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故事

時間:2024-10-11 11:35:22 嘉璇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史故事(通用26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于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古代史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古代史故事(通用26篇)

  中國古代史故事 1

  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太平道首領張角以傳教為手段,以10余年的時間在8個州發展信徒數10萬人,為大起義作準備,并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公元184年2月起義正式爆發,數10萬農民同時拿起了武器,他們頭裹黃巾,故稱黃巾軍。起義遭到東漢王朝和各地豪強地主武裝的殘酷鎮壓,于同年10月失敗,共戰斗9個月。

  組織在黃巾旗號之下的`起義軍約有百萬余人,起義風暴席卷全國。這次起義是有計劃、有綱領、有準備、有組織的,起義地區廣大,起義軍戰斗英勇,給予東漢王朝和豪強地主以沉重的打擊。

  中國古代史故事 2

  吳楚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三年(前154年)的一次諸侯王國的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膠西王卬。吳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

  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諸呂當權以及漢文帝劉恒繼統等政治事件,加劇了這一矛盾。七國之亂的導火線,則是漢景帝劉啟采納晁錯的《削藩策》,削奪王國土地。

  中國古代史故事 3

  漢武帝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這次出使雖未達到目的,但了解到西域各族的政治、經濟、地理、風俗等情況。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訪問了西域許多地區。西域各族政權也派人隨漢使到漢朝答謝。從此,漢朝同西域的往來頻繁,西域的'音樂舞蹈藝術、農作物如葡萄、苜蓿、核桃、胡蘿卜等相繼傳入內地。內地的鑄鐵、鑿井等技術也傳到西域。漢朝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漢族與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西域都護中國漢代西域最高軍政長官。西漢時,都護為加于其他官號上的職稱,多以騎都尉領其職,秩比二千石;東漢時為單任官職。西漢時,都護治烏壘城,與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屬都護。都護開幕府。都護職在統領大宛及其以東城郭諸國兼督察烏孫、康居等行國,頒行朝廷號令;諸國有亂,得發兵征討。至新莽末年,西域亂,都護李崇沒于龜茲,遂罷都護。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西域18國請復置都護,光武帝不許。明帝永平十七年,始以陳睦為都護。次年,焉耆、龜茲叛,共攻殺陳睦,遂罷都護。和帝永元三年,將兵長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為都護,駐龜茲境它乾城。十四年,班超還洛陽,繼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西域亂,征禧還,自此不復置都護。至延光二年,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復平西域,遂以長史行都護之職。

  中國古代史故事 4

  唐代詩人崔護到京城參加進士考試,結果沒有考中。于是,他在城中借了間房子,刻苦攻讀,準備第二年再考。

  到了清明時分,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崔護也暫時忘了考試落榜的不快,興致勃勃地往城南游覽。

  崔護一邊走,一邊欣賞沿途的美景。他游玩了大半天,覺得口干舌燥,看到附近花木叢中有一幢房子,就上前敲門,想討杯水喝。可是等了很久,卻沒有人開門。崔護心中不免很失望,正想離開,只見一個年輕的姑娘打開了門,瞧了崔護一眼,問:“你是誰呀!干嗎敲我家的門?”

  崔護拱手說:“我是來長安應試的舉子,名叫崔護。今天偶出踏青,口渴了,想討杯水喝。”

  姑娘見崔護長得一表人材,舉止彬彬有禮,便利索地搬了張椅子,請崔護坐下休息,然后端來一杯清茶遞給崔護。

  這戶人家的庭院中種著不少桃樹,桃花盛開,那姑娘倚在一棵桃樹下,羞怯地注視著崔護。在桃花的映襯下,姑娘美麗的俏臉更顯得撫媚動人。崔護見了,頓生愛慕之心,與姑娘拉起了家常,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心。姑娘沒正面回答他,但從她那含情脈脈的眼神中,崔護知道姑娘也很喜歡自己。

  不知不覺,太陽快下山了,崔護見時光不早,便告別姑娘,動身回城。

  這以后,崔護忙于讀書應考,沒有再去。直到第二年清明節,他又去尋訪自己心愛的姑娘。他來到姑娘家的庭院前,不料鐵鎖把門,不見人影。他非常失望,就在門上題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并在最后署上崔護之名,戀戀不舍地離去。

  那么,這一天姑娘哪兒去了呢?原來,清明那天,姑娘跟她父親到親戚家去了。幾天后,姑娘回到家中,看到了崔護的題詩,才知道崔護來訪不遇。她感到再也見不到崔護了,不由失聲痛哭。一連幾天,她臥床不起,茶飯不思,精神恍惚,最后竟昏死過去。

  過了幾天,崔護又到南郊尋訪。他剛來到姑娘家的門外,就聽到門內有老人的哭聲,不由非常驚異,忙上前敲門。一個老翁出來開門,問清他就是崔護,便把自己女兒因為思念他而死去的消息說了。

  崔護悲慟欲絕,請求再見姑娘一面。老翁同意了,崔護便來到姑娘房中,哭著說:“姑娘,崔護來遲了!來遲了!”

