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提升地方稅收對財政收入貢獻度的思考
近年來,全市地稅部門堅持“為國聚財、為民收稅”的工作宗旨,發揮職能作用,強化征管措施,優化稅務環境,積極組織收入,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為進一步提升地方稅收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度,必須摸清現狀,找準薄弱環節,增添工作措施,實現稅收平穩快速增長。
一、近五年地方稅收對財政收入的貢獻情況
(一)地方稅收占公共財政和稅收收入比重逐年增長。20xx年至20xx年,全市地稅部門共組織公共財政收入54.7億元,占全市公共財政收入總量的49.1%。地稅收入占公共財政收入比重由20xx年的41.1%提升至20xx年的53.9%,對財政貢獻率達62.7%;地稅收入占稅收收入比重由20xx年的74.3%提升至20xx年的85.1%,對稅收貢獻率達90.8%。
(二)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土地稅種增收貢獻突出。20xx年至20xx年,營業稅對全市公共財政收入增收貢獻率為17.0%,增收貢獻居預算收入首位;企業所得稅增收貢獻率為13.0%,增收貢獻居預算收入第3位;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契稅增收貢獻率分別為10.5%、8.2%、6.7%,增長貢獻分別居預算收入的第4、5、6位。
(三)房地產、建筑安裝業為財政收入提供近半增量。20xx年至20xx年,全市房地產業、建筑安裝業、工業、服務業對公共財政收入增收貢獻率分別為37.5%、10.9%、7.6%、6.6%,其中房地產業和建筑安裝業的貢獻率達48.4%,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撐。
二、制約地方稅收對財政收入貢獻度的因素
(一)經濟總量較小和產業結構不優,制約經濟創稅能力。從經濟總量看:20xx年,全市生產總值居全省第14位,但人均生產總值居全省第19位,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分別低22298元、13572元。從產業結構看:20xx年,全市第一產業比重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高8.5個、4.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低15.4個、4.2個百分點,一產高、三產低的經濟結構拉低了經濟整體創稅能力。
(二)傳統工業稅源發展空間受限,新興產業稅源支撐不強。近年來,通過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全市工業經濟發展迅猛,但工業稅收以資源開采加工為主的局面尚未改變。受國際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市場對煤炭、電力、建材的需求降低,全市煤炭、電力、建材行業稅源發展空間受限。全市化工、有色金屬、新能源加工等新興產業起步較晚,對地稅的貢獻仍然較低,20xx年全市工業園區地稅收入僅占地稅總量的3.8%。
(三)財稅收入增長倚重房地產業,影響財政收入穩定增長。20xx年,全市建筑安裝和房地產稅收占公共財政收入36.9%,占地稅收入的60.9%,財稅收入對房地產業依賴度過大。基于經濟結構調整和改善民生等因素,20xx年以來,中省相繼實施了一系列房地產緊縮政策,作為地稅支撐的房地產后續稅源增長乏力。同時,由于近年來房地產稅收的高增長,是建立在房價地價快速上漲和耕地占用稅欠稅集中清理的基礎上,由此帶來的稅收規模擴展和財政收入較快增收是不可持續的。
(四)政策調整抑制稅收規模擴張,影響財政收入總量增長。分稅制實施以來的稅制改革或稅收政策調整,大多體現為地方稅種停征或調減,使國稅與地稅、中央級稅收與地方級稅收呈現一增一減的反差。同時,自20xx年起,繳納增值稅的新辦企業其企業所得稅由國稅征管,導致地稅企業所得稅稅基縮減。下一步,隨著“營改增”政策的實施,將極大削減地稅收入規模,制約地方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提升,影響財政收入增長。
三、提升地方稅收對財政收入貢獻度的思考與建議
(一)著力經濟發展,努力提升經濟發展對稅收的貢獻度。
1、壯大經濟稅源總量。緊緊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發展導向,著力引進投資額大、帶動性強的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地方經濟總量。加強對企業兼并重組有關稅收政策研究和指導,大力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積極培育大企業大集團。最大限度釋放消費需求,構建以綜合服務功能區為龍頭,以區域商貿中心、社區便民服務點、專業連鎖、特色街區、鄉鎮市場為主體的多層級商貿體系,努力擴大消費需求。
2、優化經濟稅源結構。調優第一產業。堅持走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道路,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的開發和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增強農產品加工流通創稅能力。調強第二產業。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傳統產業升級,實施特色工業園區帶動戰略,著力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新的支撐稅源。調高第三產業。將生產性服務業作為第三產業發展重點,加速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的滲透融合發展;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拉長旅游服務和商貿服務產業鏈,扶持發展教育產業,打造產業亮點。
