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果失去農村作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如果失去農村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果失去農村作文1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這句話被人談論不斷,在俯仰之間,千秋邈遠,歲月蒼老,高藜遍地,劫灰滿目,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被突然斷切的,不是返鄉之路,而是對農村那股純、凈味兒的向往,想擁有就不能失去。
八百里秦川,千萬里江山,鄉情說不盡,故事道不完。放眼凝望,高聳峻美的華山,萬里奔騰的黃河大江,我仿佛看見陜西的黃土里,漢子們頭頂湛藍天,腳踩四方土,頭裹白布巾,又仿佛聽見他們幾聲陜北方言叫醒了天,慷慨激昂,氣勢磅薄,如怒吼般高亢的聲線將黃河又彎了幾道彎,讓人回味無窮。更遠處,西河楊柳舞弄身姿,波瀾壯闊的長江流水,我仿佛看見古鎮橋頭煙雨朦朧,江南溫婉的女子撐一把油紙傘,漫步青石板老街,駐足回眸,柔情似水。此情此態為鄉村一抹獨特的純美味。生活悠然閑適或豪氣放縱,充滿了勞動的智慧,擁有著樂觀積極的精神。若每天像這樣于日出之時勞作,于雞息之時入眠,擁有如此的生活節奏,該是多么的富有朝氣啊!可以將工作學習的壓力拋之腦后,不用管社會輿論的評評點點,只需一股純勁兒,晨鐘暮鼓,安之若素,保持本真就好。試想若是失去了這處凈土,讓人情純味兒淹沒于社會的嘈雜紛亂和城市的鋼筋水泥之中,將會是一場莫大的災難!人與人之間將越發冷淡,機械化方式會代替微笑交流,想想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紅日初升,五千年中華,其道大光,攜不朽的錦秀風光,踏堅實的農業根基,于歷史深處緩步而來。回展青史,毛主席曾說:“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所作為的。”寥寥數語,如河出伏流般,一瀉汪洋,點亮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方燈,在尋根之道上縱橫馳騁。感嘆今夕,文明的產物,鱗爪飛揚,以乳虎嘯谷之勢正吞噬著原始的自然,隨之而來的是城市正在膨脹,而農村正在被擠壓,白獸震惶,亦無可奈何,但若于兵銷魂盡之時方才醒悟,那就是永遠失去了。雖眾人皆知農村人民視城市為一芯燭火,趨之而上,殊不知農村才是城市人民的物質之根,建設之根、心靈之根。根愈深,枝葉愈繁茂。一個擁抱未來的民族,不僅要有抑望星空的精神高度,也要有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如此才能以獨特的'魅力燦爛于世界之林。
溯于清風川流里,遠望南山之陲,他是菊花叢中的隱者,看透俗世塵網,嘆一句“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便拂袖而去,歸隱田園,從此飲酒作詩,南山耕耘,倚窗寄傲,從寧靜之本性,自來清風之志,造就了不朽的田園詩歌。溯回今朝,感受著“山藥蛋派”文人趙樹理對善良和美的本真追求,他根植于晉東南這片家鄉的土壤,熱愛人民,掬云卷云舒之境于心,拂民俗稚濁之風,不刻意雕琢,于心于身揉入農村的靈魂中,本色依然,為文學史印下了獨特且深刻的農村畫卷。歲月悠悠,藝術文學于風月山水間孕育而出,早與農村不可分割,經受時間的考驗出色地存活下來,又怎能消殆。
來去迢迢,歸途可依,眼中含淚,踏歸村之路,是本,即是根,萬里未歸人笑問:“如何可失?”答:“萬不可失!”
如果失去農村作文2
如果可以把高樓大廈一瞬間變成綠海般的茂林,可以把繁街鬧市秒換成炊煙裊裊的平房小黛,可以把車水馬龍的噪音調成山間杜鵑的歌唱,如果科技的發展已到了如此出神入化的地步,那我們就可以設想——如果沒有農村。可惜只是科幻片里的空想,沒有這樣的如果,我們只能如果——如果失去農村,我們將會怎樣?
