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觀刈麥》的翻譯賞析

時間:2024-09-05 08:35:20 白居易 我要投稿

白居易《觀刈麥》的翻譯賞析

  觀刈麥    唐 白居易

白居易《觀刈麥》的翻譯賞析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①。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②。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④。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弊筐⑤。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 田輸稅盡⑥,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⑦。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 山西)人,后遷居下?(今陜西渭南東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享年75歲。

  作為繼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詩人,白居易不僅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詩歌理論方面也頗有建樹,這一點與前代諸多詩人不同。他的詩論既繼承了前人的成果,又有所創新,在古代文學理論中獨樹一幟。白居易對他詩歌理論的闡述比較系統、完整,形成一個嚴密自足的體系,這在唐代詩人中是首屈一指的。

  [說明]

  這首詩是唐憲宗李純元和元年(八○六),白居易做??(zhōu zhì周至)尉時的作品。它通過作者耳聞目睹的事實,反映了農民因遭受殘酷剝削,將自己的全部夏收交納租稅,最后不得不拾麥穗過活的悲慘情景。詩里表現了對農民的同情,同時因自己不事農桑而俸祿優厚,感到十分內疚。

  [注釋]

  ①覆隴(lǒng攏)黃:形容成熟的麥穗覆蓋田埂,一片金黃。“隴”,同“垅”,田埂。

  ②荷(hè賀):用肩擔著。簞(dān丹)食:圓形竹哭盛的食物。漿:湯水。

  ③餉(xiǎng響)田:送飯到田里去給干活的人吃。南岡:南邊的山坡。

  ④灼(zhuó酌):烤。這四句是說腳下有暑氣熏蒸,背上有烈日灼烤,搶時間干活,弄得精疲力盡,天熱也不覺得了。

  ⑤秉遺穗:拿起掉在地里的麥穗。懸弊筐:挎著破筐子。

  ⑥輸稅:交納賦稅。

  ⑦事農桑:泛指種莊稼。

  ⑧吏祿:作官的奉祿,即薪水。三百石(dàn旦):當時作者的年俸收入。一石為十斗。歲晏:年底。晏,遲,晚。

  [譯詩]

  在家里很少有空閑的時候,五月農民特別忙。

  夜里刮起了南風,熟透的麥穗(成金黃色)蓋住了田埂。

  婦女挑著飯食,小孩端著茶水。

  (她們)一起去田間送飯送水,青壯勞力都在地里干活。

  腳被暑天的地氣熏蒸著,背被炎熱的陽光炙烤著。

  筋疲力盡了還不知道炎熱,只愛惜夏天長長的白天。

  又有貧困的婦人,抱著孩子待在旁邊。

  右手拿著丟下的麥穗,左手垂在破笸籮上。

  聽到他們相互訴說,(我)為他們感到悲傷。

  將自己的全部夏收交納租稅,(只好)撿拾麥穗充饑。

  現今我有什么功德,竟然不用從事農事。

  一年俸祿三百石,到歲末還有余糧。

  想到這些我暗地里慚愧,整天都不能忘記。

  [賞析]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今陜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后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么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里,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栗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這樣的詩句,里面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后,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白居易《觀刈麥》的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白居易《觀刈麥》原文翻譯賞析08-18

白居易觀刈麥翻譯06-02

白居易觀刈麥的賞析09-26

白居易《觀刈麥》賞析10-06

白居易觀刈麥賞析11-14

《觀刈麥》白居易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8-27

白居易《觀刈麥》原文及翻譯09-11

白居易觀刈麥原文及翻譯09-02

白居易觀刈麥古詩翻譯10-28

《觀刈麥》白居易(原文+翻譯)06-0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又大又黄又爽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在线视频免播放器a |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 | 亚洲一级淫片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99在线精品一区欲臀 | 婷婷激情综合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