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柳先生傳反思 推薦度:
- 五柳先生傳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五柳先生傳反思【經典】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么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柳先生傳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柳先生傳反思1
這堂課,不求句句串講、字字落實,而是貫之以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讀的方法(知人論世讀書法,入情入境讀書法,立體讀書法)、譯的方法(信達雅的翻譯原則,直譯和意譯的翻譯方法,猜讀法)、背的方法(重點詞語背誦法,線索背誦法)、積累的方法(卡片讀書法),在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實現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讓學生在質疑問難中探究發現,在讀讀背背中積累語言,在各抒己見中升華認識。
五柳先生傳反思2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塞給學生知識更重要。因此在本節課上,教者不求句句串講、字字落實,而以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為主,教給學生讀的方法(知人論世讀書法)、譯的方法(信達雅的翻譯原則)、背的方法(線索背誦法),在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較好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質疑問難中探究發現,在讀讀背背中積累語言,在各抒己見中升華認識。
本節課主要是突出朗讀訓練。常言說得好,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課文讀得熟,再抓住“讀”這一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訓練、以讀促學。
“新課標”試行以后,語文教學中增加了對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目前,打開學生的思維,已經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要打開學生的思維,就必須啟發學生,引導探究。落實到課堂教學上,就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體,發現質疑,積極思維。最后結果是否與教師的預想吻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啟發思維探究的過程,答案可以豐富多彩。這節課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在探討有的問題時,教師總情不自禁地想將學生引向自己的預想答案,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積極思維探究的能力。今后還應該在這方面加以注意和改進。
五柳先生傳反思3
今天我講授了《五柳先生傳》一課。
課上,我把課文分成九個小組,從解題、介紹作者到課文內容、結構、中心進行講解。
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準備好講解內容,脫稿進行講授。他們逐句逐段翻譯課文,再講解實詞,分析古今異義詞,通假字,詞類活用問題,然后分析句子的作用。這節課,學生講解條理清楚,使重點知識落到了實處。
這節課讓我知道了學生的實力,只要給足時間,教會方法,學生就能講好。脫稿講課一直是我的夢想,經過我與學生一年半的'努力終于實現了,這讓我又有了信心。相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學有收獲。
本節課存在的不足是:臺上學生講得精彩,臺下學生聽得不太用心,筆記做得不認真。缺少提問的環節,導致所講知識落得不實,考試成績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重視提問環節,與課堂評價聯系起來,提高學習效率。
這幾天的文言文教學,我越來越意識到課堂上學生的精彩表現并不代表學生學會了知識,要想真正學會知識,就要抓好每個環節,不僅關注臺上學生,更要關注臺下學生學習情況,以確保學會知識,記好知識點,做到學以致用。
五柳先生傳反思4
《五柳先生傳》是八年級語文的一篇文言文,在教這篇課文之前,我對采用什么樣的教法進行了一番琢磨,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有成效呢?秉承我縣開展的“高效課堂”的宗旨,結合我所教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對以往的教學流程進行了一些修改,經過教學實踐后,我覺得對學生掌握所學能有不小的幫助。
在上課的時候,我首先用三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情境導入、簡介作者并了解傳記,接著我就用課前設計的一個問題(你們是否想了解一綠趙鞅氏碌奈辶壬呢?他是否也是一個另類的人?)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的相關注釋去疏通文意,并引導學生分組交流互助,并準備小組交流質疑。
