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讀后感(精選14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壁賦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赤壁賦讀后感 1
《核舟記》講,蘇軾此文中“赤壁”為赤鼻磯,因此得名“文赤壁”,而三國“赤壁”為“武赤壁”。所以說這篇文章中“客”理論是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上。“客”與“蘇子”未曾發現,而是誤認,但我們如今在意的是文章本身的價值,所以這一點可不必在意。
另一點。客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措辭頗有些古韻,不過我的關注點在“美人”。注釋說“指他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若聯系下文,感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何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以我淺薄的認識,可以理解為自己所追求的離自己尚遠,曹孟德那種梟雄都未能實現統一,更何況自己只是“山野村夫”呢?
后面蘇軾的話令人有些費解。按我的意思,下面該是“安貧樂道”,在自己的現狀允許的情況下,做一個優雅的.隱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類的雞湯。一看蘇軾的回答,這才發覺客人是在感嘆生命短暫。不過生命短暫又與曹孟德何關。細想大概是感嘆如此梟雄也留不住常勝,保不住命。蘇軾的回答卻是又讓我懵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天地在變化,人亦變。可天地也不變化,人卻還在變化啊?江水流,可大江仍在;月陰晴,月亮也還在。只是人在時時變化、變更罷了。蘇軾卻認為若從江月不變的角度看,人亦不變。他的觀點可是定格一瞬?不知。
最后卻是十分好的。聽之聲,看之景,取之不盡,共同享有,不亦樂乎?蘇子的境界,實在是吾輩不及的啊。
赤壁賦讀后感 2
赤壁者,昔孫劉計施祝融敗強曹之所也。其確然所在,古來眾說不一。東坡居士二游之文詞,光絕千古,然或曰是處也,非真赤壁。嗚呼!然則真也假也,又何妨焉?得享妙文佳句,即實所詠者乃庭中石山,又何憾乎?人有窮推苦測者,乃舍本逐末,惑矣。又有自命不凡者,以己之慧目鑒人之得失,嗤笑不已,殊不知有識之士反譏之矣,夫復何言?
少時吟誦東坡之前赤壁賦,如杭一葦于流水之上,隨波轉折,任意西東,進退無不宛轉如意,疑乃御風。文章佳妙,字字如珠如璣,如檀如麝,見之忘俗,讀之解憂,清音不絕,齒頰余香。沐江上之清風,玩山間之明月,樂趣無窮,吾心欣欣然,雖千載也,亦得共享造化之無盡藏也。
數載間復吟前賦,方其稍悟東坡真義所在。又讀后賦,始茫茫然,隱有栗栗之感。明月不改,山川依舊,然心之所見,渾不若前。前賦得一清字,后賦得一寒;前文妙在逸,后文佳于虛。清拔輕逸固難為,正是翩翩少年之態。然由實轉虛,自明月遠簫至山谷長嘯,寒意彌滿,木葉蕭蕭,窺桓宇之秘奧,悟天地之真宗。然莫可名狀,無以言傳,一鶴蹁躚,縞衣玄裳。君得之否?此東坡之仙筆,東坡之諧謔,亦東坡之真趣矣。
予今夏亦曾往赤壁一游,是時江流疾速,芳草青青,夕陽在山,暮靄滿天,絕壁千尋,靜立無語。正乃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爭不教人心生歲月無情,人生若夢之嘆?漫天愁緒,襲面而來,一時無端。風霜漸歷,年歲已長,再吟前賦,無復少時飛揚之感。少年心性,吾思之甚矣!嗚呼!江邊一望楚天長,征鴻飛杳杳,流水去茫茫。
赤壁賦讀后感 3
人生路漫漫,一路上少不了暗礁險灘與大風大浪,在面對這般艱難的人生時,只要我們打開心窗,勇敢面對,擊退困難,便可走出荊棘叢生的山路,登上一覽眾山小的成功之峰。
對于蘇軾這位詩人,在我的印象中大概只有些輪廓罷了。直到遇見了你,我才改變了我的看法。
輕輕打開蘇軾所寫的《赤壁賦》,我看到了在月夜泛舟游赤壁的蘇軾。他與朋友們“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想著“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幅悠然自得的賞月圖在人們眼中看起來是非常美好的吧!但是有誰又曾想到,他仕途歷盡艱辛,屢遭迫害,現在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雖然生活遭到落差,心靈變得失落,但是他終不改變樂觀的天性,從容地面對生活,勇敢地奮斗下去,最終厚積薄發,在才俊輩出地宋代登峰造極,創造出大量驚世之作,成為文學史上地里程碑。
記得進入高中的時候,諸事不順,事事不如意。數學卷子發下來后,那鮮紅的分數,那滿屏的大叉,像一把把尖利的刀子,狠狠地刺痛了我的心。幾次下來的考試,都使我的信心喪失殆盡,漸漸地消極起來。直到遇見了你,流放卻樂觀的你,我才一點一點改變我的觀點。你二十歲登進士科,被皇帝預設為未來的宰相,但是遭人嫉妒,被人所陷,現在只能流放到這荒蕪之地。面對這荒蕪人跡的地方,你勇敢樂觀地去面對,你對于這么艱難地處境都不言放棄,何況是我這個小小地挫折呢?于是我在心思放在數學上面:一天到晚勤奮謹慎,沒有一點疏忽懈怠。每天睡覺前把今天所教的內容復習一遍,并且預習明天的新內容。每一次的`卷子,都會第一時間思考錯的地方,找出漏洞,加以鞏固。一如既往,周而復始,慢慢地我又對數學產生了興趣,每做出一道數學題都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在每一次的練習中,我一點點努力,也在一點點進步。
在更多的時候,我們雖然會內憂外患,但是無所謂,只要你在這時候打開自己的心窗,“從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以淡然樂觀的心態看待面前的困境,帶著屬于自己的勇敢和堅持,就可以突破重重難關,迎接人生的春天!
當你在面對滔滔江水,仰頭吟誦時,“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遇見了你,一個瀟灑、樂觀、積極的你,是你讓我終于明白,縱然前方有一塊巨大的絆腳石,只要轉個彎,變個樣,絆腳石也會變成我們的墊腳石。
讓我們一起在失意時,一起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吧!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把荊棘當作鋪滿鮮花的原野吧!讓我們樂觀面對,不畏艱險。