可能鮮有人在假設的時候會想象這樣的如果,但當你想象的時候你會發現不是沒有想,而是不敢想,因為如果失去農村,我們失去的將會太多。
失去農村意味著溫飽的危機。這是從最基本的談起,從最現實的談起。即使在最發達的國家,也沒有發現用機器、用其他材料憑空變出糧食的例子,更沒有聽說不用吃飯就可以活著直立行走的人。糧食的生產要靠大面積的土地來維持,而農村這個“土壤”的棲息地,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即使在高速發展的今天也不能擺脫農業。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十四億的人口不是靠空氣來養活,沒有糧食就沒有溫飽,沒有溫飽一切的建設和價值觀的理論都將是空談。所以農村,這個糧食的生產地怎么可以想象失去?我們的建設不是發展成純城市、純機械的時代,不是把所有的土地都鋪成柏油路面,而是將城市建設得更發達,農村建設得更美,糧食的生產更穩定。不然,一切都將成為危機。
失去農村意味著傳統的消逝。很多傳統文化都是從農村發源并且依農村而傳承和發展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城市那么多人要回鄉過年,開著寶馬奧迪也要趕回鄉里過一個熱氣騰騰的`年。農村使年更有年味,使家更有家的氣息。這不僅僅只是為了應付一個節日,更多的是因為農村的老家象征著一種傳統,一種文化的氛圍。因有農村,而使這樣的傳統更有味道。如果失去農村,我們還會不會有傳統?或者說我們還能不能有這樣的傳統?恐怕不能吧。傳統文化的發祥傳承之地都沒有了,哪來的乳汁滋養它生存與成長?有人說,無論在哪里,原則的基礎就是傳統。我想說,傳統的母地是農村,如果沒有農村,文化不會盛存,傳統終將消逝。
失去農村意味著“家園”的崩塌。什么是國家?一部分是說是農村人的住所,而更多的時候想強調的是精神的家園。什么是精神的家園?我所以認為的是,當你疲憊了快節奏生活的時候,當你厭倦了整日的冗雜與喧囂的時候,你心之向往的地方,你腳步之想前行的地方,便是精神的家園,是靈魂的棲息所。而農村,對于我們來說,就是這樣的地方。如果沒有農村,當我們因疲倦而想找尋一片山水田園之地休息的時候,卻無地可尋,無處可棲,該是多么大的悲哀?我想,如果沒有農村,我們大多數人的思想和靈魂都會游離和空洞吧。沒有農村就不會有陶淵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愜意,不會有陸游“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領悟,不會有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秋思吧!農村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寄托情感的地方,是激發靈感的佳處,對于我們何嘗不是?我們不愿在回首時,“故鄉村莊早已消逝無蹤”,不愿看到“家園”的崩塌。
我相信當我說完這些的時候,我們不會再設想如果了,因為我們不能也不會讓這樣的如果發生。農村不是落后,是有綠海般的茂林的地方,是有軟煙和平房的地方,是有悅耳的杜鶻鳥的歌聲的地方。
如果失去農村作文3
緩緩的小溪輕吻我的腳趾,疲憊頓去;甜甜的甘露浸潤我的咽喉,清涼漸至;拾一枚落葉,凝視葉片中積淀的紋脈;摘一朵小花,沉醉花瓣里散發的芬芳……這就是讓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兒時的農村景象。
十年前,隨父母進城,離開農村,遠別故土。六年中學,四年大學,一晃而過。今天懷著對農村故土的眷念和憧憬,我陪父母踏上了回鄉之途。
一路上舟車勞頓,我漸入夢鄉。人未歸,心已至:厚重的青磚灰瓦,帶著遠古的呼喚,直逼眼際,仿佛向我訴說曾經的繁華;高深的垣墻天井,積淀亙古的記憶,撲面而來,似乎向我細數昔日的輝煌。“嫻兒,快醒醒,馬上到老家了。”隨著母親的一聲催促,我從夢中醒來。倚窗凝視:行道樹逆行而逝;散落在平疇里的村落是那樣的晃眼;一條略帶委曲的水泥路向村落延伸——盡管路面不是那么寬敞;幾輛小車在馬路上疾馳——說不上車水馬龍,但畢竟還能看出城鎮的影子。
這是我兒時的農村嗎?這是我日思夜想的故土嗎?看到眼前的一切,我似乎感覺那個讓我魂牽夢繞的農村正在失去……可是,我們能失去農村嗎?如果失去農村,我們將會怎樣?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每每讀到這首詞,似乎讀到了我的童年,讀到我兒時的農村。每當春天來臨,輕盈的燕子就會飛進我家的屋梁,筑巢東風里,呢喃春雨后;田野間小花小草在微風細雨中歡快地生長,彎腰一嗅,滿滿的是春天的味道。夏季,樹木蔥蘢、繁花盛開,蝶兒蜂兒在花間留連戲舞,嚶嚶嗡嗡,傍晚時分,我就躺在門前大樹的竹床上,聽長輩講鬼的故事,一邊催促長輩快講快講,一邊又害怕地用簿簿的蚊帳蓋住雙眼,或者使勁地往爸媽的懷里鉆,偶爾也有點兒哭聲傳出,和著田野里的蛙聲……秋天,金色的稻子鋪滿大地,一陣風吹過,翻起陣陣金色波浪,有如高明的指揮家在指揮樂隊演奏最宏大的交響曲。收割后成捆的稻子在田邊空地堆成垛,我們白天就在灌水后露薦的稻樁間嬉戲,晚上就在垛子里躲貓貓。有一次我的一個玩伴竟在垛子里睡了一個晚上。冬天呢,最愛下雪,那大片大片的雪花像個調皮的小姑娘一個勁地往人的衣服里鉆,有時飛進人的嘴里,瞬間化成水,涼絲絲的;她又像一個技藝拙劣的畫工,極力賣弄自己的本領飄到樹梢、瓦縫、屋檐,凝結成不同的形貌,最高興的就是我們這些懵懂玩皮的孩子,堆雪人,打雪仗……
是農村留給我童年的美好記憶,是農村給了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可是,如果失去農村,這些美好的記憶可能只是水中月,這寶貴財富將成為鏡中花。
我不想失去農村,不想那些生在農村正在經歷美好童年和已經經歷過美好童年的人因為農村的失去而留下難以彌補的缺憾。
農村它不僅承載著我們的童年回憶,在某種程度上,它還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在我們困惑時,農村能為我們的靈魂提供一個寧靜的場所;在我們疲憊時,農村能為我們的形骸尋找一個放松自我的領地。
農村既是文化之根,也是思想之根,還是傳統之根。面對農村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要大聲疾呼:愿用我生命的三分之一的光陰,留住農村的醇樸風俗與厚重文化,讓童年中美好的農村成為永恒!
