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4-04-30 13:22:33 好文 我要投稿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經典14篇)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篇1

  原文:

  塞下曲·秋風夜渡河

  秋風夜渡河,吹卻雁門桑。

  遙見胡地獵,鞴馬宿嚴霜。

  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場。

  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

  譯文:

  秋風在夜晚暗暗吹過邊塞的河流,吹過雁門的桑田,邊地一片蕭瑟。遠遠地能夠看見胡地有人在打獵,雖說還不是秋天,邊塞卻已經十分寒冷,戰士們只能在嚴霜中風餐露宿。在戰場上,兵士們被分成五道作戰,孤軍奮戰,身經百戰。戰士們雖然英勇,結果功勞多的反而會被下獄,想起這,真是讓戰士們傷心啊。

  注釋:

  ①雁門:雁門關在今山西代縣,為古塞,地勢雄險。

  ②鞲(ɡōu)馬:謂裝備坐騎,不卸鞍韉鞲。鞲,用革制成,射箭的'時候用來束衣袖。

  賞析:

  作品賞析

  入塞寒:一作復入塞。共塵沙:一作向沙場。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篇2

  塞下曲四首·其一

  玉帛朝回望帝鄉,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翻譯

  烏孫來漢朝朝聘后,取消王號,對漢稱臣。

  邊遠地方停息了戰爭,戰爭的煙塵消散了,到處充滿日月的清輝。

  注釋

  玉帛:古代朝聘、會盟時互贈的禮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為玉帛”之語。

  朝回:朝見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鄉:述其依戀不舍之情。

  帝鄉:京城。

  烏孫: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處借指唐代的西域國家。

  不稱王:放棄王號,即內服于唐朝。

  兵氣銷為日月光:戰爭的煙塵消散了,到處充滿日月的清輝。

  賞析

  邊塞詩大都以詞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滿報國的忠貞或低徊的鄉思為特點。常建的這首《塞下曲》卻獨辟蹊徑,彈出了不同尋常的異響。

  這首詩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嘆時運,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謳歌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中央朝廷與西域諸族的關系,歷史上陰晴不定,時有弛張。作者卻拈出了美好的一頁加以熱情的贊頌,讓明媚的春風吹散彌漫一時的滾滾狼煙,賦予邊塞詩一種全新的`意境。

  詩的頭兩句,是對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動概括。“玉帛”,指朝覲時攜帶的禮品。《左傳·哀公七年》有“禹合諸侯干涂山,執玉帛者萬國”之謂。執玉帛上朝,是一種賓服和歸順的表示。“望”字用得筆重情深,烏孫使臣朝罷西歸,而頻頻回望帝京長安,眷戀不忍離去,說明恩重義浹,相結很深。“不稱王”點明烏孫歸順,邊境安定。烏孫是活動在伊犁河谷一帶的游牧民族,為西域諸國中的大邦。據《漢書》記載,武帝以來朝廷待烏孫甚厚,雙方聘問不絕。武帝為了撫定西域,遏制匈奴,曾兩次以宗女下嫁,訂立和親之盟。太初間(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為公主,下嫁烏孫,生了四男二女,兒孫們相繼立為國君,長女也嫁為龜茲王后。從此,烏孫與漢朝長期保持著和平友好的關系,成為千古佳話。常建首先以詩筆來謳歌這段歷史,雖只寥寥數語,卻能以少總多,用筆之妙,識見之精,實屬難能可貴。

  一、二句平述史實,為全詩鋪墊。三、四句順勢騰騫,波涌云飛,形成高潮。“天涯”上承“歸去”,烏孫朝罷西歸,馬足車輪,邈焉萬里,這遼闊無垠的空間,便隱隱從此二字中見出。“靜”字下得尤為有力。玉門關外的茫茫大漠,曾經是積骸成陣的兵爭要沖,如今卻享有和平寧靜的生活。這是把今日的和平與昔時的戰亂作明暗交織的兩面關鎖的寫法,于無字處皆有深意,是詩中之眼。詩的結句雄健入神,情緒尤為昂揚。詩人用彩筆繪出一幅輝煌畫卷:戰爭的陰霾消散凈盡,日月的光華照徹寰宇。這種理想境界,體現了各族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崇高理想,是高響入云的和平與統一的頌歌。

