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居易詩歌評價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對詩歌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詩歌具有語言高度凝練、篇幅短小精悍的特點。你知道什么樣的詩歌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詩歌評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歌評價:
著名詩人白居易以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寫成的詩歌,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流傳了下來,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詩篇。對于他的詩歌不同的讀者給予了不同的評價。梅圣俞平:“狀難寫景,如在眼前;元微之云,道得人心中事,此固樂天長處,然情意失于太詳,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淺近,略無余蘊,此之所短也。”(張戒《歲寒唐詩話》),“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殆與元氣相俟。致長韻大篇,動數千言,而順當愜意,句句如一,無爭張牽強之態,此豈捻斷吟鬢,悲鳴吻物。吻者所能致哉?而世或以淺易輕之,蓋不足與言矣。”(張若虛《滹南詩話》)
面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我們不能論定誰是誰非,每個人欣賞事物的切入點不同,欣賞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對事物的評價也就不盡相同。我個人認為“情意失于太詳,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淺近”的說法有失妥當。
我們知道白居易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而切,欲聞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即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于采入詩歌唱。其全部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補察時政“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而白居易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創造了諷喻詩一百七十余首,大體是對下層民眾苦難生活的深刻反映,對上層達官顯宦腐化生活和欺壓人民的惡行的尖銳批判如《秦中吟》和《新樂府》這些詩用淺切平易的,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寫,觀點鮮明,而這些尖銳的批判使達官門咬牙切齒。“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從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白居易寫這首詩不是為了寫一首感天動地的好詩,而是要反映了人民為了滿足貴族門的生活所深受的苦難,要教育權貴們,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無聊的閑樂而把痛苦建立在百姓身上,要多為大眾著想,站在民眾階層想想他們的行為是多么的不當。白居易就是這樣用他那淺顯易懂的語言寫出作品,讓自己的作品更易被人民接受,讓作品的時代主題和內容更易理解。所以他的詩歌的淺近語言是有利于文學發展的,不應該遭到那么多人的質疑。
有人會說因為白居易是偉人,所以他寫出的詩歌無論怎樣看,怎樣評價都是好的。就比如《劉十九》“綠蟻新陪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首詩明明寫得毫無情調,一點文學色彩都沒有,但是后人們卻爭著傳誦硬說這首詩是一首好詩。說詩意很美,能聞見詩人親切相問的聲音,把與劉十九對飲清談的那種歡欣與溫馨很好地表達了出來。如果這是一首出自平凡人的手的詩,那它所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樣了。有人會認為這是涂鴉之作,沒有一個詞是新的,都是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字眼,語言很艱澀,根本就不是詩歌。但是“尋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筆不能達者,得生花江管寫之,變成絕唱,此等是詩也。”(俞陛平《詩意淺說續編》)白居易信手拈出一首小詩,用口頭語把眼前的景物很自然的寫了出來令人讀后沁人心脾。一首好的詩歌不一定都是奇異的詞,只要用此詞,在此境,能夠最傳神地表達出你的情感就是好詞。所以白居易就是運用那些通俗易懂的詞語來表達出他的感情,使他易于被人接受,作品的內容易于為大眾接受,理解,吸引廣大讀者。只有這樣的文章才是雅俗共賞的好文章,才能流傳千古。據史料記載說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陽香山,整理自己一生的作品,深入農家田間地頭,征求老嫗老夫的意見,力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我們今天才能有幸讀到白居易這么清新的文章。
白居易最著名的兩篇文章《長恨歌》和《琵琶行》就是作者以通俗語言接近時代方式開拓廣泛讀者的例子。《琵琶行》借琵琶女不幸的身世,表達自己遭受排擠,貶謫無奈的生活。當中兩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千百年來廣為流傳,成為人民常用警句。《長恨歌》中“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充滿了夢幻而悲涼的色彩。從人性的角度贊美他們無與倫比的愛情,成為古往今來的愛情詩經典作品,這兩篇詩歌都是為時為事而作的政治目的,而不是追求形式美。這樣就讓讓文學盡可能地與世俗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思想接近,引起更多俗人欣賞,正如唐宣宗在《吊白居易》所說那樣“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所以認為白居易的詩失于太詳太露的說法是有失妥當的。
人物資料:
白居易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詩人,號稱“詩王”,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漢族,公元772年2月28日生,河南新鄭人,進士學歷,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后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再后又升遷杭州、蘇州刺史,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書等職。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為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分為諷喻、閑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主要作品有敘事詩《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詩歌《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等近三千首詩。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一、社會關系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河南鞏縣縣長,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曾任江蘇徐州別駕。據《新唐書·白居易傳》記載,白居易剛出生七個月就能翻書,他用姆指劃拉的“之”、“無”兩字,重試數百遍都象形不差。白居易五歲能吟詩,九歲識聲律,讀書十分刻苦。
