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原文翻譯賞析

時間:2023-12-17 14:08: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佳人原文翻譯賞析

佳人原文翻譯賞析1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注釋:

  (1)傾城、傾國:原指因女色而亡國,后多形容婦女容貌極美。陶淵明《閑情賦》:“表傾城之艷色,期有德于傳聞。”[2]

  (2)寧不知:怎么不知道。

  現代翻譯:

  1在中國的北方 有個姿色非常出眾的女人并且還沒有嫁人回眸一次全城的人都為她的美貌傾倒 再回眸全國的人都為她的絕色而驚嘆就算用城或國家交換 也不見得有這樣的絕色佳人了。

  2蒼莽的北國有一位冰肌雪膚的美人,她姿容出落之美,簡直是并世無雙;幽處嫻雅之性,更見超俗而出眾;其不屑與眾女為伍,無人知已而獨立欄桿。她只要對守衛城垣的士卒瞧上一眼,便可令士卒棄械、墻垣失守;倘若再對駕臨天下的人君“秋波那么一轉”,亡國滅宗的災禍,便就要降臨其身!但縱然是傾城、傾國,也別要失去獲得佳人的良機-——美好的佳人,畢竟是世所難逢、不可再得的呵!

  賞析:

  《李延年歌》有三點特色。

  其一,出語夸張,欲揚故抑。詩人將所詠美女贊為冠絕當代而獨此一人,其美貌的程度竟至看她一眼城邦就會傾覆,再看她一眼國家就會淪亡,“美女亡國”之說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說的是男子有才能立國,女子有才毀社稷,旨在諷刺周幽王寵幸貌美而好迸讒言的褒擬以至亡國之事。此后,“傾城”、“傾國”就成了絕色美女的代名詞。在《李延年歌》里,詩人極盡夸張之能事,危言聳聽,但絕不是以此來昭示君王,求鑒前史,而是反其意而用之,以其具有傾城傾國的巨大魅力來極言佳人之美,達到引動君王思美之心的目的。

  其二,情真意切,溢于詩間。《李延年歌》一詩,除了 “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外,其表達的情感是十分真摯的。李延年歌詠的佳人是自己的胞妹。無論是出于對胞妹的深愛之情而望她有個輝煌的前途,還是出于利己之心而進獻胞妹,其詩中表現出的贊美都是熱切的。短短幾句的小詩,“傾城”、“傾國”的字眼二度出現,推薦美人的主旨非常鮮明。先言有此絕美之人,再言美人的驚人魅力,然后向君王懇切呼告:您難道不知這具有傾城傾國之貌的佳人,一旦錯過就再難得到了!拳拳之心意,殷切的情感,在一詠三嘆之中掙到了充分的表達,產生了沁人心脾的感染力,撥動了漢武帝的心弦。

  其三,以簡勝繁,以虛生實。中國畫以墨為顏色,色彩可謂少矣。但那單一的墨色卻可在鑒賞者的腦海中幻化出繽紛的五彩。如同齊白石的畫,空白可謂多矣,但那空白處卻可使人想象出無限豐美的境界。《李延年歌》只是詠嘆了佳人的無雙而不作具體描繪,這就勢必使佳人的形象成為神秘誘人的空白,從而激發起賞詩者對她的'神往、想象和渴念之情。當時在漢武帝的腦海中一定幻化出了世間最為美妙的女子形象。而后世的讀詩者,更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理想、歷史知識及其特有的心理素質,想象出各自心中的絕色佳人來。在歌詠美女的中國古詩中,有不少細描實寫的佳句,像“手如柔荑,膚如凝脂”之類。同時也不乏以側描虛寫取勝的佳篇。如《詩經·周南·關雎》,對女子品貌的描寫只有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濃墨渲染的是男子對她的苦苦思戀、熱烈追求和結合后的歡樂喜悅,以此顯示出女子的美麗可愛。《李延年歌》顯然也是以這種以虛生實的藝術手法取勝的。

佳人原文翻譯賞析2

  原文:

  玉女搖仙佩·佳人

  飛瓊伴侶,偶別珠宮,未返神仙行綴。

  取次梳妝,尋常言語,有得幾多姝麗。

  擬把名花比。

  恐旁人笑我,談何容易。

  細思算、奇葩艷卉,惟是深紅淺白而已。

  爭如這多情,占得人間,千嬌百媚。

  須信畫堂繡閣,皓月清風,忍把光陰輕棄。

  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當年雙關。

  且恁相偎倚。

  未消得、憐我多才多藝。

  愿奶奶、蘭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心意。

  為盟誓。

  今生斷不孤鴛被。

  (雙關 一作:雙美)

