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扶貧濟困的二年級黑板報內容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扶貧黑板報內容
扶貧是保護貧困戶的合法權益,取消貧困負擔。政府幫助貧困地區加大人才開發、完善農民工市場。臨時工基本待遇,建立發展工農業企業、促進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下面我們來看看扶貧黑板報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家扶貧創業項目有哪些
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分別為:干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扶貧小額信貸、易地扶貧搬遷、電商扶貧、旅游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龍頭企業帶動。這其中,既包括干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等“傳統項目”,也包括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等新手段、新方法。
國家扶貧創業基金怎么申請
扶貧項目資金申報的基本要求和程序
(一)規劃先行、擇優立項。按照“綱要—>規劃—>項目申報—>下達立項計劃—>項目實施方案論證—>下達項目資金計劃—>組織實施”的工作思路。未列入規劃和項目庫的扶貧項目,一般不安排扶貧資金。
(二)逐級申報、分級管理。堅持扶貧項目到村到戶的原則,明確扶貧項目申報流程為:
1、產業化扶貧項目和國家及省級扶貧試點項目。根據產業發展規劃,涉及草地生態畜牧業、蔬菜、油茶、果(藥、竹)的扶貧項目以及國家和省確定的扶貧試點項目,均由項目實施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提出立項申請,經縣扶貧部門及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查通過,報市(州、地)扶貧部門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初審后,擇優推薦上報省扶貧辦。省扶貧辦在10個工作日內組織專家評審、競爭入圍,完成立項審批。
2、鄉鎮地方特色優勢產業扶貧項目。省、地、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規劃建設的地方特色優勢產業扶貧項目及其它扶貧項目,由項目實施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提出項目立項申請,經縣扶貧部門及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核同意,報市(州、地)扶貧部門在10個工作日內完成立項審批,同時報省扶貧辦備案確認。
3、雨露計劃培訓項目。其中,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主要針對貧困地區農村新增勞動力開展初級及以上職業資格培訓,初級技工(含專項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及資助貧困家庭子女就讀大中專院校,均由縣申報,經州報省審批;產業化技能培訓項目,主要圍繞草地生態畜牧業、蔬菜、油茶、果藥竹等產業化扶貧項目和特色產業扶貧項目實施的農戶(單位),由縣申報,經州審批后,報省扶貧辦備案;
4、信貸扶貧項目。包括扶貧小額信貸貼息和項目貸款貼息。小額信貸貼息資金主要集中用于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省定有扶貧開發任務的縣及非重點縣的貧困村農戶,圍繞草地生態畜牧、蔬菜、油茶、果藥竹等產業化扶貧項目發展生產。項目貸款貼息資金由省扶貧辦和省財政廳根據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下達的年度全省規模計劃,向各市(州、地)下達指導性計劃。各縣(市、區、特區)扶貧部門按規定程序逐級推報貼息項目,經省扶貧辦和省財政廳共同審查同意后,逐級下達和撥付資金到縣財政,再由財政直接撥付到項目實施單位。