赤壁賦讀后感 4
以往的游記散文,大多以紀游寫景或于紀游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表議論為主。借題發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于字里行間。《赤壁賦》就是這種新型游記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游玩,明月一輪映于波平浪靜的江面,送爽的清風徐徐吹來,茫茫白露布滿大江,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于舟中,酒酣耳熱后和著凄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后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
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于"喜而笑"。
《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于文中反復再現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泝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折。客的傷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終于"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于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之所以說《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
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卷自如、活潑流暢,在《赤壁賦》中也不難發現,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揮灑自如。至于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徘徊于斗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讀者帶來了多么難忘的藝術享受。
赤壁賦讀后感 5
這篇文章雖短卻寫得精彩無比。具體經過是蘇軾與朋友駕小舟在江上游玩,并唱起了《詩經》上的歌曲。這時,有一個朋友吹起洞簫,簫聲卻充滿了哀怨。東坡問他為什么這樣吹他就說想起曹操當年破荊州時的情形,何其壯觀。英雄豪杰,叱咤一時,而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由此想到人的生命跟天地相比,渺小得就如同滄海一粟,功名利祿如同過眼云煙,因而悲從中來,不能自禁,演繹此悲涼之簫聲。蘇子講了水與月的例子來反駁他的觀點。他說,人生的長短在于你怎么看,假如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即使是一眨眼的時間也沒有停止過運動;假如從不變的角度看,我們與萬物都是無窮盡的。這樣想長江又有什么好羨慕的呢?蘇軾的世界觀是放達而積極的,從而也肯定了人的價值。接著他又說,萬物各有屬主,惟有“江山之情風,山間之明月”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自然界的寶藏。他把眼光超脫了人本身的局限,去追求、去享用自然界無窮無盡的美,這是發現了生命的本質奧妙和真諦的表現。
這種曠達的胸懷大概可以讓那些蠅營狗茍與名利、心胸狹窄而思想庸俗的人感到慚愧吧?!蘇軾的樸素的世界觀,與我一向尊崇的`人生準則不謀而合,假如不是時空相隔,我還真想引之為摯友呢!赤壁之下,多少英雄盡事,多少騷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蘇軾的筆下,以簡極的筆墨躍然生輝,意境悠長,令我陶醉。“月出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實景還是幻象?蘇軾寫的是常景,但卻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夜游赤壁,雖怡然但因苦悶。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政治上遭受嚴重打擊,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東坡畢竟是個胸懷曠達之人,他放情山水,隨緣自適,不禁令人欽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賞心悅目。正當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卻又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那間情緒轉為惆悵。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客”由曹操之口抒發感情:赤壁一帶,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魚樵江渚之上!江水無窮,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若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驟得”。賦寫客之生悲,實為蘇子開導之關合。他針對“客人”之言有感而發,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蘇子的人生哲理,雖有佛老思想的隨遇而安,惟我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但他身處逆境而不消極頹廢,豁達開朗,超然物外,在當時是難能可貴了!此賦中對江山風景的熱情贊美,對歷史英雄的傾慕向往,對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們感染,不愧為名作!合卷閉目,坐思己過。現代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困難與坎坷雖無窮盡,但是只要有開朗樂觀的心態,遼遠曠達的胸襟,何畏之所有?
