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前赤壁賦》教學設計優秀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前赤壁賦》教學設計優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前赤壁賦》教學設計優秀1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
2、 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辯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
3、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解讀蘇軾情感變化的真實緣由。
2、 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辯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
3、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學課時: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口語訓練
。ㄒ唬⿲дZ:
同學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沒有自卑的感覺呢,恐怕每個人都有,只是內容不同,程度不同而已。自卑是一種很不舒服的心理,每個人都有追求快樂的本能,但努力的程度和機遇、天賦的不同,獲得的信心的程度也不同。但不管怎樣,信心對人的成長進步非常重要。李白在42歲那樣被玄宗皇帝下詔入京,他大呼“仰天大笑出東門,我輩豈是蓬蒿人。”顯得那樣的豪邁自信,被變相地趕出長安時,卻面對朋友的金樽美酒郁悶得不能下咽,但他始終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論在任何挫折和打擊中,他都激勵自己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這也是李白留給我們的極大精神財富。蘇軾雖然一生經歷坎坷,三次被貶,卻獲得了非同尋常的成就,正是因為他是一個樂觀曠達的人,文章事業上的自信使他樂觀地看待官場上的起伏升遷。同學們如何看待自卑或自信呢?
。ǘ┛谡Z表達:
話題:同學們可就自卑和自信這個話題,結合自己看過的某本書,某個名人的名言、某個影視中的人物事跡,發生在同學中的某個人或事作主題發言。
第二環節:課文教學
(一)導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播放錄音
。ǘ⒗收b全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并能準確的處理文章的感情變化。
。ㄈ、作者介紹: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眉山(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成員。他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中了進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受到排擠,后又因寫詩諷刺而被以“詆毀新法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到司馬光執政時,盡廢新法,蘇軾也激烈反對。王安石、司馬光死后,他又因統治集團內部的傾軋而被一貶再貶,最后貶到了海南島,直到63歲遇赦北歸,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學藝術領域里,蘇軾詩詞、散文、書畫無一不精。他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號稱宋代四大書法家。他論畫主張神似,擅長畫竹。
在思想上,蘇軾博通經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賈誼、諸葛亮等經世濟時的人物。曾多次上書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長期擔任地方官期間,在“仁政愛民”的思想指導下,做了許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愛陶淵明,喜讀《莊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經歷了兩次沉重的打擊,對莊子的思想容易產生共鳴,表現在:一是曠達超脫,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極出世。這也是形成蘇軾世界觀復雜化、經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前赤壁賦》教學設計優秀2
【教學目標】
1、識記:
歸納前、后《赤壁賦》中關鍵字、詞、句子文言特點。
2、理解:
通過比較閱讀的方式,從主旨、內容、表達技巧等角度分析總結其異同,從而進一步提高古文閱讀的鑒賞能力。
3、探究:
蘇軾的儒、佛、道思想在兩賦中的反映。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從主旨、內容、表達技巧等角度宏觀地分析總結前、后《赤壁賦》的異同。
難點:理解兩賦中所表現的蘇軾的復雜思想。