  譯文:

  這美麗的人兒是徐飛瓊身邊的女伴,偶然離開了居住的天宮,流落人間,久久沒有返回神仙的行列。隨意的梳妝打扮,尋常的言語,卻因為天生難自棄的姝麗,身邊的女子都花容失色,無心爭艷。想要把伊人比作珍貴的花朵,又害怕旁人笑話我,如此美麗的女子想要用花來形容,談何容易?仔細想想,數不盡的奇花異草,都只是深紅淺白的單調顏色而已。千種嬌媚,萬種風情,怎么比得上這眼前的女子,集各種世間的美麗于一身,萬分寵愛,萬分艷羨。

  須知在華麗的堂舍,美人的繡閣之中,又有佳人在明月清風中相伴,怎忍把好時光輕易的`拋棄。從古到今,難得才子佳人在盛壯之年雙美遇合。就這樣親熱的依偎著,也未抵得愛我材藝之情更深。愿你心地純美,我也枕前言下,表達我深深的愛意。讓我倆盟誓,今生永不分開。

  注釋:

  1、飛瓊伴侶:與神仙為侶。飛瓊,即許飛瓊,傳說中的仙女,西王母侍女。《漢武內傳》:“王母命侍女許飛瓊鼓震靈之簧。”故宋詞中多以喻歌舞吹奏的女子。李演《南鄉子·夜宴燕子樓》:“天上許飛瓊,吹下蓉笙染玉塵。”

  2、珠宮:用珠寶裝飾的宮殿。指仙人之居所。

  3、行綴:指舞隊行列。綴,連結。宋洪邁《夷堅丙志·桃源圖》:“其押案節奏,舞蹈行綴,皆中音會。”

  4、取次梳妝:隨意打扮。取次,猶草草,任意隨便。這里的“取次”與下文之“尋常”對舉,都是不刻意的意思。

  5、幾多:多少。

  6、姝麗:美麗。

  7、葩:花。卉:草的總稱。

  8、爭如:怎如。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爭,猶怎也。”

  9、忍:不忍,怎忍。此句為問句。

  10、當年:正值盛年。

  11、恁:如此,這樣。

  12、未消得:消不得,禁受不起。消,猶禁也。憐:愛。

  13、奶奶:古代對女主人的稱呼。

  14、蘭心蕙性:喻女性幽靜高雅的品格。

  15、斷不:決不。孤:辜負。

  16、鴛被:即鴛鴦被,又稱合歡被,特指夫妻合用的被子。唐劉希夷《晚春》:“寒盡鴛鴦被,春生玳瑁床。”

  賞析:

  此詞題作“佳人”,敘寫的對象是一美貌女子。

  《玉女搖仙佩·佳人》這首詞開篇即凌空飛來一句“飛瓊伴侶,偶別珠官,未返神仙行綴”,凝神細思,原來是以“飛瓊伴侶”喻指這位女子。仙女許飛瓊曾為西王母“鼓震靈之簧”(《漢武內傳》),作為她的女伴,這個女子自然也非同凡響了。更何況她是“偶別”仙宮,來到人間,再沒有回到仙界去。如果說第一韻寫了這位女子的超凡,下面的一韻則寫了她的脫俗:隨隨便便地裝束,尋尋常常地言語,便清麗過人,美艷超群。其超脫凡俗處,真不可以常人之心思之也。

  人們常喜歡用名花喻美女,“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凍梅花”(溫庭筠《浣溪沙》其三),“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韋莊《女冠子》其二),“腰如紉柳臉如蓮“(顧夐《荷葉杯》其七)……但柳永這首詞“擬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談何容易”幾句,真是大畏唐突,尤見溫存,又可悟翻舊為新之法。在詞人的眼中,“奇葩艷卉”也不過是或紅得濃重、或白得淺淡而已,哪里趕得上她如此多情,占盡了人間所有的美艷娶質。詞句明白如話卻憑空出奇,突破了自古以名花喻美人的俗意。

  從敘寫的情事看,這首詞的女主人公很可能是一位風塵女子,但詞人將她寫得那樣脫俗,那樣多情,“占得人間,千嬌百媚”,正體現了柳永創作思想中閃光的一面,那就是把妓女當作人,把妓女當作傾訴衷情的對象。這種思想,在詞的下闋得到了更為集中的體現。