赤壁賦讀后感 6
蘇軾的這篇賦可謂構思巧妙,先寫了游之“樂甚”,然后筆鋒一轉引出“客之三悲”,再有“蘇子二論”來收尾。而精駭得“蘇子二論”也不由得使我產生了一些感想……
先談談蘇子的“何羨論”吧,我認為“何羨論”給我一種看待問題的新角度一辯證。的確,事務應被分為而來看待,這樣一來,你往往會發現一些令你欣悅的東西,既能安慰自己,又能激勵自己,提醒自己,給自己全新的動力,可謂好處多多。
再說蘇子的“共適論”,“共適論”則向我們揭示了一種既簡單又復雜,既淺顯又深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人生哲理,那就是:是自己真正感到快樂的東西并不是那些有形的身外物,而應是那些這可以回.不可言傳的`無形之物,而這些無形之物又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原因就在于他們太普通了,普通到就如“山間明月,江上清風”一般,而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卻偏偏就能像春風一樣牽動你的新,煥發出無限的美感與快然,而這種在大多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快樂又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為在這個充滿競爭、充滿欲望,充滿忙碌的社會中,有誰愿意普通的風與月兒停下腳步呢?
有誰愿為江面上傳來的笛聲而凝神靜聽呢?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也正因如此,人們不知自己究竟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時光,然而人們在付出了這樣巨大的代價子后就能得到滿足自己欲望的東西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的欲望是無窮的……
或許蘇子曠達的人生態度只適用于他一人吧。
赤壁賦讀后感 7
曾經學了蘇軾的《前赤壁賦》,那時還不是很清楚其中真正的內涵。今天又偶然的看到這篇文章,不禁又重新閱讀了幾次。真的有文讀百遍其意自現的感覺,尤其是他的這段話讓我有些新的認識。那就是他在文中發出這樣的感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這段話蘊涵了深刻的哲理:時光易逝,生命又極其的短暫。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演繹著不同的人生。然而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寶貴了。趁著有限的青春去學無窮的`知識,這樣才無悔自己。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樂的源泉。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意識到時間的流逝之快,也就會越想把它留住。當然時間是不因世人對它的留戀而停駐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沒有在人生書本留下輝煌的一筆,不能劃個完滿的句號。不曾一次想到這些問題,而每次心靈都會撞擊的厲害。面對過去的歲月,我已無力挽回,但現在和未來仍掌握在我手中。我還只走了人生的一小半,接下來的路仍然是充滿希望的。
自此我悟出了一個道理: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當一天珍惜,而虛度光陰的人把一天當一生揮霍。而今天是下輩子的第一天,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放棄,總會有成功的那天。因為我們還年輕,我們還有許多許多的每一天。
赤壁賦讀后感 8
“為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仿佛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
人們總愛在開篇上做文字,但什么逍遙游樂圖簡直是胡扯。被貶三年,何來逍遙。細看其中深微隱曲,東坡多用典故,不過是表達內心失意后的豁達,也正因他的本性如此才能發出如此震驚千古的言論。心態豁達、胸襟開闊則能參悟自然萬物,通透古今人事,才能有“變與不變”的沉思,“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的'深刻認識。豐富的人生閱歷讓他學會并善于從多角度考慮問題而并非只關注問題的絕對性,也因此,東坡常能從惆悵怵惕中解脫,理性看待人生中的無常。
說到無窮盡,就又會想到愚公精神。這也就是為什么愚公精神千百年來依舊被人們推崇,赤壁兩賦為什么可以流傳千古人人皆知,他們所呈現出來的觀念是世人心之所往。誰不想“長生不老”看盡天下事,可萬物皆有時盡,但從是赤壁之賦中我們看到了,無論是傳宗接代還是變與不變之間生死的形式,都打破了平常意義上的生命的概念。將個體生命與萬物同觀,這是人們幾千年來一直追求的態度,“人生短暫,功業永恒”,這才是人與萬物同存的真諦。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這是赤壁兩賦穿越時空帶給我們最后的感悟。
附:就東坡文來看,有一個令讀者腦痛的地方——他把架勢擺好了,運氣寫足了,將我們一行人胃口吊出了,他又回去了,看來總覺得意猶未盡。
赤壁賦讀后感 9
這是一篇由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寫的文章。根據提示便知文章是由作者感情的變化為貫穿全文的內在線索,先寫因泛舟江上而生遺世獨立之樂,再寫聽到蕭聲嗚咽而興人生無常之悲,最后經過相互辯駁,認識歸于一致,終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脫。而并非是人們所認識的三國時期的赤壁。
我們知道,蘇軾一生宦海沉浮,歷經坎坷,思想上常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失意時每能以適意自然達觀自解,并始終保持進取有有的精神。作為中國兩千多年的文人中,要知曠達心胸屬他最高!幾經坎坷的命運并沒有讓這個讓人永傳誦的文人失去對人生的熱愛,這也都是因為他有著曠達的情懷。任何事都能一笑而過,讓自己的人生活得瀟灑、活得自如!