【設計思路】 本課型設計為“宏觀比較閱讀課”。所謂“宏觀比較閱讀課”就是著眼于文章的主旨、內容、表達技巧等整體閱讀方面,讓學生學會從整體和宏觀的角度來高屋建瓴式地把握全局。這樣的閱讀方式,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快、更準確地進入閱讀學習的角色;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比較中運用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嘗試著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達到初步鑒賞作品的主旨、內容、表達技巧等目的。
該課型著眼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學,安排了三個重要的教學板塊分兩課時完成:歸納關鍵字、詞、句的文言特點,相同點的歸納分析,相異點的區分理解。這樣有利于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并加以歸納整理、比較分析。
以小組合作學習為模式進行比較賞析,是因為小組合作學習是集中體現建構主義思想的活動方式,學生主動參與真實性的活動和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批判性和創造性思考,并在與其他成員的協商過程中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營造出一個腦力震蕩,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教學過程】
。ㄒ唬⿲耄簳r年四十七歲的蘇軾所寫赤壁二賦在我國文學史上傳為美談。文天祥《讀赤壁賦》云:“昔年仙子謫黃州,赤壁磯頭河漫游!蓖跏镭憽队纬啾诙住氛f:“賦是雙珠可夜明!鼻宕u家金圣嘆在《天下才子必讀書》中評論前后《赤壁賦》道:“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笨梢妰善冻啾谫x》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蘇軾當年的所思所想。那么,我們現在就來感受、品味蘇軾在二賦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吧。
。ǘ┍容^閱讀賞析
教學板塊之一:歸納關鍵字、詞、句的文言特點
1、 請學生分小組進行默讀、正音。
2、 請各小組挑選代表朗讀,全班同學一起正音:
《前赤壁賦》:幽壑(hè) 嫠(lí)婦 舳艫(zhú lú) 槊(suò)
《后赤壁賦》巉(chán)巖 虬(qiú)龍 鶻(hú) 馮(pīng)夷
3、 請各小組分別按照下列的歸類,從課文中尋找到相應的字、詞、句。
。1) 名詞作狀語:
《前赤壁賦》:西、東——向西、向東
《后赤壁賦》:橫江東來——向東
。2) 名詞動用:
《前赤壁賦》:順流而東也——向東流去 漁樵于江渚之上——打魚砍柴
《后赤壁賦》:履巉巖——踏 羽衣——穿著羽衣 掠予舟而西也——向西飛去
。3) 使動、意動用法:
《前赤壁賦》:舞、泣——使??跳舞,使??哭泣
《后赤壁賦》:顧而樂之——以??為樂
草木震動——使草木
(4) 特殊句式
《前赤壁賦》:倒裝句: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定語后置 而今安在哉——“在安”賓語前置
《后赤壁賦》:倒裝句:步自雪堂——介詞結構后置
歸而謀諸婦——介詞結構后置
曾日月之幾何——定語后置
省略句:揖(于)予
固定格式:如此良夜何? 教學板塊之二:相同點的歸納分析
1、 引導學生就兩篇文章的體裁、主旨、寫作方法三個方面來歸納分析相同點。
2、 學生分組討論,暢所欲言,記錄、整理發言內容。
3、 師生共同對各小組的發言進行辯偽、取舍、論證、總結。
相同點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體裁:兩文都屬于賦體,但改革了兩漢古賦、六朝駢賦、唐代律賦等一貫駢偶麗辭的風格,注入散文化的語句,簡直是體格新穎、意味雋永的散文詩。
、 主旨:兩文都是以江山風月之樂和老莊齊物思想來消解政治失意的苦悶,抒發對宇宙萬物“!迸c“變”的體會。
、 寫作方法:兩文皆采用借景抒懷,寓情于理,虛實相生,抑揚結合的表現手法,將畫意、詩意、哲理融為一體。
教學板塊之三:相異點的區分理解
1、 再次分組朗讀兩篇課文,體會各自的特點。
2、 引導學生就內容、結構、語言三方面的相異點展開討論。
3、 各小組代表發言,歸納討論結果,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爭辯、補充、總結。
。1)內容:
《前赤壁賦》是記夏歷七月十六夜的江游,本篇是記十月十五夜的江游,讀者首先能感受到的是兩賦因季節不同而呈現的景物的變化。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一派新秋的景象;后賦是“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江上之景,除了時令景色外,兩次夜游的起興和游程也大不相同。第一次是有目的、預先計劃好的月下泛舟,人不離舟,所寫的只是江與月,感情和議論也圍繞著江與月而發,一氣貫徹;這一次卻并無江游的預謀,在散步中為“月白風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興,才再度泛舟的,而且還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復舟游,過程曲折得多,展示的景色也因之而繁富。但更重要的區別是,前賦是作者以自己出面,發表了一篇議論,寫的是舟中發生的實事;后賦則用道士化鶴這一儼然是印證前賦“羽化而登仙”的虛幻故事,作為高潮也作為余韻,以抒發超脫的情懷。