  從內容方面說,下闋主要寫“我”與“佳人”的恩愛深情。就寫法而言,下闋多有小的開合,又時而宕開一層,寫情一步深似一步。

  過片由“須信”領起,寫良宵美景,不忍“把光陰輕棄”,一韻中三句間形成小的開合。接下來又宕開一層,寫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有盛年相依相伴,故以“且恁相偎依”一句收住了這一層意思。既而筆致又深一層,點出了佳人所看重的不是金錢,不是地位,而是“我”的“多才多藝”。最后又有枕下盟誓:“今生斷不孤鴛被!”一個“斷不”,語氣決絕,以之收煞全詞,產生了一種蕩氣回腸的效果。

  柳永在這首詞中提出了一種進步的愛情觀,即“才子佳人”式的愛情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有進步色彩的社會意識,這種愛情模式沖破了封建的門第觀念,沖破了傳統的“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婚姻制度,對后世闡生了很大的影響。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官調》和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所表現出的“從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主題思想,就是對這種愛情觀的進一步闡發。而柳永的首倡之功,則是不可磨滅的。至于詞中“愿奶奶……”這樣的俚俗之語,歷代評者多毀疵之,但就全詞來看,此乃小瑕,不足以掩大瑜也。

  清人沈謙認為將美女比作鮮花,已是陳腐老套,俗而又俗了。比喻的生命在新在活,在于出人尋常意想之外。“翻舊為新”,其實突出的還是一個“活”字。太白“云”、“花”并舉,且反過來說,活了。屯田則推倒了說:若是以花來比此女,會惹人嗤笑,其實花也無法與她相比,她占盡人間之美,在她面前,“深紅淺白”的花免不了也相形見絀了。詞的上片只是寫美人之風情萬種,“千嬌百媚”。她從仙女的舞隊中走了出來,仿佛是來領略人世間的好天良夜,“皓月清風”。下闋則突出“我”的多才多藝,佳人合該配才子,寫得深情款款,溫存不盡。詞以鴛夢好合作結,但夢只是夢,故于柔情似水,佳期如夢中,亦含無盡的悵惘。后世詞論家針對“愿奶奶、蘭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心意”數句,以為其“輕薄”,甚至是“穢褻”。其實這里雖寫得略嫌刻露,然下闋以“須信”領起,完全是想象之詞,況且柳詞往往是由歌女們被之以管弦,故不刻意避俗。倘金圣嘆評此詞,想來非但不會指責,甚或以為是自然而然,文勢之趨也。更甚或以為病詬者冬烘,頭巾氣太重亦未可知。全篇體現出柳詞善于鋪敘,流利婉轉的詞風,紆徐取勢,迷離縹緲,令人含味不盡。最是“取次梳妝,尋常言語,有得幾多姝麗”數句,寫出了人物的個性特征,舉重若輕,筆墨簡約,詞家匠意文心,正須從此等細微處觀之。

佳人原文翻譯賞析3

  原文: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釋譯文:

  譯文

  有位舉世無雙的美人,隱居在空曠的山谷中。她說自己是高門府第的女子,飄零淪落到與草木相依。過去關中一帶遭遇戰亂,家里的兄弟全被亂軍殺戮。官居高位又有什么用?自己兄弟的尸骨都無法收埋。世俗人情都厭惡衰敗的人家,萬事就像隨風而轉的燭火。丈夫是個輕薄子弟,拋棄了我又娶了個美麗如玉的新人。合歡花尚且知道朝開夜合,鴛鴦鳥成雙成對從不獨宿。丈夫只看見新人歡笑,哪里聽得到舊人哭泣?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渾濁了。讓侍女典賣珠寶維持生計,牽把青蘿修補茅屋。摘下來的花不愿插在頭上,喜歡采折滿把的柏枝。天氣寒冷,衣衫顯得分外單薄,黃昏時分,獨自倚在修長的竹子上。

  韻譯

  有一個美艷絕代的佳人,隱居在僻靜的深山野谷。她說:“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與草木依附。想當年長安喪亂的時候,兄弟遭到了殘酷的殺戮。官高顯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養我這至親骨肉。世情本來就是厭惡衰落,萬事象隨風抖動的蠟燭。沒想到夫婿是個輕薄兒,又娶了美顏如玉的新婦。合歡花朝舒昏合有時節,鴛鴦鳥雌雄交頸不獨宿。朝朝暮暮只與新人調笑,那管我這個舊人悲哭?!”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渾濁濁。變賣首飾的侍女剛回來,牽拉蘿藤修補著破茅屋。摘來野花不愛插頭打扮,采來的柏子滿滿一大掬。天氣寒冷美人衣衫單薄,夕陽下她倚著長長青竹。