  “兵氣”,猶言戰象,用語字新意煉。不但扣定“銷”字,直貫句末,且與“靜處”挽合,將上文繳足。環環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氣概。沈德潛詡為“句亦吐光”,可謂當之無愧。

  常建的詩作,大多成于開元、天寶年間。他在這首詩里如此稱頌和親政策與弭兵理想,當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開邊黷武的亂政而發的,可說是一劑針砭時弊的對癥之方!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篇3

  原文: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賞析:

  李益的邊塞詩,主要是抒發將士們久戍思歸的怨望情緒,情調偏于感傷,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這方面較著名的一首。

  詩以前代戍邊名將作比,抒發了將士們的豪情壯志。頭二句夸贊東漢兩個名將馬援和班超。“伏波惟愿裹尸還”,這句說的是馬援的故事。東漢馬援屢立戰功,被封為伏波將軍。他曾經說:男兒當戰死在邊疆,以馬革裹尸還葬。“定遠何須生入關”,這句說的是班超的故事。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的`叛亂,封定遠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書皇帝,請求調回,有“但愿生入玉門關”句。

  以上兩句說:為保家衛國,邊塞將士應長期駐守邊疆,寧愿戰死疆場,無須活著回到玉門關。后二句表示滅敵及長期衛邊的決心。

  “莫遣只輪歸海窟”,“只輪”,一只車輪。《春秋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晉人及姜戎敗秦于肴..晉人與羌戎要之肴而擊之,匹馬只輪無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動物聚居的洞穴,這里借指當時敵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這句意思是說,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說的是唐初薛仁貴西征突厥的故事。《舊唐書·薛仁貴傳》說:“唐高宗時,薛仁貴領兵在天山迎擊九姓突厥十余萬軍隊,發三矢射殺他們派來挑戰的少數部隊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馬請降。薛仁貴率兵乘勝前進,凱旋時,軍中歌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以上兩句意思是說:“要全殲敵人,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而且應該留駐邊疆,叫敵人不敢再來侵犯。”

  這首詩通過東漢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貴三個名將的故事,謳歌了將士們激昂慷慨、視死如歸、堅決消滅來犯之敵的英雄氣概和勇于犧牲的精神,反映了當時人民要安邊定遠的心愿。全詩情調激昂,音節嘹亮,是一首激勵人們舍身報國的豪邁詩篇。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篇4

  古塞下曲

  朝代:唐代

  作者:佚名

  原文:

  進軍飛狐北,窮寇勢將變。日落沙塵昏,背河更一戰。

  騂馬黃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殺左賢王,歸奏未央殿。

  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見。東出咸陽門,哀哀淚如霰。

  譯文

  遠行的人早早就騎上了駿馬,行途直指薊城的旁邊。薊城北通大漠,我萬里辭別故鄉。大漠瀚海上,燃起萬千烽火,黃沙之中,曾是千百年來的`戰場。軍書急迫,發至上郡,春色青青,越過了中州河陽。長安宮中的柳條已經婀娜多姿,塞北地區的桑條依然顏色青青,琵琶嗚咽,彈出令人淚垂的出塞曲,橫笛聲聲,令人肝腸寸斷。

  注釋

  ⑴薊: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薊縣。

  ⑵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

  ⑶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

  ⑷河陽:今河南孟縣。

  ⑸出塞曲:漢李延年造,曲調悲切。

  鑒賞

  “塞下曲”,唐代樂府題,多寫邊塞之事。此篇乃仿古之作,故稱“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馬,直指薊城傍。薊城通漠北,萬里別吾鄉。”此詩前四句寫萬里辭家,遠赴邊塞。早晨騎馬出發,直指薊城,行程匆匆,字里行間透射出一股豪氣。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戰場。軍書發上郡,春色度河陽。”中間四句寫邊地見聞。“海上”“沙中”呼應“漠北”。“軍書”“春色”,本為靜物,加以“發”“度”二字,頓變鮮活,急切迅疾,氣勢飛動。一寫戰事,一寫時節,一寫邊關,一寫中原,剛健明快。

  “裊裊漢宮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橫笛斷君腸。”最后四句一寫色,一寫聲,顏色清麗,聲調凄惻,先喜后悲,更顯其悲。

