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中的“明月”意象略析

時間:2024-07-07 07:13:56 澤森 赤壁賦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赤壁賦》中的“明月”意象略析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作者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壁賦》中的“明月”意象略析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赤壁賦》中的“明月”意象略析1

  1、明月──寫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蘇軾一生屢遭政敵排擠,抑郁不得其志。1080年終因“烏臺詩案”而被捕,當年即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其心灰意冷之狀可知矣。此時他只有借助于游山玩水來排遣心中塊壘,而他所選景物則恰恰是遠離污濁政治的清風明月,故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純凈之美和“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的閑適之情,而“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融洽與和諧更是描繪出秋天長江的爽朗與澄凈,其悠然自得、怡然自樂之態躍然紙上。

  2、明月──開啟抒情閘門的引子:

  作者身處偏遠黃州的長江邊上,而身份則是低得算不上品級的區區團練副使,此時暫得偷閑于月下赤壁,有感于月出東山,才有“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詠嘆。也許神宗皇帝此時也在飲酒賞月,但他一定不會記起蘇軾這個“詩中暗含譏諷”的罪人了,而處于偏遠之地的作者,仍以“美人”比君,以示忠君之殷切。其既出仕為官,思用于世,思忠于君,而小人離間讒謗,無端羅織罪名,陷其于不義,其“哀”可想而知,但高貴的心靈往往在處于困境時更能夠表現出人格中最寶貴的東西來,此時東坡之謫黃州已有兩年光景,經過兩年的自我調節,他的思想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摧殘、肉體上的折磨并沒有使他陷入消極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反而養成了他豁達灑脫的性格,即使遭貶也還要“望美人兮天一方”。

  3、明月──展開議論話題的依托: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是從當前江月之景聯想而得,名為懷古,實為傷時。蘇軾在同年創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借周瑜的功成名就抒發自己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而這里則從赤壁之戰中敗北一方曹操的角度展開評說,當其率領號稱八十萬大軍,“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困周郎于赤壁時,“舳艫千里,旌旗蔽空”,何其壯哉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何其志得意滿,“固一世之雄也”!而結果又怎么樣呢?只落得“檣櫓灰飛煙滅”而已,“而今安在哉”?敗者不在,而那“雄姿英發”的勝者周郎呢?也還不是同“千古風流人物”一起被這“滾滾長江東逝水”所“淘盡”了嗎 ?正所謂“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臨江仙》)了。所謂功業,原來卻如此被歷史撥弄于股掌之間,多么可悲呀!貴為王侯將相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的普通人呢?既然功業成敗與否都失去了意義,何苦為之孜孜以求呢?人的短暫的一生與永恒的歷史相比,簡直如一只飛蟲般易生易滅,如一滴水般可有可無,何不散淡江湖逍遙氣時呢?

  4、明月──闡述人生哲理的憑借:

  但蘇軾不愧為灑脫豪放之士,在遭受了人生與仕途的變故之后,及時地調整了心態。“客亦知夫水與月乎?”由眼前的“水”與“月”生發出變與不變的'思考。蘇軾時年46歲,已逾不惑,而望知天命之年,對人生的意義已有了獨特的理解,就近取譬,不能不說是深入淺出:水雖東流長逝,但江中之水卻未曾枯竭;月雖有圓有缺,但仍是光照千古未曾損耗。清風江水明月可以永恒,不朽的人生也可以靠“立德”、“立功”、“立言”來完成,于是轉而為對不朽人生的積極追求。

  這種思想的轉變是難能可貴的,由“哀吾生之須臾”到“物與我皆無盡”,從“羨長江之無窮”到“而又何羨乎”,一掃向時之哀,重新表現出正視人生的果敢和面對現實的勇氣。有了這樣的氣魄,人生的暫時得失又算得了什么?“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人生的層次不同則取舍各異,“不義之富貴,于我如浮云”。又何必孜孜以求之,而“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就是大自然最豐厚的賞賜啊!為什么要錯過呢?