  他抱起姑娘的頭,枕在自己的`臂上,眼淚落到姑娘的臉上。突然,姑娘慢慢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暫時昏迷,并未真正死去。崔護和老翁都喜出望外,老翁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崔護。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后來,“乞漿見女”這一典故,用來指艷遇或遇艷之人,又表示未遇的惆悵和感嘆;而用“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中國古代史故事 5

  典出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

  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大詩人都喜歡喝酒,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傳體散文《五柳先生傳》里說自己生性最愛好飲酒。但隱居山鄉,家境貧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親朋故舊知道他的嗜好,有時便備辦了酒菜請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盡興之后,便立即向主人告辭。他性格中的灑脫豪放,也可略見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陽節,菊花盛開,南山清晰可辨,秋風吹拂,飛鳥翩然。這么美好的佳節,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這天陶淵明家中一滴酒也沒有。他只好無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從中,有意無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來消磨時光。正在百無聊賴之時,陶淵明遠遠望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來。走近一看,此人手里還抱了一大壇酒。原來,這個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仆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給陶淵明送來一壇酒。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他連忙向白衣人表示對朋友王弘的謝意,收下了這壇酒。

  白衣使者剛走,陶淵明便迫不及待地打開壇蓋,陣陣酒香向他襲來,他立即開始喝了起來,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心滿意足地回到屋里。

  后人用“白衣送酒”形容贈酒、飲酒。或詠重陽風物。

  中國古代史故事 6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山陰人,他很聰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歲時,已有名氣。在拜謁周凱以后,他的名氣更大了,因為當時周凱的聲譽很高,士人們只要得到他稱譽一句,身價就會很高。當時太尉郗鑒,有一個女兒,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學,一時找不到適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后來,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個門生先到王府去觀察,看看是否有適當的人。那位門人到了王府,向家長王敦說明來意,王敦叫他自己到東廂去觀察。王氏子弟,個個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們聽說郗家遣人前來相親,不禁都緊張起來,大家裝模作樣,態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個青年,袒露著肚子,盤坐在東邊的床上吃東西,意態自如,旁若無人的'樣子。那位相親的門生把這情形回去告訴了郗太尉,郗太尉說:“那位毫無矯揉造作,意態自如坦腹東床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于是就把女兒許配給那個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于郗鑒擇婿的故事,后來人們凡是稱謂女婿,就叫坦腹東床,也有人稱“東床快婿”,這句話含贊美的意思。

  中國古代史故事 7

  典出清·趙執信《談龍錄》: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

  清代有一個詩人,名叫王士禎,他作詩要求有神韻。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談論作詩之法,講到神韻時說:“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意思是:神韻這個東西,就如神龍相似,它在云霧之中,東現一個頭,西現一個尾,有時則這里現一只腳爪,那里現幾片鱗甲,時隱時現,不可捉摸。)

  后人把“一爪一鱗”說成“一鱗半爪”,用來比喻事物零星片斷,不夠完整。

  中國古代史故事 8

  典出《莊子·天地》: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子貢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

  曰:“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湯,其名為槔。”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子貢往南方的楚國去游歷,回晉國途中,經過漢水南岸,遇見一位老人正要去務菜園子。只見他從挖開的一個隧道下到井里,雙手抱一只大甕汲水出來灌園,萬分吃力而功效甚微。

  子貢說:“我有一種機械,一天可灌一百畝地,用力少而見效很大,老人家您不用它嗎?”務園子的老漢抬頭望了望他說:“什么樣的機械?”子貢說:“在木頭中鑿一個機關,后半重前半輕,用它提水就像抽引一樣,接連不斷,水流泛溢奔流,名叫桔槔。”

  務園子的老漢勃然大怒,一下變了臉色,譏笑說:“我從我的老師那里聽到說,有機械的人一定有投機取巧之事,有機巧之事的,一定有機變巧詐之心。胸中存留著機心,人的純粹潔白的`天性就受到破壞;純粹潔白的天性不完備,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可能得道的。我并非不知道桔槔這種機械,我是恥于做這種事情!”