  通觀全篇,格調蒼涼,既有一點悲,又有一點壯,誠為《河岳英靈集》所評:“發調既清,修辭亦秀”,“足可歔欷,震蕩心神。”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篇5

  塞下曲 王昌齡 唐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注釋】:

  ①飲馬:給馬喝水。

  ②平沙:茫茫無際的沙漠。

  ③沒:落。

  ④臨洮:甘肅地名。古長城的'起點。

  ⑤長城戰:指開元二年,唐將殺敵數萬,“洮水為之不流”事。

  ⑥咸:都。

  ⑦亂蓬嵩:散亂在亂野之中。

  【譯文】:

  讓馬喝完水渡過秋水,河水冰冷,寒風吹過來像刀割一樣。一片大漠上太陽還沒有落下,昏暗中隱隱約約看到臨洮。昔日長城腳下的戰爭,都說戰士們士氣高昂。自古至今,這里都是黃沙彌漫,沒有什么不同,將士們遺下的白骨散落在蓬蒿間。

  【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的反戰情緒。荒涼的塞外,散落在蓬蒿里的將士白骨觸目驚心,寄托了詩人對征戰將士的無限同情。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篇6

  【詩句】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出處】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其一)》。

  【意思】幽并: 幽州,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陜西北部一帶。《隋書·地理志中》: “自古言勇俠者,皆推幽、并。” 塵沙: 幽、并 二州外接沙漠。句意: 幽、并二州健兒,歷來習于征戰,都在茫茫的黃沙中渡過一生。

  【全詩】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注釋】①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 ②幽并:幽州和并州,指今河北、山西和陜西一部分。客:戍邊戰士。塵沙老:指在邊塞沙漠中老去。塵沙,幽并相拼的沙漠,代指邊地。 ③矜夸句:夸耀自己善于馳騁而去惹是生非。紫騮馬:泛指駿馬。

  【全詩賞析】

  王昌齡的邊塞詩大多氣勢昂揚,曲意深遠,可與岑參媲美。

  雖然剛剛初秋八月,可是蕭關大道卻是一派衰敗景象:孤蟬哀鳴,桑葉凋落,桑林空寂。處在出塞入塞的邊關重地,在侵透心底的陣陣寒氣里,處處是枯黃的蘆草,毫無生氣。詩人遙想從古至今有多少來自幽州并州的戍邊將士,在這里共伴黃沙抵風抗寒戍守邊關,又有多少人埋尸黃沙。詩人勸喻世人,不要學那些游俠兒,逞武恃強,夸贊什么自己的馬好,功夫好,義氣深。那和這些戍邊健兒比來,太無聊了。

  這首詩贊諷并存。首句雖言鳴蟬,實為寫人。由于古人多在村莊邊植桑故有以桑梓代家鄉的說法。因此,此處之桑林也有家園、村莊之意。本該繁榮的莊園,因戰爭而空;不管哪里來的好漢,都是拋家舍業到邊關來征戰,這征戰又使多少人沒了收成,空了家園。但也正是這些健兒拋家園,才得以保住國家安寧。所以詩人在寫征戰之士的'辛苦之時,更道出他們的豪情。勸那些自恃勇武的人向他們學習,保家國平安;同時也諷告那些勇武恃俠的人,不要因功好戰,挑起這毀家失業的戰爭。

  此詩寫出了保家衛國健兒們的辛苦,也道出了對他們的敬意,婉曲的訴出了對世人的希望,同時表明了作者希望遠離戰爭,企望和平的愿望。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篇7

  塞下曲

  許渾〔唐代〕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

  鑒賞

  此詩以極其精練的手法,高度濃縮了戰爭的悲劇性。前兩句敘述了發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戰情況;后兩句敘述遠在家鄉的親人,不知道自己的親人已死于戰爭,依然來信寄物,烘托出濃烈的悲劇氣氛。全詩話句精練、構思巧妙、境界悲壯、意蘊深沉,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譴責和對士兵及其家屬的同情。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前兩句僅用十個字描寫了發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戰。這次夜戰的結果,使得半數左右的戰士再沒有回來。這種情形是戰爭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實的悲劇。此詩僅用純客觀的敘事,真實地反映一場戰爭。表面看來,作者對此戰爭未附以感情色彩,但從他描寫戰爭造成的慘重傷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士,是不贊成這場戰爭的。

