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居易思鄉的古詩
古人常用詩詞的形式來表達對故鄉,對遠方親友的思念,以表達游子濃郁的鄉愁和鄉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白居易思鄉的古詩,一起來看看白居易是如何表達思鄉之情的。
《邯鄲冬至夜思家》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作品賞析:
古詩第一句敘客中度節,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個重要節日,朝廷里放假,民間互贈飲食,穿新衣,賀節,一切和元旦相似,這樣一個佳節,在家中和親人一起歡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鄲的客店里碰上這個佳節,將怎樣過法呢?第二句,就寫他在客店里過節。“抱膝”二字,活畫出枯坐的神態!盁羟啊倍,既烘染環境,又點出“夜”,托出“影”。一個“伴”字,把“身”與“影”聯系起來,并賦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著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這首詩三、四兩句,正面寫“思家”。其感人之處是:他在思家之時想象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這個冬至佳節,由于自己離家遠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過得很不愉快。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時候,家里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說著遠行人”吧!“說”了些什么呢?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每一個享過天倫之樂的人,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得很多。
宋人范希文在《對床夜語》里說:“白樂天‘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語頗直,不如王建‘家中見月望我歸,正是道上思家時’有曲折之意!边@議論并不確切。二者各有獨到之處,正不必抑此揚彼。此詩的佳處,正在于以直率而質樸的語言,道出了一種人們常有的生活體驗,因而才更顯得感情真摯動人。
《庾樓曉望》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獨憑朱檻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霧曉籠銜嶺月,蘋風暖送過江春。
子城陰處猶殘雪,衙鼓聲前未有塵。
三百年來庾樓上,曾經多少望鄉人。
作品賞析:
在古代詩歌中很有一部分是登高望遠之作,要么站在樓上,要么站在山上;蚴且驗檎驹诟咛,憑欄臨風,衣襟擺動,發際飄搖,眼目所到之處,皆是寬闊宏大視野,此情此景此境最容易激發人的豪情氣概。這豪情氣概充塞胸間,若不抒發出來,定覺難受。會做詩的便將之化成詩句,會唱歌便將之化作歌聲,既不會做詩也不會唱歌的,也定要對著遠處哦哦啊啊吼叫幾聲,才覺痛快。
白居易站在庾樓之上,策動他內心的不是洶涌的豪情,而是悠遠的鄉情。
這首詩首二句寫明了時間、地點和景色,定下了全詩的意境。
這首詩三四句繼續寫景,蘋風就是單純的指風,古人認為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所以稱風為蘋風。其中后一句寫得很妙,指明了季節是初春,那邊的蘋風一吹,便將溫暖的春天送到江這邊來了。
想是庾樓坐落在一座城市邊(可能是江城,未作考證),從這里大概可以看到全城景貌,包括白居易平常上班的衙門。前一句再一次揭明了季節為冬末春初,城市陰處的雪還未化盡;后一句亦再一次揭示時間是清晨,人們一天的工作還未開始,衙門口大鼓前還沒有塵土飛起說明沒人在那兒活動。
末二句是點睛之筆,前面寫景、寫景,到結束了來這么一句感嘆,戛然而止,卻意蘊悠遠。這望鄉人中,白居易何嘗不是其中一個。
除
歲暮紛思多,天涯渺未歸。
老添新甲子,病減舊容輝。
鄉國仍留念,功名已息機。
明朝四十九,應轉悟前非。
解釋
雙眼有疾導致徹夜難眠,并非是為了守歲;人老了心中就容易感傷,更何況又臨近春節(天)。
等到燈火燃燒殆盡、天亮后,我便是六十歲的人了。
注釋
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新年前除夕夜晚守歲,民俗活動主要表現為點歲火、守歲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燈燭,合家歡聚,迎接新年。
平頭:用在數字前面、表示整數。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注釋
1.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
2.關內:關內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
3.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
4.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貞元十四、五年(798—799)間任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主簿。
5.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6.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白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7.符離:在今安徽宿縣內。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8.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9.時難年荒:指遭受戰亂和災荒。荒,一作“饑”。
10.世業:祖傳的產業。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業田”,人死后,子孫可以繼承“世業田”。
11.羈旅:漂泊流浪。
12.寥落:荒蕪零落。
13.干戈:古代兩種兵器,此代指戰爭。
14.吊影:一個人孤身獨處,形影相伴,沒有伴侶。
15.千里雁:比喻兄弟們相隔千里,皆如孤雁離群。
16. 辭根:草木離開根部,比喻兄弟們各自背井離鄉。
17.九秋蓬:深秋時節隨風飄轉的蓬草,古人用來比喻游子在異鄉漂泊。九秋,秋天。
18.鄉心:思親戀鄉之心。
譯文:
家業在災年中蕩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東。
戰亂過后田園荒蕪寥落,骨肉逃散在異鄉道路中。
吊影傷情好像離群孤雁,漂泊無蹤如斷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該傷心落淚,一夜思鄉心情五地相同。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秋至貞元十六年(800)春之間。其時詩人到符離(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后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貞元十五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節度使董晉死后部下叛亂。三月,彰義(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縣)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平叛戰爭規模較大,時間亦長。此即詩題所言“河南經亂”。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過河南輸送關內,由于“河南經亂”使得“關內阻饑”。值此人禍天災紛至沓來之際,田園荒蕪,骨肉離散,詩人不免憂國思親,傷亂悲離。就在這一年秋天,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天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詩大約就寫于這一時期。見祖業一空,兄弟姊妹失業羈旅,天各一方,于是有感而作。
【白居易思鄉的古詩】相關文章:
思鄉古詩的圖片與古詩06-16
白居易的古詩06-15
白居易的古詩01-27
王維思鄉的古詩03-26
搜集思鄉的古詩06-19
愛國思鄉的古詩08-08
思鄉的古詩及賞析09-13
思鄉的古詩202208-27
思鄉古詩整首09-15
描寫思鄉的經典古詩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