  后人用“漢陰丈人”比喻頑固分子反對新事物,往往會拿出一套歪道理為自己的守舊行為辯護。

  中國古代史故事 9

  "鴻門宴"這個故事發生在陳勝吳廣起義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陳勝吳廣起義后,各地云起響應,其中有楚國貴族出身的項梁、項羽叔侄,有農民出身的劉邦。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項梁扶楚懷王的`孫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劉邦也投靠了項梁。公元前207年,項梁戰死,懷王派項羽等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同時派劉邦領兵攻打函谷關。臨行時,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

  項羽大破秦軍后,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

  張良向劉邦分析,不宜和項羽硬拼,劉邦只得退出咸陽,回師霸上,更知道自己軍力不及于項羽四十萬大軍,劉邦更把在咸陽所得一切,原封不動的送到項羽營中,更說愿讓項羽稱關中王。范增已覺出劉邦必成大器,便命項羽設下"鴻門夜宴",一心誅除劉邦,但此事為項伯知悉,項伯顧念和張良故人之情,向劉邦大軍報訊。劉邦知道這鴻門宴是去不得的兇險之地,但張良卻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條,赴會也許能有生機,劉邦無奈只得應約前往。

  鴻門宴當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羅地網,定要把劉邦人頭留下,誰知劉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項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劉邦刺死,可是還是被項伯和樊噲給劉邦解了圍,劉邦終于更借往如廁而逃遁而去。回到軍中后立即將曹無傷誅殺。

  中國古代史故事 10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王滅商兩年后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不能理政,周公代成王攝政,當時天下很不平靜,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不服,陰謀作亂;商后裔武庚圖謀反叛復國。

  周公在內憂外患的情勢下攝政,對內勤政仁治,對外鎮壓叛亂,夙夜操勞,食不甘味,禮賢下士,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周公為了國家興旺,十分珍惜人才,熱心接待來賓,甚至到了“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的程度。“握發吐哺”后指賢相勤政愛民,為國殫盡竭慮,廢寢忘食,公而忘私,忠心耿耿。曹操在《短歌行》一詩中借用這個典故寫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中國古代史故事 11

  趙太后剛剛執政,就遇上了一件很棘手的事:秦國向趙國大舉進攻,趙國國力薄弱,難以抵擋,就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大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答應出兵。可是,趙太后特別喜歡這個小兒子,無論怎樣都舍不得,秦國攻勢又緊,這可怎么辦呢?

  左師觸龍知道了這件事,就去見趙太后。這時太后剛剛送走了一批來勸說她答應人質的大臣,因為雙方發生了爭執,她正坐著生悶氣呢。趙太后暗中拿定主意,如果這個左師也是來勸她送出長安君的,她一定要當面啐他一臉唾沫,以示自己不答應送兒子去做人質的決心。

  左師好像知道趙太后心思似的,一見面就問暖問寒的,絕口不提長安君的事。接著,左師又向趙太后提出要安排他的小兒子舒祺的工作。希望能編進黑衣衛士的隊伍,在保衛王宮中有所貢獻。趙太后見左師這樣喜愛小兒子,一下子來了興趣,絮絮叨叨地問道:“左師,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

  左師挺認真地說:“比你們做母親的還疼得厲害。”

  趙太后像見到知音一樣,彼此有了共同的語言,很動感情地說:“你們男人不了解女人的.心,女人疼小兒子才厲害呢!”

  左師敲了一陣邊鼓,覺得勸說趙太后己到了火候,于是不露痕跡地把話題引到了長安君,“依我看,你疼女兒燕后就超過了長安君。”

  趙太后連連搖頭說:“你搞錯了,我疼燕后哪比得上疼長安君呢?”

  左師抓住契機不放:“我記得你送燕后外嫁燕國的時候;你拉著她的手直淌眼淚。以后,你總是祈禱燕后在那里好好地生兒育女,日后繼承王位。這不是在為燕后的長遠利益打算嗎?依我之見,這才是真正的疼愛孩子。”

  趙太后不作聲,側著頭聽左師說下去:“從現在起,三代以前趙王的子孫封侯和繼承侯位的,今天已經沒有人了。這些人中有一些遇到禍難,本身就滅絕了;禍難來得慢的,就落在他們的子孫身上。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為君王的子孫地位很高,可他們沒有建立功勛;待遇豐厚,卻沒有做出業績。這種突出的矛盾,就給他們帶來了災難。”

  說到這里,左師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借以觀察趙太后的神態。見她頻頻點頭似有所悟,于是又說了下去:“長安君現在的地位夠高的了,封給他的土地也夠多的了,權力也越來越大,這些都是你太后賜給他的。只是,太后忽視了一條最重要的,就是沒有給長安君建功立業的機會,如果有一天太后逝世了,長安君靠什么在趙國立足呢?這樣看來,你替長安君的打算遠遠比不上燕后,所以我說你愛長安君不如愛燕后。”

  趙太后已經完全接受了左師的觀點,于是輕快地說:“你說得挺有道理的,長安君的事就全部托付給你了。”

  中國古代史故事 12

  秦武王雄心勃勃要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有一天,他召集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里疾商討攻打韓國的事,問哪一個丞相愿意帶兵出征。右丞相不同意。左丞相說:“要打韓國,必須聯合魏國才有力量。魏王那里,我可以去做工作。”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建議。

  甘茂很有口才,很快說服魏王一起發兵攻韓。可是,他擔心樗里疾在秦武王面前做小動作,到時攻韓不成還會丟了性命。于是派人向秦武王匯報說:“魏王方面的工作已經做通了,我們是不是改變主意不要出兵為好。”

  秦武王得不到要領,親自趕到息讓這個地方,找到甘茂,問他為什么改變了主意。

  甘茂說:“要戰勝韓國,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我國要消耗很多財力,也不是幾個月就能結束戰爭的。如果中途發生了什么變故,不是要前功盡棄嗎?”

