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完《家》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讀完《家》后感精品【10篇】
讀完《家》后感1
我小時候第一次讀巴金的《家》,媽媽一句一句地讀給我聽。當時,我以為《家》只是一個有五個兒孫的大家庭。我聽的只是它熱鬧的氣氛。
當我長大一點的`時候,我不小心翻出了這本《家》,又讀了一遍,讀了一些人物的特點,不禁想起了作者《家》雖然是巴金的第一部小說,但也有近十年的創作積累,依然不失華麗的文學色彩。
讀完《家》后感2
當時,巴金寫這篇文章是為了攻擊和抱怨最封建主義。今天,我得到了一個新的理解:每個時期都會有一定的`矛盾,如果這種矛盾傷害了每個人的利益,我們應該努力克服;對于一些權威,他們的思想,知識,我們應該批判接受,有新的想法,經過反復思考,甚至權威,我們也可以質疑;追求,做一個有血有肉的年輕人。
讀完《家》后感3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深刻理解了家的重要性。有些人有一個家,但不知道如何珍惜,有些人沒有一個家,但希望有一個家,家不是一個三口之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嗎?讀了《家》這篇文章后,我可能明白了一些真相。家是愛的地方,只有在那里才有最感人的。真實的.感覺。
讀完《家》后感4
“家”字面上解釋說,幾個人組成了一個大家庭,但我從巴金爺爺的作品中讀到了不同的情感,因為它充滿了對封建統治的.斗爭精神。
這部小說主要描述了1920年冬至1921年夏末四川成都一個官僚地主家庭的故事。小說圍繞高家第三代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的愛情婚姻展開,重點描寫了覺慧、覺民、秦等年輕一代封建道士之間的不幸經歷和命運。從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社會矛盾,感受到了鮮明的愛與恨。
讀完《家》后感5
《家》是巴金的作品,也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讓我深深感受到封建社會舊制度的無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巴金說:“我不僅要為我們的家庭寫一段特殊的歷史。我想寫的`應該是一般封建家庭的歷史。主人公應該是我們在那些家庭中經常看到的。我想寫的是,這個家庭如何不可避免地走上崩潰的道路,走到自己挖的墳墓里。我想寫一些包含在那里的滾動、斗爭和悲劇。我想寫一些可愛的年輕生活是如何在那里遭受痛苦和掙扎的,最后不可避免地滅亡的。我寫《家》的動機就在這里。”
讀完《家》后感6
在巴金的許多小說中,《家》、《春》、由《秋》三部長篇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一部成就高、影響大的巨制。
家永遠是我心中最快樂、最溫暖的地方。當我在書架上看到《家》這本書時,我的家人忍不住摘下它,對它的內容充滿了美好的幻想。當我讀它的時候,我發現它和我心中的“家”完全不同。
封建大家庭的維護者,老一輩的高太爺。他專制、冷酷、虛偽:為孫子安排婚姻,給馮樂山送鳳鳴,導致鳳鳴自殺
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對封建思想有著清醒的頭腦。但就在高覺新期待朦朧愛情的時候,父親給了他一個晴天霹靂:“你爺爺想要一個重孫。”于是,他逐漸變成了一個“鞠躬者”、“無反抗主義者”。梅、瑞鈺、他的第二個孩子云兒和他的第一個孩子海臣一個接一個地死去。
覺慧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封建專制叛逆者典型。在“五四”浪潮下,這位年輕的少爺第一次醒來,他不想像大哥覺新那樣忍受。正如覺新所說:“我們家需要一個叛逆者。”他大膽鄙視封建等級制度和舊禮教,支持覺民逃婚,大膽向女仆明峰表達純潔的愛。他不怕冒犯長輩,公開揭露他們愚蠢的'“捉鬼”丑劇。他毅然逃離了“埋葬青年理想與幸福的墳墓”。
覺民是一個有點民主意識的知識青年。他對封建禮教的束縛感到不滿。當老一代為他安排婚姻時。他毅然選擇逃離婚姻。在“五四”浪潮的影響下,他意識到自己必須奮斗才能獲得幸福。在覺慧的支持和幫助下,覺民的堅決反抗終于挫傷了高太爺的威望,使高太爺在臨終前不得不放棄安排婚姻,從而取得自由婚姻的勝利。
我覺得“我們要聽父母的話”這句話是對的。但千萬不要像覺新那樣做一個“鞠躬主義者”、“沒有反抗者”。對于我們自己的幸福,我們需要為自己而戰。年輕人只是為了戰斗,就是為了突破。對于他們自己的幸福,他們不為自己而戰,他們為最有價值、最有意義而戰,值得他們自己和他人。
