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數學與生活小報的資料
導語:在生活中,比如說,上街買東西自然要用到加減法,修房造屋總要畫圖紙。類似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下面由小編為您整理出的數學與生活小報的資料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與生活小報的資料
讓數學走入生活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是永遠無法剝離的.正如標準中所說的,“數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是刻畫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科學語言和有效工具.數學科學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等科學的基礎,……,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數學已經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經成為一種具有多維結構的人類活動。所以,教學時,要努力讓數學走人生活。
1.從現實生活中創設引入教學情境
標準在第四部分教學建議中指出:“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通過豐富的實例引入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經歷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我有關,與實際生活有關,數學是有用的,我要用數學,我能用數學。”所以,教師要多創設教學情境,從現實生活中引人數學知識,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進入課堂,使他們覺得所學習的內容是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是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型.
2.在教材使用中挖掘潛在數學資源
生活是數學問題永不枯竭的源泉。現行教材在編寫中特別注意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從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努力為學生提供了諸如處處可見的生動、活潑、主動的“生活中的數學”的學習材料與環境.所以,教師要在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資源的基礎上,讓學生密切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交流匯報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實實在在的數學”;在使用教材時,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現的具體素材,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學生身邊的數學資源,切實發揮教材的作用。
3.從各種渠道中收集整理數學信息
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要在教學中加強數學的應用性,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不僅要提供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材料,創設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還要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收集數學信息,整理數學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地將現實生活的大背景與數學知識密切聯系起來,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生活中應用數學。如,在教完統計后,可選擇具有豐富生活背景的案例,也可組織學生通過看電視、看報紙、上網或到市場、機關、學校等進行搜集、調查,了解我國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發展的信息情況,并加以整理、運用這些信息資源.這樣,學生通過經歷典型案例的處理過程,培養他們對數據的直觀感覺,認識統計方法的特點,體會統計思想和方法應用的廣泛性。使他們親近數學,真正讓數學走近學生,讓數學走人生活。
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你知道牛頓是物理學家,但是你知道嗎?他還是數學家呢!他研究物理時遇到了瓶頸,于是開始研究數學,并發明了微積分,超越了當時的數學家。這些與事事相關的,難道不是數學嗎?
還記得小學一年級,當老師手把手無微不至地教我們1+1=2以后,快樂而神秘的數學旅程就從那個時候開始了。然而,在六年的學習數學的基礎上,榮升為初中生的我,對于數學,有了更深刻的領悟--數學可以鍛煉我們的思維,為我們以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做了基礎,數學對我們的影響是無形的,我們雖看不見但可以感受到。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牽扯到計算的問題。
……正逛著,我突然看見在商店那邊有幾個大字很引人注目,上面印刷著:五月一日到五月十日全場打八折。我指著牌子問媽媽:“媽媽,什么叫打折呀?”“打折就是優惠、便宜的意思,”媽媽說,“打8折就是用十分之八×原價。”“哦,我懂了,那打五折的就是原價的`一半”,我的回答讓媽媽很滿意。后來,我們又去買了一些生活用品,付完賬時,阿姨給了我一張發票,我仔細看了看,咦?發票上總計不是明明寫著155.32元嗎,怎么只收了155.30元?我想了想,肯定是用了四舍五入的方法,現在分幣用得少了,所以精確到角。那個時候起,我突然感覺對平時枯燥難學的數學有了興趣。
在這個生活例子中,除了購物發票本身是一張統計表外,至少還涉及了打折、四舍五入等數學問題,其中打折是六年級教材學習的內容,正因為它與生活聯系得如此緊密,所以對于那時從沒學過打折的小學生來說,也顯得易于理解了。最難能可貴的是,我從小就開始用數學知識來解釋生活現象,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了解了數學的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希望讓大家也一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的運算無處不在,小到生活的買賣,大到科技事業的發展。比如:我國神州九號的成功升空,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速度、重量等都離不開數學的周密計算。若有絲毫誤差,則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險。
總之,因為有了數學,生活才更便捷、省時、高效,逐步過上小康生活。國防科技才更高端、先進、強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巔。所以只有學好了數學知識,把數學基礎打好,才能很好的運用數學,為國家以及世界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涉及到很多數學問題,只要我們勤于思考,善于發現總結,就可以解決身邊的許多問題。
一天,媽媽給我了9個硬幣,說:“這兒有9枚硬幣,其中有一枚是假的,能不能夠將假硬幣找出來?”我說:“這還不簡單!”,我接受了任務。
我左瞧瞧,右看看,好像沒什么不同嘛。我又用東西敲一敲,聲音好像也一樣!怎么辦呢?我想了想,哦!用天平,真硬幣和假硬幣的重量肯定不一樣!媽媽笑了笑,給我了一個沒有砝碼的天平,說:“嗯,假硬幣的質量輕一些,但我只有沒有砝碼的天平,你想辦法把假硬幣找出來吧。”
我先把硬幣分成了3份,然后天平的兩邊各放一份。天平沒有反映,我想假硬幣肯定不在這2份里面。但我不放心,從天平上拿下了左邊的一份,把剩下的第三份放了上去,一開始時沒什么反映,但左邊的這端慢慢的翹起來了,哦,假硬幣果然在左邊的這3枚硬幣里。我又拿出了左邊硬幣中的2枚稱,好像一樣重呀!“我知道了,假硬幣肯定是那一枚!”我叫了起來。“對,你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出生活中的數學題,真不錯!”媽媽說。
其實,我只是用簡單的數學知識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只需稱兩次,就從9枚硬幣里找出了其中一枚假硬幣。
所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不但要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要留心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如果你將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你就會發現數學——原來是那么有趣。
在數學活動中獲得生活經驗
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對不同的內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學和學習方式。例如,可采用收集資料、調查研究等方式,也可采用實踐探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還可采用閱讀理解、討論交流、撰寫論文等方式。”所以,教師要想方設法改變教學方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生活經驗。要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形象、豐富多彩的客觀事物為載體,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內在價值,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著豐富的數學問題。由此可見,加強數學的應用性,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用數學知識和數學的思維方法去分析解決,在解決問題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數學活動中獲得生活經驗.這是當前課程改革的大勢所趨。
從數學的角度觀察認識現實生活,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系。
從數學的本質來說,新知是建立在舊知的基礎上,如不考慮學生的生活經歷,完全從抽象到抽象,時間一長學生就會感到數學太難了。實際上數學就在學生身邊,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客觀事物,在有關內容教學中,應指導學生直接應用數學知識觀察、分析、解決一些簡單問題。例如,運用函數、數列、不等式、統計等知識直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包含數學問題的活動,可促使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數學與生活小報的資料】相關文章:
2年級數學小報資料08-30
數學小報10-20
端午節的小報內容資料06-14
春節英語小報資料03-13
春節手繪小報資料03-22
寒假生活英語小報內容07-05
英語小報我的寒假生活10-14
暑假生活英語小報內容05-24
怎樣制作數學小報圖片08-25
年月日數學小報內容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