3、提升經濟稅源效益。提升行業經濟效益。進一步加強對建筑、房地產行業的引導和監管,促進房地產市場和建筑行業健康發展;努力拓展金融、信息、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空間,推動金融和現代服務業持續發展。提升規模經濟效益。加強對大中型企業的引導和扶持,著力發展規上工業和限上企業,提高大中型企業的行業競爭能力和市場份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促進企業增強發展活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提升企業創稅能力。
(二)發揮稅收職能,優化投資興業環境促進稅源培育涵養。
1、全面落實稅收政策。全面落實西部大開發、高新技術產業、節能環保項目等稅收優惠政策,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經濟轉型升級。著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鼓勵企業技術開發和自主創新。落實營業稅起征點上調等稅收政策,引導和幫助個體工商戶穩健經營,促進個體經濟健康發展。
2、促進社會和諧融洽。全面落實下崗失業人員、失地農民再就業、殘疾人就業等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其自謀職業自主創業,促進企業吸納失業人員和殘疾人員。發揮稅收調節收入分配職能,加強高收入者的稅收管理,強化對壟斷行業和高收入者收入監控力度,防止收入差距過分拉大。充分發揮稅收對房地產市場調控作用,嚴格執行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住房租賃稅收政策,引導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3、提供優質納稅服務。按照“一個稅廳辦事、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務、一次性辦結”要求,著力簡化審批程序,提升服務水平和效率。完善辦稅廳自助服務功能、推廣稅庫銀聯網、推行網上申報認證,實現多元化辦稅,努力拓展服務方式。暢通征納雙方交流渠道,搭建征納交流溝通橋梁,積極推行和完善提醒服務、預約服務等人性化服務。建立投訴舉報快速響應機制,及時響應納稅人提出的合理需求;開展納稅服務績效評價,及時處理并回復納稅人的意見和建議,切實維護納稅人合法權益。
(三)強化稅收征管,確保經濟發展成果通過稅收有效體現。
1、增強稅源監控能力。強化戶籍管理,準確采集轄區內稅源基礎信息,按照“一戶式”管理要求逐戶建立電子稅源檔案,實時掌握納稅人生產經營動態,對納稅企業或個人從開業到注銷、建設項目從立項到竣工的涉稅事項進行全過程掌控,有效掌握稅源底數。建立稅源監控互動機制,加強財稅、監察部門協作配合,構建“稅收分析、納稅評估、稅源監控、稅務稽查”四位一體的稅源監控分析機制,確保稅收實現應收盡收。
2、提升稅收征管效能。按照重點稅源精細化管理、一般稅源規范化管理的模式,推進稅源專業化管理試點,推行稅源屬地管理原則下的分類管理。加強涉稅信息數據的采集、分析和應用,探索建立重點稅源稅收預警系統,加強重點稅源風險識別,建立快速有效的重點稅源風險應對機制。依托金稅三期建設工程,加快建立部門信息共享機制,搭建起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交換和決策支持的信息系統。
3、提高稅法遵從度。開展稅收信用等級評價,針對不同等級確定不同的征管方式;將稅收信用等級與社會綜合信用掛鉤,在貸款融資、商標評優、行政許可等進行全方位失信懲罰,引導納稅人提高稅法遵從度。嚴厲打擊涉稅違法行為,實施有針對性的稅收檢查,抓好重大稅收違法案件查處,增強執法剛性,震涉稅犯罪。強化社會綜合治稅,在政府的統一組織、協調、指導下,建立以“政府領導、稅務主管、部門配合、司法保障、社會參與”的綜合治稅體系。
(四)深化稅制改革,完善優化財政稅收體制解困地方財政。
1、健全地方稅收體系。改革完善房產稅,探索個人住宅房產稅改革,開征遺產稅、贈與稅等,提高財產稅類比重,拓展財產稅收規模。深入推進資源稅改革,將資源稅實施范圍從目前的石油、天然氣擴大至煤炭等礦產資源,引導礦業生產主體合理開發資源,增加資源稅收收入。選擇防治任務繁重的環保項目開征環境保護稅,抑制資源浪費,減少環境污染。推進稅費改革,逐步將社保繳費、價調基金等收費項目改征為地方稅種,培育地方主體稅種,增強地方自主發展能力。
2、優化收入分配關系。強化“營改增”過渡期稅收征管工作,綜合考慮行業發展狀況、財政承受能力、征管基礎條件等因素,穩妥確定“營改增”試點范圍和試點行業。合理確定中央與地方稅收分配關系,“營改增”試點期間,按照保持中央和試點地區稅收分配關系不變的原則,對原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的收入仍歸屬地方財政。營業稅全部改征增值稅后,重新調整稅收分成辦法,調高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比例,促進地方財政收入穩定。
【提升地方稅收對財政收入貢獻度的思考】相關文章:
稅收的作文09-19
我們與稅收作文10-19
關于稅收的作文11-29
我與稅收作文03-16
融資決策的稅收籌劃是怎樣的02-22
我與稅收作文(精選36篇)04-11
對優生培養的思考09-07
銷售提升方案12-17
企業在虧損彌補中進行稅收籌劃的方法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