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作文

時間:2024-10-11 07:58:28 好文 我要投稿

舌尖上的家作文8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家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舌尖上的家作文8篇

舌尖上的家作文1

  聞著面香,憶起家鄉,總是能想起那熟悉的味道和我摯愛的人。

  ——題記

  南方人喜食米,北方人喜食面。我就是一個北方代表,我的最愛便是姥姥的拿手好菜----茄子丁面。一次偶然,我在一家小店中嘗到了我兒時的最愛-----茄子丁面。那熟悉的味道,喚醒了我沉睡多年的記憶。

  幼時的我最喜歡看姥姥站在灶臺旁煮面的樣子。和面時,姥姥先從水盆中盛一碗的水,倒在面粉里用筷子攪勻,便開始揉面。姥姥的兩只手齊齊按在半成型的面團上,手臂一用力下壓,身體便跟著往前傾,時不時的用一只手再拿些面粉,指尖一撮,面粉便落到面團上了。姥姥揉面時,我會在旁邊看著姥姥那清秀的面龐笑,心里卻惦記著那面團子。

  現在想起,后悔當初沒多看兩眼姥姥那靜美的笑顏。

  活完面便搟面和切面了。平時鋒利的刀子在姥姥的手中仿佛變成了一只上下飛舞的蝴蝶。姥姥右手持刀,食指按在刀背上,另外四指捏住刀面。左手放在面團上,抵著刀面。右手腕穩而有力的上下擺動,身體也跟著小幅度的晃動。手起刀落,一根根面條就在姥姥的手中誕生了。

  接下來便是煮面。姥姥拾起鍋蓋,回身抓了一把面條就放在鍋里。突然間升起騰騰熱氣,使我慌忙躲開。姥姥站在灶臺前看著我些許踉蹌地腳步,笑出了聲,那聲似銀鈴般好聽、清脆、柔和。我也不惱也笑起來,繼續看著姥姥煮面。層層升起的'水霧,隔在我和姥姥之間。入眼,是姥姥些許飄渺的身影;入耳,是姥姥斷斷續續的念叨“女孩子家家的,一定要學會做飯,不然將來怎么養活的了自己”。姥姥用筷子攪了攪面,盛到碗里,淋上香噴噴的茄子丁和汁。我沖過來,大快朵頤。姥姥看著我,柔柔的笑。我顧不得燙,夾起一筷子面,就往嘴里送,酸酸的、甜甜的、帶著點肉香和茄子的味道。茄汁的濃郁、肉香的醇厚在我的口中激蕩著,使那平淡無奇的白水煮面帶著些愛的味道。

  現在憶起,姥姥那老掉牙絮叨的念叨,許是一個平凡的老人對自己未來的囑托,后悔年少時沒往心里去。

  又嘗到熟悉的味道,可這次,沒有那個灶前飄渺的身影,和熟悉的囑托。幾滴滾燙的液體落在手背,竟已是落下淚來。

舌尖上的家作文2

  家,是人生命開始的地方,是人一生牽掛的地方。味道,是家的象征,是家傳承的載體。縈繞在舌尖上的味道,世家永不磨滅的靈魂。

  早上五點鐘,天剛蒙蒙亮。她來到了菜市場,一天最新鮮的食物集聚在這里,一家人一天的飲食,便從這里開始。穿梭在叫賣的的小販中,用心挑選著食材,翠綠的黃瓜、鮮紅的番茄、活蹦亂跳的大蝦……選好食材,她匆匆回家,為女兒做早餐。“喲,起來了!正好,蛋花面剛出鍋。”望著睡眼惺忪的女兒,她趕忙招呼道。蛋花面,是她自創的早餐。含有豐富淀粉的面條,帶著新麥的清香,轉變為碳水化合物后可為女兒提供一上午的能量;雞蛋是營養的保證,是正在長身體的女兒獲得豐富的氨基酸。這不僅是營養的美味,更是親情的體現。她把對女兒濃濃的愛融入面條的味道里。

  她在與時間賽跑。忙碌在廚房里的身影,卻有著一份不慌不忙的嫻熟。羅宋湯,蜜汁肉,糖醋魚,芹菜百合,標準的三菜一湯,在女兒進門的.前一刻完成。她擦擦汗,跑去開門,“回來得真巧,飯菜剛做好。”巧嗎?她已拿捏好每一分鐘。葷素搭配,有魚有肉,是對女兒一上午學習的肯定。既能使女兒獲得能量的補充,又能得到營養的增加。看著得益于食物而慢慢長大的女兒,心里有許多安慰。甜絲絲的感覺劃過心中,留下甜美而又幸福的味道。