  “有你主持帶兵打仗的一切事務,還擔心什么變故呢?”秦武王不以為然地說。

  “有些事情的發展是現在難以預料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件事:一個跟孔子的門生曾參同名同姓的.人闖禍殺了人,有人去報告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啦!‘曾參的母親正在織布,聽了頭也不抬地說:”我的兒子是不會殺人的。‘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報告說:“你的兒子曾參殺人啦!’曾母仍舊不相信兒子會殺人。第二個人剛走,第三人又來報告說:“曾參殺人犯了大罪,官府來捕人啦!’這次曾母相信了這個謠言,嚇得扔下梭子躲了起來。”“左丞相對寡人講這個故事,這同出兵奪取韓國又有什么聯系呢?”秦武王不明白甘茂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道理很簡單,”甘茂解釋說,“如果我率領千軍萬馬離開大王身邊去攻打韓國,說我壞話的人一定大有人在,萬一大王也像曾參母親那樣聽信讒言,那么,我的后果可悲不去說他,奪取韓國的大業一定也會付之東流了。”

  秦武王想了想說:“為了讓你一心帶兵作戰,沒有后顧之憂,我一定不聽別人的閑言碎語,如若不信,可以給你寫個憑征。”

  接著,秦武王和甘茂訂了一個盟約,就藏在息讓。甘茂被拜為大將,領兵五萬,先打宜陽城。沒有想到五個月都沒把城攻下來,右丞相趁機對秦武王說:“甘茂拖延這么長時間,莫非要搞兵變或投降敵人。’“秦武王經不住右丞相的挑唆,下令甘茂撤兵。甘茂派人向秦武王送去一封信,上面只寫著“息讓”兩個字。秦武王拆開一看,知道自己輕信饞言動搖了攻韓的決心,覺得很對不起甘茂。于是增兵五萬開赴前線,終于攻下了宜陽城。

  中國古代史故事 13

  公元前244年某日清晨,趙國北疆雁門關外,塵土滾滾,旌旗飄揚,鼓角激蕩。善征好戰的單于統率的15萬匈奴騎兵,發起了對中原趙國的擄掠戰爭。

  “嘿嘿,李牧(?—前228年)這個懦夫,今天再想把腦袋縮在衣領里高懸免戰牌可不成了。”

  “對,今天我們一定要踏平李牧的老巢,省得每次用兵總讓我們感到礙手礙腳的。”

  “趙軍該不會設下埋伏吧。”

  “你也太多慮了,李牧有膽量埋下伏兵,也不可能在前日被我數百騎兵打個大敗了。”

  “這倒是的。”

  ....

  單于和部將們騎著戰馬,一路談笑著向前進發。前天,他們已派小股部隊前往趙營里騷擾,李牧的軍隊不戰自敗。匈奴兵不費吹灰之力便搶得百十頭牛羊,還劫持了幾十名趙兵。

  一連數年中,李牧在雁門關安營扎寨,從不出戰。單于認定李牧膽怯畏戰,他那幾十萬駐邊守軍根本毋須放在眼中。因此今天單于調動精騎15萬,從正面發起了對趙軍的'進攻。

  匈奴前鋒部隊已攻入李牧大本營了。

  “啟稟君主,趙軍營中竟無一人。”先鋒官趕來向單于報告。

  “嗯、李牧這小子大概早已逃跑了。”單于不無得意地說,“命令部隊全速開進。”

  正當匈奴主力部隊全部進入趙軍陣地之時,忽聽軍營四周號角齊鳴,喊殺聲四起。只見四面八方無數的趙軍步騎兵似乎從天而降。

  “啊!我們陷入包圍了。快撤!”單于急忙下令撤軍。

  可哪里還來得及,過去一向畏敵如虎的李牧軍兵,似乎個個變成了雄獅,吶喊著,舉著刀劍槍械,像潮水般向匈奴兵沖殺過來。

  一場激烈的廝殺后,單于扔下10萬多個尸首,帶著數千人馬,丟盔棄甲地逃了回去。

  從此十多年里,匈奴兵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邊境了。

  原來趙將李牧熟知匈奴兵驕橫跋扈的習性,因此,便對匈奴兵采取了欲擒故縱的策略。他命令部隊堅守不戰,甚至在軍中規定:一旦匈奴入侵,全體將士務必回營自保,不得迎戰,有敢捉拿匈奴人的處死!久而久之,不用說匈奴人說他膽小如鼠,士兵們也開始埋怨他是畏敵之將。趙王更責怪他無能。但李牧依舊只守不攻,終于引得單于上了鈞,打了大勝仗。

