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原文注釋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春日》原文注釋及賞析
《春日》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詩作。表達了詩人于亂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日》原文注釋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日
宋代: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譯文: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風和日麗之時泗水的河邊踏青,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地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釋:
勝日尋芳泗(sì)水濱(bīn),無邊光景一時新。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尋芳:游春,踏青。泗水:河名,在山東省。濱:水邊,河邊。無邊:無邊無際。光景:風光風景。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等閑:平常、輕易。“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東風:春風。
賞析:
此詩表面上看似一首寫景詩,描繪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實際上是一首哲理詩,表達了詩人于亂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詩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構思運筆堪稱奇妙。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點明天時;“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點明主題。一句中分三層敘說,特別是以“泗水濱”結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尋”字不僅寫出作者逸興,也給詩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描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無邊光景”逆承首句“勝日尋芳”,說尋芳的結果。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游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這里不做細碎描寫,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貼,而是從極廣大的空間落筆。
后兩句用形象的語言,具體描繪了光景之新,抒寫了尋芳所得。“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意謂勝日尋芳,本不期望有無邊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鮮感受,不禁歡欣雀躍。“東風面”,把春氣、春景形象化了,擬人化了,把“識”字落到實處。
末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么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近承“東風面”,遠承“無邊光景”,對偶修辭,意象色彩強烈。詩以“總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無邊光景”所示空間極其廣大,就透露了詩人膜求圣道的本意。“東風”暗喻教化,“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燃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哲理詩而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創作背景
這首詩從字面意思看來,是作者春天郊游時所寫的游春觀感,王相注《千家詩》,就認為這是游春踏青之作。而根據作者生活年代可知這首詩所寫的泗水游春不是實事,而是一種虛擬。
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簽訂了《紹興和議》,一項宋金領土以淮水為界。隆興元年(1163),張浚北伐,又敗于符離。從此,主和派得勢,抗戰派銷聲。宋孝宗以還,南宋朝廷稍稍安穩,偏安于東南,而金人亦得暫時息兵于淮北。終朱熹一生,南宋沒有很大的邊防軍隊,而朱熹本人更無從渡淮而至魯境,不可能北上到達泗水之地。作者從未到過泗水之地,而此詩卻寫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潛心理學,心儀孔圣,向往于當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講誦,傳道授業的勝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尋芳。因此此詩其實是借泗水這個孔門圣地來說理的。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字元晦,一字仲晦,又號晦翁,別稱紫陽。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長于建州。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任泉州同安縣主簿。淳熙時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宋光宗時,歷知漳州、秘閣修撰等職。宋寧宗時任煥章閣待制。卒謚“文”。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等,后人輯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
主要成就
理學思想
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
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后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圣人并提,稱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于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后世皆以此立言,闡發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后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說,也對后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有深刻的影響。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上的突破。
理氣論
朱熹的哲學體系以程顥兄弟的理本論為基礎,并吸取周敦頤太極說、張載的氣本論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這一體系的核心范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系的含義。
理是先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他認為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于氣;同時,氣有變化的能動性,理不能離開氣。他認為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太極”。
理是事物的規律。
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一。“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于理的第二個范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理生氣并寓于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后,屬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并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格物致知”出于《大學》“致知在格物”一語,原無認識論意義,基本上是講對一般道德的體認。明確從認識論的意義上解釋“格物”的第一個人是程頤。他說:“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日窮其理而已矣。”(《二程遺書》)朱熹繼承了二程的說法,并建立了更系統的格物窮理說。他通過對“格物致知”的闡釋,表述了自己的認識論思想。
從認識的目的來看,朱熹講“格物致知”是為了當圣人。認為若做不到“格物致知”,無論如何都是凡人,只有達到“物格知至”,方可進入圣賢之域。