緊接著,我就在黑板上設計一些文中注釋里沒有解釋的詞,讓學生在疏通文意的行進中通過推敲其文意來解答,不一會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上臺來解答,這是我在設計這一教學流程所沒能想到的,經過師生評議得知學生對這些詞語的解釋絕大部分都比較正確。這能使學生在這一個環節中感受到了參與的快樂,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再接著是讓學生質疑還不會翻譯的詞句,讓學生互助解答,教師進行適時的.引導和點撥,并采用師生共評共議的方式進行,學生從研討中懂得了疏通文意之法,這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也調動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熱情與興趣。
疏通文意之后,學生朗讀的效果就比之前所教的學生好得多,我在聽學生讀后進行些點撥,學生可以說是一點便通。接著我又播放相關的朗讀視頻,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把握節奏,注意體會其中的感情,很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又更上了一個臺階。
這第一節課一下來,我就覺得很輕松,學生也覺得學文言文并沒有那么難。再后來的第二節課中,文中所有研討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多數學生在課堂里就能把全文背誦下來了。
通過這次教學,我感到自己在教學文言文這一塊變得輕松了,這都是比較好地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互學所產生的效果。當然這其中也有不足之處,也許對個別學習程度差的學生的關注度就不夠,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的彌補協調才行。
五柳先生傳反思5
以往的古文授課往往重視兩大環節:讀背結合;釋通文意,對作品的思想內涵老師只是稍微點撥一下就匆匆收場。本節課一改往日陳舊的授課方式,力求有所創新。教師抓住一個關鍵的“不”字作為切入點,讓學生自主設計學習方式,努力挖掘課文的趣味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使學生在探索和快樂中切實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文言文的內涵深刻博大,語言光輝簡潔,是語文教材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傳,全文語言樸素、自然,在不到200字的篇幅中,他以精辟的筆墨描寫了自己的愛好,生活態度以及思想性格等各個方面。
怎樣帶領學生走進課文深處,感受到陶淵明的性格志趣、精神風貌呢?細細鉆研教材后,我突發奇想,《五柳先生》這篇課文有九處關鍵句使用了“不”字,何不從“不”字入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走進課文深處從而感受到陶淵明的人格魅力呢?
第一課時在反復誦讀課文,疏通文意后,我對學生說:“不知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本文很多關鍵句都用了‘不’字,下節課我們就從‘不’字入手,分析陶淵明的精神風貌。大家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對文中‘不’字的理解。怎么樣?有信心嗎?大家一定要好好準備一下。”
以往的古文授課往往重視兩大環節:讀背結合;釋通文意。對作品的思想內涵老師只是稍微點撥一下,就匆匆收場。所以每講完一篇文章總感覺意猶未盡,似乎總劃不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古文課很少采用完全放手給學生的授課方式。學生準備的怎么樣?他們會積極配合嗎?我略帶不安走進教室。
整體讀完課文后,我拿著粉筆在課題下方寫了一個大大的“不”字,“誰先來發表高見呢?”話音剛落,有“雄辯手”稱號的王志峰首先走上講臺,他從容自若,把跌落到鼻尖的眼睛推會原位,清清嗓子,用一種很嚴肅的聲調說道:“文章開篇就連用兩個‘不’字,‘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不’字即把自己排除在名門貴族之外,不僅不知籍貫和出身,就連姓名、字號也不知。我查過資料,晉代是很講究門第的,當時許多為官者往往高談自己的風雅,炫耀才華,標榜出身。而陶淵明竟與這種風氣背道而馳,一個“不知”,一個“不詳”極大的諷刺了那些士族以門第出身為榮耀的惡俗,又道出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貴風格。”真不愧為雄辯手,此番話說得有理有據,仿佛讓人看到陶淵明正與污水濁流搏擊的身姿,大家不禁肅然起敬。
想不到第二位上臺發言的竟是我班有名的“淑女”阮愛琳,她聰明好學,性格極為靦腆。此時雖早已漲紅了臉,但卻顯得信心十足、鋒芒畢露。“文章中有一句話,可謂一語概括全篇──‘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陶淵明為人不仰慕榮華富貴,不羨慕高官厚祿,‘閑靜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現,‘不慕榮利’才是他的真實面貌。”寥寥數語,卻言簡意賅,直抒胸臆,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巾幗不讓須眉啊!
