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的典故

時間:2025-01-07 09:10:01 曉鳳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十面埋伏的典故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典故吧,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更為豐富的內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都有哪些經典的典故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十面埋伏的典故,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成語】:十面埋伏

  【拼音】:shí miàn mái fú

  【解釋】:設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指周圍布置了重重埋伏。

  【近義詞】四面楚歌

  【成語故事】:

  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趙王歇、燕王臧荼、齊王田廣。他被劉邦封為齊王后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南[1] ),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戰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這個典故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

  公元前202年10月,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的南邊,劉邦下令暫停追擊,派出使者與韓信、彭越等人聯絡,許諾日后與他們共分天下,并把臨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給他們。果然,使者紛紛回報,諸侯即將發兵。不久,各路諸侯出兵,攻擊項羽軍隊,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項羽軍隊不斷收縮,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諸侯軍隊蜂擁而至,把項羽軍隊重重包圍了起來。

  漢軍“十面埋伏”,形如天網,楚軍固守垓下,勢如鳥雀。此刻,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斗;劉邦軍的進攻捷報頻傳。 垓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拼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戰就這樣展開了。

  為了進一步動搖和瓦解楚軍,一天夜里,劉邦要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聽了,益發懷念自己的家鄉。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軍帳里喝酒。他—面喝酒、一邊激昂慷慨地唱起歌來,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據說他的愛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拔劍自刎而死。項羽見大勢已去,帶了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南逃。第二天天亮,劉邦發覺項羽突圍而去.便派灌嬰帶領五千騎兵追連趕。

  項羽渡過淮河,繼續跟隨他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到陰陵(在今安徽定遠縣四北),迷了路,陷進湖沼地帶,被漢軍追及。項羽領兵且戰且退,退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只剩下二十八名士兵。河邊正停靠著一條小船。烏江亭長請他上船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接著對亭長說:“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于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若非吾故人乎?”呂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此項王也。”項羽便說道:“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說完就自刎而死了。

  有的學者認為,“十面埋伏”發生在徐州的九里山。因為《水滸傳》中分明寫著:“九里山前擺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所以時至今日,徐州人仍然認為城北“九里山”為漢兵“十面埋伏”的戰場。在“九里山”的山上,曾經有“磨旗石”,傳說是劉邦的大將樊噲插旗、指揮軍隊的地方。在“九里山”的山下,有村名“八里屯”,傳說是漢王屯兵的地方。而徐州的城東,有一座子房山,相傳,是以劉邦的大臣張良的名字命名,張良在這兒深夜吹簫,瓦解了楚軍斗志。

  十面埋伏的典故 1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稱曲中經典。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此曲最早見于1818年出版的華秋萍《琵琶譜》,1895年出版的李芳園編訂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將它改名為《淮陰平楚》。

  樂曲是根據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從而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這一歷史事實加以集中概括譜寫而成。垓下決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畫面。

  《山海經·卷七·海外西經》中提到一個神話中的天神,“刑天與天帝爭,帝斷其首,乃以乳為目,操干戚以舞。”后人說,“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陶淵明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這樣的詩句。每當看到這些文字,總令人想起歷史上一位驚天動地的人物,這個人也一樣的“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氣蓋世”超凡氣概,雖然最后失敗,卻在歷史上留下耀眼的身影。這個人就是項羽。華夏如果有一個戰神似的人物,項羽無疑應屬第一人選。

  項羽具有不可一世的膽識和氣勢,古今少有。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暴秦的終結者。誠如太史公所言,“(項羽)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做為暴秦的終結者,項羽創造了很多奇跡。例如巨鹿之戰,面對秦軍,諸侯皆懼。唯項羽率領楚軍迎戰強大的秦軍。從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項羽任上將軍渡河北上起,至這年七月章邯投降為止,歷時九個月,先后全殲王離軍,收降章邯軍,使秦軍的全部主力喪失殆盡,為推翻秦皇朝創造了條件。又如彭城之戰,千里奇兵突進,以三萬擊敗數十萬劉邦聯軍。

  然而,打碎了舊王朝后,他卻不能建立一個新王朝。而劉邦,以一地位低微的亭長出身,與他的平民追隨者們一道,締造了一個新的大一統帝國,在當時也算得上是前無古人了。

  勇猛之余,項羽殘暴的一面也相當驚人。早年攻襄城之戰中,由于秦軍誓死不降,襄城被攻破后項羽將守城將士“皆坑之”。巨鹿之戰后,項羽下令將秦將章邯手下二十萬秦軍將士全部坑殺。漢高祖二年,項羽還支使手下殺了“義帝”。手下謀士韓生勸項羽不成,說了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立即被項羽烹殺。項羽還烹殺了劉邦的御史大夫周苛等人。