“格物致知”的具體內容是“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事故。”(《文集》)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義、禮、智等封建道德,“人倫”、“圣言”、“事故”則是天理的闡發應用。朱熹認為,如果放棄對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樣,回不到老家。他說:“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間,此何學問!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飯也。”(《文集》)
在“知”“行”關系上,朱熹主張“知先行后”。朱熹的知行觀,是指儒家的個人道德修養和實踐。由于道德實踐需要封建倫理指導,因此“知為先”。又因封建倫理不能只流于空談,所以“行為重”。“知先”“行重”是實踐道德的兩個方面,有其內在的邏輯一致性。如果從認識的角度看,“知先行后”顛倒了主次關系。認識來源于實踐,知行之間應以“行”為第一性。“知為先”的主張顯然是錯誤的。至于所謂“行為重”,雖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強調的也只是封建知識分子的個人道德實踐。
人性二元論
在人性問題上,朱熹直接繼承了張載和二程的思想。張載把人性分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兩種,認為人性的善惡是稟氣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對此說十分贊賞,認為這個思想“有功于圣門,有補于后學”,“發明千古圣人之意,甚為有功。”(《語類》)二程繼張載后,對“天理之性”和“氣質之性”作了區別。在張、程思想的基礎上,朱熹又全面論證了“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人性二元論。“理”與“氣”,人生不可缺少。“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渾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體,成為先驗稟賦于人心的仁、義、禮、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人體形成之時,必稟此氣,由于氣精粗、厚薄、清濁、久暫的不同,就產生了善惡、賢愚、貧富、壽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異。它有善有惡,名曰“氣質之性”。上述二性并存于人身,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論觀點。
教育思想
朱熹的長期從事講學活動,精心編撰了《四書集注》等多種教材,培養了眾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是論述“小學”和“大學”教育,二是關于“朱子讀書法”。
論述教育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于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階段,并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圣賢坯璞”。鑒于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興趣;以《須知》、《學規》的形式培養兒童道德行為習慣。朱熹認為15歲以后大學教育,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再“加光飾”,把他們培養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認為,與重在“教事”的小學教育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對于大學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視自學,二是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關于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內容。
他的《四書集注》被明清兩代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
朱子讀書法
“朱子讀書法”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是由朱熹的弟子對朱熹讀書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漸進,包括三層意思:一是讀書應該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顛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謹守之”;三是不可囫圇吞棗,急于求成。熟讀精思即是讀書既要熟讀成誦,又要精于思考。虛心涵泳中的“虛心”,是指讀書時要反復咀嚼,細心玩味。切己體察強調讀書必須要見之于自己的實際行動,要身體力行。著緊用力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讀書必須抓緊時間,發憤忘食,反對悠悠然;二是必須精神抖擻,勇猛奮發,反對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強調讀書必須精神專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謂“持志”,就是要樹立遠大志向,并以頑強的毅力長期堅守。
科學思想
朱熹闡述“格物致知”時說:“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他理會過。”“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認為對天文、地理、生物、農業、氣象等萬事萬物都應該研究。
朱熹對于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的《靈憲》以及歷代天文地理知識都有涉獵,特別是對北宋自然科學家沈括名著《夢溪筆談》鉆研尤深,使得《夢溪筆談》成為其科學思想的來源之一。朱熹著有《參同契考異》,并對一些自然現象進行過實際的考察和研究,如從對高山螺蚌殼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變化等,如月用膠泥制作過立體地圖。朱熹學生黃斡在《朱先生行狀》中稱朱熹“至若天文、地志、律歷、兵機,亦皆洞究淵微。”朱熹67歲時曾回憶說:“某自五、六歲,便煩惱道:‘天地四邊之外,是什么物事?’見人說四方無邊,某思量也須有個盡處。如這壁相似,壁后也須有什么物事。其時思量得幾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從小就關心天文問題,甚至思想得幾乎成病,至老都在思量天地壁后是何物。這都說明,他把理學推向鼎盛時期,使儒學的哲學化達到很高的水平,是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和思想作基礎的。
朱熹重視觀察實證:“歷法恐亦只可略說大概規模,蓋欲其詳,即須仰觀俯察乃可驗。今無其器,殆亦難盡究也。”提出要更好地研究歷法,需要有好的觀測儀器進行觀察、檢驗。朱熹曾詳細地描述了自己設想的一種可以使人進入其中觀看天象的龐大的渾天儀——“假天儀”。他設想設計一個球體類似天球,球體內部標上星辰位置,人進入球體內部,隨著球體的轉動人可以隨之觀察星辰。“極星出地之度,趙君云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臺,卻只差八度也。子半之說尤可疑,豈非天旋地轉,閩浙卻是天地之中也耶?”朱熹用渾儀觀測過北極星的位置與地面所構成的夾角,并試圖通過比較各地北極星的高度及其與地中岳臺的關系以證明大地的運動,表明了他通過對照比較各地不同的觀測數據而進行懷疑思考的科學精神。
據樂愛國先生的研究,朱熹的《北辰辨》是專門討論天球北極星座的論文;在《堯典》注中,朱熹討論了當時天文學的歲差、置閏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討論了早期的渾天說、渾天儀的結構,并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渾天儀結構。除此之外,朱熹對地質學化石、否認神創論、宇宙起源、地心說、大地自轉、日食與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體形狀、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對氣候的影響、生物與人類起源、中醫診脈、農業生產結構、農作物布局及具體的生產技術等問題都有見解闡述。
【《春日》原文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春日》原文注釋及賞析9篇[精]05-26
朱熹《春日》賞析及注釋12-18
春日原文及賞析03-17
春日寄懷原文及賞析10-20
月夜原文、注釋及賞析02-27
《遣興》原文、注釋及賞析02-27
佳人原文,注釋,賞析05-18
楊柳原文注釋及賞析02-26
春怨原文,注釋,賞析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