(2)結構:
《前赤壁賦》:在泛舟赤壁的過程中穿插主客問答的兩個自然段,運用主客對話手法抒寫跌入人生的苦悶,又從曠達中得到解脫。
《后赤壁賦》:既有生動的景物描寫,又有傳神的情事敘述,造就了似閑散而非閑散的筆墨,尤其是文章結尾部分對道士化鶴掠舟而過又到齋中相見的描述,將情節置于若疑若信的恍惚的夢境之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騰入大自然的'曠達之思,傳達出“莊周夢蝶”的亦真亦幻的意趣,隱喻了“烏臺詩案”一事,虛實相生,波瀾迭起,結構跌宕而又緊湊。
。3)語言:作為賦,《后赤壁賦》比《前赤壁賦》更散文化,對偶句少,不用典故,但音律依然有韻文的鏗鏘。
(三)拓展探究:
。1)問題設計:蘇軾的儒、道、佛思想在兩賦中的反映。
(2)各小組展開討論,形成一個書面發言的“紀要”。
。3)組與組之間進行交流、碰撞、整合,明確以下要點:
① 蘇軾的思想比較復雜,政治上他從儒家思想出發,排斥老莊為異端,然而老莊的“無為而治”思想又同他的“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的政治主張有其一致之處;生活上更多地表現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無章的灑脫態度。
、 他一生在政治上雖屢受挫折,在文學創作上始終孜孜不倦,沒有走向消極頹廢的道路。
、 《前赤壁賦》所談哲理,受到莊子相對主義觀點的影響。但他吸收了其中的積極因素具有辯證思想。他以變與不變之理來解客之悲,又以陶冶大自然的曠達情懷來解客之悶。作者在言論和行動均不得自由的逆境中,不怨天尤人,不消極頹喪,而是表現出一種樂觀、曠達的思想和隨遇而安的生活情趣!逗蟪啾谫x》通過道士化鶴掠舟而過又到齋中相見的幻覺,透露出作者超然物外,隨緣任化的道家精神,將自己升華而與大自然合為一體——孤鶴、道士與作者的形象雖三而一 ——傳達出“莊周夢蝶”的意趣。
《前赤壁賦》教學設計優秀3
教學目標:
1、積累生字新詞和壯語后置等特殊句式。
2、欣賞作者描繪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變化;領會作者的人生感悟。
3、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欣賞作者描繪的赤壁夜景;品析作者的情感變化;領會作者的人生感悟;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樣由喜而悲、由悲而向豁達轉變的。
課前準備:
引導學生課前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蘇軾生平資料,思考他的人生遭際和自然感悟之間的關系。教師制作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禪語導入,激發興趣
有道是:(PPT)“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睂Υ四阍趺蠢斫猓
結合學生的理解,老師作簡要補充分析:上述話語是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PPT)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分析略)
這節課,我們開始學習第二板塊“感悟自然”之第一篇——蘇軾的《赤壁賦》?纯丛跂|坡居士筆下赤壁的山水是山是水還是非山非水?
二、聽師范讀,整體感知
1、聽老師范讀,把握字詞準確讀音,思考哪些段落是寫赤壁的山水?哪些不是?(PPT)
明確:一二段主要描繪赤壁的山水。
2、自由朗讀全文,體會文章的音韻節奏。
三、賞赤壁夜景,品作者深情
(一)研習第一段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是什么意思?交代了什么內容?
請一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解釋“壬戌”“既望”以及狀語后置句“于……上”。
這第一句簡要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2、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看到了什么?請用原文話回答。
明確:先是看到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接著看到“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以及“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相機點撥“徐”“興”“橫”等詞的意思和狀語后置句“于……上”和“于……間”等。
3、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敘述:
“清涼的秋風徐徐吹來,江面上蕩起漾漾的微波”,一會兒,“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東山之上冉冉升起,而后又似乎在斗牛二星宿之間左右徘徊”,此時,放眼大江,“白茫茫的水霧籠罩在整條江面,水光與月光交相輝映,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
有什么感受?請述說剛才的感受。然后請學生背誦這幾句美景。
4、面對此情此景,作者又有什么舉動和感受呢?
