之什·下武》鑒賞

  《大雅》屬《詩經》中的雅詩類。是根據音樂來分類的。是在周初社會景象比較繁榮的時期,適應統治階級歌頌太平的需要而產生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雅·文王之什·下武》鑒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大雅·文王之什·下武》

  先秦:佚名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於萬斯年,不遐有佐。

  《大雅·文王之什·下武》譯文

  后能繼前惟周邦,世代有王都圣明。三位先王靈在天,武王配天居鎬京。

  武王配天居鎬京,德行能夠匹先祖。上應天命真長久,成王也令人信服。

  成王也令人信服,足為人間好榜樣。孝順祖宗德澤長,德澤長久法先王。

  愛戴天子這一人,能將美德來承應。孝順祖宗德澤長,光明顯耀好后進。

  光明顯耀好后進,遵循祖先的足跡。基業長達千萬年,天賜洪福享受起。

  天賜洪福享受起,四方諸侯來祝賀。基業長達千萬年,那愁沒人來輔佐。

  《大雅·文王之什·下武》注釋

  下武:在后繼承。下,后;武,繼承。

  世:代。哲王:賢明智慧的君主。

  三后: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

  王:此指武王。配:指上應天命。

  求:通“逑”,匹配。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按‘求’當讀為‘逑’。逑,匹也,配也。……言王所以配于京者,由其可與世德配合耳。”

  言:語助詞。命:天命。

  孚:使人信服。

  下土:下界土地,也就是人間。式:榜樣,范式。

  孝思:孝順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舉一以概之。王引之《經義述聞》:“孝者美德之通稱,非謂孝弟之孝。”

  則:法則。此謂以先王為法則。

  媚:愛戴。一人:指周天子。

  應侯順德:吳闿生《詩義會通》:“侯,乃也;應,當也。‘應侯順德’,猶云應乃懿德。”而《水經注》等書認為應侯是武王之子,封于應(地在今河南寶豐西南)。

  昭:光明,顯耀。嗣服:后進,指成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廣雅·釋詁》:‘服、進,行也。’……《儀禮·特牲·饋食禮》注:‘嗣,主人將為后者。’……是知嗣服即后進也。”

  茲:同“哉”。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茲、哉古同聲通用。”來許:同“后進”。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謝沈書引作‘昭哉來御’是也,……許、御聲義同,故通用。……‘昭哉來許’猶上章‘昭哉嗣服’也。”

  繩:承。武:足跡。祖武,指祖先的德業。

  於(wū):感嘆之詞。斯:語助詞。

  祜(hù):福。

  不遐: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不遐’即‘遐不’之倒文。凡《詩》言遐不者,遐、胡一聲之轉,猶云胡不也。”

  《大雅·文王之什·下武》鑒賞

  《毛詩序》云:“《下武》,繼文也,武王有圣德,復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鄭箋云:“繼文者,繼文王之業而成之。”陳奐《詩毛氏傳疏》補充說明:“文,文德也。文王以上,世有文德,武王繼之,是之謂繼文。”宋代自呂祖謙、朱熹以后,釋《下武》另有說法,如嚴粲《詩緝》、戴溪《續呂氏家塾讀詩記》,或以為下武乃不尚武,有偃武之意,或以為下武即世修文德,以武為下。清代的經學家解此詩,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戴震《詩經補注》、胡承珙《毛詩后箋》等均堅守毛、鄭之說,而翁方綱《詩附記》、桂馥《札樸》等則贊同宋儒之說。按驗詩歌文本,毛、鄭之說不誤,“不尚武”、“以武為下”云云,過于迂遠,不可信。今人陳子展《詩經直解》說:“此詩如非史臣之筆,則為賀者之辭。”其說出自陸奎勛《陸堂詩學》。陸氏以《尚書》等經文印證此詩,謂“‘下武維周’,猶《長發》之‘濬哲維商’也”,“周公之戒成王者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故繼言之曰‘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也”,“‘昭哉嗣服’,即《顧命》所云‘命汝嗣訓,臨君周邦’也;‘繩其祖武’,即所云‘答揚文武之光訓’也;‘四方來賀’,即《康王誥》所云‘諸侯皆布乘黃朱,奉圭兼幣’也;‘不遐有佐’即所云‘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也”。陳氏以為其所析“以經證經”,“不為無據”。