  中國古代史故事 14

  成康之治指西周時成王、康王相繼在位的四十余年間,形成了安定強盛的政治局面。

  為懾服商頑民而建的成周城落成后,輔政大臣周公還政于成王,周朝進入鞏固時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繼承文王和武王的功業,堅持節儉,克制多欲,緩和了階級矛盾。又令周公制禮作樂,即王朝各種典章制度的'創立和推行,大規模推行自周武王時就開始的分封制。西周分封,是以宗法血緣關系為紐帶,建立起周天子統轄下的地方行政系統,從而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加強周王朝統治的作用。

  康王之世,周還曾命諸侯征討淮夷、東夷,加強對異邦的控制。康王在位年間,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成康時期,是周最為強盛的階段,史家稱:“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中國古代史故事 15

  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后,將東方的土地分封給有功之臣和周王室的子孫,又向各邊遠地區派出大批使者,以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希望他們都歸順于周室。

  于是,許多遠方的`小國和部族便派使者送來貢物,以示臣服。其中有一個部落送來一只叫做獒的狗。這只狗身上的毛呈黃褐色,身體較大,尾巴較長,四肢比較短,性格兇猛,善于搏斗。同時,它又很有靈性,在武王面前匍匐在地,好像是在行跪拜之禮一樣。武王對此很是喜歡,便重賞了前來進獻獒的使者,然后就高興地逗起獒來。

  召公知道這件事后,作了一篇名叫《旅獒》的奏章,呈給周武王。奏章的大意是:如果沉湎于侮辱和捉弄別人,就會使自己喪失崇高的德行;如果沉湎于所喜愛的事物,就會使自己喪失積極進取的志向。周王朝的建立很不容易,不能讓它立刻滅亡啊!讀了這篇奏章,周武王覺得召公的話很有道理,頗受感動,想起了從前紂王荒淫無度,導致商朝滅亡的慘痛教訓,就下令將貢物分別賞賜給各位功臣和各國的諸侯。

  中國古代史故事 16

  月船禪師是一位善于繪畫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畫前,必堅持購買者先行付款,否則決不動筆,對于這種作風,社會人士經常有微詞。

  有一天,一位女士請月船禪師幫她作一幅畫,月船禪師問:“你能付多少酬勞?”“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當眾揮毫。”月船禪師允諾跟著前去。

  原來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禪師用心為她作畫,畫成之后,拿了酬勞正想離開。那女士就對宴桌上的客人說道:“這位畫家只知要錢,他的畫雖畫得很好,但心地骯臟;金錢污染了它的善美。出于這種污穢心靈的作品是不宜掛在客廳的,它只能裝飾我的一條裙子。”說著便將自己穿的一條裙子脫下,要月船禪師在它后面作畫。

  月船禪師問道:“你出多少錢?”女士答道:“哦,隨便你要多少。”月船禪師開了一個特別昂貴的價格,然后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畫了一幅畫,畫畢立即離開。

  很多人懷疑,為什么只要有錢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無所謂的月船禪師,心里是何想法?

  原來,在月船禪師居住的地方常發生災荒,富人不肯出錢救助窮人,因此他建了一座倉庫,貯存稻谷以供賑濟之需。又因他的師父生前發愿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禪師要完成其志愿。

  當月船禪師完成其愿望后,立即拋棄畫筆,退隱山林,從此不復再畫。他只說了這樣的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錢,是丑陋的。心,是清凈的'。”

  有禪心的人,不計較人間毀譽,月船禪師以自己的藝術素養,求取凈財救人救世,他的畫不能以一般畫來論,應該稱為禪畫了。因為他不是貪財,他是舍財,可是世間人有多少人能懂得這種禪心呢?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古人云:“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全憑自己去慎思辨別,然后根據自己的分析思維決定自己走的路;社會上必然有人贊揚,也會有人毀謗譏罵。對此,自己要泰然處之,任人評論。

  聽到別人說我壞話要能夠不生氣,盡管壞話說得很厲害,也不過是像拿火去燒空中,虛空中無物可燒,而火卻是終歸要熄滅的。人的煩惱,都是從心上造出來的,我們的心不動,那么煩惱還會從何處生出來呢?