  另外,詩人說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戰,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卻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動方了。主動出擊而被打敗,其責任在于攻方的決策者、指揮者。這便給與了上層統治者無聲的'批評。由于作者許渾生活在中唐時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邊塞詩多染上了時代的感傷情緒。此詩基調是凄婉、哀傷的。

  唐代詩人寫邊塞戰爭,一般習慣于以“漢”代“唐”,但許渾在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慮到用“漢”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從另一方面,將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許也折射出對統治者的不滿。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這兩句運用“以一總萬”的手法,在成千上萬的犧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戰士,寫在他犧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來,信中告訴他御寒的衣服已經寄出。

  上半首簡單敘述了一次慘重的邊塞戰爭,下半首說戰士的家人來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么特殊的內容,勾勒得也非常簡單平實,但這兩個場面緊密地安排在一起卻產生了強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頓成陰陽之隔。僅僅差了一個晚上,寄給戰士的家信戰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說縫制的御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沒有人收取它了。此時此刻,陣亡的戰士其尸骨拋擲在昨夜的戰場,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會感受到親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卻仍翹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報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從戰場歸來……悲劇效果就這樣由于結構安排而產生。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死亡與等待在同一個時間里交疊,讓觀者陷入思考,對犧牲者和家屬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時批評殘酷的戰爭。

  這首詩詩人不發任何議論,而傾向性卻從作者提煉出來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來,短小中見深刻。藝術風格顯得自然、平淡、質樸。但平淡并不淺露,思想深刻,耐人尋味,又能平中見奇,善作苦語,奇警動人。

  賞析

  許渾是中唐詩人,目睹國力衰敝,百姓苦于戰亂,所以其筆下的邊塞詩以反戰題材為主,大多透露出濃重的悲涼色彩。

  詩的內容很好理解。桑干夜戰,傷亡過半。“鄉信”自然是寄給其中某一位死者,上面說已經把征衣寄了過來。在這看似平白無味的話里,體會出詩人蘊含于其中的感情,才是讀懂此詩的關鍵。戍邊的丈夫死了,對于在家里苦苦思戀的妻子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悲劇,但更大的悲劇是,作為悲劇主角的妻子,竟然全然不知道悲劇的存在,仍然一廂情愿地思念著丈夫,相信他會回來,卻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趕制無數個日夜滿載牽掛飽含愛意的征衣竟寄給了冰冷的尸體!悲劇無疑是值得同情的,但身處悲劇而渾不知情的不幸者,不是更讓人心酸難言嗎?

  陳陶有一首《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內容與此詩幾乎完全一樣,但論表現力就差了許多。究其原因,我們知道絕句短小,貴在精到,所以一首詩中往往只會留下一個最突出的妙處,以使其效果得到最大化。比如此詩最關鍵的是戍人已死而家人仍思的反差,那么除此之外的所有藝術處理都被詩人刻意抹去了。而相比之下,陳詩雖然詞義更豐,還用了修辭,但由于豐富出來的詞句都不是讀者最關心的,也不是詩人想要表現的,所以反而淡化了感情,比許詩平庸了許多。

  總的來說,此詩在敘述之外絲毫不加議論,也未曾抒發感情,但其酸楚已使讀者不忍卒讀,詩人節選戰爭中的一個細節,寫出了整場戰爭的殘酷,可稱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后人擬之與詩圣杜甫齊名,并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后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篇8

  【詩句】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出處】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其二》。

  【意思】飲馬渡秋水,秋水寒冷、冷風割面如刀;

  【全詩】

  《塞下曲四首·其二》

  .[唐].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注釋】 ①飲馬:給馬喝水。②平沙:茫茫無際的沙漠。沒:落。黯黯:同 “暗暗”。臨洮:今甘肅岷縣一帶,是長城起點。③長城戰:指開元二年,唐將殺敵數萬,“洮水為之不流。” 咸:都。④蓬蒿:泛指野草。

