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讀后感(通用11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采薇》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采薇》讀后感 篇1
《詩經·采薇》中情感最突出的恐怕就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一句了。從字面上來理解,可能會認為這是一首描寫風景的詩,其實這首詩卻有著更深刻的內涵。
在一個雨雪紛飛的日子,戍卒終于踏上了歸途。這本來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然而我們在這里看不到一絲歡愉,只感到一片悲涼。長久的戍邊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難以彌合的精神創傷,他是懷著一顆破碎的心走向故鄉的。他憂傷地想起:“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當年我離開家鄉的時候,正是春天,柳絲低拂;而今天呢?“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鄉,卻是雪花漫天飛舞的冬天了。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隨風飄拂的柳絲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惜之情,用大雪紛飛來表現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心的悲苦,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遠,味之無盡。
這四句是詩經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這兩組疊詞,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態、大雪的飛舞飄揚描繪得十分具體生動,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這個戍卒的內心世界。“楊柳依依”表現他春天出征時對故鄉、親人戀戀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們聯想到他在征程中經受的許多磨難,并襯托出他在返家時滿懷哀傷悲憤心情。
讀了《采薇》,想到詩歌中士兵們有家不能歸,戰爭讓多少人流離失所,讓多少家庭家破人亡。我很慶幸,慶幸自己能生活在和平年代。可以專心學習,可以享受家庭帶給我的溫暖。我希望世界上從此沒有戰爭,永遠充滿著和平。
《采薇》讀后感 篇2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未了解這篇詩之前,我便經常聽到這句,當時還只覺得這句話是多么的富含詩詞韻律之美,如今再讀,便發現其中竟然飽含征戰之苦和士兵們期待和平的心緒。
既然當初是這句深深吸引了我,那么我便著重地來說說我對這句詩的看法。今何幸而生還矣,且望鄉關未遠矣,于是乃從容回憶往時之風光,楊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霏,一轉瞬而時序頓殊,故不覺觸景愴懷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這四句詩也被后人譽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當初我離去時,是誰在依依楊柳中送別我,如今我九死一生歸來的時候,又是誰在霏霏雨雪中等著我?時光流逝,季節變換,舊我離去,現我歸來,在去去來來中,我們又得到了什么呢?似乎什么都沒得到,只有在楊柳岸邊不舍離去的身影,在漫天飛雪中焦急等待的靈魂,在漫長道路中拼死掙扎、戰戰兢兢歸家的旅人。所以戰爭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我們無從得知答案。
那么,我到底又是誰呢。如果可以想象,這個我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著昂揚的戰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行”的士兵,同時還是那位在蒙蒙的細雨里唱著歸鄉的“我徂東山,滔滔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的士兵。相思之情與報國之志,豪放與蒼涼如此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奏響的是真實的生命樂章。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旋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
《采薇》讀后感 篇3
讓我們撐起從幾千年的清湄岸邊采擷來的竹蒿,逆流而上,劃向那歷史深處的詩之國,經過了幾千年,那些詩句,它們依然旺盛,奔放在昨天、今天以及未來的歷史長河之中,那里是詩永恒的故里。
時光拉回到幾千年前那個戰亂頻發的年代,正是在那漫長的戰爭的行途中,產生了《采薇》。
《采薇》,是在那戰火紛飛、刀光劍影的年代里,在戰士那漫長的歸家的等待中產生的一株花。那些薇草,鋪滿了戰爭那漫無邊際的悠長古道,鋪滿了響著號角的戰場。《采薇》充滿了一個戰士的柔情,一個男兒柔軟脆弱而又疲乏無助的等待。
薇菜,一年復一年的生長,從冒出幼嫩的枝芽,到它漸漸地老去,一年復一年,薇菜嫩了又老,老了又嫩,就這樣年復一年的生長枯萎,戰士也年復一年的`在沙場上度過。戰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獫狁太猖狂。“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馬訓練的已經十分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怎能不每天戒備呢?獫狁之難很緊急。
戰爭是如此猛烈,人是如此脆弱,面對戰爭,人類就是弱者,只能甘拜下風,俯首稱臣。
戰爭結束吧!戰士需要安定的家園,人類需要安定的家園!終于,從遙遙的古戰道走上了回家的歸途,而等待就在這一刻變得苦澀,那株薇草也已經在漫長的焦灼之中枯萎。漫天的大雪夾雜著雨水,泥濘鋪滿了歸家的路,這是多么艱難的歸程啊!想當初離家的時候,楊柳隨風搖擺,而如今卻是漫天大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時光,一去不復返的時光,早已泯滅在沙場上,再也回不來了,滿心的傷痛有誰能體會。