小畫手王曉彤一言不發,只是在黑板上為大家展開一幅畫。畫面上簡陋的居室冷冷清清,遮擋不住一年四季的風雨烈日,一位長須老者端坐桌前,手拿書卷,衣衫襤褸綴滿布丁,臉上充滿安寧剛毅的神色。畫面下一行清新秀麗的文字映入眼簾“環睹蕭然,不蔽風日”,好一個“不”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悠閑自若,以苦為樂,既有不屈意志又志趣高潔的人物形象。
正當大家還沉浸在畫面的想象中時,蘇曉曉、王志威兩名同學早已迫不及待走上講臺,面向大家。蘇曉曉把一本書卷成筒狀,舉在嘴邊,略帶微笑。“同學們,現在開始直播名人采訪節目,本期特邀嘉賓──陶淵明先生。”
(主持人)“陶先生你好,能為同學們介紹一下你的讀書心得嗎?”
(陶淵明)“我喜歡讀書,但不求甚解,而是力求詩書的精神真諦。”
(主持人)“你才華橫溢,為何隱居山林,把酒東籬,卻不在官場嶄露頭角,普救民眾。”
(陶淵明)“我也曾幻想‘大濟蒼生’,但爭名逐利,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使我厭惡,所以我寧愿獨善其身,回歸自然。”
(主持人)“‘大濟蒼生’的抱負無從施展,面對著腐朽的現實,你內心真的能平靜?”
(陶淵明)“‘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我只能把內心的.理想寄托于桃花源。”
蘇曉曉的提問直入主題,王志威的扮演惟妙惟肖,兩名同學的現場采訪把借酒澆愁,懷才不遇,但率直放達、超然世外的隱者形象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此時,教室里的掌聲此起彼伏。
最后孫輝同學為大家展示了兩幅毛筆字:“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蒼勁有力的字,似乎在飛舞,在低訴。好一個安貧樂道、志趣高潔的君子!
課后我看到一位學生在筆記本上總結到:歸隱自然,把功名富貴視若糞土,寧可乞討度日,也絕不“為五斗米折腰”。雖是“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但清湯粗飯,幾杯黃酒,也是人生一大樂事。另一位學生寫道:貧能養志,不用趨炎附勢,沒有車馬之喧,只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超然,悠悠哉,清逸脫俗,守正不阿,醉酒率意,快慰平生。
課后我靜思:這節課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如課堂環節不是很緊湊,學生在語言表達上還不夠盡如人意。但在學生心目中,本節課無疑是最受歡迎的,因為它真正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上課時迸發的積極性都是無與倫比的。他們能緊扣一個“不”字,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他獨特的人格魅力,這也是以往在課堂上收獲不到的。
教育家陶行知在《創造宣言》中說:“處處是創造天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乘著課程改革的東風,用“教”的創新文體去點燃“學”的創造火焰,使師生在文本中自由馳騁,在交流中急劇碰撞,在共同探究中享受創造的快樂,讓語文課堂像春天一樣,綻放出勃勃生機,成為師生共享快樂的園地。
五柳先生傳反思6
我個人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
1、研究課題選擇恰當,并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學生學到了知識,基本掌握了現代詩鑒賞的"三美"原則。
2、課堂環節的.設計合理,整堂課我設計為聆聽詩意、品讀詩意、感受詩意、創造詩意、延展詩意五個環節,各環節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聯系緊密。
3、誦讀的環節體現充分,無論是教師的激情范讀,還是學生的品讀,展示性朗讀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為本節公開課的亮點之一。
4、教法和學法選擇適當,課堂分析精煉。課文分析不照本宣科,不以詩論詩,而是重在以本詩為例,向學生傳授鑒賞詩歌的方法,形成能力,課堂中重在分析詩歌的"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從詩歌最簡單的意象入手,逐步達成目標。
5、訓練和拓展得到了體現,很多學生搜集多首朦朧詩的作品,擴大了學生知識面。體現了"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的語文教學思想。
我認為本節課在以下方面仍需改進,是本節課的不足:
1、環節設計過多,使得各環節過于緊湊,有些環節流于膚淺,如創造詩意這一環節,學生的練習時間只有三分鐘,顯得有些緊張。
2、課堂氣氛需進一步調整,一方面是學生的預習不充分,公開課準備倉促;另一方面學生顯得有些緊張。
五柳先生傳反思7
教學是在探究中發展的,對這一失誤有兩個方面值得思考:
一、教師要珍視學生“偏頗性”的觀點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開放的課堂注重學生個性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時會出現偏頗,甚至錯誤,而這種理解往往是學生的心里話,當出現這種現象時,教師應該適當引導,找準產生偏頗錯誤的癥結,再將問題還給學生,調動他們查尋資料,作積極思考,從而更深入更全面更準確地看待文本中的人、事、理。這種啟發思維探究的過程是極為珍貴的'。如果教師不進行有效引導,久而久之,封住學生的口,凝固學生的腦,扼殺學生的思維。
二、教師要多讀書,才能讓教學之路更加寬暢
《課標》強調“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是多元的……”,《課標》也提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評價,對作品的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這就對教師自身的文化底蘊提出較高要求,特別是文言文教學,教師要有能力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生活,發現文學精神,發現古代的人,通過文本的學習發現個性的人,如學習《記承天寺夜游》發現蘇軾,學習《醉翁亭記》發現歐陽修,學習《滿井游記》發現袁宏道,學習《五柳先生傳》發現陶淵明……教師只有博覽群書,不斷研究教材,不斷吸收知識,才能和學生一起打開一扇扇的智慧之窗,發現一些發人深省的值得探究的東西。
五柳先生傳反思8
《五柳先生傳》是一篇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體會本文的寫作方法,首先從讀中讓學生體會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初步了解五柳先生,然后通過師生互動討論的方法更加深了對五柳先生的了解。不足之外還在于我的教學觀念更新得仍不夠徹底,還未完全從過去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希望今后更加努力。
五柳先生傳反思9
《五柳先生傳》是一篇文言文自讀課文,在課文翻譯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釋,只求意譯。在課文內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體會。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課文放手讓學生自己處理。
文言文的讀是很重要的,讀通、讀懂是一個循序的過程,我讓學生聽讀、自由讀、朗讀、適時點評,在讀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掌握了文章的語言特點,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齊,有的同學更己通曉了文意,這樣,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習就輕車熟路了。
學生在理解課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難懂的問題,有的問題同學們通過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導學生從具體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讀書,不求甚解”他在讀書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悅;“性嗜酒”“期在必醉”寫他率真放達,“環堵蕭然,晏如也”他安貧樂道,“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他自得其樂,淡泊名利,對平平淡淡生活細節的敘述,生動地刻畫了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
為了更深刻地認識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風貌,我想到了多媒體,在這課的`資源中,有一段視頻,作者在東籬下采菊,悠然自適的情形,我讓同學們觀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話并告訴同學們:是真名世自風流,作者有才學而不拘禮法,活得自然,活得灑脫。
本課學生不僅學會從課文本身理解人物,也體會到這是一種社會生活狀態,是贊是否,同學看法不一,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再想到當今社會,我不知不覺對學生的人生觀進行著一些滲透。
學生需要開擴的視野,需要有對生活的認識和思考,這是我在教學本課的一點粗淺認識。
五柳先生傳反思10
在整個導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的體驗、感悟為主,極力營造一個輕松快樂的文言氛圍。在欣賞文本中,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在積極的對話中,使課堂成為師生(學生之間)的語言、觀念、思維的火花碰撞的“現場”。為了引導學生整合資料、與文本對話,我設想通過探究《五柳先生傳》是不是陶淵明的.自傳這一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閱讀體驗來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達到欣賞傳中人物的個性之美的目的。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由于時間原因,對重點詞句的理解和挖掘還不夠,同時,對整個課堂生成性的、不曾預設的精彩缺乏有效調控。