  晚飯女兒不在家吃飯,她疲憊的走進廚房,把洗好的小油菜放進鍋里,看著翠綠的小白菜與油親密接觸,給這度簡陋的晚飯好不容易增添一抹色彩。

  匆匆吃完,就趕緊去準備女兒下晚自習喝的小米粥。淘米,煮開,這些做了無數次的動作,每一次都帶著不一樣的感情。金黃色的米粒和沸水在鍋里交融起舞,慢慢混為一體。從鍋中升起蒸氣,飄渺的浮在空中。慢慢的,模糊了身影。她關上開關,坐在客廳,靜靜地等女兒下一刻的回來……

  日復一日的三餐,花樣百出的飯菜,酸甜苦辣的味道,都有著同樣的愛。系起親情的紐帶,在各種滋味里出生。在這種飯菜里,愛與味道碰撞,擦出家的火花。

  家的味道,不僅在舌尖,更在心里。

舌尖上的家作文3

  家鄉的那個的味道在舌尖上游蕩,每個人的心里都懷念著家鄉,都思念著獎項那些難忘的味道,那個只屬于家鄉的味道。我出生在甌江北岸的一個小村莊,小河安靜地從石橋底下緩緩流過。今天,依然保留在我身體某個角落的.是某種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種如蒸餃般大小叫作番薯黃夾的東西。

  關于這種小吃,我曾一直以為它就跟米飯面條一樣,普通得全國人民都知曉。可是直到它被我帶到教室,好友們用驚異的眼光打量它且叫不出名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這個名為番薯黃夾的東西,只流行于我所生活的那一帶農村里。我們村,隔壁村,隔壁隔壁村,總之,不超出一個小縣城。

  五月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餅。很多年前,我問母親幾月幾吃番薯黃夾,她笑著摸摸我的頭說,想吃就做,哪來日期限制。

  農村婦女都有一雙巧手,母親也不例外。我親眼看過母親是如何制作番薯黃夾的。過程看似挺簡單。首先將番薯去皮煮熟,濾掉湯水,再摻入番薯粉攪勻至無顆粒狀,然后用手撮取少許搟成皮備用。至于餡,通常是由豬肉、豆干、香菇、蔥或韭菜等拌勻合成,當然也可依個人喜好放少許蝦皮、蘿卜絲等,最后包成餃子樣放入蒸鍋蒸熟即可。母親并非此道高手,每次她做的番薯黃夾個頭都特大,皮又厚,做了很多遍之后還是沒有“瘦下身來”。我記得請同學來家吃的時候,她指著這黃溜溜的番薯黃夾驚訝地叫道:“哇噻,這是史上最大的餃子嗎?”

  作為一道歷時百年之久的小吃,通常認為番薯黃夾起源于樂清翁垟。翁垟是離我家不遠的一個鎮。時至今日,那兒的番薯黃夾口感依然最純正,賣相也最好。

  印象中,我第一次吃這種地道的番薯黃夾,它姜黃色的皮,油亮油亮。隔著層塑料袋,似乎也能聞到番薯的清香味。稍稍吹涼后一口咬下去,餡汁流出來,沾得滿嘴是油,略帶彈性的皮跟油多卻不膩的餡兒在嘴里一起咀嚼,那叫一個美味呀!還來不及下咽,緊接著再咬第二口,把整個嘴巴塞得鼓鼓的。

  車主用方言喊著“番薯黃夾呀,賣番薯黃夾”,一遍一遍,回蕩在來來往往的人們的耳邊。舌尖上的家鄉,我最愛的番薯黃夾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作文4

  每個人都對“家”有獨特的理解,也都有對家中食物不同的感受,這些食物或甘甜、或酸爽、亦或辛辣,都能維系這個家平凡的小幸福,成為家的象征、家的圖騰、家的味道……

  “‘車輪滾滾’煮好了,快來盛一個吃!”奶奶的聲音響起來,親切的鄉音和高聲呼喚帶著我向廚房走去。水汽氤氳,整個廚房都朦朧著,舊式的灶臺上架著一口紋路斑駁的黑鍋,隱隱約約,走近了,看到鍋中沸騰的米粥,好似還有幾條黃色調大魚隨著水的激蕩浮上,沉下。“咕嘟咕嘟”冒著水蒸氣,熱氣化成白煙,在我的面頰上清撫,包圍著我。奶奶拿出一只碗,遞給我一只大勺。接過像鍋一樣年邁的大勺,我開始“捕撈”。