讀過蘇軾《前赤壁賦》的人都知道,文章極其優美,讓人賞心悅目,心中豁然開朗,知道原來世間萬物不可強求。是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教會你如何面對生活。作者用辨證的'對比的手法為我們講述了他是如何從樂---悲---樂的心理過程。
學習了《前赤壁賦》,看到這樣一個文人的胸襟,曠達的情懷、處世的態度。讓人不禁感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應常思其一二。”我們無法改變命運的安排,但是我們可以順應它的到來。對于世間萬物,雖然我們不能占有,但是我們卻能夠享有它,猶如明月和山水風景等。試問何樂而不為呢?面對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應當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它,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赤壁賦讀后感 10
蘇軾的這篇賦可謂構思巧妙,先寫了游之“樂甚”,然后筆鋒一轉引出“客之三悲”,再有“蘇子二論”來收尾。而精駭得“蘇子二論”也不由得使我產生了一些……
先談談蘇子的“何羨論”吧,我認為“何羨論”給我一種看待問題的新角度—辯證。的確,事務應被分為而來看待,這樣一來,你往往會發現一些令你欣悅的,既能安慰自己,又能自己,提醒自己,給自己全新的動力,可謂好處多多。
再說蘇子的“共適論”,“共適論”則向我們揭示了一種既又復雜,既淺顯又深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人生哲理,那就是:是自己真正感到的東西并不是那些有形的身外物,而應是那些這可以回。不可言傳的無形之物,而這些無形之物又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原因就在于他們太普通了,普通到就如“山間明月,江上清風”一般,而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卻偏偏就能像春風一樣牽動你的新,煥發出無限的美感與快然,而這種在大多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快樂又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為在這個充滿競爭、充滿欲望,充滿忙碌的'中,有誰愿意普通的風與月兒停下腳步呢?
有誰愿為江面上傳來的笛聲而凝神靜聽呢?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也正因如此,人們不知自己究竟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時光,然而人們在付出了這樣巨大的代價子后就能得到滿足自己欲望的東西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的欲望是無窮的……
或許蘇子曠達的人生態度只適用于他一人吧。
赤壁賦讀后感 11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孤立,羽化而登仙。”這是著名的大文豪蘇軾《前赤壁賦》中的句子,多么優美的句子,多么灑脫的情懷!我仿佛看見了一副這樣的情景:天空中有一輪皎潔的明月,在一望無際的江面上,幾位學富五車的.才子,舉匏樽以相屬,扣舷而歌之,無憂無慮,暢談人生,如登仙境。
蘇東坡還在文章中談到:江水不斷地流淌,而實際上并沒有流去;月亮時圓時缺,而到底一直沒有增減。是啊,人生中雖然看起來失去了很多,又得到了很多,但如果你真正去算一算你的得失,還不是如從前一樣,并無二致嗎?世界并沒有因為你人生的巨大轉折而有任何的變化,你不是他,也不是她,你就是你自己,變化只是生命長河中的一朵浪花,終會被湮滅。你只要把握住自己那或浪漫,或純真的本心,即使人生的道路再崎嶇,本心不變,等待著你的,定是光明坦蕩的大路。反之,如果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激,那就是十分可悲的了。也許,人生就是由直路和彎路組成的,若本心不變,心懷明月,也終能“柳暗花明”。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困難,俗語有道: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不過,請保持本心吧!學學蘇子的曠達情懷,勿忘初心,方得始終。
赤壁賦讀后感 12
每個人隨著地位的變化和能力的大小,頭頂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光環,多數時候,光環對人有利無害,不過有時,光環也有可能要一個人的命,因為閃亮。
曹操并不是《三國志演義》中那個白面奸臣,事實上“一世之雄”對于他來說更為真實,他破荊州之際“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好不威風,就是諸葛亮也只能承認“此誠不可與爭鋒”。但是,他頭頂上的光環太多太亮了,耳畔的'阿諛奉承太多了,多到他自信地認為東吳會讓出苦心經略多年“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地盤,多到聽不進謀士賈詡的勸告,最終在赤壁被一把大火燒得“折戟折沙”,喪失了三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統一良機,他的勢力再也沒有到達江南之地。