  然而,殘暴并非項羽的致命傷。項羽最大的失誤在于,沒有建立起一個強有力的政治聯盟。秦亡之后,天下紛爭。項羽曾經自封西楚霸王,并以裂土分封、功臣為王的方式分封天下,但這次分封后,諸侯們并沒有效忠自己。由于他的殘暴和賞罰不明,使得他在諸侯間缺乏公信力。分封之后回到徐州不到才幾個月時間,就已經反叛四起了。正如賈誼所說,仁誼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里的仁誼當然是一種政治手段。項羽顯然不是一個具有政治智慧的人物。

  劉邦最后與項羽決戰時,和韓信、彭越相約合力伐楚,當時韓信、彭越沒并有發兵。最終劉邦承諾把齊地封給韓信,梁地封給彭越,兩人才引兵而來,這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分封臣子,而是以對等的資格結下了分地之盟。所以,與其說楚被漢滅,項羽敗于劉邦之手,不如說項楚實際上為被諸侯的聯盟軍隊所滅,漢高祖不過是聯軍領袖罷了。兩軍陣前,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劉邦雖在氣概上雖已略輸一籌,但他不以為意,大笑著說:“吾寧斗智,不能斗力。”最后的勝利總是屬于那些更有政治智慧和權謀手段的人。

  公元前202前,楚漢相爭接近尾聲,雙方會戰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三十萬漢軍圍住了十萬楚軍。漢方為瓦解對方軍心,就叫兵士們唱起了楚歌,楚兵大多離家已久,早已厭倦了連年征戰。楚軍中有人開始唱和,軍心徹底動搖。一看大勢已去,項羽已無計可施,對虞姬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則和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完便拔劍自刎而死。項羽后來逃到烏江邊,面對滔滔的江水,仰天長嘆道:“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于是拔劍自殺。

  后人根據這一段垓下之戰作了兩個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前身是明代的琵琶曲《楚漢》。明朝王猷定為明代琵琶演奏家湯應曾寫的《湯琵琶傳》中生動的描述了這支曲子。此曲一開始便是兩軍決戰垓下,一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金聲、鼓聲、劍努聲、人馬辟易聲”此起彼伏,然后一陣沉寂。勝負已見分曉,一片哀怨的“楚歌聲”響起,英雄末路的項羽發出“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后有“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等等。

  《楚漢》后來演化為兩個不同的版本,即《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雖然反映相同的歷史題材,但兩支曲子立意完全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劉邦和漢軍,重點內容是“十面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等,樂曲高昂激越、氣勢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項羽和出軍,重點段落是“楚歌”、“別姬”,樂曲沉雄悲壯,又凄楚宛轉,重在描述項羽在四面楚歌聲中與虞姬訣別的場面。前者是贊歌,后者則是挽歌。

  杜牧《題烏江項羽廟》詩云:“勝敗兵家不可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豪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很為項羽惋惜,他認為勝敗“不可期”,是兵家常事,假設項羽渡江,也許會象當年興兵抗秦那樣卷土重來。而王安石則反其意而行,他在《疊題烏江亭》中說:“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誰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與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為史家正論。但杜詩表現了一種死中求活的心志,讀來更令人蕩氣回腸。

  以上無論是琴曲還是詩,都有兩種不同的立意。后世的觀點中有的揚劉抑項,為劉邦唱贊歌;也有的抑劉揚項,為項羽獻挽歌。這種對立,折射出兩種不同的英雄史觀。即對歷史終結者和歷史建構者所采取的不同態度。

  事實上,“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不過是文人的詠嘆罷了。當年是天下人共反強秦,楚霸王幾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國的軍隊,號令天下,莫敢不從。而如今,劉邦攜天下之眾,而自己眾叛親離。戰亂日久,天下人心思定,勢易時移,時局已非當年八百江東子弟起兵抗秦可比。項羽已經徹底喪失了爭天下的資本。朱光潛說:“悲劇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常常代表某種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堅決和毅力把它們堅持到底。”項羽至死不承認自己的過錯,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也許這才是項羽。

  在《十面埋伏》高昂的曲調中,傳來的不僅僅是勝利者的歡快的號角,還有失敗者非凡的氣概。

【十面埋伏的典故】相關文章:

十面埋伏說課文稿10-13

看殺衛玠的典故06-19

廢寢忘食的典故08-11

閉月羞花典故08-01

江郎才盡的典故03-04

圍魏救趙的典故03-09

閉月羞花的典故03-11

得隴望蜀典故03-07

南轅北轍典故03-07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区自拍偷拍视频 | 日本综合另类欧美日韩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v一区二区 | 亚洲男人女人热热 |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成色在线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