我們應該像人民和智慧一樣,在逆境中成長,在逆境中爭取自己的幸福。我們都知道時間過得很快,不要后悔你沒有勇氣對某人做出承諾,不要做一個不負責任的人,因為你年輕時不努力工作。
讀完《家》后感7
每次我讀《家》,我都會以不同的心情體驗作者的目的。當我再次讀這本小說時,我覺得封建禮教的束縛,舊時代勞苦群眾的懦弱,封建官僚的.守舊。我對書中新的懦弱感到憤怒。他不敢與封建禮教作斗爭。他的懦弱使他的妻子和愛人成為當時的受害者,使人們幾乎成為第二個他。幸運的是,他敢于與封建禮教作斗爭,與家人作斗爭。最后,他贏了勝利,擺脫了家庭訂婚,最后和愛人在一起。書中的覺慧自始至終都反對封建禮教的束縛。他批評家庭的封建思想,提倡女性剪發,鼓勵女性進入學校學習新文化,而不是“子曰……”最后,為了不被家人壓迫,他獨自去上海學習新知識、新文化。
讀完《家》后感8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深刻理解了家的重要性。有些人有一個家,但不知道如何珍惜,有些人沒有一個家,但希望有一個家,家不是一個三口之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嗎?讀完《家》這篇文章后,我可能明白了一些真相。家是愛的地方,只有在那里才有最感人的`真實感受。
讀完《家》后感9
當時,他鼓舞了無數年輕人抵制封建制度的決心和勇氣,使他們擺脫了封建家庭的束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今天,他的火焰仍在燃燒,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我們自己的悲傷。
《家》是巴老的代表作,與《春》、《秋》合稱為激流三部曲。“激流”這個詞可以表達五四運動前后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化和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首先是個人覺醒,然后是個人擺脫了大家庭的束縛,面對國家和社會。《家》為這一由舊到新的變化提供了典型的人物和故事,深化了五四文學反封建主題。到目前為止,這一變化已經結束,但還沒有完全過去。因此,這部小說的火焰還沒有熄滅,作為當代大學生閱讀它是非常必要的。
吸引我的`魅力在于以下幾點:
(1)作者抓住了那個時代變革的焦點,抓住了變革中老舊新人物的典型,用一系列典型的沖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時代的長歌,是激情澎湃的進行曲。
(2)自新文學誕生以來,十部小說中有九部,寫作有文學目標,巴金未能避免粗俗,但“家”是為了紀念他的哥哥,他必須放下他的“目的”,盡可能接近現實,所以成為最純粹的人情味,最強烈的生活小說。
(3)巴金1915年在《家》后記的最后一行寫道,我一直記得青春是美好的東西,這一直是激勵我的源泉。他所有的作品都充滿了青春氣息。《家》特別濃。這種呼吸反映了一顆簡單的心。當你讀他的小說時,你不會覺得它是絞汁寫的,唱的,呻吟的,自然的上帝。這不是藝術,這是天賦。正如他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4)在《家》中,我們認為可愛的人很可愛,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憐(包括同情)。在這里,人們記得“悲傷而不傷害,怨恨而憤怒”這兩句話。
《家》有這種恰到好處的美。人物有血有肉,巴金不是靠客觀冷靜的描寫取勝,而是靠澎湃的激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小說人物眾多,線索復雜,但寫得有條不紊,跌宕起伏。
讀完《家》后感10
覺新是一個性格雙重的人。在老家庭里,他是一個充滿暮色的少爺。當他和兩個兄弟在一起時,他是一個新青年。這樣,他真的很痛苦。人不是垃圾桶,不能容忍太多的`負面情緒。有時候我在想,如果覺新純粹是一個像老太爺一樣生活在舊世界里的人,或者像覺慧一樣追求新生活。
也許,他不會活得那么痛苦,活得像三明治餅干,兩邊都受苦了。
【讀完《家》后感】相關文章:
讀完《家》后感11-29
讀完《呼蘭河傳》后感范文08-06
草屋讀完感08-05
讀完《兒童文學》后的N個后果作文09-24
讀《德伯家的苔絲》后感07-28
讀完后作文11-28
20年后的家作文07-13
20年后的家作文(精選38篇)10-17
20年后的家作文(精選32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