白居易十六歲時,拿著自己的詩作去京城長安應考。考前,白居易將自己寫好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詩,呈遞給當時的詩壇領袖人物顧況看。顧況沒看詩作,先看署名后,譏諷笑道:“長安百物貴,白居大不易!”然而當他讀到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轉而又驚又喜地說:“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在顧況的大力推薦下,白居易考中進士,從此名揚天下,此樁軼事亦傳為美談。白居易還與元稹共同發起了詩歌文學的“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白居易在洛陽時,還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
二、政治生涯:為官
白居易的政治生涯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后期是獨善其身時期。公元800年,29歲的白居易考中進士后任翰林學士,成為很有發展前途的唐朝后備干部。這期間,白居易雖然官職不高,但很有政治熱情。但是在815年6月,白居易44歲時,唐朝官場發生了一件大事:宰相武元衡和督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事情發生后,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于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查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文職官員,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越權行為;于是他被外放貶為地方官,來到江西九江任江州司馬。
由中央到地方,官職沒升反降,而且自己沒有犯任何錯誤,白居易的政治生涯受此挫折,他心灰意冷,在詩作中流露出“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的避世求佛思想。三年后,白居易在好友崔群的幫助下,升任重慶忠州刺史。820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白居易又召回了首都西安,任中書舍人等官職。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于是白居易極力請求外放,822年出任杭州刺史。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使當地百姓免除了困擾己久的旱災之苦,這就是西湖勝景之一的“白堤”。之后,白居易還擔任過蘇州刺史,七十歲時在朝中任太子少傅、刑部尚書等職。此時的白居易,雖然官越做越大,但是比起富有政治抱負的青年時期,他消極多了。但同時,白居易畢竟是一個曾經有所作為的、積極為民請命的正直官員,他仍然懷抱憂國憂民之心。勤于政事,作了不少有利于民的好事。
三、個人愛好:嗜酒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樣,也嗜酒成性。但李白、杜甫雖然愛好喝酒,但由于他們經濟條件所限,與他們喝酒的人也大多是落魄文人,市井百姓等。而白居易喝的酒是自己家專門釀制的品味極高的美酒。他每次喝酒時也很排場,必有絲竹伴奏,僮妓侍奉。與他喝酒的也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大將軍裴度、大官僚劉禹錫等。
又據《窮幽記》記載,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大得可以泛舟游弋。他宴請賓客,有時就在游船上。他命仆人在船旁懸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裝有美酒佳肴,隨船而行,要吃喝時,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為止。如此看來,與李白、杜甫的苦況相比,白居易才算是真正的“酒中之仙”呢。
四、歷史成就:詩歌
敘事詩《長恨歌》與《琵琶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長恨歌》作于806年,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由于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復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引起強烈的共鳴,其中“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名句流傳千古。
《琵琶行》創作于816年。當時,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殺。白居易情急之中上書請捕刺客,觸犯了權貴的利益,被指責越權奏事,又羅加了其它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江州當時被看成是“蠻瘴之地”,州司馬實際上是一種閑散職務,這對白居易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貶其實是一樁冤案,他遭此打擊,心境凄涼,滿懷郁憤。次年送客至九江的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作出這首傳世名篇。其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等名句字字珠璣。白居易還有不少贈酬親朋好友的詩歌,情真意切,摯樸動人。但這類詩中較多嘆老嗟病,傷往悼亡的傷感色彩以及度脫塵囂的佛家思想。另外,白居易詩歌中最多的是雜律詩。以一些耐人尋味的抒情山水小詩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幾筆,生意盎然。還有一些鋪陳故實、排比聲律的長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艷情風月的小詩,也頗為時人效仿。
公元846年9月8日,白居易在洛陽去世,葬于洛陽香山,享年75歲。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白居易詩歌評價】相關文章:
白居易詩歌06-21
白居易詩歌【精選】06-23
白居易的詩歌理論06-05
白居易詩歌的特點09-12
白居易詩歌(精選60句)09-14
白居易詩歌語言風格08-21
白居易《歌舞》詩歌鑒賞10-27
白居易詩歌的藝術特色03-23
白居易詩歌(精選40句)10-11
白居易的詩歌語言風格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