  注釋

  (1)絕代:冠絕當代,舉世無雙。佳人:貌美的女子。

  (2)幽居:靜處閨室,恬淡自守。

  (3)零落:飄零淪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4)喪亂:死亡和禍亂,指遭逢安史之亂。

  (5)官高:指娘家官階高。

  (6)骨肉:指遭難的兄弟。

  (7)轉燭:燭火隨風轉動,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8)夫婿:丈夫。

  (9)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10)合昏:夜合花,葉子朝開夜合。

  (11)鴛鴦:水鳥,雌雄成對,日夜形影不離。

  (12)舊人:佳人自稱。

  (13)賣珠:因生活窮困而賣珠寶。

  (14)牽蘿:拾取樹藤類枝條。也是寫佳人的清貧。

  (15)采柏:采摘柏樹葉。動:往往。

  (16)修竹:高高的竹子。比喻佳人高尚的節操。

  賞析:

  這首詩作于759年(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亂發生后的第五年。在此之前,杜甫被迫辭掉華州司功參軍職務,為生計所迫,攜帶妻子,翻山來到邊遠的秦州。杜甫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丹心耿耿,最后卻落得棄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關山難越、饑寒交迫的情況下,仍始終不忘國家民族的命運。這樣的不平際遇,這樣的'高風亮節,和詩中女主人公是很相像的。因此,這首詩既反映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又體現了詩人的主觀寄托。詩中人物悲慘的命運與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既讓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詩人用“賦”的手法描寫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時用“比興”的手法贊美了她高潔的品格。全詩含蓄蘊藉,耐人尋味,感人肺腑,能強烈地引起讀者的共鳴,是杜甫詩中的佳作。

  全詩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寫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傾訴被丈夫拋棄的大不幸。第三段,贊美佳人雖遭不幸,尚能潔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開頭兩句點題,上句寫其貌之美,下句寫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環境,襯出佳人的孤寂,點出佳人命運之悲,處境之苦,隱含著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以上四句是是第三人稱的描狀,筆調含蓄蘊藉。

  “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從此處以下轉為第一人稱的傾訴,語氣率直酣暢。當年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兄弟們慘遭殺戮。官位高也沒有什么用,他們死后連尸骨都得不到收殮。“關中”,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這里指長安。756年(天寶十五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官高”呼應上文的“良家子”,強調絕代佳人出自貴人之家。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這四句托物興感,刻畫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宋代的劉辰翁評論說:“閑言余語,無不可感。”“轉燭”,以風中的燭光,飄搖不定,比喻世事轉變、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詩人以形象的比喻,寫負心人的無義絕情,被拋棄的人傷心痛苦。在佳人傾訴個人不幸、慨嘆世情冷漠的言辭中,充溢著悲憤不平的情緒。一“新”一“舊”、一“笑”一“哭”,強烈對照,被遺棄女子聲淚俱下的痛苦之狀,如在目前。夜合花朝開夜合,所以說“知時”。鴛鴦則多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這幾句似悲似訴,佳人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潔端麗之意。同時,可見佳人居家環境的簡陋清幽,生活的清貧困窘。浦起龍評論說:“這二句,可謂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無此語也。”它出自《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載清載濁。”但在這首詩中,有多種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舊人為清濁,或以前華后憔為清濁,或以在家棄外為清濁,或以守貞為清、改節為濁。還有人認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婦人為夫所愛,世人便認為她是清的;為夫所棄,世人便認為她是濁的。另一種解釋是佳人怨其夫之辭。人處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沒有什么能影響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隨物流蕩,于是就成了山下的濁泉。而她則寧肯受饑寒,也不愿再嫁,成為那濁泉。這就像晉代孫綽《三日蘭亭詩序》所說的那樣:“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情因所習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末尾幾句以寫景作結,刻畫出佳人的孤高和絕世而立,畫外有意,象外有情。在體態美中,透露著意態美。這種美,不只是一種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種理想美。詩句暗示讀者,這位時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經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勁節的綠竹,有著高潔的情操。詩的最后兩句,為后人激賞,妙在對美人容貌不著一字形容,僅憑“翠袖”、“修竹”這一對色澤清新而寓有興寄的意象,與天寒日暮的山中環境相融合,便傳神地刻畫出佳人不勝清寒、孤寂無依的幽姿高致。

