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高二政治必背知識點梳理分享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二政治知識點梳理五篇分享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很多人都經常追著老師們要知識點吧,知識點是知識中的最小單位,最具體的內容,有時候也叫“考點”。那么,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二政治知識點梳理五篇分享,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二政治知識點梳理五篇分享1
1.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觀點】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要重視內因的作用,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
【錯誤傾向】反對否認內因決定作用和忽視外因影響的錯誤。
【方法論運用】(1)在個人的成長中,要學會正確地對待內因和外因。要重視內因的作用,正確地對待機遇,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2)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正確處理深化改革、堅持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的關系。
2.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原理
【基本觀點】事物的變化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基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物就是不斷經過量變到質變,新的量變達到新的質變,這種循環往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向前發展的。
【方法論】堅持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①堅持適度的原則;②要重視量的積累;③不失時機地促成事物的飛躍。
【錯誤傾向】反對忽視量的積累,急于求成,盲目蠻干;反對忽視質的飛躍,條件具備時瞻前顧后,貽誤時機。
【方法論運用】把遠大理想、崇高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
3.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統一的原理
【基本觀點】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進,是一切事物發展的途徑。
【方法論】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時正確對待前進中的困難,準備走曲折的路。反對看不到事物發展曲折性的盲目樂觀和遇到困難就悲觀失望的錯誤。
【方法論運用】要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遇到的困難。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前途充滿信心,要準備走曲折的路,滿腔熱情地支持社會主義事業,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5、唯物辨證法發展觀的內容
①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②事物的變化發展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絕對運動中包含著相對靜止,相對靜止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③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④事物的變化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⑤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
高二政治知識點梳理五篇分享2
我們的中華文化
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同化力、融合力以及特殊的地理環境,相對較封閉較隔絕,受外敵侵略的影響小。
●古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殷周時期天命神權思想、“敬德保民”思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逐漸形成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秦的統一,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具有劃時代意義→漢代儒家學說確立了地位→隋唐時期中華文化高度發展,廣泛吸收外域文化,進入了全盛時代→宋元明時期中華文化在史學、文學藝術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產生了宋明理學→明清時期,隨著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傳入,中國傳統文化開始面臨沖擊。)
①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作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學典籍說服力。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漢字這種獨具特色的“方塊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自夏商時期歷朝歷代都設置史官。中國史書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
3、怎么樣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①在近代中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密切相關。
②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③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使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
4、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①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A.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文學藝術(不僅僅是指文學,好包括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戲曲等多種形式)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中華文學藝術以其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B.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地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華文化的區域性):
A.不同區域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以及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
B.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③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中華文化的民族性):
(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關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多民族文化的意義: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
在于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異: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
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
中華文化包容性的意義: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高二政治知識點梳理五篇分享3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概念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辯證唯物主義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物質的具體形態。
物質世界的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世界的根本屬性是運動。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世界的'真正統一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原理內容】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物質世界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
物質與運動辯證關系原理
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原理內容】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
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不變論。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
高二政治知識點梳理五篇分享4
現代產業發展的趨勢
產業結構是隨著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而不斷發展變化的。20世紀40年代以來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引起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下降。發達國家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在的比重普遍下降到3%以下。
(2)新興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顯著提高,傳統工業在新技術的基礎上更新改造,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發達國家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在的`比重普遍下降到30%以下。
(3)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
【高二政治知識點梳理分享】相關文章:
最新高二政治必背知識點梳理五篇分享03-05
高二化學必考知識點梳理03-05
高二會考地理知識點梳理03-04
最新高二必考化學知識點梳理03-04
最新高二語文知識點梳理整合5篇03-04
高二語文必修五知識點歸納梳理精選五篇03-04
高一化學重點知識點梳理5篇分享03-04
語文必修二知識點梳理12-19
高二會考化學必考知識點精選五篇分享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