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經采薇的優秀翻譯
采薇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詩經采薇的優秀翻譯,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詩經采薇的優秀翻譯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剛剛冒出地面。說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實現。沒有妻室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沒有時間安居休息,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樣子。說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憂悶。憂心如焚,饑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點不能固定,無法使人帶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莖葉變老了。說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陽春。征役沒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開著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駛過的是什么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從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為一個月多次交戰!
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而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指精良的裝備)。怎么能不每天戒備呢?獫狁之難很緊急啊。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饑又渴真勞累。滿腔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詩經采薇的賞析:
這首詩比較長,我們就不逐字逐句地解讀了。它是我非常喜歡,也一直覺得在歷史上一直被誤讀的一首詩。我們重點來看看它被誤讀的地方。首先是一個細節,就是采薇的“薇”到底是什么植物。
詩經里的杰作都來自于生活,尤其是國風中的名篇。而這首來自于小雅,但其實很多學者都認為,它更像國風里的佳作。我每次吃到南方人最喜歡吃的一道菜,炒豌豆苗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這首《采薇》。很長一段時間,我和很多人一樣,以為這個薇菜就是我們常吃的豌豆苗。后來才發現,這里面其實有一個誤區。南宋趙彥衛在的《云麓漫鈔》里就解釋,薇草就是巢菜,還十分肯定地說,漢東人以豌豆苗為菜,就是巢菜。但其實這是一個朦朧的、模糊的認識。還是陸游比較認真,他是浙江人,又長期在四川工作,所以對巢菜了解的比較清楚。他在《老學庵筆記》里就說過,其實巢菜分為兩種,大巢菜和小巢菜。大巢菜也就是野豌豆,就是《采薇》中的薇菜。而我們平時吃的豌豆苗,其實是到秦漢以后才傳入中國的。當然了,不管是大巢菜還是小巢菜,其實都是豆科植物,只是大小不同,結不結果而已。有人可能會說,這么細掰,會不會有些無聊?孔子他老人家就說,《詩經》的作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也就是說,《詩經》至少有植物學、動物學的教學功能。
另一種誤讀恐怕就更大些,來自于對全篇的理解。這首詩所寫的情境,很容易理解。是寫一個雪花紛紛的冬天,一個三千多年前的戰士,當然是一個退役的戰士,在返鄉途中獨行,道路崎嶇,他又饑又渴。當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登高望鄉的情景,一幕幕又出現在他的眼前。
全詩共分六章。前三章都是以采薇起興,但是起興之中又兼有賦的手法。因為薇草可食,戍卒采薇充饑,所以這樣信手拈來的起興之句,雖然是口頭語、眼前景,卻反映了戍邊士卒生活的艱苦。當然從“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出薇草從破土出芽到幼苗柔嫩,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和“歲亦莫止”、“歲亦陽止”在一起,預示著時間的流逝以及戰爭的漫長。是什么讓戰士遠離家鄉,經歷如此漫長的戰爭呢?是因為玁狁之患。玁狁據學者考證,應該是古代匈奴的祖先。所以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應該是周宣王時期,周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狀況。但是戰士對家人的思念,對時間的流逝、生命流逝的傷感,就能說是簡單的反戰情緒嗎?其實從四、五章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作為一個戰士,同時還表現出了高昂的斗志。因為這場戰爭是保家衛國的戰爭,《漢書·匈奴傳》就說,“懿王時”,應該是周穆王之孫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這就是《采薇》之作的時代背景。