  這首五言古體詩,從開篇一路下來,都是“說”,到了結尾兩句,才以一幅畫面忽然結束。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這里。他沒有拿一個結局去遷就讀者的胃口,而是用一個懸念故意吊著讀者的胃口。讀過這首詩的人,一閉上眼睛,就會在腦海里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一位絕世美貌卻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風中,在黃昏里,衣裳單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著一叢竹,眼里流露著哀愁。

  在古代,以棄婦為題材的詩文不乏佳作。如《詩經·衛風》中的《氓》,漢樂府里的《上山采蘼蕪》等,而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寫被廢棄的陳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娛”兩句,正是杜甫《佳人》詩題的來源。杜甫很少寫專詠美人的詩歌,《佳人》卻以其格調之高而成為詠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見其品質之清,侍婢賣珠見其生計之貧,牽蘿補屋見其隱居之志,摘花不戴見其樸素無華,采柏盈掬見其情操貞潔,日暮倚竹見其清高寂寞。詩人以純客觀敘述方法,兼采夾敘夾議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個在戰亂時期被遺棄的上層社會婦女所遭遇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佳人原文翻譯賞析4

  醉中天·佳人臉上黑痣

  疑是楊妃在,怎脫馬嵬災?曾與明皇捧硯來,美臉風流殺。叵奈揮毫李白,覷著嬌態,灑松煙點破桃腮。

  翻譯

  莫不是楊貴妃還在世,她是怎樣逃脫了馬嵬坡的災難呢?曾經為唐明皇捧著硯臺走過來,美麗的面龐風流無比。可恨揮毫的李白,眼看著嬌態走了神,竟筆頭一歪,把墨點在了桃花般艷麗的臉頰上。

  注釋

  仙呂:宮調名。仙呂宮是元曲常用的十二宮調之一。

  醉中天:曲牌名。

  楊妃:即楊貴妃,唐玄宗的寵妃,是古代著名的美人之一。

  馬嵬災:指唐朝的馬嵬驛兵變。

  捧硯:相傳李白為唐玄宗揮毫寫新詞,楊貴妃為之捧硯,高力士為之脫靴。

  殺:用在謂語后面,表示程度深。

  叵奈:即叵料,不料,沒來由。猶言可恨。

  覷:本意指伺視或窺視,這里是看的意思。

  灑松煙:乃作者構想之辭。松煙,用松木燒成的煙灰,古人多用以制墨。

  創作背景

  此曲創作時間難以確證。白樸歷經宋、金、元政權峙立和嬗變的年代,自七歲以來“生長兵間,流落鼠逸”,游走南北,行蹤不定。這首散曲即是作者游戲筆墨的體現。

  賞析

  這支小令的題目在詩詞里很少見,此曲也不是名篇,但短短三十九字,有故事,有情節,有懸念,堪稱妙絕。寥寥幾筆,懸念迭起,筆落才發現原來之前全部皆是由美人臉上的一顆痣的聯想。

  此曲體物細微、尖新奇警。作者在表現“黑痣”時,不是直接介紹它是如何如何樣的特征,而是寓形象于比喻。使用比喻也非開門見山,而是借用故事,迂回深入。首先用兩句驚異語開頭,突出這位佳人之美:“疑是楊妃在,怎脫馬嵬災?”楊貴妃在馬嵬坡遭到不幸,是人所共知的歷史,作者設想她脫險了,至今猶“在”,這種想象是非常大膽新奇的。楊貴妃天生麗質,容貌傾國傾城,這又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作者將曲中的女子比作楊妃,題中的“佳人”二字就得到了證實。這一比喻顯示了她的美貌,又是為她臉上黑痣的`美中不足尋找開脫,可見作者對此題的詠寫,是以愛憐為前提的。

  大詩人李白在唐玄宗天寶初曾入長安宮廷三年,相傳受到隆重的寵遇,寫文章時,曾由楊貴妃捧硯,內臣高力士脫靴(后者見于史書,前者則出于傳說)。據此,“曾與明皇捧硯來”該作“曾與太白捧硯來”才是,但因李白是奉唐明皇之命寫詩的,所以換個說法,其實際意思是曾代唐明皇捧硯,供李白揮毫。這樣就使得皇帝和貴妃世俗化、平民化了,并使得楊貴妃向黑痣靠近了一步。“美臉風流殺。”這么一個絕代佳人捧著硯臺在旁邊伺候著,李白禁不住走了神,飽蘸濃墨,筆頭一歪,向她的臉上揮去,“覷著嬌態,灑松煙點破桃腮”,這才留下了一顆黑痣。容華絕代的美人的粉面上長著一顆才華橫溢的詩人點染而成的黑痣,相互映襯,益增嬌態。作者并不把李白寫作好色之徒,卻借著他的舉動,為佳人的黑痣“增重身價”,同時也婉曲地表現出臉部黑痣的特征。“叵奈”二字,兼有惋惜與無奈的意味,這再次說明詩人選上這個題目是為了顯露新巧的構思,而沒有輕薄嘲弄的用意。

