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23年入伏的養生方法
2023年入伏的養生方法
一、補充水分
三伏天想要養生,補水是重中之重。水是人體中必須的一種養分,人體時刻需要水的滋潤。
特別是在三伏天期間,不做什么大的運動也會出一身汗,人體中缺少水分,就會產生口渴的感覺。所以,切記,夏季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要學會主動喝水,補充水分。其中白開水和淡淡的茶水是比較好的選擇。
二、溫水洗澡
在夏季,很多人會選擇用涼水洗澡,這個方法雖說會給身體迅速降溫,但是卻會給身體帶來一些健康方面的危害。
相關專家表示,天氣熱的情況下最好要洗溫水澡,水溫最好在35℃—37℃為最佳。這個溫度比皮膚溫度高,卻比體溫低,很適合消暑散熱。
三、羊湯勤喝
對于伏天喝羊湯,有“伏天一碗羊肉湯,一個夏天不用看醫生”的說法。
夏季適量的喝一些羊湯,可以起到強身健體、滋陰補氣的效果。而且,夏季吃點羊肉,能夠補充營養,還可以排出身體中的毒素。
四、祛濕排毒
入伏后,氣溫升高,降水量增大,悶熱潮濕的伏天,人體還容易被濕邪侵襲,導致人體濕熱重,出現頭發油膩,皮膚暗黃粗糙,大腹便便,人沒有精神,萎靡不振......看起來滿身都是毛病。
抓住三伏天這段時間,可以排除身體中秋冬天積攢的一些濕毒。
建議可以自制一杯蒲公英馬齒莧茶,能夠清熱解暑、健脾祛濕,很好地幫助身體改善各種不適癥狀。
三伏天怎么睡眠最好呢?
1、大汗淋漓后沖冷水澡
涼水澡固然可以降低體表的溫度,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夏季沖涼水澡。
中日醫院中西醫結合心臟內科主任醫師黃力解釋,因為夏季出汗后,毛孔全張開著,這時候再用涼水一沖很容易感冒。
在涼水刺激下,血管迅速收縮,還會引起血壓上升、心臟供血不足等情況,尤其是有高血壓的老人。沖涼水澡還容易誘發哮喘、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以及胃腸疾病。
2、中午不休息
常說“春困、秋乏、夏打盹兒”,夏季晝長夜短,人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就晚些入睡,早點起床。
安徽省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朱慶春指出,實際上,由于天氣炎熱,人晚上不易熟睡,早晨天亮得又早、人醒得也早,易造成睡眠不足,因此,有條件的朋友要逐漸增加午休時間,尤其是老年人。
3、整夜開空調
很多人睡覺喜歡整夜開著空調。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陳燕清表示,空調溫度開得過低、一開一整夜這些行為極易使寒邪之氣進入體內,損傷陽氣,不要一味追求涼快。
長時間吹空調、風扇會使寒氣凝滯在身體里,使身體的氣血運行受阻,很容易出現感冒、頭痛、鼻塞、面癱等病癥。
4、枕著手臂睡
最近因午休時枕著手臂睡而將前臂壓傷的人也不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骨科主任醫師王亮表示,長時間保持這樣的睡眠姿勢,除了容易誘發頸椎病外,還容易使手臂的血管和神經受到壓迫,影響血液循環和神經傳導,嚴重的還會演變成局部性神經麻痹。
建議上班族午休時盡量不要趴在桌上睡,有條件的可以在辦公室準備折疊躺椅、U型枕等物品,如果沒有條件非要趴著睡,最好能用一個抱枕或幾本書墊著。
三伏天身體最怕6件事
1、頸椎最怕吹
天氣熱自然很多家庭都長時間開著空調,頸椎對著空調吹,周圍的軟組織會產生病變,形成肌肉和皮下組織的慢性炎癥,造成頸部持續痙攣、后背酸痛等后果。建議室內空調溫度不要低于25攝氏度,肩背部不要直對著空調。如果溫度不能自行調節,可以在肩上搭個披肩,晚上洗個熱水澡。
2、喝水最怕快
由于氣溫高,身體缺水速度也會加快,很多人習慣大口大口地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會快速進入血液,在腸內被吸收,使血液變稀、血量增加,心臟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會出現胸悶、氣短等癥狀,嚴重的可能導致心肌梗死。
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150毫升,身體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貪涼,10度以上的溫水對身體最好。
3、眼睛最怕曬
在烈日下,眼睛是最脆弱的器官。專家提醒,眼睛喜涼怕熱,不注意防曬,很容易提前老化,并引發各類眼疾。如果要在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外出,最好戴上太陽鏡、帽子或打遮陽傘。太陽鏡顏色以茶色、淡綠色防紫外線效果最佳;可以多吃點養眼的食物,比如桂圓、山藥、胡蘿卜、紅棗等;夏天細菌繁殖快,盡量少用手揉眼睛;流水洗臉,可減少眼睛疾病。
4、晨練最怕早
夏天天亮得早,不少人早早到公園去晨練。清晨,植物經過一夜的新陳代謝,吸收氧氣,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樹木花草多的地方二氧化碳的濃度增高。研究表明,夏季早晨6點前,燒煤和汽車尾氣排放等產生的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各種有害物質在空氣中聚集較多,正是污染的高峰期,呼吸了這些污濁的空氣對人體會產生有害的影響。因此,夏季晨練時間不宜早于6點。
