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手抄報
清明節到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個祭祀的節日里,我的淚水又一次“泛濫成災”。下面是關于清明時節手抄報的內容,歡迎閱讀!
清明時節話清明
前些天是清明,是伯父去世的第一個清明。
山間回蕩著鳥獸的哀鳴,燭光如冥火在山間閃爍,很美很凄涼。人的生命很脆弱,我如今才領悟到。
昨天,還在與他撒嬌;今天,卻與他分離。他,在天;我,在地。我知道什么叫死,他死了代表他再也不能給我糖果,再也不能陪我去摘野花,我再也見不到他了!
突然想到一句歌詞:“多少人在你生命中來來又回回。”是的,除了自己所有的人都是生命中的過客,父母也總會離我而去,我能做的,無非是長跪在他們的墳頭。生命真的很脆弱,生命真的很無奈,盡管它中間有著無窮無盡的歡笑,但是,最后一顆悲哀的珠子永遠,永遠沒有人能夠擺脫。無論多少山盟海誓在它面前都經不起推敲;多少愛恨情仇在它面前都會化為烏有。
皓月當空,千里共嬋娟,那個世界有月嗎?若明月真能寄托哀思,那請告訴伯父,我的思念不會因歲月的流逝,春秋的更替,時光的輪回而改變!
燭光,在風中閃爍,在風中凄美地閃爍。那被月光鍍上銀邊的墳墓靜靜地躺在濃密的夜色中……
關于清明節的資料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與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其他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祭祀掃墓
清明節是中國三大鬼節之一。“鬼節”即是悼念亡人之節,是與祭祀天神、地神的節日相對而言的。
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離祭祀對象最近,容易引起親近的感覺,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與寄托。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情況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趕回家鄉掃墓,就在山上或高處面對家鄉的方向遙祭。
【清明時節手抄報】相關文章:
清明時節話清明手抄報07-24
清明時節手抄報內容09-08
清明時節手抄報資料10-16
一年級清明時節手抄報09-11
清明時節小報10-02
清明時節的詩詞大全07-25
清明時節古詩30首09-29
清明時節的詩句帶拼音07-03
清明時節憶先烈的詩歌08-23
清明時節的思念詩句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