  白樸此曲,以一個“疑”字引出,懸念,情節,心理,寥寥幾筆,全浮于紙上。其藝術手法主要是采用想象和夸張手法,以一個故事的形式來表現事物,生動活潑,逸趣橫生,反映了作者富艷的才情。

佳人原文翻譯賞析5

  雜詩·南國有佳人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古詩簡介

  《雜詩·南國有佳人》是三國時期曹植所作,其內容主要寫的是南國有位佳人不重世俗,作者借她寫自己壯志未酬。

  翻譯/譯文

  南方有一個美人,容貌猶如盛開的桃李。

  她清晨漫游于江河北岸,晚上在瀟湘水洲棲息。

  時俗總喜歡妒忌紅顏。在茫茫人世向誰開懷官齒?

  時光匆促轉眼又近歲末,榮華美色終將無奈地消失。

  注釋

  ①南國:南方。屈原《橘頌》:“后皇嘉樹,生南國兮。”

  ②江:長江。下文“湘濁”,湘水中的小洲。

  ③薄:鄙薄。朱顏:紅顏,美色。下文“發皓齒”,言笑或歌唱。句意謂佳人不敢展示才華。

  ④俯仰:一俯一仰之間,形容時間短暫。

  賞析/鑒賞

  此詩以“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開篇,作者就給我們描繪出一幅佳人圖。這“佳人”生于“南國”,艷若桃花,光彩照人,傾國煩城。這兩句描寫給讀者展現了一個靜止的純美的形象。

  接下來,“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沘”,寫“佳人”的活動范圍,以展示她的動態。從靜態的南國佳人,到動態的“朝游”“夕宿”,很容易使我們想起屈原筆下“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品格高潔的橘,同時又自然而然地讓人聯想到“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的湘夫人。由屈原作品中的意象來反觀本詩,“南國有佳人,這“南國”,恐怕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方位標志,而主要在于它用隱喻手段向人們展示著“佳人”的高潔品質。當詩人在“佳人”之前冠以“南國”,從而使其具有了這樣的暗示意義之后,那么“佳人”朝游江比、夕宿湘址就不會再象某些論者所說的,是比喻曹彪(或作者自己)的屢次遷徙,而具有了更為深厚的寓意,即表明“佳人”這種“朝游”“夕宿”恰恰象屈原筆下的湘夫人一樣,這一切都是為了迫尋自己所鐘愛的戀人,這戀人也可以說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所在。高潔的品質,如花似月的'容貌,為尋求理想而無休止奔波的志向并不能感動和改變世俗的偏見。

  后來“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尤其是被“佳人”視為第一生命的“朱顏”在遭到“時俗”的鄙薄之后,“佳人”的所有理想,追求和抱負傾刻之間都顯得異常蒼白、異常脆弱,“誰為發皓齒”透示出一種異常沉重的悲哀,一種無以名狀的巨大孤獨。一方面是有美好的容貌、高潔的品質,一方面又時時希望把這一切獻給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寄托,當這種愿望經過現實的驗證表明其完全沒有可能性之后,“佳人”的時間緊迫感就顯得越來越嚴峻。

  結尾的“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道出人生若白駒過隙,有限的青春年華敵不得住那悠悠不盡的時間。這使“佳人”陷入更大的悲哀、更深的憂思之中,司時也使詩人處于左右維谷,進退失據的二難之中。

  總的來說這首詩有三層意思——自矜、自惜、自慨,正是詩人自我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詩人懷抱奇才,仆仆移藩,終因無人調護君側,不受重用,直至老去,和佳人的遭遇相同。所以,詩人未登場,其憤激不平之情卻見于言語之外。這就是“借佳人為喻以自傷”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视频 | 亚洲欧美天堂综合一区 | 在线人成日本视频 | 亚洲国产欧美中文丝袜日韩 | 亚洲理论在线视频 | 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牛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