東坡亦是如此,他的名號太出色,太響亮,才華太耀眼,他寫的詩詞把周圍的筆墨比得太暗淡,頭頂上的光環太過閃亮,把同時期的文人比的太狼狽,何正臣,李定等人出于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引發了一場可笑的鬧劇——烏臺詩案。無論在哪一個立場上,這都是一個莫須有的無聊之事,盡管有皇帝和太皇太后的保護,但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蘇東坡還是被貶黃州。這一切,都是別人對他才干的嫉妒,就是中國獨特的國情:小人常常會將太師擊敗,太師空有一身功夫,卻無能為力。
面對光環,我們該怎么做?“他們說了,說了什么,讓他們說!”這是蕭伯納在客廳壁爐上鐫刻的格言。面對他人的奉承,只過耳不過心,只有堅持自己,才能不走錯路,在成功的道路上揚帆啟航。試想以曹操平日之權謀,區區黃蓋之假降豈能不被識破!?東坡若是為人謙虛,廣交良友,自身不那么尖銳。豈會被區區小人所扳倒!
赤壁賦讀后感 13
暑假,一直教我們《論語》的宋老師又帶著我們學習了《赤壁賦》。我喜歡這篇文章,它講述的是蘇軾與朋友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暢,讀起來特別舒服。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以前我們還學過他的《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曉景》和《贈劉景文》等詩。《上下五千年》中講到蘇軾多才多藝,一生留下來四千多首詩,他還是個大名鼎鼎的書法家和很有成就的畫家。
在一個明月當空的夜里,蘇軾在黃州(今湖北黃岡)約了幾個朋友乘著小船,來到長江邊上的赤壁。他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赤壁賦》。我覺得文中的景色描寫很好:“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幾句話,概括出了周圍的一切景象,使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同時語句長短結合,朗朗上口。
文章結尾時,講到了世間萬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屬于自己所有的,即使一絲一毫也不能占為己有。只有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和耳朵聽到的.聲音、眼睛看到的美景,這些都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取用它們是沒有禁止的,而且永遠享用不完。這些話給我的啟示是,“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未取”——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體會到“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才能倍感“造物者之無盡藏”之美好,才會更加珍惜生命,去學習無窮盡的知識 這樣才無悔自己的一生!
赤壁賦讀后感 14
夜讀《前赤壁賦》,反復咀嚼,不能入睡,嘆服于蘇子的見解和境界。古往今來,人們追求“大、久、美”的精神境界而不可得,無奈于生命的短暫,哀嘆于人生的虛無,“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昔曹孟德橫槊賦詩,何其慷慨?一戰敗于孔明周郎,何其慘烈?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想到這里,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沮喪和凄涼,“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認為,萬物都有表象和實質,如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又如月,“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表象雖千變萬化,而其背后作為本質的“道”卻是是永恒無盡的。“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人生壽命的'長短、功名、富貴也都是相對的,因而短暫虛無,唯有道是絕對的,遵從道、順應道、享受道才能達到“大、久、美”;另外“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不可強求,亦不可貪得,即使強求而茍得,也不可能長久,“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有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故而人生只有淡薄名利,化解執著,順其自然,天人合一,才可享受生命“大、久、美”之至高境界。
道不孤,必有朋,明人楊慎在《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中這樣寫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與蘇子這篇《前赤壁賦》所見略同,可謂異曲同工,遙相輝映,雖歷經千古,蘇子之道亦不寂寞矣!
【赤壁賦讀后感】相關文章:
赤壁賦07-04
《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譯文及賞析07-26
赤壁賦賞析08-02
《赤壁賦》的賞析(精選)11-17
《赤壁賦》經典賞析10-26
《赤壁賦》的賞析06-10
《赤壁賦》說課稿10-24
赤壁賦誦讀09-22
赤壁賦譯文09-28
蘇軾《赤壁賦》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