5、家里最怕灰
夏天悶熱、濕度大,使得灰塵更容易附著在空氣里,進入人的皮膚和體內。由于肉眼很難發現,人們常常疏于清理,它們長期漂浮在空氣中,并大量附在物品表面,成為空氣中塵螨及霉菌孢子的棲身地。這些臟東西會趁機進入呼吸系統,進而引發哮喘、鼻炎等多種疾病。建議夏天應增加清潔的次數,兩三天打掃一次。
6、腸胃最怕涼
夏天,冰淇淋、冷飲、冰凍水果,吃起來那叫個爽!但夏季也是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專家建議,這個季節少吃太涼的東西,尤其早晨起床時和晚上臨睡前。為了及時給腸胃保暖,吃涼拌食物時,不妨加點姜或芥末,可以暖胃、殺菌。
三伏天的注意事項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又潮濕悶熱的日子,其中三伏中最熱的是中伏。氣溫節節攀高,各類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三伏天的養生保健應該注意什么?中醫建議: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以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
防暑是第一要務。出門時遮陽傘、太陽鏡等裝備成為防曬必備品,可以幫助大家躲避陽光。但不要以為只要避開陽光,就可幸免于“暑”。中暑是指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的癥狀的總稱。只要是在高溫、通風不良且濕度較高的環境下呆久了,同樣容易“中招”。因此,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中,保持通風尤為重要。
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提醒人們,夏天飲食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因為夏天溫度高,出汗多,會損失不少蛋白質氨基酸,更損失大量鉀、鈉等礦物質,吃面更有利于補充營養。
另外,夏季暑濕對脾非常不利,所以夏季應適當多吃一些味甘、酸宜脾的食物,如山藥、薏米、菠蘿、西瓜等;炎熱的天氣還容易導致人火氣上升,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選擇有綠豆、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食物;同時,牛奶營養全,可以溫脾、補水、滋陰,也是夏季良品。
對于久處空調環境下的人們來說,要防空調病。當我們從炎炎烈日的環境下,突然進入到溫度很低的室內,就會使本來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關閉。在突然關閉過程中,會造成冷空氣閉在了體內,本來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斷。在夏季,借助于外界的陽氣,人體本來是要將體內的各種寒濕毒排出體外,但空調的介入,打亂了這個過程。不僅排毒不徹底,反而是將外界的寒也一起帶入到了體內。由于寒閉在體內,易得渾身肌肉痛,關節痛,頭痛,無汗,食欲不振,甚至渾身發冷、發燒,即為空調病。
三伏天養生吃的食物
1、蓮子
熱天心臟最脆弱,暑熱逼人,易煩躁、傷心。蓮子芯的味道雖苦,但可清心火,還有降血壓作用,適宜體質虛弱、心慌、失眠多夢的人食用。但大便干結、腹脹者,最好少吃。
2、菊花
清香宜人的甘菊花瓣中含有17種氨基酸,還富含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可清熱解毒,適用于防治風熱感冒及咽喉腫痛。體質偏寒的人要少喝。
3、海帶
海帶有助于清除體內的積熱,還可以對付因出汗過多導致的體力透支。夏天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季節,海帶中含有的多種營養物質,具有輔助降低血壓、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大有裨益。但海帶性寒,脾胃虛寒者忌食。
4、綠茶
夏天午后,喝杯綠茶,不僅清熱消暑,還能解毒、止渴。喝綠茶具有堅固牙齒、保護毛細血管及提神作用。另外,大量出汗后喝綠茶可以幫助身體補充流失的鉀元素,提高耐熱能力。綠茶性偏寒,胃不好的人喝容易脹氣。
5、白菜
白菜性平寒、味甘,有清熱、養胃、解毒的功效,尤其適宜脾胃虛弱或病后體虛者食用,并有防治習慣性便秘的作用。白菜煮熟后,別放置過久,以免滋生細菌。
6、羊肉
中醫認為,大暑天氣雖熱,但人體容易為暑、濕、邪所侵,營養學家也對此進行過深入研究,結果顯示,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三伏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同時把辣椒油、醋、蒜喝進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這汗可帶走五臟積熱,同時排出體內毒素,極有益健康。
【入伏的養生方法】相關文章:
養生方法05-07
保健養生的方法08-10
男性養生的方法07-15
飯后養生的方法10-05
養生的方法與原則10-02
睡眠的養生方法07-10
人參養生方法08-25
女士的養生方法08-04
有關秋分養生的方法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