但愿“失去農村”的假設永遠不要成為現實!
如果失去農村作文4
螢火微茫,夜賞煙霞。看稻田在月色中由金黃褪為銀白,波浪連綿;聽布谷高吟著急促的語調,催人農耕。入秋,夜微涼。外婆仔細地為我換上秋衣。她拿出小凳,順著籬墻尋三五老友,在漫天星光下說說笑笑,鄉村的安適賦予了鄉下人精神上的寧靜與淡然。
這些兒時景象如今卻在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為了生計離開鄉村,如潮水一般涌入城市。農村何去何從也逐漸上升為一個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在當今這個忙碌繁雜的時代,農村的存在是對我們根與本的警醒,是對我們精神的溫養。
假如農村消失了,我們失去的或許不只是農村,也失去文學、詩歌生長的土壤。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古有陶潛醉心田園而創作的大量絕美田園詩,今有陳忠實等一大批作家創作的優秀小說《白鹿原》《北鳶》等。農村,這個厚實與質樸的代名詞,古往今來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雅客的目光。他的存在,使中華文化有了深厚的底氣,能經受歷史長河的一次次淘洗而久盛不衰。他的存在,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使我們銘記我們生于斯,長于斯,我們的血液和這鄉村的水渠一樣涓涓不息。倘若我們失去了農村,文化與思想便只會像無根浮萍一樣飄泊不定,在鋼筋水泥中掙扎的人們再難找到心靈的寄托。
失去農村,也失去人們魂思夢憶的故鄉。
再回到鄉下的故土,人們往往感到舒適與放松,因為熟悉,熟悉這平淡而質樸的一切。我知道那戶人家的籬墻的芳香,是跨越了多少溝壑與水塘來和我相遇;同樣,他們也認識我,知道歲月是如何把一個蹣跚學步的幼童雕刻成現在的模樣。然而,當城市化進程一點點將魔爪伸向鄉村,無數的籬墻被推倒,而在他們倒下的`地方又長出一座座高樓大廈,當我們再次面對這滿是傷口的鄉村故土時,如何能再感受到那貼進心靈的熟悉與舒服?當鄉村逐漸消失,而城市堂而皇之地侵占著他的領地,張牙舞爪,這顆飽含鄉愁的赤子之心,又將何處安放?
失去農村,也失去對煙火的記憶和對傳統的留戀。
你記憶中可曾有這樣一幅景象:炊煙裊裊,晚霞似血,日暮黃昏催促著你回家的腳步,望著那棵村口的大榕樹,近了,更近了……一家人的團聚便是農村帶給人們最溫情的記憶。你可曾記得“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早年光景?可曾見過“蜉蝣掘閱,麻衣如雪”的可愛模樣?可曾有過那“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新奇感受?可曾賞過那“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連綿桃園?《詩徑》中對本土與煙火的記載看似遙遠,實則就是鄉村生活的點滴,而當鄉村都已不復存在時,我們又何談對傳統的堅守?當人們奔波勞碌于高樓大廈時,我們又能從何處再嗅到這煙火的芬芳?
如果失去農村,我們得到的不是文明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而是人們在鋼筋水泥中的迷失,失去了自己的根與本,被城市所吞噬的鄉村看似煥然一新,繁華昌盛,可在那繁榮外表掩飾的,是一顆空虛且孤獨的心。
再讓我閉上眼來,細細聆聽,是遠方微風親吻稻田的聲音,伴著布谷鳥急促的鳴叫,布谷,布谷,不如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