  【全詩鑒賞】

  這首樂府曲和《塞上曲》 一樣,都是表達作者反戰思想的。如果《塞上曲》還是含蓄諷喻的風格的話,那么 《塞下曲》 就是作者反對戰爭,向往和平生活的直接抒懷了。

  詩歌是以長城為背景,以第一人稱,用 “我” 的視角來描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用水的冰冷刺骨來側面說明塞外環境的惡劣。風和刀的比喻,在唐人詩歌里多有運用,如 “風頭如刀面如割”,應該是那個時期詩人們普遍的慣用語。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這兩句詩情景交融,很好的寫出了作者所見。從“渡秋水” 到 “見臨洮”,寫實感很強,樸實無華,信手寫來,卻感傷至極。“黯黯” 兩字疊用,通過聲音的重復來表達心中的哀怨,深得詩心。

  后四句發幽古之思,寫長城一帶,歷來戰爭不斷,白骨成丘,景象凄慘。所謂“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一將功成萬骨枯”,多少征戰將士的`白骨都被遺棄在莽莽野草之間,多少輝煌的人世功名都掩埋在了那漫漫的黃沙之下!全詩寫得觸目驚心,深刻地表達了作者的非戰思想。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篇9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全詩原文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yuè hēi yàn fēi gāo ,chányú yè dùn táo 。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yùjiāngqīng qí zhú ,dàxuě mǎn gōng dāo 。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全詩意思

  夜靜月黑雁群飛得很高,單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竄。

  正要帶領輕騎兵去追趕,大雪紛飛落滿了身上的弓刀。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全詩注釋

  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

  月黑:沒有月光。

  單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領。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

  遁:逃走。

  將:率領。

  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逐:追趕。

  滿:沾滿。

  創作背景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寫于盧綸的人生和仕途都極為不順時。朱泚之亂過后,咸寧王渾瑊出鎮河中,提拔盧綸為元帥府判官。這是盧綸邊塞生活的開始,在軍營中,盧綸看到的都是雄渾肅穆的邊塞景象,接觸到的都是粗獷豪邁的將士,故而創作了這首邊塞詩。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全詩賞析

  《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選其四首。這是盧綸組詩《塞下曲》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由寫景開始,“月黑雁飛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透露出敵人正在行動。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時間為冬季,又烘托出了戰前的緊張氣氛。

  “單于夜遁逃”,敵人夜間行動,并非率兵來襲,而是借月色的掩護倉皇逃遁。詩句語氣肯定,判斷明確,充滿了對敵人的蔑視和我軍的必勝信念,令讀者為之振奮。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后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不僅僅因為輕騎快捷,同時也顯示出了一種高度的自信。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時,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起來,雖然站立不過片刻,剎那間弓刀上卻落滿了雪花。遮掩了他們武器的.寒光。他們就像一支支即將離弦的箭,雖然尚未出發,卻滿懷著必勝的信心。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最后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斗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雖區區二十個字,卻寫出了當時的實情:單于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潰逃,將軍在“大雪滿弓刀”的奇寒天氣情況下準備率軍出擊。一逃一追把緊張的氣氛全部渲染了出來。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斗場面,但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營造了詩歌意蘊悠長的氛圍。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篇10

  【原文】

  塞下曲

  夜戰桑乾北1,秦兵半不歸2。

  朝來有鄉信3,猶自寄寒衣4。

  【注釋】

  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發源于山西,流經華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關中,是秦朝舊地,所以稱唐軍為“秦兵”。半不歸:一半回不來,指戰死。

