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荷塘月色》課文
《荷塘月色》課文 篇1
人教版高中語文荷塘月色課文原文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mi)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han)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fan)婀玲(夏注:這里是音譯violin小提琴的意思。)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欋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夏注:諧音“憐子”,愛你之意。)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人教版高中語文荷塘月色課文賞析
整體賞析
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緣由。開頭就說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頗”字是對不寧靜心情的強調。下文中作者思緒翻飛,神馳萬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這“頗不寧靜”的心情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一句是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焦點,也是《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文眼。 它以強烈的直接抒情開始,將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間,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調。
第二部分從荷塘周遭的環境寫起,向“荷塘月色”的主體進發。作者先寫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過“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敘述,暗寫了在這種氣氛環境中作者的一顆寂寞的心。繼而實寫荷塘四周的林木,虛寫沒有月光時的陰森氣象,虛實相參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環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后以贊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結。平時無意于荷塘的月色,盡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覺得很好。讀者帶著這種思索轉入了下一段。這個結句完成了由寫景到抒寫作者心情之間的過渡。
第三段緊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發自己踏月尋幽的萬端感慨。”路上只我一個人”提起了下邊關于踽踽獨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論。“背著手踱著”這一細節,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寬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內心剖白:“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一種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這樣修飾語,說明這種喜悅之情是建立在虛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從以后的行文中可知這當然也只能是不堪現實一擊的淡淡地喜悅。盡管如此,由于此時此地能使身心掙脫生活的種種羈絆,偷得片刻安寧,因而才有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個自由人”的感覺。只是這樣一種感覺的獲得,就能使作者發出:“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愜意的心聲,足見這樣一個小天地對困擾于人事中的作者來說,是多么難求的境界。這句話,細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緒。從作者苦澀的微笑中,讀者看到了一個痛楚的靈魂對現實的反抗。
第三部分開始正式的對荷塘和月色的景致進行詳細的描寫,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滿塘荷葉。“亭亭”一詞表現了荷葉的風姿秀麗,“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在縱觀之后,凝神細審,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盛開的裊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著勾人情思的嬌羞,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態。進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這樣的比喻,寫出荷花從光色上給人的感受。“明珠”是寫近處荷花的玲瓏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是寫在滿塘荷葉襯托和月光的輝映下,遠處荷花的閃爍迷離。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會嗅到沁人的花香。“縷縷清香”,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難的。但作者以歌聲設比,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的遠處的歌聲,把聽覺和嗅覺兩種感覺溝通起來,這種移感修辭手法的運用,實在可以傳神。在這番靜態描寫之后,又把荷塘的動態捕捉進鏡頭里。清風徐徐,荷葉的一絲顫動,化為一道碧痕,蕩向荷塘那邊。這種細致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見。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之后,作者又用“更見風致”概括地寫出淡淡月色之下,脈脈流水之上的荷葉的美。
第五段描繪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單調的,難以著筆,而作者把它和形態不一、色彩有別的景物結合在一起進行描寫,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變化。作者繼續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詞語的運用,造成了樹木錯落有致的層次感。
