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詩詞的藝術特點
一、堅持現實主義的主題
蘇軾是一位關心民眾,有志于經世濟民的人,他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針砭和嘲諷的態度,在詩詞創作中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他入仕后勤于政務,又多次遭貶謫,有機會接觸下層社會,常常把耳聞目睹的民間疾苦寫進詩中。如《送黃師是赴兩浙憲》寫水災后江浙人民的艱難,《夜泊牛口》寫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吳中田婦嘆》則反映了當時賦稅深重,谷賤傷農的境況。這些作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蘇軾對民眾疾苦的關心。
二、內容豐富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學者們一般認為唐朝以前的詩歌內容較窄,格局較小,明代李東陽說:“賴杜詩一出,乃稍為開擴,庶幾可盡天下之情事。韓一衍之,蘇再衍之,于是情與事無不可盡”就創作風格而言,王安石、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詩作或許比蘇詩更要突出、鮮明,但若論創作成就,蘇軾則是出類拔萃的。在內容的豐富、題材的廣泛、形式的多樣、情蘊的深厚等方面,蘇詩都是獨樹一幟的。他晚年寫了一百多首和陶詩,頗具特色。
“彭澤千載人,東坡百世士。出處雖不同,風味乃相似。”指出了兩者風格的相似。但文學創作畢竟不是簡單的重復,所以蘇軾的和陶詩雖在用韻、句數、格調等方面與陶詩相近,但內容卻不為其所限,舉凡自然景物、風土人情以及人世滄桑都被蘇軾納入詩中。其題畫詩不僅詩中有畫,還善于傳達出畫中的神韻,進而自由生發,達到了信筆揮灑、自然真率的境界,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