  鄉信:家鄉來信。

  猶自:仍然。寒衣:御寒的衣服。

  【白話譯文】

  桑乾河北邊一場夜戰,秦地士兵一半未能歸營。

  早晨后方送來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訴他寒衣已經寄來。

  【賞析】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前兩句僅用十個字描寫了發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戰。這次夜戰的結果,使得半數左右的戰士再沒有回來。這種情形是戰爭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實的悲劇。此詩僅用純客觀的敘事,真實地反映一場戰爭。表面看來,作者對此戰爭未附以感情色彩,但從他描寫戰爭造成的慘重傷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士,是不贊成這場戰爭的。另外,詩人說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戰,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卻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動方了。主動出擊而被打敗,其責任在于攻方的決策者、指揮者。這便給與了上層統治者無聲的批評。由于作者許渾生活在中唐時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邊塞詩多染上了時代的感傷情緒。此詩基調是凄婉、哀傷的。唐代詩人寫邊塞戰爭,一般習慣于以“漢”代“唐”,但許渾在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慮到用“漢”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從另一方面,將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許也折射出對統治者的不滿。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這兩句運用“以一總萬”的手法,在成千上萬的犧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戰士,寫在他犧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來,信中告訴他御寒的衣服已經寄出。上半首簡單敘述了一次慘重的邊塞戰爭,下半首說戰士的家人來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么特殊的內容,勾勒得也非常簡單平實,但這兩個場面緊密地安排在一起卻產生了強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頓成陰陽之隔。僅僅差了一個晚上,寄給戰士的家信戰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說縫制的御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沒有人收取它了。此時此刻,陣亡的戰士其尸骨拋擲在昨夜的戰場,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會感受到親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卻仍翹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報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從戰場歸來……悲劇效果就這樣由于結構安排而產生。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死亡與等待在同一個時間里交疊,讓觀者陷入思考,對犧牲者和家屬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時批評殘酷的戰爭。

  這首詩詩人不發任何議論,而傾向性卻從作者提煉出來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來,短小中見深刻。藝術風格顯得自然、平淡、質樸。但平淡并不淺露,思想深刻,耐人尋味,又能平中見奇,善作苦語,奇警動人。

  【作者介紹】

  許渾(?—858)唐代詩人。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陸,寓居潤州丹陽(今屬江蘇),遂為丹陽人。武后朝宰相許圉師六世孫。公元832年(文宗大和六年)進士及第,先后任當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中入為監察御史,因病乞歸,后復出仕,任潤州司馬。歷虞部員外郎,轉睦、郢二州刺史。晚年歸丹陽丁卯橋村舍閑居,自編詩集,曰《丁卯集》。其詩皆近體,五七律尤多,句法圓熟工穩,聲調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謂“丁卯體”。詩多寫“水”,故有“許渾千首濕”之諷。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篇11

  塞下曲原文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自古以來這里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著野草。塞下曲賞析寫出征戰的殘酷,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歷史的縱深感。語言簡煉,極富表現力。這首樂府曲是以長城為背景,描繪戰爭的悲慘殘酷。詩的`前四句寫塞外晚秋時節,平沙日落的荒涼景象;后四句寫長城一帶,歷來是戰場,白骨成丘,景象荒涼。 全詩寫得觸目驚心,表達了非戰思想。

  塞下曲注釋黯黯:同“暗暗”;臨洮:今甘肅岷縣一帶,是長城起點。咸:都。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篇12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一

  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

  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鮮艷。

  大將軍威嚴地屹立發號施令,

  千軍萬馬一呼百應動地驚天。

  注釋

  鷲:大鷹;

  翎:羽毛;

  金仆姑:箭名。

  燕尾:旗上的飄帶;

  蝥弧:旗名。

  鑒賞

  此詩一題《和張仆射塞下曲》。詩共六首,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贊美之意。此作為第一首,歌詠邊塞景物,描寫將軍發號時的壯觀場面。

  前兩句用嚴整的對仗,精心刻劃出將軍威猛而又矯健的形象。“鷲翎金仆姑”,是寫將軍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傳》:“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宮長萬。”箭用金做成,可見其堅銳。并且用一種大型猛禽“鷲”的羽毛(“翎”)來做箭羽,既美觀好看,發射起來又迅疾有力,威力無窮。“燕尾繡蝥弧”,是寫將軍手執的旗幟。“繡蝥弧”,一種軍中用作指揮的旗幟,《左傳》:“穎考叔取鄭之旗蝥弧以先登。”這種象燕子尾巴形狀的指揮旗,是繡制而成的,在將軍手中顯得十分精美。這兩句沒有直接寫將軍的'形貌,只是從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幟落筆,而將軍的矯健身影已經屹立在讀者面前。詩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鷲”和輕捷的“燕”這兩種飛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狀態。通過這兩句的描寫、襯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練的軍事將領的形象,躍然紙上。