  《赤壁賦》中的“明月”意象略析2

  蘇軾傳奇的一生,迭宕變化的經歷,使其詩文內蘊深厚,含蓄雋永,令人難忘;而他在文中所展現的磊落情懷、曠達的生活態度,在逆境之中的頑強生命力,感染、溫暖了許多失意之人,讓人們從中汲取到生活的力量;他的文章圓熟運用自然物象,編織經緯,綿密嚴謹,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他的《赤壁賦》一文,以月寫景,以月說理,寫月釋情,借月成線,融哲理詩情為一體,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的畫卷。

  一、以月寫景,景中含情。文章開篇,作者就從正、側兩個方面,刻畫了月景的美麗。

  江上待月,泛舟吟詩,以古詩勾起我們月下的聯想。“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詩經國風陳風月出》)景美情切,這是側面寫月。“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此時,東坡用擬人的手法,讓我們看到了月亮緩緩升起、搖曳生姿的形象,一如多情徘徊之人,留戀牽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這是月光和水嵐交織在一起的樣子,形象地展現了水天融為一體的美景,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月。這兩處,正面寫月,景色優美。接著,東坡用“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寫出了月光明澈,水光天光相接相連,乘船在晃動的水面上,內心所產生的乘奔馭風、恍如仙人的奇特感受。文章再次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刻畫迷離恍惚的月景,千年之后,如在眼前。

  二、以月喻理,理通古今。

  假借問答說理,是賦常用的方法,《上林賦》以“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為假托人物,設為問答,放手鋪寫,以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帝王奢侈為主旨,歌頌了統一的大帝國無可比擬的形象,又對統治者有所諷諫;《赤壁賦》也是這樣。文中借主客問答,設問說理。賦先以“客”“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引出話題,為說理做鋪墊。緊接著“主人”以水、月為喻,借答釋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作者指出“變”與 “不變”,其實有相對性的,從小的方面看,是變了,如果放到無邊的宇宙的角度來,并沒有變,所以“又何羨乎”呢,我們不必為眼前的變化而悲哀,而應該取山中清風與江上的明月,這些“無禁”永恒之物來調節內心,達到內在的平衡。作者以月為喻,馭繁就簡,說理通透明白。

  三、借月釋懷,美不勝收。

  在《赤壁賦》中,蘇軾借月表達了自己的美學理想,讓我們真實感受到的至純極美的形象。蘇軾說“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清風有聲,明月何色?如果從具體的色上來說,明月無色,而著蘇軾之色,那是作者心中純凈的底色,是磊落曠達風骨的本色。蘇軾愛月,是因月華皎潔無塵滓,可以象征純潔無瑕的品格和既進取又恬淡的人生境界。這樣的品格和境界,可以毫無遮掩的.展示于世人面前,讓人們在透明的純凈里,感受人格的魅力,從而更增加人、文之間共通的美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 蘇軾的一生是坎坷的,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候,卻因為烏臺詩案遭遇貶黜,在以后的歲月里,他更是被一貶再貶,身如飄絮,如果沒有強大自我調節能力,是不能走出人生低谷創造文學高峰的,正是因為他有著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般超凡脫俗的純潔本性,他才能夠在最黑暗里也能找到光明,從而使自己的人生始終保持曠達的底色。

  四、以月為線,線串全篇。

  《赤壁賦》巧妙地運用“月”這一形象,或引用,或描畫,或歌詠,經緯分明。全文以“月”開篇,作者由暢游待月寫起,清風蕩漾中,想起《詩經國風陳風月出》詩句,既切合此景,更切合此情;緊接著,明月升起,轉而寫月升之后恍如仙境的景象,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扣弦而歌的“歌唱”。歌以詠懷,文章突然由喜而悲,引出文中“何為其然也”的提問,這一問,引出曹操的《短歌行》詩,引出了“赤壁之戰”故事,更引出了“而今安在哉”的追問,為進一步的說理埋下伏筆。緊接著借古人今事、人物大小的對比,生發出“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引出下文關于“變與不變”的哲理間闡釋。整篇文章,啟承轉合,環環相扣,綿密細致,結構安排圓熟合理。

  細讀《赤壁賦》,無論是文章的寫作技巧,還是蘊含于文中的景、情、哲理之美,無不讓人咀嚼涵詠,回味無窮;而那一輪明月,雖經千載,依然在文心中蕩漾。

【《赤壁賦》中的“明月”意象略析】相關文章:

《赤壁賦》的美人意象08-30

《詩經》中的植物意象06-24

徐志摩詩歌中的“飛升”意象09-11

徐志摩詩歌中“云”意象07-23

詩詞中的流水意象分析06-29

杜牧詩歌中的水意象09-11

《詩經》中“柳”的意象及流傳05-29

劉長卿詩歌中的“夕陽”意象06-08

杜甫詩歌中的舟船意象07-09

《雨巷》中的意境及意象07-1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青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首页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不卡 | 日本亚洲高清中文不卡专区 | 久久精品免费看 |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