《采薇》讀后感 篇4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采了又采,即使采完了,又會長出來的,要不是因為獫猶的緣故,我不會長期鎮守在邊境地區,而是回到故鄉。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歷史永久,搜集了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詩歌。《詩經》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從民間和皇室上收集并編制而成的。之所以稱為《詩經》是因為漢武帝把詩、書、禮、易、春秋化為五經的緣故,就是大家所說的'四書五經中的五經。
《詩經》的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風,風在詩經里面包括了15個地方,也就是15國風。比如說我們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風類型;第二部分是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鹿鳴之什》里面的,那么大雅呢?晦澀難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礎的人才能領悟;第三部分是頌,頌主要用來贊美國家的或是舉行祭祀儀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鎮守邊疆的士兵返鄉的詩。講述的是一個士兵以采豌豆為開頭來抒發相思之情。這首詩經專家考證創作于西周時期,不過,可惜作者不詳,因為先秦時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級語文書中《采薇》的節選,被譽為詩經中寫的最有名的詩句之一。寫出了出征和回鄉中的景物和情懷。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樂景寫哀情,又以哀景寫樂情的典范。對比了出征前的楊柳依依和現在的大雪紛飛,來說明自己離家之久,思念之深。
經常讀詩帶給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鄉和懷念親人是我們中國人永不褪色的記憶吧!
《采薇》讀后感 篇5
《采薇》是《詩經》中的名篇,這首詩就是一個戍邊的士兵久歷艱苦,在還家的路上又飽受饑寒,痛定思痛后悲傷心情的真實寫照。這首詩描寫了周人向往和平穩定的生活環境,對戰爭的厭倦。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周朝,士兵為保家衛國而出征。出征前“楊柳依依”,惜別之情溢于言表。三年后,生還歸來之時“雨雪霏霏”,戰后蕭索破敗之景頓時躍然紙上,悲凄之感猶然而生。
從戍邊者思鄉的悲歌中,感悟個體生命的無能與嘆息。在保家衛國的精神中,感受個體精神境界對于自然生命的超越。歸途中感受個體生命對苦難的體認,《采薇》通過情緒詩意般的流露和宣泄,提出了一個冷峻的理性思考。生命的解讀。在浩瀚博大永恒的宇宙中,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塵,人來這個世界的時候不是自己的選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也不是自己的選擇。同樣在生存期間,雖然有生存的`意識,所謂生存的權利,但你同樣沒有生存方式的選擇。人類不過是裝在宇宙這個化學試驗瓶中的最微小的一個不等于零的分子,瓶中任何元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到人的變化。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都會使生命的個體陷入困境。《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場戰爭將他無辜的卷入。他只有一個小小的愿望--回家,卻難以實現。戰爭給予他的生存體驗是既痛苦而又興奮的。在這里作者沒有寫戰爭中流淌的鮮血,殘缺的人體,扭曲的面孔,燃燒的戰火,堆積的死體。是因為人在社會主流意識的洗禮中短時間會被蒙蔽,而只是展現了他來自群體意識的興奮“維常之花,·君子之車·,四牡業業,象弭魚服,”讓他體驗了從未有過的榮光和威風。同時也給他帶來無限的思家的苦痛。戰爭結束了,經過了生命的苦苦掙扎,他還是他,“載饑載餓”。試問戰爭對他究竟有什么意義呢?不過是一種經歷,一種體驗而已。而這種經歷與體驗原本就不是他的選擇,即使他想選擇也選擇不了。任何生物只能是自然的選擇,而選擇不了自然。
《采薇》讀后感 篇6
《采薇》表現了將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將這種感情放在對景物的描寫及對軍旅生活的述說中表現。
《小雅·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為先秦時代的華夏族詩歌。全詩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鄉詩。詩歌表現了將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將這種感情放在對景物的描寫及對軍旅生活的述說中表現。
一般小學的.話只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全詩六節(每八句為一節),模仿一個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興,前五節著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第六節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
此詩運用了重疊的句式與比興的手法,集中體現了《詩經》的藝術特色。末章頭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有名的詩句之一。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采薇》讀后感 篇7
之前并沒有讀過《采薇》這類的改編神話或歷史小故事的文章,我不喜歡這種文章,好像把原著改了,也沒有更多的令人驚喜之處,反而有點無趣。這次無可奈何,我就去認真的看了,原來魯迅還真不是隨便寫寫的,證實了那一句“存在即合理的”的哲言!