第四部分為文章結尾,從單純的寫景寫開來,進一步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脫而不能得的復雜心理。
《荷塘月色》課文 篇2
我原想通過欣賞作者“剝開來看,拆開來看”的技巧,也引導學生學習景物描寫。可能因為時間緊,沒很好地落實到位。看來放到上一課時,可能還相對集中些,效果更好些。或者本來也就只點到為止,大家好明白。而應把重點放在語言品味上,正好吳特所言,干脆就來個美文美讀。
自我感覺,“搶”是本節課最大的問題。老怕問題處理不了——問題本來就沒有足夠精選,致使教師操控太多,結果學生沒有像平時上課那樣,就某個具體問題充分地展開探討。徐芳松副校長說,課堂生成上有先入為主的傾向,這還是很委婉的說法。實際上我的課堂牽引太多。現在想來,遠沒達到吳特所強調的充分放手,逼學生面對問題,發現問題,進入問題,跳出問題的理想境界。吳特總是給我真誠的關懷,切實的指導,有時看似蜻蜓點水,實則恰如庖丁解牛,關鍵處一刀下來,如泥委地,豁然已解。能在他手下打雜,真是三生有幸。市局陳信懷先生第一次來校視導的時候(20xx年10月)曾叮囑我,一定要給吳特打好雜。話里話夠我回味。
感謝吳雪姣同學在談比喻句時對“峭楞楞,如鬼一般”那個句子的提出。如果不是她及時提到這個句子,可能我在賞析通感這一重點時把這個句子給忘了。幸虧她及時提出來。于是我適時播放另一個版本的錄音,也就是刪了那句比喻句的.,對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此時的喜悅之情很有幫助。可惜沒能像張健教師所說,給學生更多的讀的機會,比較鑒賞的機會。從寫作上說,某個點怎樣做到與文章的整體風格保持一致,也是一個實例。晚上回家說給自家孩子聽,她還很擔心,就那么巧,人家會不會覺得她是個托。天地良心,真沒有“托”。吳特曾告誡我,要表現的東西,一定要用蓋子蓋起來,嚴實了,到時才撕開,給你一個新鮮。我真敬佩這孩子,怎么就悟到了那個問題的呢,敏銳。
感謝張健老師就此還提到“鬼”句所表現的淡淡的情感、淡淡的憂愁的問題。根據張老師的提示,這個地方我還真沒處理好,我原本就沒想到要往憂愁上引,只一根筯,往風格一致,往淡淡的喜悅上引。其實淡淡的喜悅之中有淡淡的憂愁,全文整體上還是淡淡的憂愁為主。這是整體感知的問題,說來是一個明顯的問題,我一時怎么就沒想到呢。本文就因“這幾天心里彼不寧靜”而起,“到底惦著江南”看似喜悅,實還憂愁呀。不是現在有憂愁,何以要“惦著江南”呢,人是缺失什么就惦記什么呀。“到底”惦著江南,那有多少心路歷程要走過。
有幾個老師說得可能委婉了些。比方詹仲喜老師說,從沒用一節課來品讀《荷塘月色》,是不是說我光講語言太孤立,太單一。比方徐芳松副校長說,這篇文章語言美,情感更美;還說真不知道他當時是如何想的。看來他們都跟張健老師一樣,注意到我的情感賞析有欠缺,只是沒有明白講出來罷了。語言根本還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以后還真要在課文的整體情感把握上再留心些。
《荷塘月色》課文 篇3
《荷塘月色》是篇詩化般的散文,其語言自然是很美。所以想到要從鑒賞語言著手來賞析這篇課文,對語言的鑒賞是多方面的,好像突然又不知如何下手,剛好看到孫玉老師曾經也對《荷塘月色》的語言進行賞析過,所以就有借鑒,最后定下來。
自上課以來也有近兩個月了,一直接受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如今用新課程標準來給學生上課,雖然有努力學習新的`教學模式,但仍是有很多不足。尤其在這次“先鋒杯”卓越課堂“小組成效度”專題賽課活動中,在眾多老師的評價中,各種問題都突顯出來。以前沒人聽課,發現不了問題,如今,經各位老師的提點,才發現,原來問題很多。下面我就說說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心理的緊張。平時面對學生倒也沒有緊張心理,但是面對后面坐著的一排聽課老師,突然就感覺心快跳到嗓子眼來了,喉嚨發干,就怕說錯了什么。慢慢的也平復下來,跟著自己的思維來。由此,不得不說,教師的心理素質一定要好。
其次,新課改雖然是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但也是對教師的自身素養的更高要求。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生掌握到的基礎上,拔高他們的高度,而不是說完全讓學生學,教師不需要參與其中。這也是對教師素養的更高要求:讓學生學,教師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給他們方法。就如在荷塘月色這節課上,我應該給學生一些明確的意見,不能說只是讓學生展示。
最后就是,各個評價環節要落到實處。在這節課上,小組互評和最后教師對這節課的評價完成得不是很好。
問題很多,要學習改進的依然很多,只能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學生活中要注重對自身語文素養的培養,做一個合格的,新型的教師。
《荷塘月色》課文 篇4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教材內的經典美文。新教材把這篇文章從高一調整到高三,其意圖在于讓學生感悟意境之美。張老師立足于編者的意圖,把課堂重點放在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學會用詩意的心情去面對現實生活。這是非常大膽的嘗試,這種積極探索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本次工作室評課活動,我分配的觀察點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評課前我參考了徐老師制訂的量表并進行了小幅修訂,在聽課中,我對這一觀察點又調整了具體的評課指標,分別是:課前學生對應掌握的知識重難點有無具體認識;課上學生理解知識的主動性、有效性,課上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途徑和具體表現(答題統計),課后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觀察。下面我就從我的這些觀察角度對張老師的這堂課進行評價:
一、 課前觀察
張老師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是以思考問題的形式,應該說提出的三個問題是緊扣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的。但似乎并未形諸文字,從學生的課本上看,很多學生充其量不過是標注了段落序號,對于預習的問題未形成文字答案。對于高中緊湊的教學節奏而言,學生預習不夠充分,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此外,在課前老師用MTV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能在同時展示思考問題或教學目標的話,個人覺得媒體運用的效果會更好。
此外,對于本堂課的知識點落實,個人還是有疑問的:對于高三的學生學習本文的意義何在?僅僅是學會用詩意的心情去面對現實生活嗎?能不能讓課文講授更實在一些呢?
