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釣魚的啟示》語文教后反思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釣魚的啟示》語文教后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釣魚的啟示》講的是在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夜晚,一對父子到湖邊去釣魚。父子倆分別放好魚餌,然后舉起魚竿,把釣線拋了出去。結果,一條漂亮的大鱸魚上鉤了,我和父親都很高興。好景不長,爸爸讓“我”把魚放回湖中。34年后,“我”成為了一位著名的建筑設計師,于是,“我”悟出了個道理: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文中的最重要的那句話:“但是,在人生的路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我想:這些誘惑人的“魚”,對于艱苦的民工來說是金錢;而對于貪圖小便宜的人來說,就是好處;還有,對于攀圖高峰的人來說,地位就是誘惑人的“魚”。但他們“嘗”到美味的“魚”時,丟掉的確是道德。
所以,我要擁有道德,才能在其他方面有所作為。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作為一個小學生,能在學校不打架,不罵人,和同學和睦相處,并且尊敬老師,你就做到了學習道德上的第一步。而第二步便是堅持,堅持,再堅持。學習上的道德你就做到了。所以說,道德很重要。讓我們不要忘記那句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想把釣到的大鱸魚返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那么教學中,我想最重要的是應該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以及如何優選組合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釋化疑點,以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文章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釣魚過程中的放魚。把釣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熟讀積累。
“啟示”,只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
我用了優選組合淺教的教學方法,深奧的課文,起點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還是“啟示”,起點是不一樣的。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所以在教學中應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掉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對深奧的課文,更要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體驗。
教學中讀的引導,有篩選主要信息的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里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
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著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著墨雖然不多,但對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
對父親“盯”著大鱸魚看了好一會兒,引導學生想象:父親在想些什么?我釣魚中得到什么啟示?引導聯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并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對“啟示”的理解。
【《釣魚的啟示》語文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讀《釣魚的啟示》后感11-21
釣魚的啟示教學實錄03-27
失敗后的反思08-09
大自然的啟示反思03-26
散步教后反思12-16
《北京》教后反思09-29
秋天教后反思02-29
《散步》教后反思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