五柳先生傳反思11
執教完《五柳先生傳》這一課后,有幾個聽課的老師對我說,文言文就要這么扎扎實實地上,如果不把字詞和句子的意思的弄清楚了,所有的文章分析都是空中樓閣。
這也是我上課前告誡自己要注意事項,所以,在過生字詞關的時候,當我把我認為關鍵的字詞解決后,又問了一句:還有不懂的嗎?滿以為所有的字詞都解決了,結果又有學生提出還有不懂的字詞。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我趕緊發動其他學生來解決這個問題。
還有一處,就是分析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時,很多學生都不懂“為什么五柳先生喝酒會‘期在必醉’”?明明已經是個隱士了,為什么還要喝醉?我的課前設計是分析完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這個問題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在我試圖回到我設計上時,我發現學生們對這個問題比較感興趣。于是我拋開課前設計,由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詩句引導同學們知道原來酒是解憂之物開始,再從“無懷氏、葛天氏”之民聯想到世外桃源的安居樂業、恬淡自足,讓學生們自己去感悟,原來喝酒是為了麻醉自己。
當這個問題解決之后,我發現,同學們已經自己把五柳先生從瀟灑的酒徒升華成了憂郁的世外高人時,也就突然發現,不用再分析五柳先生的形象了,迅速開始探討探討人物的描寫方法時,也就有了學生脫口而出的:“幾個否定句就刻畫出了一個獨立于世俗之外的人物形象”這句話。
課前再好的設計都不如課堂上學生實地發現的問題重要:老師上課解決的是學生的問題而不應該僅僅是老師設計的問題。
感受深刻的`還有一點就是慢讀課文。當我和同學們一起慢慢來讀課文時,我可以發現幾個孩子在慢慢的朗讀課文的時候臉上的那種會意的表情。這個方法是我在講授《陋室銘》的時候采用的,感覺不錯,所以這次講五柳先生我決定再次使用,效果很好,之所以后來孩子們能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妙語連珠,能發現文章多使用否定句和這次慢讀課文是分不開的。
這次授課,也讓我發現,老師的備課真的不能憑自己的經驗和想象。因為這節課是下冊的課文,沒有在其他班級講過,所有的設計都是憑經驗來定,當真正走進課堂,才發現,老師們設計的問題并不代表學生的問題,在課堂上應該保護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并發動同學一起來解決,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本。
五柳先生傳反思12
所謂課上的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贊嘆、驚奇的奇異的'過程。
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離開了腦力勞動,就既談不上學生的興趣,也談不上他們的注意力。蘇霍姆林斯基在“興趣的秘密何在”一文里對興趣的源泉作如此闡釋,對我們的課堂應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
課堂要引起學生的興趣,除了教師的語言幽默、知識本身的趣味等等原因,還有很重要的就是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表達欲望。讓他們自己主動地開啟自己的思維,在課堂里高速運轉,積極表達,體驗創造的快樂。換句話說就是要能在課堂上引爆學生的思維。
筆者在今天上課的時候就遇到了這樣的切身體會。
今天上的課文是《五柳先生傳》,先帶著學生復習了上學期所學陶淵明的詩文和陶淵明的生平思想等知識后,我帶著學生直接進入文本的學習,首先讓學生自己試讀課文,疏通文句,幾分鐘以后,我問有沒有學生愿意試讀,無人舉手,索性我就欽點,正好這個學生上課態度上一直有些故意取寵之嫌,他有些哼腔的快速低聲的讀完課文,夾雜著讀錯了兩個字。我問其他同學可以評價一下他讀的怎樣?有沒有可以改進的?下面鴉雀無聲,我再次鼓勵,仍無人應答。這樣簡單的問題沒人發言,頓時我心里燃起一團火,雖然被理智壓住了但后面的譯讀和互相質疑環節也是生硬結束。每次課堂效果不理想總會讓我很難過很失落。課后,我憤恨學生到了初二后的課堂發言的消極被動,也在反思自己的失誤。也許正是因為簡單,已經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燃起他們求知的渴望,克服困難的成就感。還有這篇文章我沒有事先布置預習,雖然文本不難,但簡短的幾分鐘內讓他們不僅要讀好還要評出怎么讀,實在是有些為難。痛定思痛,我在課間及時調整上課策略。
在第二個班級教學時,再引入課文后,首先要求學生自主朗讀疏通詞句并斷好句,找人試讀后并適當點評,然后再在學生自主合作的基礎上譯讀課文,不僅讀通還要讀懂,在質疑交流結束后,我問學生,課文讀通讀懂了后已經了解文章內容,要看你有沒有真正讀懂文章,那還要看我們如何有表情的朗讀這篇文章?你對哪句話有感覺你就挑哪句話然后我們一起讀讀,再次給學生時間自己試讀和同學討論讀,最后我們學生一起邊讀邊揣摩每句話該如何讀。真個過程可謂行云流水,學生參與積極,熱情高漲,在品讀過程中一個愛讀書愛喝酒愛寫文章,灑脫安貧樂道忘懷得失的詩人形象已清晰地進入學生的心中……