  先盛一碗金黃的小米稀粥,在“打撈”出專屬于我的“車輪滾滾”。這是一個車輪狀的面餅,表面是土一般的質樸的黃色,因為被水浸泡,又濕又滑,幾次想逃脫,滑進鍋里。

  我把這最小號的“車輪”放進它的“浴湯”中。金黃色的稀米粥搭上濕滑的“車輪滾滾”,再咬上幾口酸脆的醋拌黃瓜,光是想想,就垂涎不已。

  我迫不及待的把它端到院子中,老家小屋的院子還是那么涼爽,把碗放在冰涼的石桌上,感受到夏風的微涼,趕走悶熱,驅逐煩躁。在爺爺的搖椅上坐下,木制的椅子“吱吱呀呀”的響起來,還夾雜著爺爺每晚準時收看的新聞聯播的開頭曲。愜意的感覺使我不由自主的嘴角上翹。咬開玉米面制成的'餅皮,濕滑而又質樸,玉米的清香和濡糯的口感讓我閉上雙眼,享受家的溫暖,用心體會世界的美好。再咬一口,餅中的紅糖順勢流入口中,甜蜜,溫情,在舌尖上一蕩,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就向全身漫延開來,喚醒刺激每一個味蕾,這或許就是家的味道吧!

  來到北京后,吃過的美食越來越多,卻總也忘不了“車輪滾滾”的味道,它質樸,清香,甘甜,糯滑,感動著我全身上下每一個細胞,它的結構正如我可愛的小家,外表質樸,平凡,散發著淡雅純潔的香,但內里卻火熱甜蜜,每一個家中的成員都互相愛著對方,親密無間。車輪滾滾,紅紅火火的滾向未來。

舌尖上的家作文5

  我的家鄉在河南濮陽,這里有很多特色小吃,最有名的莫過于洛陽的水席、開封的包子、鄭州的燴面了,這里面,我最喜歡吃的就是燴面。

  燴面是一種葷、素、湯、菜、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近幾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工作節奏的加快,燴面已成為中原地區有口皆碑的佳肴,經營羊肉燴面的飯店林林總總,遍布華街冷巷,鄉鎮、農村也陸陸續續開起了大大小小的燴面館。

  燴面如此美味,制作起來當然甚是考究。燴面的面選用優質面粉加以鹽堿,用溫開水和成細膩潤白,比餃子面還要軟的面團,待筋道十足后,放置若干時間,制成四五指寬、十幾公分長的面片,外抹食用油防粘,片片碼齊,也可用塑料紙加以覆蓋。

  燴面的湯更是自成一家,獨具特色。羊骨劈開,外加嫩羊肉,大火猛滾,小火細燉,因骨油熬出,湯色嫩白如玉,外有七八味中藥,遂喚“白湯”,營養價值極高。

  到了中午或晚上吃飯的時間,隨便走進一家燴面館,幾乎家家客源爆滿。這時,你得快點找個座位,要上一兩個小菜,配以酒類或者飲料,慢慢的用著,然后再點上一碗燴面,十幾分鐘過后,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燴面就端上桌來。

  你看,碗里面那嫩白如玉的骨湯,長寬均勻的面,上面在撒點綠色的香菜,紅色的枸杞、黑色的'木耳、粉白色的羊肉片,再外帶一碟辣椒油、糖蒜。這哪是一碗面,分明是一幅畫。

  芳香四溢的面,讓人垂涎欲滴,肚唱空城計,饞蟲勾引來。拿起勺子,先喝一口湯,油而不膩,鮮而不厭,潤滑的要從嘴中滑出,真是賽過瓊漿玉液。再挑起一根粗細均勻的面放入嘴中,筋道的更是有嚼頭。

  旁邊桌子上的人,特別是干重活的打工一族,那個不是一下夾起好幾根面,往張得大大的嘴巴里送去,滿嘴油光光的,絲毫不注意形象,有的甚至幾分鐘的功夫,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燴面就被他們連渣都不剩的一掃而光,齒間存有的余香,時不時地還砸吧著一下嘴,真叫“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啊

  水一樣的溫柔,火一樣的激情,小南風一樣的柔和,細細品味,河南三大小吃之一的燴面,確實當之無愧。

  希望它像一顆明珠,永遠閃爍在中原,綻放在中國,走出國門!