明確:月亮還沒有出來時,他就“舉酒屬客”——向客人勸酒了,并且還唱起了“情歌”——“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即吟誦《詩經》中的(PPT)“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jiǎo)兮,勞心悄兮”。
月亮出來后,“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他的感受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準確理解上述詩句的含義。
5、再次閉上眼睛,聽老師誦讀第一段,并想象我們就在這奇妙的畫境中。
6、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第一自然段,感受意境美。
(二)研習第二段
1、于月夜泛舟赤壁之下,是那么令人陶醉。接下去主與客還會怎么樣呢?請齊讀第二自然段。
明確:“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薄翱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
老師強調“于是”的古今義和“樂甚”“扣舷”“倚”“和”等詞的意味。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此時的“情”,并板書“樂”字。
2、蘇子此時所歌的內容是什么?與首段所誦歌內容有相同處嗎?
明確:所歌內容:“桂棹兮蘭漿,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各一方。”這里主要化用了《楚辭》相關篇目的句子,如《湘夫人》中的句子:(PPT)“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彼拇笠馐恰肮靼】炜旖蹬R北島,我望眼欲穿何等心焦!陣陣秋風輕輕吹過,洞庭波涌啊落葉蕭蕭”!断婢分械模≒PT)“桂棹兮蘭枻(枻音 yì ,船舷,)”。以及《少司命》中的:(PPT)“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huǎng)兮浩歌。”它的大意是“期待的美人啊遲遲未來,臨風悲歌啊心思恍惚”。歌詞可能是作者化用這些典故,臨時現編的。它與作者在首段直接吟誦《詩經》中的詩句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這些詩句都有“美人”這個意象。
3、作者此時一再吟唱“美人”,這是為什么呢?他為什么不吟唱其它而非吟唱“美人”不可呢?這其中有什么深意?
明確: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資料理解:“美人”這個意象在《詩經》和《楚辭》等古典文學作品中是“賢主”和“美政”的象征,作者于此反復吟唱“美人”,顯然透露出這么一個信息:今天雖然因“烏臺詩案”遭受貶謫于偏僻的黃州,但屈原般“致君堯舜上”的社會理想卻一直縈繞心頭,內心深處并沒有忘記國家社稷。
4、“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是誰“和”誰?洞簫聲有什么特點?歌聲有什么特點?
明確:從前文看“扣舷而歌”在先,這里應該是客的洞簫聲“和”蘇子的“歌”,某種意義上說是“歌聲”觸發了客吹“洞簫”。“洞簫聲”的特點是“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嫠婦”,一言以蔽之:“悲”。作者沒有直接寫歌聲的特點,但從伴奏的'“洞簫聲”可以推知,一定也是“悲愴”的。
引導注意“舞”和“泣”的使動用法。
。ㄈ┢纷髡呱钋
1、自由讀一二段,思考:作者月夜泛舟赤壁之下,僅僅看到“清風、明月”“白露、水光”嗎?為什么不寫其它內容?
明確:“一切景語皆情語”,進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能夠傳情達意的,反之則不取。也就是說,寫入作者文章的景都是經過作者情感過濾的。
2、經作者情感過濾的景有什么特點?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呢?
明確:經作者過濾的景色調偏冷,顯得非常純凈淡雅,有一種道家仙境般的意境。傳達了作者恬靜怡然的心境。但由于這個意境整體色調是偏冷的,所以作者信口所吟唱的歌聲也是悲的,再加之“洞簫聲”的應和,作者內心深處那因“烏臺詩案”被貶謫的悲情與之產生共鳴,所以表面的“樂甚”也難以掩蓋那內心深處的悲痛。
因此,這兩段作者的情感先是面對令人陶醉的美景,暫時得到感官的陶冶,似乎忘卻內心的悲痛,怡然自樂;但隨著自己不經意的“歌聲”和客的“洞簫聲”,“樂”卻不堪一擊,立即又被“悲”所替代。板書:樂→悲
3、齊讀一二自然段。
4、小結:作者通過對月夜赤壁清風明月、白露水光和洞簫聲的描繪,傳達了作者淡淡的歡樂和深深的悲痛。
四、作業:背誦一二段
【《前赤壁賦》教學設計優秀】相關文章:
《前赤壁賦》教案設計08-25
《前赤壁賦》優秀教案03-30
《前赤壁賦》原文及翻譯(優秀)01-22
赤壁賦教學設計12-28
《赤壁賦》教學設計06-25
前赤壁賦原文03-20
前赤壁賦譯文01-11
《前赤壁賦》經典賞析04-20
《前赤壁賦》鑒賞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