二、 課堂觀察
對于經典美文的講授,個人認為理想的狀態是藝術性與實用性兼備。對于張老師的這堂課,個人以為藝術性有余而實用性不足。
首先,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言,本堂課的大部分時間學生都能做到認真傾聽,聽課精神不集中(具體表現為不能緊跟老師要求做出反應)的學生絕大部分時間不超過三人次,對于高三文科班的學生而言,我認為這一數據是不錯的。問題比較大的是教師在播放錄音時,大多數學生都在緊盯畫面,而非關注文本。我認為這是老師運用媒體過度反而造成學生關注目標出現偏差。(授課伊始,老師出示兩幅荷花圖片,問學生那幅畫面更符合本文意境,學生回答第二幅更具朦朧美,其實對本文的意境美的理解就出現偏差)
其次,從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言,本堂課學生的個體學習體驗(閱讀思考)時間為9分鐘,群體學習體驗(發言討論)時間為9分鐘。總計18分鐘。從數據上看,學生主動學習和被動接受的時間接近1:1,是比較理想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群體學習體驗中生生互動時間較少(僅有討論景是如何體現情的一問且時間不足3分鐘),并且整堂課缺少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時間。
再次,從學生答題情況統計來看,本堂課學生回答問題人次為11人,回答問題人數為9人,朗誦為2人,板書為1人。其中一位男生朗誦1次,板書1次,回答問題3次。顯然,本堂課學生運用知識的表現形式還是比較豐富的`,但學生的參與率還是比較低的。此外,學生回答問題優秀人次為5人次,回答問題一般人次為4人次,回答問題錯誤人次為2人次。僅從數據上看,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情況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回答問題優秀主要集中在對景物描寫的理解上,而錯誤和一般的人次主要集中在對情的把握上,從這個角度而言,本文的教學重難點似乎并未得到有效突破。個人建議還是先景后情比較符合學生認知。
三、 課后觀察
課后抽查學生課本4人,基本無記錄。回答問題正確率約50%。從抽樣數據看,學生并未真正走進朱自清苦心營造的美麗世界。
同為高中教師,張老師的這堂課給我啟示良多。工作室的活動讓我感受到詩意語文的魅力,體會到專業發展的甘甜。
《荷塘月色》課文 篇5
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悅”。
直接抒情的語句在文中不多,學生找出來后也很難把握作者的情感,故轉而去尋找體會文中作者描寫環境的語句、語段,鑒賞作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運用涵泳法,讓學生個別朗讀、分組朗讀、集體朗讀,對作品進行整體的反復感受和體味。在了解作者抒發的情感后,注意朗讀的指導,語音高低、舒緩、急促、長短的把握。尤其是在對4、5、6三段的朗讀指導后,學生可以做到聲情并茂,閱讀感受、體驗品味后學生可以領略視覺美、音韻美、情理美。
疊詞,在文中的`運用巧妙之處,學生比較難理解。通過反復朗讀,可以領略音韻美,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閱讀體會,寫在黑板上,教師進行點撥。這樣學生就有了一個自我提高的過程,同時在老師的點撥下,對疊詞的作用有深入地了解和感悟,為《聽聽那冷雨》一文疊詞的妙處就迎刃而解了。
基于學生基礎較差,可在整體背誦4、5、6三段的前提下,再開始本文的教學。
盡管學生基礎不好,但是大部分同學在熟悉課文、查找資料、互相交流的前提下,對文本的解讀深度不斷加深,故教師無需擔憂課堂的冷場。個別學生的表現非常積極,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文本的解讀,達到了在閱讀文本中學生自覺提高自身語文素養的教學目標。
《荷塘月色》課文 篇6
1、了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把荷塘和月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多角度描寫,以及寓情于景的寫法。
3、掌握散文中常用的藝術手法(疊字、比喻、擬人、通感等)
【重點】
第4、5自然段寓情于景的寫法。
【難點】
作品表現出的復雜的思想問題。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
多媒體電腦。
【教學手段、方法】
情境教學法、對比教學法、反芻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山──(學生讀),水──,太陽的臉──這是現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很美。今天我們又來學習他的另一篇名作──《荷塘月色》
二、作家作品
朱自清,字佩弦,江蘇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名作有《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
三、請找出本文最美的段落這是根據學生的思維走勢而定
四、多媒體顯示第四段部分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的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在劃線處設置熱字,邊講邊打開畫面。)
1、問寫了什么景?怎么寫的?