舌尖上的家作文6

  端午剛過,嘴角尚有粽子的余香。這余香猶如那綁粽子的絲線,把舌尖和家緊緊連在一起。

  舌尖上的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甚至可以和劉禹錫的《陋室銘》媲美。50多平米的兩居室,除了那一對擠在墻角的老式沙發還勉強可以成為家俱外,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就比較恰當了。哦,不對!墻壁上還貼著我從小學到幼兒園獲得的所有獎狀,占了整整兩面。

  家雖小,卻溫馨。幸福如空氣般無處不在。當然,最幸福的還是家庭成員以及每一個來我家做客并吃飯的人的舌尖。

  舌尖上的幸福來源于母親那雙手——那雙能夠化平常為神奇的手!那雙變魔術似的手!

  母親天生就是烹飪大師。極普通的一個土豆,一塊豆腐,一把豆角,一塊豬肉,一棵白菜,一團面團,一碗糯米……在母親那雙手里無比乖乖俯首帖耳因勢象形變成餐桌上的一道道令我和父親以及客人們食之難忘的美食:纖細如發潔白如玉的醋溜土豆絲令你唾液生津;豆角燉豆腐令你食之難忘;紅燒豬肉令你饞涎欲滴……而母親做得手搟面是又細又長又勻又筋道又可口,再配上那蔥綠的黃瓜絲和用熱水焯過的綠豆芽、西紅柿雞蛋鹵,芝麻醬或者豬肉丁炸醬,讓你吃了一碗還想再吃一碗,直到你的胃里再也沒有了地方。可以這么說,我從來沒有到飯店去吃過“老北京炸醬面”。因為我知道,即使最正宗的炸醬面,和母親做得炸醬面比起來也會黯然失色,更不會有絲毫的食欲。母親熬得紅棗蓮子黑糯米粥不僅顏色搭配絕佳,讓人大飽眼福——黑得更黑白得更白紅得更紅,盛在碗里宛如一塊晶瑩剔透的`和田玉。而且味道極佳,營養豐富,讓喝過這粥的人一生一世都不會忘記。母親烙的白面餅又脆又軟又香層數又多。我敢打賭,只要你看見,不用吃任何菜,你也會轉瞬把一張餅狼吞虎咽進肚子里。因為,我就曾經連著這樣吃了兩張——母親第二張餅還沒有下鍋,第一張已經成了我的腹中之物。而第二張餅剛出鍋,我顧不得燙手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來一卷大嚼起來——惹得母親不得不用“罷工”來“抗議”我的饕餮。當然,母親主要是怕撐壞了我的肚皮!

  這就是我舌尖上的家!生在這個家里,是我前世的運氣,也是我的福分和榮幸!如果有來世,我還會來這個家!

舌尖上的家作文7

  我的家鄉在萍鄉,這座古老的小城歷史悠久,物產豐富,這里有許許多多的美景和美食,民以食為天,作為一個小小美食家,我來向大家介紹家鄉的美食吧。

  來過萍鄉的人都知道萍鄉人善于吃辣更不怕辣,雖然我不太吃辣,但不能阻擋我對萍鄉美食的熱愛。萍鄉小炒肉、冬筍炒臘肉、上栗手撕狗肉、蓮花血鴨、源濱小河魚和豆腐、辣炒田螺和龍蝦,這些以辣為主的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萍鄉的家常菜,也是萍鄉人的最愛,到萍鄉人家里做客都會品嘗到這些美味,相信吃過的人都會大贊好吃,流連忘返,回味無窮,恨不能多吃三碗飯。

  當然,除了這些菜肴外,萍鄉還有許多令人津津樂道的特色小吃,像萍鄉炒粉、萍鄉米面、艾米古、米豆腐、霉豆腐、扣糯等美食都備受當地人的歡迎。就拿艾米谷來說吧,我奶奶最拿手了,我們全家去鄉下摘下新鮮的艾葉,拿回家先用大火蒸煮30分鐘煮出汁,然后將艾葉與面粉和起來,放入蒸鍋,出爐即可使用。純天然制作,老少皆宜,我一次能吃四五個呢。媽媽喜歡吃百年老店楊胡子米面和北橋的搓菜炒粉,爸爸喜歡吃姥姥做的霉豆腐,爺爺喜歡吃香甜的'扣糯……你們看了是不是也直流口水了。