5、社會幫扶項目。由項目所在地鄉鎮黨委政府提出項目申請,經縣扶貧部門及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核通過,報市(州、地)扶貧辦匯總綜合平衡,并與對口幫扶城市共同研究審批后,報省扶貧辦備案。
農村扶貧創業成功經驗分享
年輕人愛做夢,喀喇沁旗王爺府鎮喇嘛地村35歲的鮑文華也不例外。她的夢是漫山遍野的大棚,是圓潤新鮮的西紅柿,是整潔有序的展廳……有時出差坐在車上,她也會打個盹進入夢鄉,因為常年奔波,讓年輕的心也感覺了累。青春的夢里沒有醉人的浪漫,常有著過人的擔當,柔弱的肩膀沒有太多的依靠,常有著超人的承載。幾年來,鮑文華從不輕言放棄,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著“追夢之旅”,因為她有創業的青春夢。
因為對家鄉有一種難以割舍的鄉土情結,初中畢業那年,她經過慎重考慮,選擇了回家創業,走上現代農業創業之路。創業之始,她積極參與父親的大棚種植,從中看到了父親的辛苦,感到了經營的困難,也發現了傳統的營銷模式時時刻刻制約著農業產業的發展。喇嘛地村也有發展蔬菜冷棚的條件,但是村里建冷棚種蔬菜的積極性不高,眼瞧著別村百姓賺大錢沒有自己村民的份,時任喇嘛地村委會委員、婦代會主任的鮑文華十分著急,同村“兩委”班子一起決心下大力量,引導、扶持村民發展大棚產業。他們規劃設計出了產業發展基地,開始做群眾的工作。作為村“兩委”班子成員之一,鮑文華也同樣走門串戶地給群眾做工作,引導農民建大棚,可是群眾對此都持懷疑態度,他們說:“說得這么好那么好,你們幾個怎么一個大棚都不建呢?”這話讓小鮑無語,內心十分震動。鄰村產業基地掙大錢的消息,鮑文華可是聽得多了,每次聽到都讓她十分羨慕,她真的希望村里也快些建起一片大棚,讓自己村的村民也能夠通過這一產業發家致富。可是,如果村班子成員們不拿出行動,就沒有說服力,群眾就只有坐失良機,看著別人掙錢沒自己的份。
做給群眾看!鮑文華橫下了一條心,干吧,沒錢借貸款也得干,先把棚建在基地上。
那個時節,她四處奔忙,在鎮村兩級的支持下,順利借到了貸款。在村里規劃的蔬菜產業基地里,她投資26萬多元,依靠租地換地等辦法,率先成功建了17畝蔬菜冷棚,并栽植了硬果番茄。
以后給群眾做工作就順利多了,在她的帶動下,全村一下建起來100多個棚,成了全鎮一個新興的設施農業大村。
憑借鎮里技術力量的支持,再加上種植戶不辭辛苦的勞作付出,待蔬菜成熟,喇嘛地村的硬果番茄獲得豐收,價錢一路走高,所有產業戶都掙了大錢,小鮑也成為其中的一員,她不僅收回了投資,還每畝收入2000元,手里不但有了棚,還有了錢,成功地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喇嘛地村的蔬菜產業沖破了這一潭死水后,煥發了勃勃生機。僅在幾年的時間里,全村的蔬菜大棚產業從最初的100畝發展到現在1500多畝。她自己建的大棚成為王爺府鎮首屈一指的硬果番茄產業發展基地。產業有了,又雇了10多個工人,這些人都是家里沒有多少地,沒有一技之長人員,他們每年在大棚里就能收入2萬元左右,解決了他們生活上的后顧之憂。
喇嘛地村的專業合作社也成立起來了,鮑文華成為其中的中堅力量,她憑借著做事干脆、誠實守信的性格,得到了外地老板和鄉親們的信任和尊重。多年的歷練,讓她變得更加理性和成熟,成為當地頗有影響的蔬菜經紀人。每年蔬菜上市的季節,她都會幫助老板收蔬菜,不僅老板收到了新鮮無公害的蔬菜,種植戶也不用犯愁蔬菜賣不出去,不出家門就賣個好價錢。她憑著自己的聰慧,使喇嘛地村的蔬菜交易在當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情形下勇立潮頭,幫助鄉親們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
現如今,喇嘛地村蔬菜大棚成為村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每畝大棚每年可為農戶帶來5000元至1萬元的穩定收入,特別是20xx年,每個棚的收入均達3萬元,增加收入的同時,也使本村外出務工人員逐漸減少。
鮑文華這個純樸的青年農民憑著一股不甘人后、敢打敢拼的勁兒,腳踏實地地用勤勞的雙手和汗水譜寫出了光輝的創業歷程,為自己也為鄉親們圓了致富的夢想。
只有更多學子歸鄉創業,為自己的家鄉謀得更好的前景,國家才會越來越強大。
【扶貧黑板報內容】相關文章:
教育扶貧黑板報07-17
與扶貧濟困有關的二年級黑板報內容10-29
黑板報青春內容10-18
秋游黑板報內容10-26
安全黑板報內容10-16
安全的黑板報內容07-22
清明黑板報內容06-22
清明黑板報內容08-15
五一黑板報內容04-26
中秋黑板報內容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