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奇的漢字手抄報內容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神奇的漢字手抄報內容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對各類手抄報都很熟悉吧,借助手抄報可以有效培養我們的動手動腦能力。你還在找尋好的手抄報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神奇的漢字手抄報內容,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漢字簡介:
中文(Chinese)是中國的語言文字。特指漢族的語言文字,即漢語和漢字。在漢字文化圈和海外華人社區中,中文也被稱為華文、漢文。
中文(漢語)有標準語和方言之分,其標準語即漢語普通話,是規范后的漢民族共同語,也是中國的國家通用語言。現代漢語方言一般可分為: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等。漢字是中文的書寫體系,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在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到秦朝發展出小篆和秦隸,至漢魏時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隸變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于魏晉南北朝,F代漢字是指楷化后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
2001年1月1日起,中國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該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中國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中文(漢字)的使用人數在17億以上,范圍包括中國全境(內地、港澳、臺灣)和東亞、東南亞等漢字文化圈地區。2021年7月1日起,作為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范,《國際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級標準》將正式實施。
中文也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
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外國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超過20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接近2億。
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英文簡稱UNWTO)官方語言。
詞語解釋:
中文特指漢語言文字或漢語言文學。由于民間“語(言)文(字)”兩個概念不分,因此中文便成為漢語言文字的民間通俗統稱,包括書寫體系和發音體系。王力《龍蟲并雕齋瑣語·西洋人的中國故事》:“依查理·藍說,這故事是根據一個中文手抄本,由一個懂得中文的朋友講給他聽的!
在漢字文化圈和海外華人社區中,中文也被稱為漢文、華文,F代漢語(普通話)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中文使用人數已達到十七億以上。在中國,內地使用簡體漢字,港澳臺地區使用繁體漢字。海外華人地區多使用繁體漢字。
語系沿革: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分析語,有聲調。
漢字起源于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
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么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并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
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
合體字
、傩温曌。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F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弊直緛硪浴懊俊睘槁暸。由于字音的變化,現在“!焙汀懊俊钡淖x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占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占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么形聲字大概只占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準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么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诤象w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于“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體系里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以上兩類合體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③合體記號字。這一類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這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于字音和字義的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舉過的“給、等、 短”一類字。 另一種情形可以舉“章”字為例。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 可是現在一般人說“立早章” (以區別于“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系。
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也不斷有人批評漢字的缺點,主要是說漢字難認、難寫、難于機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掃盲、兒童識字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有它的短處,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漢字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古今漢語字音的差別很大。但由于2000年來字形相當穩定,沒有太大變化,字義的變化比較小,所以先秦兩漢的古書今天一般人還能部分看懂。如果古書是用拼音文字寫的,現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語音差別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談,可是寫成漢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樣的。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了2200多個簡化漢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已告一段落,停止,不繼續簡化(《第二批簡化字總表》就因過度簡化被廢除)。因為過度簡化會破壞漢字的穩定性,擾亂漢字原本所具備的音形義,造成理解上的誤區。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后,原來的繁體字并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于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從理論上說,任何自然語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記錄。但是由于漢語方言分歧在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沒有取得廣泛、切實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會給方言區的人帶來很大的困難。
此外,由于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且如果進行漢字拉丁化,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文明將受到莫大的傷害。事實上,由于長時間使用漢字這一可以表意的書寫系統,漢語中可以存在大量同音字詞,這個現象確實發生了,而且未曾有什么不便之處,現在一個音節最多可以對應幾十上百個漢字,如果使用拼音來記載語音,會出現不讀出來就看不懂的現象,即使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也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如果真要進行漢字拉丁化的工作,在漢語發展到合適的程度以前,最好擱置拉丁化的計劃,否則民族文化的傳承也不可能長久。
例如,魯迅先生的著作《阿Q正傳》書名中的“Q”字,據魯迅自己說,也是受拉丁化的影響。
《施氏食獅史》趙元任(漢語不能拉丁化的有力證據)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
《施氏食獅史》是一篇由趙元任所寫的設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二字,每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shi。這篇文言作品在閱讀時并沒有問題,但當用普通話朗讀或者拉丁化作品時,問題便出現了。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緣故。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讀給別人聽,他是無論如何也聽不懂的!
漢語歷史:
上古漢語
相傳黃帝時中原有“萬國”,夏朝時還有三千國,周初分封八百諸侯,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禮記·王制》。上古漢語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紀),文字記錄有青銅器上的刻銘、《詩經》、歷史書書經以及部分《易經》。據《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記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梢娭艹r期就開始實行語言文字的統一。
春秋初期,見于記載的諸侯國還有170多個。至戰國時期,形成“七雄”,“諸侯力政,不統于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敘》。
先秦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稱為“雅言”的共同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
秦朝重新統一之后,進一步規范了文字,以小篆作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漢語
中古漢語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和宋朝前期(公元7世紀到10世紀),可以分為《切韻》(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廣韻》(公元10世紀)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漢把這個階段稱為“古代漢語”。
語言學家已能較自信地重構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這種證據來自幾個方面:多樣的現代方言、韻書以及對外語的翻譯。
正如印歐語系的語言可以由現代印歐語言重構一樣,中古漢語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國古代的文學家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來總結漢語的語音體系,這些資料仍然是現代語言學家工作的基礎。最后,漢語的語音可以從對外國語言的翻譯中了解到。
近代漢語
近代漢語是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以早期白話文獻為代表的漢語。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是現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廣義的現代漢語包括漢語的各種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等,這些語言都是漢語,只是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而狹義的現代漢語則是指“漢語普通話”,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所代表的標準現代漢語也是中國的國家通用語言。
影響力:
總部設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 發布報告稱,自1994年以來加入英語的新詞匯中,“中文借用詞”數量獨占鰲頭,以5%-20%的比例超過任何其他語言來源。該機構主席帕亞克表示:“令人驚訝的是,由于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中文對國際英語的沖擊比英語國家還大。”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姚雙云教授認為,產生這一現象主要有3個原因。第一,英語開放度高,包容性強,借詞龐雜;第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必然推動各種語言間的詞語借用;第三,漢語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對英語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歸根到底,漢語詞匯的大量“出口”,其深層原因是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提升和關注度的提高。
中山大學周海中教授認為,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語是漢英兩種語言接觸的必然產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結果;隨著中外文化交流交往日益頻繁,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及表達方式必然會越來越多。
國內的漢語言學界對于來自英語或其他語言的借詞研究頗多,而對于漢語詞匯的輸出現象研究較少。近年來,國人中文母語意識的提升,席卷全球的“漢語熱”,網絡上來自中國的各種新聞熱點,都在提醒著我們,應該開始更多地關注和探討漢語詞匯輸出這個文化現象了。
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外國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超過20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接近2億。
2021年1月25日起,中文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英文簡稱UNWTO)官方語言。
2022年11月11日,中柬簽署中文教育合作諒解備忘錄,中文正式納入柬國民教育體系。
【神奇的漢字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神奇的漢字手抄報內容11-18
神奇漢字手抄報圖片201606-16
漢字王國手抄報內容10-05
有趣的漢字手抄報相關內容素材09-26
有關漢字的手抄報內容五年級10-05
漢字手抄報201606-16
漢字的手抄報201606-16
漢字的來歷手抄報05-17
神秘的漢字手抄報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