  差點忘了還有我們小朋友喜歡的萍鄉零食:花果、鹽果子、萍鄉涼水、酸棗糕等等。暑假的時候我自己還和奶奶試著做過涼水,放蜂蜜、姜水、醋等,涼涼的好吃極了;純手工制作而成的花果色澤鮮美、造型獨特,口感甜脆,加工后不破壞原有的營養物質,特別是一些用橙皮、薄荷、紫蘇等做的花果,還具有祛寒止咳、清熱解毒、健脾開胃的治療保健功效。是名符其實的綠色保健食品。小朋友看了是不是嘴饞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中央電視臺的《舌尖上的中國》吧,我被里面的美味所折服,我想要如果萍鄉能有一個美食入選其中該有多好。我長大后無論在何方都不會忘記家鄉的美食家鄉的味道!因為我深愛著我的家鄉——萍鄉!

舌尖上的家作文8

  一說到宜昌,即沒有波瀾壯闊的大海,也沒有恬靜如畫的西湖,有的只是那令人贊不絕口的美食。

  涼蝦,在宜昌的各個小巷路口都有一個攤子,一壺紅糖,一缸涼蝦再是一桶冰水,看著就口水直流,走過去,坐在那兒,點一杯,看著別人嫻熟的把涼蝦紅糖冰水混在一起攪拌兩下子,一杯涼蝦就做好了。記得小時候,我在家里熱的直嚷嚷。爺爺也沒有辦法,只好倒來一缸水,讓我在里面游泳可是,我還是熱的受不了,我奶奶說:“我來給你喝冰水,喝冰水會好點。”我爺爺聽了說:“干脆給他去做一碗涼蝦。”我高興的直撲騰。我跟著爺爺來到廚房。首先,把米淘干凈再把它放到水里泡個30分鐘,可是我這么著急,那等的'了那么長時間,我就一直在旁邊嘀咕,小米小米快洗澡,洗白白了我吃你。過了30分鐘,再把那些米磨成漿,放到碗里面。然后就是技術活了,先把火開到中火,再慢慢的把米漿倒進去,邊倒還要邊攪,然后再淋入一點“灰水”現在看來就是清石灰水。然后把火關小,慢慢的調成糊狀的,再把米糊和冷開水并在一起,把米糊從漏勺里倒出去,就成了涼蝦里的蝦。再就是煮紅糖把紅糖煮成糖漿,就可以了。拿出一個碗,倒入冰水,放入涼蝦,再加一些紅糖漿。一碗清涼解暑,人見人愛的涼蝦就做好了。

  當然宜昌的美食肯定不會只有涼蝦,還有一個美食是我最喜歡的,那就是頂頂糕。

  在小時候,起來的早就拿點錢出門給家長們買東西吃,每次走到買早點的地方都會四處觀望,走到一個離頂頂糕近一點的鋪子假裝去給家長買早點,再給自己帶一點頂頂糕。一個圓臺形的米團,看起來并不怎么好吃,但是你不知道,那里面的紅糖,可以讓你回味一天。爺爺聽說我喜歡吃也就給我做頂頂糕了。爺爺從柜子里拿出一些木頭做的模具,輕輕的把米鋪在上面,鋪到一半的時候放入一層紅糖。再放入蒸籠中,,過一會這些就好了,用一塊布隔著捧在手心里,一點一點的吃掉,黏黏的,卻又不粘牙,幾口下去,一個就沒了,讓你還想吃。

  宜昌,我的家鄉,浩浩蕩蕩的長江,熱情樸實的人們,和這些由他們做出的美食,這就是我的家鄉——宜昌。

【舌尖上的家作文】相關文章:

舌尖上的家作文07-23

【必備】舌尖上的家作文08-28

【推薦】舌尖上的家作文09-07

舌尖上的家作文(熱)08-30

[優選]舌尖上的家作文11-14

(薦)舌尖上的家作文01-25

舌尖上的家作文(通用)05-06

舌尖上的家作文[精華]01-30

(合集)舌尖上的家作文01-30

舌尖上的家作文(薦)01-2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天堂女人午夜看片 |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欧美 | 污污精品91网站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精品 | 日本日本欧美另类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