  后兩句寫發布新令。將軍巋然獨立,只將指揮令旗輕輕一揚,那肅立在他面前的千營軍士,就齊聲發出呼喊,雄壯的吶喊之聲響徹云天、震動四野,顯示出了豪壯的軍威。“獨立”二字,使前兩句中已經出現的將軍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與后面的“千營”形成極為懸殊的數字對比,以表明將軍帶兵之多,軍事地位之顯要,進一步刻劃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輕輕一揚,就“千營共一呼”,在整齊而雄壯的吶喊聲中,“千營”而“一”,充分體現出軍隊紀律的嚴明,以及將軍平時對軍隊的嚴格訓練,顯示出了無堅不摧、無攻不克的戰斗力。這一句看似平平敘述,但卻筆力千鈞,使這位將軍的形象更為豐滿突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絕句中,像這首詩這樣描寫場面如此壯闊,聲勢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見。前兩句對仗工整,在嚴整中收斂力量;后兩句改為散句,將內斂的力量忽然一放,氣勢不禁奔涌而出。這一斂一放,在極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極為豐富的內容,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篇13

  原文:

  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一

  [唐代]盧綸

  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唿。

  賞析:

  此詩一題《和張仆射塞下曲》。詩共六首,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贊美之意。此作為第一首,歌詠邊塞景物,描寫將軍發號時的壯觀場面。

  前兩句用嚴整的對仗,精心刻劃出將軍威勐而又矯健的形象。“鷲翎金仆姑”,是寫將軍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傳》:“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宮長萬。”箭用金做成,可見其堅銳。并且用一種大型勐禽“鷲”的羽毛(“翎”)來做箭羽,既美觀好看,發射起來又迅疾有力,威力無窮。“燕尾繡蝥弧”(蝥音wù),是寫將軍手執的旗幟。“繡蝥弧”,一種軍中用作指揮的旗幟,《左傳》:“穎考叔取鄭之旗蝥弧以先登。”這種象燕子尾巴形狀的指揮旗,是繡制而成的`,在將軍手中顯得十分精美。這兩句沒有直接寫將軍的形貌,只是從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幟落筆,而將軍的矯健身影已經屹立在讀者面前。詩中特意指出勇勐的“鷲”和輕捷的“燕”這兩種飛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狀態。通過這兩句的描寫、襯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練的軍事將領的形象,躍然紙上。

  后兩句寫發布新令。將軍巋然獨立,只將指揮令旗輕輕一揚,那肅立在他面前的千營軍士,就齊聲發出唿喊,雄壯的吶喊之聲響徹云天、震動四野,顯示出了豪壯的軍威。“獨立”二字,使前兩句中已經出現的將軍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與后面的“千營”形成極為懸殊的數字對比,以表明將軍帶兵之多,軍事地位之顯要,進一步刻劃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輕輕一揚,就“千營共一唿”,在整齊而雄壯的吶喊聲中,“千營”而“一”,充分體現出軍隊紀律的嚴明,以及將軍平時對軍隊的嚴格訓練,顯示出了無堅不摧、無攻不克的戰斗力。這一句看似平平敘述,但卻筆力千鈞,使這位將軍的形象更為豐滿突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絕句中,像這首詩這樣描寫場面如此壯闊,聲勢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見。前兩句對仗工整,在嚴整中收斂力量;后兩句改為散句,將內斂的力量忽然一放,氣勢不禁奔涌而出。這一斂一放,在極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極為豐富的內容,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 篇14

  塞下曲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注釋]

  1.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

  2.月黑:沒有月光。

  3.單于:匈奴的首領。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

  4.遁:逃走。

  5.將:率領。

  6.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7.逐:追趕。

  作者簡介:盧綸(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詩人。

  [簡析]

  這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 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

  前兩句寫敵軍的潰逃。月黑雁飛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驚起,飛得高高。單于夜遁逃,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 逃跑了。單于,原指匈奴最高統治者,這里借指當時經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正準備出發之際,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剎那 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斗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

  本詩情景交融。敵軍是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潰逃的,將軍是在大雪滿弓刀的情景下準備追擊的。一逃一追的氣氛有力地渲染出來了。全詩沒有 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斗場面,但留給人們的想象是非常豐富的。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12-18

[必備]塞下曲原文及賞析02-27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熱門)04-30

塞下曲·其一原文賞析04-13

(優)塞下曲原文及賞析15篇02-27

塞下曲·其一原文賞析及翻譯12-19

塞下曲原文及賞析(合集14篇)04-30

塞下曲四首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塞下曲賞析02-2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 在线观看亚洲一区动漫 | 亚洲综合图区天堂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线久久 | 日本三级网站69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