  《大雅·下武》的篇章結構非常整飭嚴謹,層層遞進,有條不紊。第一章先說周朝世代有明主,接著贊頌太王、王季、文王與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贊頌武王,下二句贊頌成王,第三章贊頌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贊頌康王能繼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諸侯來賀作結,將美先王賀今王的主旨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修辭上,此篇特別精于使用頂針辭格,將頂針格的效用發揮到了極致。第一、第二章以“王配于京”頂針勾連,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頂針勾連,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頂針勾連,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與第五章的首句“昭茲來許”意思相同,結構也相同,可視為準頂針勾連。《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也善于使用頂針修辭,但比起《下武》那樣精工的格式,不及遠矣。而且此篇以頂針格串聯的前三章組成的贊頌先王的述舊意群,與同以頂針格(或準頂針格)串聯的后三章組成的贊頌今王的述新意群,又通過第三、第四章各自的第三句“永言孝思”可以上下維系,有如連環。這種刻意經營的巧妙結構,幾乎是空前絕后的,其韻律節奏流美諧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廟堂文學歌功頌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審美負效應,使讀者面對這一表現《大雅》《周頌》中常見的歌頌周先王、今王內容的文本,仍能產生一定的審美快感。英國文藝理論家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在他的《藝術》一書中提出了“藝術即有意味的形式”這一著名的論斷,確實,形式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的重要性決不容低估,有時候,形式本身就是美。讀完《下武》,讀者可能很快就忘了詩中“哲王”“世德”“配命”“順德”之類贊頌之詞,但對它章法結構的形式美則將記憶猶新。

  《大雅·文王之什·下武》創作背景

  此詩是為贊美周武王、周成王等能繼承先王德業而作。陳子展《詩經直解》:“《下武》,康王即位,諸侯來賀,歌頌先世太王、王季、成王之德,并及康王善繼善述之孝而作。此詩如非史臣之筆,則為賀者之辭。”

  《大雅·文王之什·下武》集評

  《毛詩序》:“《下武》,繼文也。武王有圣德,復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十六)

  漢·鄭玄:“繼文者,繼文王之王業而成之。昭,明也。”(《毛詩傳箋》,見《毛詩正義》卷十六)

  清·姚際恒:“《小序》謂‘繼文’,是;蓋詠武王也。”(《詩經通論》卷十三)

  清·方玉潤:“《小序》謂‘繼文也’,意是而詞未達。蓋有意與下章繼伐’相對故也。武王伐殷而有天下,謚曰武,樂亦曰《武》。人幾疑其以武功顯,而文德或有愧乎三后。殊知其所稱善繼、善述者,乃在文德而不在武功,故詩人特表而詠之,亦可謂深知武王者。”(《詩經原始》卷十三)

  今·陳子展:“前后四章皆章末章首兩句相承,為蟬聯格。中兩章獨用第三句相承,格又稍變。”(《詩經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大雅·文王之什·下武》鑒賞】相關文章:

周頌·臣工之什武05-12

《小雅·鹿鳴之什·四牡》鑒賞03-10

《周頌·臣工之什·臣工》鑒賞03-19

《殷武》鑒賞03-11

燭之武的作文12-01

《下泉》鑒賞03-10

《燭之武退秦師》學案12-07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12-18

武侯吟作文09-0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第三区 | 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文 | 亚洲日韩制服中文2021 | 亚洲成Aⅴ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女人 | 亚洲一区婷婷在线 | 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