2、重點讓學生體會田田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的意境。
多媒體板書本段寫景的順序:
荷葉:荷葉田田似舞裙上靜此處用情
整體、特寫荷花:荷花裊娜猶含羞境法,精
荷香:荷香微微令人醉選畫面讓
荷波:涌動荷波脈脈情下動生沉浸其
3、小結:本段既有全景又有特寫,多角度描繪較全面、具體的'體會。
4、品味此處用反芻法,像牛吃草后倒嚼一樣回過頭來細細體會。
⑴ 品其形,形中有韻:
舞女的裙(舒展生動)田田(平面狀)。
(個體)裊娜地開(優美傳情)。
(群體)層層(立體狀)。
羞澀地朵(含蓄出韻)肩并肩(精神狀)。
⑵ 品其色,色中顯雅──視覺美
色彩美:凝碧、白(素淡、雅致)。
光澤美:明珠、星星(閃爍、光亮)。
⑶ 品其文,文中抒情──聽覺美:
疊音詞的廣泛使用: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粒粒星星縷縷密密脈脈。
這樣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節和諧。
選取不同風格音樂各一段,讓學生判斷哪段最適合配本段文字。
(此為開放式教學,根據文學作品的特點聯系其它藝術,立體感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五、講析第五段
1、齊讀本段。
2、問這段寫了什么?
明確:是通過荷葉荷花等來寫月光、月影、月色。
3、問:這段怎么寫的?
⑴ 也用比喻、通感:
①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②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③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⑵ 更多地使用了形象、準確、生動的動詞。
瀉:流動美此處用對比法激發
浮:輕柔美學生求知欲,訓練
籠:朦朧美其比較思維的能力
畫:靜態美檢驗理解的準確度
4、問:這里寫的是什么樣的月光,與唐詩《春江花月夜》中表現的月光是否一致?(多媒體顯示《春江花月夜》中有關的詩句)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流曲折地繞過長滿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鮮花樹木上,好像落了一層霜霰一樣發的,這如霜的月光從空中流下來,人們卻感覺不到它的飄飛,落在江中洲上的白沙上,只是使沙更白,而看不見沙的蹤影,江天一色,凈得連一絲塵埃都沒有,空曠的天宇只有一輪明月噴灑著清輝。)
明確:這里的月光是朦朧的。《春江花月夜》的月光是皎潔、明亮的。
六、小結第四、五兩段
這兩段描寫的是素淡、朦朧、幽靜的荷塘上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
這里已完全體現了本課中間開花帶動兩頭的設計思路,也由賞文深入到
七、引出對前三段和后兩段的講析體情
1、問:作者為什么要到這樣一個地方來?
明確:因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關連作者想排遣這不寧靜就想起了幽美的荷塘。
(板書作者行蹤:家──散步──荷塘)
2、問:在如此幽靜美妙之處,作者心情是否有所改變?
明確:
⑴ 有:心不寧靜──淡喜反映對現實的不滿。
⑵ 無:境太寧靜──襯托淡憂不能逃避現實。
3、采蓮的事體現作者什么愿望?