課堂上,要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首先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可以給學生品嘗到戰勝的成就感,同時問題又應該基于一定的知識背景,不能過易過難又不能過急,應當在新舊知識的切合點把握好它的度,讓學生的思維變成一種力量,促發自己的主動創造意識。
五柳先生傳反思13
以為學生會落入我的“圈套”,會按照我的標準答案來回答,卻沒有想到他們各抒己見,情緒高漲、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回答得異彩紛呈。更可貴的是我從他們身上看到“責任”兩個字。這原來只是一個看似很普遍的問題呀,為什么平常三緘其口的學生會頓時活躍異常?
我心目中的好課該具有“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勃勃生機,所以我苦口婆心地講了課堂上踴躍發言的種種益處;我也創造了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給予賞識,并以加分“相誘”。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除了寥寥幾個平時比較活躍的學生發言,其他學生總是“金口難開”、“冷眼旁觀”。這個學期就是活躍分子也有幾個變得甘于寂寞,語文課堂逐漸變得“清風乍起”、“水波不興”,為此我大傷腦筋,然而今天為什么出現另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沉思了!
五柳先生傳反思14
1、為學生迅速領悟文本內容及作者志趣,導入新課時,作者所處在社會背景要做必要的交代。
2、強調或點撥作者的.讀書方法及目的與當今學生求知目的之異同。該環節應放在總結全文時進行,若學生課上提出則要趁熱打鐵及時指導點撥,它是理解作者志趣及情感的前提,力爭達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讀書境界。
3、部分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文本中實詞和虛詞上還欠準確、牢固,該環節不能忽略,今后多加注意。
五柳先生傳反思15
課文4-9自然段介紹了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先讓學生自讀描寫各種兵馬俑的句子,感受各種兵馬俑的特點,用詞語概括。然后組織交流,并把全班同學認可的詞語寫在黑板上相應的俑的下面。學生學習興趣高,思維活躍,寫了不少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這一環節過后,我讓學生為你最喜歡的兵馬俑作代言,這時學生的興趣更高了,從他們的描述中,我清晰地感受到這樣的研讀是有效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與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同時在理解表達的過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的詞得到了積累與運用。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系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嘗試了以下的做法。
默讀有利于學生不受外界干擾,靜思默想,與文本充分對話。咬文嚼字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增強了語感,豐富了語言積累,長此以往,有利于語文能力的提高。在個體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合作學習,使得每個人在小組交流的時候都有話可說,將合作學習落到了實處。傾聽別人的`意見是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不注意引導訓練,合作學習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從學生的發言可以看出,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效果非常明顯。
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中,教師及時抓住課堂上的有效生成,不留痕跡地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我想,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了解。
【五柳先生傳反思】相關文章:
五柳先生傳反思02-28
五柳先生傳02-28
五柳先生傳反思15篇(薦)02-28
五柳先生傳原文翻譯12-10
差不多先生傳作文08-16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堂反思06-14
章臺柳·寄柳氏原文賞析12-18
柔柳的作文08-02
柳笛的作文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