  中國古代史故事 17

  春秋時期,吳王過煩了宮中的生活,于是想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到民間去走一走,還想和他們一同飲酒。這決定可嚇壞了滿朝文武官員。若是吳王在出行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危險,誰能擔當起這個責任?大夫伍子胥也認為一國之君混跡在百姓中間是很不妥當的。為了打消吳王微服出游的念頭,他給吳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帝養了一條非常漂亮的白龍,這條白龍也是玉帝最鐘愛的寵物。有一天,白龍厭煩了天庭單調的生活,就變化為魚,下凡到一個清冷的池里游玩。它在清清的河水里游來游去,覺得非常有趣。這時,一個名叫豫且的漁人走了過來,這個深池是他每天打漁的地方。豫且看見池水中的這條魚個頭很大,高興極了,就一箭射了過去。正玩得高興的.白龍突然感到一陣劇痛,原來豫且一箭射中了他的眼睛。白龍帶著痛逃跑,憤怒地到玉帝那里告狀,要求懲治豫且傷害神龍的大罪。

  玉帝充滿疑惑地問白龍:“你為什么會讓一個漁夫射傷了眼睛呢?當時你是以什么形象出現在漁夫面前的?”白龍回答道:“我當時下到那清冷的池里化為一條魚……”

  玉帝打斷白龍的話,說道:“漁夫打漁天經地義,而你化龍為魚,自貶身份,才招致這無妄之災,這不能怨恨別人,問題倒是在你自己。你為什么要變化成魚的形象呢?而豫且用箭射魚又有什么罪過呢?”經玉帝這么一說,白龍無奈之下,自認倒霉。

  伍子胥說完了這個故事,轉身對吳王說:“白龍是玉帝所鐘愛的寵物,而豫且只是宋國的一個平民。如果白龍不變化成魚,豫且就不會射傷它。現在您是一國之君,如果不顧自己作為國君的尊貴地位,而與普通百姓一起飲酒,我很擔心,怕大王會遇上如同豫且射白龍那樣的無妄之災啊!”

  吳王覺得伍子胥說得很有道理,于是取消了與百姓一同飲酒的念頭。后來,人們根據史料記載:“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引申出成語“白龍魚服”。

  此外,關于白龍化魚的神話故事,還有另一種說法,故事是這樣的:河伯(黃河之神)化為白龍,在水濱游玩。后羿見了,一箭射傷了他的左眼。河伯上訴玉帝,請求玉帝殺掉后羿。玉帝說:“你是河神,后羿怎么能射你?誰叫你變作動物的?后羿射的是動物,難道有什么罪嗎?”這里說的不是白龍和豫且,而是河伯和后羿了,故事情節并無太大差異。

  中國古代史故事 18

  秦始皇在世時,十分信任大將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個大臣,名叫趙高,此人身體強壯,并對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為中車府令,并命他當自己的小兒子胡亥的老師。

  有一次,趙高因為受賄舞弊,犯了大罪,剛好蒙毅受理這個案件,蒙毅對趙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處趙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卻念趙高是個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還為他恢復了官職。

  趙高因此對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將軍恨之入骨。后來秦始皇出宮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時本應由公子扶蘇即位,可趙高卻乘機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為秦二世,并用陰謀手段將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害死。

  趙高掌握了朝廷大權后,對胡亥說:“先帝在世時本打算立你為太子,蒙毅不贊成。于是立了扶蘇,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則會有后患。”胡亥聽了,就把蒙毅抓起來,逼蒙毅自殺。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過劫難,便大罵了趙高一通,說道:“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了良臣,他們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非常壞。希望皇上要引以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說完,蒙毅自殺而亡。

  中國古代史故事 19

  相傳在很久之前的社會里,人們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錯誤,就在地上畫個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懲罰,即使這樣,哪怕他身邊空無一人,他也決不會提前走出圈子半步.相傳上古時刑律寬緩,在地上畫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懲罰,如后代的牢獄。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

  《武王伐紂平話》卷中:“捍姬昌呴畫地為牢,刻木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封神演義》第二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隨即就在南門畫地為牢,豎木為吏,將武吉禁于此間。”后比喻將行動限定在某種范圍內,不得逾越。

  中國古代史故事 20

  由于殺了無賴牛二,楊志被發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

  大名府留守梁中書很欣賞楊志,有心要抬舉他,恐眾人不服,下令在教場中演武,給楊志機會。楊志高興的說:“小人武舉出身,曾做過殿司制使。這十八般武藝,自小習學。今日蒙恩相抬舉,如撥云見日一般。楊志若得寸進,當效銜環背鞍之報。”

  楊志果然武藝高強,在教場打敗了副牌軍周謹,又和正牌軍索超打得難解難分,看得眾人喝彩,梁中書就將他們兩個都提拔做了管軍提轄使。

  “撥云見日”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里頓時明白。

  中國古代史故事 21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從鄭國派人來告訴秦穆公說:“鄭國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軍隊來,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對秦穆公說:“調動大軍偷襲這么遠的國家,我們趕得精疲力乏,對方早就有了準備,不會有什么作為的。而且行軍路線上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穆公不聽,派大軍東行。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遇到鄭國人弦高趕著十二頭牛要到周朝集市去賣。弦高趕快讓人回國報信,自己將牛獻給秦軍作犒勞,說:“我們大王聽說你們要從這里路過,派我來犒勞你們,請不要嫌棄禮物輕薄。”