明確:體現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板書總結全文脈絡
荷塘月色
(素淡、朦朧、幽靜)
淡喜:散步(暫時擺脫) 憶江南(向往美好生活)
九、練習
多媒體顯示:
濃化學習的鑒賞性
鑒賞月下的荷塘一段的比喻句,做對聯練習:
1、荷葉如碧玉鋪滿塘青翠,月光。
2、微風送荷香,若有若無,時斷時續。
3、月下觀花,似星綴碧空別有一種情;霧中賞葉。
4、似睡燈光林間現,現出胸間之憂愁,憂愁是我心。
十、欣賞多媒體播放的配樂朗誦《荷塘月色》,進一步體會本文的意境
《荷塘月色》課文 篇7
《荷塘月色》寫于一九二七年二月。這時作者正在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他一面教書,一面致力于古典文學的研究;而對大革命失敗后嚴酷白色恐怖的血污現實采取逃避的態度,然而又終不能閉目塞聽,因此思想上總存有許多矛盾的苦悶。他的這篇著名散文主要是寫月夜下荷塘的幽美景象的,其中也反映出他矛盾苦悶心境的一些影子。
全文可劃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點明題旨,同時創造了一種安靜優美的氣氛,引出全文。
這一段以一個懸想(“忽然想起……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緊扣文章題目,點明了描寫的內容;接著從“月亮”、“孩子們的歡笑”,“迷迷糊糊的眠歌”幾個方面記述了夜深人靜的時間,而且把讀者逐步引入一種靜謐的境界,成為全文一個極好的引起。全段中有心情、景色、時間、地點的交代,眉目非常清爽,行文極為自然。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著力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先寫來路(第二、三自然段)。“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小路“幽僻”、“寂寞”,而且被“蓊蓊郁郁”的樹木包圍,再籠以“淡淡的月光”,形成一片靜悄、幽寂的氛圍,這也正是統照全文的氣勢。“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是一筆反襯,由此更襯托出“今晚”月色籠罩下這片景象特有的魅力。
在這一片靜謐的天地里,“我”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頓覺自己是個“自由的人”,抒發了“我”對這片天地格外欣賞喜愛的情懷。
繼寫荷塘(第四自然段)。這是先寫田田的荷葉,晶瑩的荷花;葉與花各有所似,越見出玲瓏,晶潔。再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芳而不濁,“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以“歌聲”比況“荷香”,實在新穎、透辟,極熨貼地傳達出一種香遠益清的韻味。既有微風,必有所動,接下去順筆寫了花與葉在微風掠過時剎那間的動態,從動態中表現出葉與花一種欣欣然生機活潑的'情狀。這動態與上邊的靜態相映照,使得形象更加鮮明生動。最后點出被荷葉遮住了的“流水”,雖不能“見一些顏色”,但由它那脈脈流動聲的點染,的確葉子“更見風致了”,整個畫面都更富有神韻了。
再寫月色(第五自然段)。先直寫“如流水般”的月光“靜靜地泄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是給畫面涂上一層底色:素淡、恬靜、柔和。“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則又使畫面上呈現出迷茫空蒙的景象。在這種色調下,“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象籠著輕紗的夢”,形象何等鮮活、迷人。前邊兩句都是把靜態事物作動態的描繪,句中兩個動詞“泄”和“浮”選用的極為精到傳神,足見出作者觀察之細,體物之工和語言錘煉的精心。后邊兩句中的兩個比喻,又那樣貼切傳神,滿貯詩意。接下去再寫陰影。陰影是月光隔了樹木造成的,因而自然成為對月光的一種襯托。“參差的斑駁的黑影”,“稀疏的倩影”,“象是畫在荷葉上”,宛如一副清淡的水墨畫。最后又合寫光與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是由聯想引出的神奇的比喻。作者借助于聯想、比況,使這幅荷塘月色圖就更加形神兼備了。
第六自然段,寫月下荷塘的周圍。“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這是總寫四周。“陰陰”的樹色,“乍看象一團煙霧”,“但楊柳的風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這是寫近處,然后,又寫了隱隱約約“只有些大意”的遠山。而樹縫里漏著的一兩點“沒精打采的”、象“渴睡人的眼”的路燈光……依然是一片靜悄、幽寂的景象。“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這種“熱鬧”喧噪,是一種反襯,使得那靜悄、幽寂的氛圍更濃郁了。
以上是第二大段,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這里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吸引著讀者如身臨其境,和作者同領那美的感受。
第三段(最后幾個自然段),偏重于抒情,抒發由月下的景致所引動的鄉思。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順此,文章放了開去,追溯了歷史上采蓮的盛況,又援引《西洲曲》里的詩句,表現出對采蓮盛事的向往。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的景致,“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同前文相呼應,并且進一步將今昔相比照,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
這一段文字,即景生情,忽遠忽近,善放巧收,最見出疏朗又曲折的工夫。
綜上分析,《荷塘月色》出神入畫地描繪了月夜荷塘的迷人景象,表達出作者對自然景色的賞識和欣喜,其中也流露著一些淡淡的思鄉之愁。這種鄉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
【《荷塘月色》課文】相關文章:
荷塘月色11-24
荷塘月色的作文12-13
荷塘月色(精華)11-28
荷塘月色作文07-06
[實用]荷塘月色作文12-14
[合集]荷塘月色作文02-09
荷塘月色作文【精】01-13
《荷塘月色》教學實錄12-08
(必備)荷塘月色作文11-24
[精品]荷塘月色作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