這樣一個戰士,一方面有著濃郁的懷鄉情懷;另一方面,也有著強烈的戰斗意識。所以在他的詩歌里,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感,還有為國赴難的責任和擔當。所以到第五章,就追述了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的氣勢為之一振。前面的憂傷、思歸之情轉而變為激昂的戰斗生活。甚至描繪了自己精良的裝備和沖鋒陷陣的戰斗場面,并反復地引出戰爭的元兇是玁狁猖狂。這樣一個戰士既戀家,也識大局,并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所以有些人只依最后一章“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情懷表述,就把這首《采薇》定義為千古反戰詩的典型。這種判斷,我個人是不能簡單接受的。那么最后一章,這被千古傳頌的名句,它其中的情感和前面幾章又是怎樣的關系,又應該怎么理解呢?其實舉一個例子,就能夠看清楚這種感傷背后的情懷。
我個人生活在南京,每日走過舊時王謝的堂前,眼前總會浮現出我個人特別喜歡的謝安、謝玄、謝道韞的形象。有一次,謝安問孩子們,他們最喜歡的詩經中的名句是什么?謝道韞就說,她最喜歡的就是“吉甫作頌,穆如春風”。這個吉甫,應該是尹吉甫。學者考證,詩經中出現作者名字的有四個人,而尹吉甫就出現過四次。尹應該是他的官名,吉是他的族姓,甫應該是古代對美麗男子的一種尊稱。所以,又有學者考證他的本名應該叫兮甲。而尹吉甫其實就是周宣王時期,帶領將士們和玁狁作戰的民族英雄。如果對應《采薇》這篇,他應該就是坐在戰車上的君子了,是統帥。而謝道韞的弟弟謝玄,東晉王朝最英俊瀟灑的軍事天才,卻說,他最喜歡的就是《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謝安聽聞之后,拊著謝玄的背,感慨啊!“你和我是一類人啊”。謝道韞雖為女子,卻有化成天下的志向,這非常不簡單。但是謝玄才是真正的戰士,而且他可謂是東晉王朝僅見的軍事天才。謝玄年輕時曾經比較“娘”,在叔叔謝安的精心調教下,最后終于成長為剛柔并濟的男子漢。在謝安的支持下,面對北方少數民族強勁的攻勢,謝玄在鎮江和揚州一帶組建北府兵。后來,他組建的北府兵成為中國軍事史上四大特種部隊之一。就是帶領著這支神奇的北府兵,謝玄在公元383年,獲得了淝水之戰,這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的勝利。甚至帶兵北伐,一直打到黃河岸邊,收復了北方中原絕大部分的失地。可是奸佞當道,對謝安叔侄造謠猜忌,謝安因此抑郁而終。謝玄少年喪父,完全是叔父謝安一手帶大,對于謝安的去世,他痛徹心扉。但緊接著不久,他的弟弟和他的孩子又連續夭折。在這個時候,他有一個小孫子出生了。謝玄甚至認為這個小孫子命太硬,連續克掉了他的親人。他就把這個小孫子送到別人家去養,長大了才把他接了回來。所以他這個小孫子小名叫“克兒”,謝克兒,就是后來我們熟知的謝靈運。
謝玄是一個極深情的人。他在外帶兵打仗的時候,別人都是給家里寄信。他的妻子愛吃魚,閑暇之時,他作為三軍主帥,就到河邊去釣魚,親手釣上來的魚,要親手烹制好,腌制好,然后放在一個精美的錦匣之中,讓手下快馬寄回家中。讓妻子,讓家人千里之外吃到這個戰士,這個元帥,這個將軍,親手烹制的魚。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莫過于此了。
在奸佞當道,小人掣肘之下,本來可以收復大好河山的謝玄,每日都會想起“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所以他一則是為了避嫌,二則為了親情,主動讓出軍權。堅決要像千年前那個老兵一樣,回到家鄉,回到親人身旁。就在公元338年的春天,在他親手挽救了東晉王朝,使東南半壁江山得以保存的淝水之戰后的第五年,年僅46歲的謝玄,那個軍事天才的謝玄,那個一往情深的謝玄,在會稽老家病逝。我想這樣一個軍事天才,胸中定然會有保家衛國的責任和擔當。同時也有對家人,對親人深深愛戀的深情繾綣。他是一個元帥,是一個將軍,是一個軍事天才,但他更是一個老兵,他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生命的目的在于付出,在于給予,在于深深的愛。對家國,對天下,對親人。所以每次在路上,尤其是回家的路上,我的眼前仿佛都能看到那些老兵的身影,戚繼光、岳飛、謝玄,還有三千年前那位采薇的老兵,他們在輕輕吟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詩經采薇的優秀翻譯】相關文章:
詩經《采薇》的翻譯09-27
《詩經·采薇》翻譯11-14
詩經《采薇》的翻譯05-31
詩經采薇原文賞析 詩經采薇原文及翻譯04-15
《詩經采薇》原文及翻譯07-30
詩經采薇原文翻譯08-03
詩經采薇全文翻譯08-11
詩經采薇翻譯全文06-26
《詩經·采薇》原文及翻譯06-21
詩經《采薇》原文及翻譯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