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到初七的習俗

時間:2024-02-24 10:50:23 志彬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正月初一到初七的習俗

  導語: 春節期間,是舉國歡騰的日子,這個傳承了數千年的節日,從初一到正月初七每天的習俗各有不同,盡顯傳統文化魅力。以下是正月初一到初七的習俗。希望能幫到你!

正月初一到初七的習俗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本名“元旦”,因實行公歷的原因,改名為春節,依舊講究極多。新年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相互拜年,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初一這天,全家皆飲屠蘇酒,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可祛病驅邪,被歷代名醫推崇,飲酒還有個別開生面的規矩,從一家人最小的開始先喝,依次下來,家中最長者最后喝。宋朝文學家蘇轍的詩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當然,這天還有些如占歲、不可動掃帚的習俗。

  1.走親戚

  初一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2.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3.感謝性的拜訪

  凡是上年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4.串門式的拜訪

  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5.古代拜年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如今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后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6.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7.占卜運程

  舊時中國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后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8.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后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后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過年有禁忌說話要注意

  在春節中,也有很多禁忌。記者了解到,在平度,一入臘月門,就不能說不吉祥的話,而且在春節期間,說話辦事要謹慎仔細、輕柔和藹,不能大聲吆喝,不能打罵孩子,說話時也應盡量避開死、窮、病、輸等不吉利言語的諧音。對于饅頭出現風干裂紋的現象要說“笑了”,餃子煮碎了要說“掙了”。

  另外,還有初三前不掃地的的習俗。傳說,平度有一對兄弟,哥哥天性貪財,霸占了家中所有的財產,住的是寬敞的房子。弟弟天生善良,住在破茅草屋子里,生活非常窮苦。除夕之夜,財神爺化裝成一位老乞丐來到人間。財神爺先到哥哥的家,結果被趕出門外。后又來到弟弟家,善良的弟弟熱情地將他請進屋子,端了碗熱粥給他喝。財神爺非常高興,就對他說:“孩子,過年的時候,家里沒用的東西不要倒,地也不要掃,這些都會變成寶。”弟弟聽了財神爺的話,每到過年的時候,從不掃地,不丟沒用的東西。這些東西變成了地上的銀子。后來,人們在過年,尤其是在正月初三之前就再也不掃地了,這個習俗一直沿襲下來。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風俗有南北之分,南方稱為“迎婿日”,指出嫁的女兒攜同夫婿及兒女回娘家,并帶上一些小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講究一個“禮輕情意重”。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

  正月初三

  這一天的漢族傳統年俗有燒門神紙,谷日忌食米飯等。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親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

  正月初四

  相傳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接神拜祭一般在下午太陽開始下山至晚上舉行的民間俗語:“送神早接神遲”。同時這日可拜謝“灶君”,聽說民間風俗中“灶君”是獎罰分明的神之一,如舊年家中不如意可用“一碗清水三支香”拜祭“灶君”。

  正月初五

  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南方則湯圓)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還有一說是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正月初六

  人們在這一天才真正開始耕作或做生意。同時這一天也要家家戶戶大掃除,把所有囤積的垃圾全都清理出去,包括平日污穢的廁所也得清掃干凈。所以稱為“挹肥”。

  正月初七

  根據東方朔的《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后,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這些習俗雖然沒有完整傳承下來,但卻寄托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一到初七的習俗】相關文章: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習俗03-05

大年初七是什么日子及習俗是什么02-04

財神到03-04

從?到!作文09-04

七月初七趕廟會作文08-20

立秋的習俗05-01

到天明作文05-09

農歷正月初一節日04-25

正月十三的習俗05-0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人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五区 | 午夜福利中文字幕有码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公司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一区 | 天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