  鄭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見杞子一伙正在整頓盔甲、磨兵器、喂馬,便對他們說:“你們留在我們鄭國時間也長了,我們國小物乏,聽說你們就要離開,就請便吧!”杞子就逃了。秦軍只好退了。

  “厲兵秣馬”形容準備戰斗。

  中國古代史故事 22

  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土地,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黃河被稱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漲,百川都匯進了黃河,黃河變得更加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于是黃河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流而下,一直來到北海。他向東望去,卻看不到北海的.邊際。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海神感嘆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廣大,無邊無際,今天我要不來這里,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

  北海海神說:“我在天地間也只是大山里的一個小石頭,四海在天地間也就是糧倉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廣大的呢?”

  “望洋興嘆”比喻因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自《莊子秋水》)

  中國古代史故事 23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被人們合稱為“三蘇”,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于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贊。在一片贊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貼出之后,有一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著周朝時史籀創制的字。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一看,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頭一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沒說什么,便含笑而去。蘇軾這時才感到自己太驕傲了,于是將書房門前對聯的上下聯前各添了兩個字,使思想境界為之升華,一幅具有遠大抱負的對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立志讀盡天下書,發憤識遍天下字。”

  此后,蘇軾發奮讀書。二十歲的時候,已學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了京城的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對當時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很是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準備取為第一。由于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誰寫的。他想了想,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鞏之外,可能不會有別人了。為了避嫌,歐陽修就把蘇軾的卷子判為第二。等到發榜公布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寫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鞏,而是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心里便有些過意不去。

  歐陽修得知《刑賞忠厚論》不是他的弟子曾鞏寫的.,而是初出茅廬的蘇軾所寫,心里覺得有點對不住蘇軾,竟讓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蘇軾以后送來的文章,篇篇才學橫溢,更是贊嘆不已。于是寫信給當時聲望頗高的梅堯臣說:“蘇軾的文章實在是好,我應當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成語“出人頭地”就是由此而來的。當時聽說此事的人都不以為然,認為歐陽修夸大了蘇軾的才學,等以后他們看到了蘇軾的文章以后才信服。

  后來,蘇軾得到歐陽修等文壇名流的指點,文章越來越好,后來果然出人頭地,和歐陽修等人被后人并稱為“唐宋八大家”。

  ——《宋史·蘇軾傳》

  中國古代史故事 24

  公元前203年12月,韓信把兵馬屯在垓(gāi,今安徽靈璧東南)下,布置了十面埋伏,要把霸王引到一個適當的地方,把他圍困起來。韓信故意拿話去激霸王,讓他氣得鼻孔噴火,頭頂冒煙才好。他編了四句話,叫士兵沖著楚營叫喊:“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霸王率領十萬大軍一直沖到垓下,沒碰著韓信,一看四面全是漢兵,楚軍進入了重圍。霸王帶領人馬只管向前沖,誰也抵擋不住。他見了韓信,更不肯放過。韓信一邊作戰,一邊后退。霸王追趕了好幾里地,殺散一批,又來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四面八方全是韓信“十面埋伏”的人。霸王轉過身來,跑回垓下大營去了。

  夜里,項羽聽到周圍漢營里的士兵唱的凈是楚人的歌。“四面楚歌”的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

  霸王吃驚不小,他說:“難道楚軍都投降劉邦了,為什么漢營中的楚人這么多呢?”說著他就在營帳里喝起悶酒來。他留戀他寵愛的美人虞姬,她常常侍候在身邊;還有那匹騎了五年的烏騅馬。想到這兒,霸王再也忍不住了,他悲壯憤慨地唱起自己作的詩歌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歌的'意思是:力氣拔得起一座山,氣魄壓倒天下好漢,時運不利,烏騅馬不肯走。馬兒不跑怎么辦,虞姬呀虞姬,你可怎么辦。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跟著一塊兒唱。他唱得流下幾行眼淚,伺候他的人全都哭了,不忍心抬頭看他。

  霸王跨上烏騅,帶著八百子弟兵,猛虎似的沖出去,突出重圍,往南跑。他打算渡過淮河再往東去。霸王和八百子弟兵沿路殺散了漢兵。韓信、英布、周勃、樊噲他們分頭追趕。霸王拍著烏騅,飛一樣地直跑。等霸王渡過淮河,到了南岸,又跑了一程,就迷了道兒,不知道哪一條道兒可以通到彭城(今江蘇徐州)。