在原著中,史上叔齊和伯夷是商代小國孤竹國的公子,他們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決定不吃周朝的糧食,于是餓死在首陽山上。在原著中,作者褒贊著叔齊和伯夷的錚錚骨氣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節氣。而在魯迅的小說中,采薇中的主人公叔齊和伯夷很明顯是以他們為原型,不過魯迅把他們用在小說中不是取他們的骨氣,而是用他們的不知變通來諷刺世人。
伯夷和叔齊是商末遼陽孤竹君的大兒子和三兒子,這從他們的名字可以看出他們的排行。孤竹君死后本來是叔齊當國君,但叔齊是個講孝悌的,覺得不應該奪了大哥伯夷的王位,所以離開了;而伯夷呢,是講仁的.,認為竟然父王要三弟繼位一定要遵守,而如今三弟要讓位,他不愿接受也覺得無法解決所以逃離了。最后兩兄弟竟然在流浪途中相遇了,索性結伴而行,后來被周文王收留了養老。但后來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要伐紂,伯夷和叔齊覺得不孝不仁,所以據食周粟,避走首陽山。在這之前,他們兩個還專門跑到周武王面前罵他不孝不仁。
伯夷叔齊兩兄弟流落首陽山,無以為食,就薇而食。伯夷叔齊因采薇達到拒食周粟突顯其仁孝的目的,最后又因采薇而死。因為四海之濱莫非王土,即使野菜也是周武王的,無論他們逃到哪里,都要食周粟。當他們意識到這一點,才明白他們一直在逃避和自欺欺人,多么可笑和愚蠢,唯有一死才能真正地拒食周粟,所以他們餓死了。即使餓死了,還是被人們嘲笑。因為拿掉那最后稻草的人,就是一個鄉紳的丫頭阿金姐,為了開脫自己的責任,就編造了一個謊言,說伯夷和叔齊因為鹿肉而死的,給他們的死安了一個惡名。
雖然我對叔齊和伯夷最后的死有點憐惜,事實上,他們并沒有做錯社么,只是在堅持自己的心而已,最后可以說是為堅持而丟了性命,可卻無辜的被世人抹黑,但是在我們這個時代來說,他們是真的很不會變通,墨守成規,只能用這么一句話來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另一方面,處于魯迅那個時代,在采薇中,叔齊和伯夷是必須死的,他們必須為他們的固執和盲目守舊而付出代價。這也是魯迅像通過文章傳遞給那個混亂時代的麻木迷茫的人們的忠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那個時候,中國正處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時期,很多民眾因不識字,不知時勢,不問國事,堅守舊時規矩,不能接受新思想。當然也有很多被八股毒害多年的讀書人對新思想抱以懷疑否定的心態。人們就慣于受老規矩的拘囿,從而形成一種思維定勢,什么都按老規矩辦事,而不知根據事物和時代的發展變化而加以變通。按現代的話說就是不能與時俱進,這對于一個新的中國的建立是不利的。采薇在警醒世人,開闊思想這方面有著很大作用。其一,運用白話文,故事短淺,容易讓更多的百姓接受,潛移默化的接受新文化的熏陶。其二,史上的伯夷和叔齊的故事,讀書人很熟悉,魯迅從另一個角度評價他們,對比之下,給世人一個思想沖擊。因此,我覺得《采薇》還是挺有現實主義的風格。
我的目光短淺,就只能看到這了,可是我相信魯迅先生的目的遠遠不止這樣。但是,僅僅從我看得這些來看,《采薇》并不是一本無趣或者是我用的文章,只有深入寫作的背景才能了解其中的蘊意深遠。突然間,我想起,從前我認為無用的書,是不是我沒理解到它的真正含義,只是淺獲表意,卻沾沾自喜。真是很是慚愧!
《采薇》讀后感 篇8
讀完《采薇》之后,我有種深深震撼的感覺。《采薇》通過一些詩歌悲鳴向我們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地問題,是關于人生命的解讀。
在浩瀚的宇宙當中,人就像是一粒塵土渺小。人無法選擇來到這個世界上,更加難以全然掌控自己生命的軌跡。
在這個世界當中,作為個體的人要面臨著生存挑戰,面對生存方式的選擇。無論如何,人生總不會一帆風順,遭遇順境與逆境當中,人一步步變得更加強韌。如《采薇》的主人公一樣,當人卷入一場戰爭以后,人的渺小就展現出來了。
最終戰爭結束了,而主人公依舊是那個人,依舊要為生活苦苦奮斗掙扎,試問如《采薇》主人公這樣的人生意義在于什么?其實,人生就不過是一場體驗而已,然而這樣的體驗原本就不是這個人的選擇,而是自然的.選擇。自然能夠選擇人,而人始終選擇不了自然。
我想《采薇》恰是要告訴我們,生命是脆弱的,我們應該懂得在有限的生命當中努力生存,營造一個屬于自身生命的精彩時空。
《采薇》讀后感 篇9
《采薇》是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服役思歸之苦的戍邊戰士在歸途中所作的詩,詩中敘述了他轉戰邊陲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他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的感情。
詩的前三章以倒敘的方式,回憶了征戰的苦況。為了抵御狁的侵擾,他長期遠離家室,戎馬倥傯,多么渴望邊境早日安定而返故鄉!四、五二章陡轉筆鋒,描寫邊防軍士出征威儀,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兵士們的愛國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末章寫解甲歸里。雖能生還,然昔日的征戍勞苦卻只換來今日的“載渴載饑”,怎不令人黯然傷神?