  項羽就向一個莊稼人問路。那個莊稼人不愿幫他,就說:“往左邊兒走。”霸王跟一百多個子弟兵就往左跑下去,跑了一陣,連道兒也沒了,前邊只是一片水洼地。他們的馬陷在泥濘里,連蹄子都不好拔出來。霸王這才知道受了騙,走錯了道,趕緊拉轉韁繩,再回到三岔路口,漢兵可已經追到了。

  霸王往東南跑,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點了點人數,一共才二十八個騎兵,追上來的人馬有好幾千。霸王覺得沒法脫身了,就帶著二十八人上了山崗,對他們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八年了,親身作戰七十多次,戰無不勝,成了天下霸王。今天在這兒被圍,這是天數,不是我不會打仗。”

  他把二十八個士兵分成四隊,說:“我先殺他們一個大將。你們跑下去到東山下會齊。”他大喊一聲,向一個漢將直沖過去,殺了一個漢將。

  霸王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二十八個子弟兵全都到了。漢兵趕來,又展開血戰。霸王專挑漢兵多的地方沖殺。他左刺右劈,又殺了漢軍的一個都尉和不少士兵。漢軍將士不敢逼近楚兵,遠遠地嚷著躲著。霸王點了點自己的人數,僅僅少了兩個。

  霸王殺退了漢兵,帶著二十六個子弟兵一直往南,跑到了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亭長蕩著一只小船等在那兒。他知道來的是霸王,就催他馬上渡河。他說:“江東雖小,可也有一千多里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還可以在那邊做王。這兒只有我這只船,請大王趕快渡過河去。”

  霸王笑著對亭長說:“當初我跟江東子弟八千人渡過江來打天下,到今天他們全完了,我哪兒能一個人回去呢?就說江東父兄同情我,立我為王,我哪兒有臉見他們吶?”他接著又說:“這匹烏騅馬,我最喜愛,曾經一天跑過一千里地。我舍不得把它殺了。我知道您是個忠厚長者,我很感激您一片好意,這匹馬送給您。”

  他和二十六個子弟都拿著短刀步行,跟漢兵交戰。他們殺了許多漢兵,自己也一個一個地倒下。末了只剩下霸王一個人。他身上受了十幾處傷,最后在烏江邊拔劍自殺了。

  中國古代史故事 25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范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范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為晏嬰識破了。

  范昭回國后,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范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現在“折沖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跡。孔子稱贊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中國古代史故事 26

  韓信經蕭何舉薦被劉邦任為大將軍,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漢朝建立后被封為楚王。晚年的劉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權旁落他人,為了劉姓政權的長治久安,必須鏟除隱患。他認為在諸位將領中,功勞最大、才能最強、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險的敵人。因此,韓信首當其沖。可是,除掉韓信談何容易!劉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馬也未必能取勝,其他諸將更不是韓信的對手。

  劉邦先是用計生擒了韓信。此時的`韓信才明白過來,感嘆地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將韓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無罪證,又赦免了韓信,改封淮陰侯。

  削去了王位的韓信,心想自己為興建漢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個如此下場,既然你劉邦無情,休怪我韓信無義。韓信私下與被任命為趙國相的陳稀相約,陳稀在北方舉事,韓信在長安響應。

  公元前215年(漢高祖十年),陳稀果然舉兵反叛。劉邦親自帶兵平叛,長安空虛。韓信準備在長安舉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呂后告發韓信準備謀反。呂后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蕭何商議。最后,由蕭何出面,假稱北方傳回捷報:叛軍已敗,陳稀已死,邀請韓信進宮向呂后賀喜。韓信哪里想到極力舉薦自己而且一向過從甚密的蕭何會是殺害自己的主謀。結果韓信剛入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擁而上,捆綁起來。呂后將這一代名將帶至長樂宮鐘室,殘忍地殺害了。

  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后來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來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不過韓信等一類將領,自以為立有戰功,應當割地稱王,但從人民要求統一的觀點看來,不消滅這些割據者,即使希望戰禍暫停也是不可能的。蕭何協助劉邦臣,削除異己,客觀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為人民迫切需要休養生息。這是漢高祖劉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蕭何輔佐劉邦做出的杰出貢獻。

  韓信的成功是由于蕭何的大力推薦,韓信的敗亡,也是蕭何出的計謀。所以民間就由這個故事概括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句俚語。宋人洪邁的《容齋續筆》記錄下這句話,并簡單探討了它的成因。

【中國古代史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經典小故事03-15

中國經典故事06-13

中國家風故事08-30

中國神話故事03-15

中國傳統經典故事03-25

中國民間的故事03-25

中國經典小故事【范例15篇】03-15

中國古代感恩故事07-01

中國神話故事【集錦14篇】06-1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中文专区 |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小蛇 | 日韩亚洲精品视频 | 亚洲动漫国产制服丝袜 | 在线精品免费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