此詩選自“小雅”,卻有“國風”民歌的特點,頗為講究句式重疊與比興手法的運用。如前三章的重章疊句中,文字略有變化,以薇的生長過程,襯托離家日久企盼早歸之情,異常生動妥貼。第四章以常棣盛開象征軍容之壯、軍威之嚴,新警奇特。末章以從征前與來歸時的景致,寄托不盡的感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的'妙言佳句。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于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后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獫狁的記載。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采薇》讀后感 篇10
《采薇》一詩寫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服役思家之苦的戍邊戰士在歸途中所思所想,敘述了他轉戰邊陲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他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的感情。
全詩共分六章,前三章以倒敘的方式,回憶了征戰的苦況。這位戍邊戰士長期遠離家室,戎馬倥傯。軍旅生活是那么艱苦,駐守地轉移不定,王室公事無休無止,戰士們無暇休息,有時還得采薇充饑。對此,難免怨嗟,產生渴望返回故鄉之情,但為了抵御狁的侵擾,為了實現邊境早日安定,戰士們堅持下來,恰當地處理了個人憂傷痛苦與保衛疆土的矛盾。
四、五兩章筆鋒陡轉,描寫邊防將士出征威儀,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先以自問自答的`形式,流露出出征將士們雄糾糾氣昂昂的自豪感。接下來對戰車以及弓箭的描寫,顯示出將士們裝備的精良和高度警惕的精神狀態,使主人公的愛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末章憶昔傷今。“昔我”兩句以樂景寫哀,“今我”兩句以哀景寫樂。然而在九死一生歸來之際,慶幸之余,難免痛定思痛;加之歸途艱難,又饑又渴,怎不悲從中來呢!
此詩選自《小雅》,卻與《國風》同樣運用了重疊的句式與比興的手法。如前三章的重章疊句中,以薇的生長過程襯托離家日久企盼早歸之情,異常生動妥貼。第四章以常棣盛開象征軍容之壯、軍威之嚴,新警奇特。末章“昔我”四句,分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最有名的詩句。
《采薇》讀后感 篇11
今天,我自學了課本上的《采薇(節選)》,在學習之后,我寫下了我的感想。
《采薇》這篇文章出自于《詩經小雅》,《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其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這首詩講的是回想我當初離家從軍時,楊柳隨風飄拂。現在我解甲歸鄉,大雪紛飛。道路泥濘難以行走,我又饑又渴,十分勞累。滿心傷感和悲痛,又有誰能體會呢?這首詩的節選部分是遠征戰士歸鄉的情景,表現了士兵回家途中遇雪忍饑受渴的辛苦和悲傷。前四句的對比寫出了時間的流逝,而那句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更是點明了歸路漫漫,道途險阻,饑寒交迫。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整首詩表現了人們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
在詩中,作者通過描寫回憶中楊柳依依的畫面,委婉的表達了自己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舍之情,又用雪花紛飛來表現如今回鄉途中的`艱難和心中的悲苦。后四句更是直接寫出了作者的悲哀和傷感,讓人深刻體會到戰爭為老百姓們帶來的苦難。
自學了這首詩歌后,我深刻體會到作者的悲苦和戰爭的恐怖。反觀我們現在和平的生活,我又深刻體會到了我們生活的來之不易。《采薇》生動地描寫出當時社會遠征戰士處境的悲哀,令人深感不易。
【《采薇》讀后感】相關文章:
采薇翻譯 采薇全文01-07
詩經采薇賞析_詩經采薇賞析04-15
《采薇》鑒賞12-29
采薇譯文02-08
《采薇》原文02-01
采薇資料06-05
采薇的說課稿04-19
《采薇》教案04-20
《采薇》說課稿04-20
《詩經·采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