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4-11-22 08:24:43 藹媚 赤壁賦 我要投稿

《赤壁賦》原文及翻譯

  在我們上學期間,大家對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你還記得哪些經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赤壁賦》原文及翻譯,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注釋

  1.壬戌(rén xū):元豐五年,歲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紀年,該年為壬戌年。

  2.既望:農歷每月十六。農歷每月十五日為“望日”,十六日為“既望”。

  3.徐:緩緩地。

  4.興:起。

  5.屬(zhǔ):傾注,引申為勸酒。

  6.明月之詩:指《詩經·陳風·月出》。

  7.窈窕(yǎotiǎo)之章:《陳風·月出》詩首章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窈糾”同“窈窕”。

  8.少焉:一會兒。

  9.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0.白露:白茫茫的水氣。橫江:橫貫江面。

  11.“縱一葦”二句:任憑小船在寬廣的江面上飄蕩。縱,任憑。一葦,比喻極小的船。《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航)之。”如,往。凌,越過。萬頃,極為寬闊的江面。茫然,曠遠的樣子。

  12.馮(píng)虛御風:乘風騰空而遨游。馮虛,憑空,凌空。馮,通“憑”,乘。虛,太空。御,駕御。

  13.遺世:離開塵世。

  14.羽化:傳說成仙的人能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升。登仙:登上仙境。

  15.扣舷(xián):敲打著船邊,指打節拍。

  16.桂棹(zhào)蘭槳:桂樹做的棹,蘭木做的槳。

  17.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閃動的月光。

  18.渺渺:悠遠的樣子。

  19.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20.倚歌:按照歌曲的聲調節拍。和:同聲相應,唱和。

  21.怨:哀怨。慕:眷戀。

  22.余音:尾聲。裊裊(niǎo):形容聲音婉轉悠長。

  23.縷:細絲。

  24.幽壑:深谷,這里指深淵。此句意謂:潛藏在深淵里的蛟龍為之起舞。

  25.嫠(lí)婦:寡婦。

  26.愀(qiǎo)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27.正襟危坐:整理衣襟,(嚴肅地)端坐著。

  28.何為其然也:簫聲為什么會這么悲涼呢?

  29.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30.武昌:今湖北鄂城縣。

  31.繆(liáo):通“繚”,盤繞。

  32.郁:茂盛的樣子。

  翻譯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風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于是舉杯邀客人同飲,吟詠《詩經·陳風·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多么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么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唱起來。歌詞說:“桂木的棹啊,蘭木的槳,拍打著清澈的江水啊,船兒迎來流動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簫的,按著歌聲吹簫應和。簫聲嗚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余音悠揚,像一根輕柔的細絲線延綿不斷。能使潛藏在深淵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啜泣。

  我不禁感傷起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為什么會這樣?”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川繚繞,郁郁蒼蒼,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灑酒祭奠,橫端著長矛朗誦詩篇,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況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打柴,以漁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經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

  我說:“你們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不停地流逝,但它們并沒有流走;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么,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生了變化;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羨慕它們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才成其為聲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為顏色,占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們共享。”

  客人聽了之后,高興地笑了,洗凈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盤雜亂地放著。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中,不知不覺東方已經亮了。

  赤壁賦文言知識

  一、虛詞

  1、而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連詞,表轉折)

  (2)倚歌而和之(連詞,表修飾)

  (3)正襟危坐,而問客曰(連詞,表承接)

  (4)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連詞,表轉折)

  (6)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連詞,表轉折)

  (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連詞,表修飾)

  2、之

  (1)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的)

  (2)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3)哀吾生之須臾(助詞,的)

  (4)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代詞,它)

  (5)茍非吾之所有(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代詞,它們)

  (8)吾與子之所共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于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2)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3)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4)于是飲酒樂甚(介詞,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

  (6)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詞,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詞,在)

  (8)托遺響于悲風(介詞,在)

  4、乎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形容詞詞尾)

  (2)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形容詞詞尾)

  (3)郁乎蒼蒼(形容詞詞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表示疑問)

  (6)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二、實詞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乘)

  (2)山川相繆(通“繚”,環繞)

  (3)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4)舉匏尊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2、古今異義

  (1)徘徊于斗牛之間

  古義: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義:一種游戲方式

  (2)白露橫江

  古義:白茫茫的水汽

  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

  (3)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

  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3、一詞多義

  (1)東a順流而東(動詞,向東進軍)b東望武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2)望a七月既望(名詞,農歷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遠看)

  (3)下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占)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詞,下面)

  (4)如a縱一葦之所如(動詞,往)b如怨如慕(副詞,像)

  4、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用作狀語,向西,向東)

  (2)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3)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4)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用作狀語,向南)

  (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10)渺滄海之一粟(形容詞用作動詞,渺小的像)

  (11)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用作動詞,顯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2、疑問句

  (1)何為其然也(“何”與“也”表疑問語氣)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問語氣)

  (3)而今安在哉(語氣詞“哉”,表疑問語氣)

  (4)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語氣詞“乎”,表疑問語氣)

  (5)而又何羨乎(語氣詞“乎”,表反問語氣)

  3、省略句

  (1)(其聲)如怨如慕,(其聲)如泣如訴

  (2)(其聲)舞幽壑之潛蛟,(其聲)泣孤舟之嫠婦

  (3)(蘇子與客)相與枕藉乎舟中

  4、變式句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賓短語后置)

  (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于東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間徘徊,介賓短語后置)

  (3)凌萬頃之茫然(茫然萬頃,定語后置)

  (4)渺渺兮予懷(予懷渺渺,主語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賓短語后置)

  (6)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漁樵,介賓短語后置)

  四、重點語句翻譯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譯文: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

  2、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文:任憑小船在茫茫無際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過那浩蕩渺遠的江面。

  3、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譯文:多么廣闊浩瀚啊,我們像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么地方;飄飄然,我們像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界的神仙。

  4、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譯文: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

  5、蓋其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譯文: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

  赤壁賦的人生哲理

  蘇軾在《赤壁賦》中闡述了兩個人生觀點,客認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栗,所以哀余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而蘇子的人生觀則更為豁達,他認為。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在蘇子看來人與清風明月等同為天地造化,沒有什么可自憐自嘆的。可見蘇子對有限的人生抱有的是多么大觀的態度,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創作背景

  《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遭御史彈劾并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幾經重辟”,慘遭折磨。后經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

  賞析

  此賦通過月夜泛舟、飲酒賦詩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既從客之口中說出了吊古傷今之情感,也從蘇子所言中聽到矢志不移之情懷,全賦情韻深致、理意透辟,實是文賦中之佳作。

  第一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悠悠忽忽地離開世間,超然獨立。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此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三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船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處,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不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李白《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五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這篇賦在藝術手法上有如下特點: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抓住風和月展開描寫與議論。文章分三層來表現作者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首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動不居,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后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寫景、抒情、說理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統一。

  作品簡介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作者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全賦在布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并對之后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年—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謚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赤壁賦》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赤壁賦》的原文及翻譯08-22

赤壁賦的原文翻譯10-11

赤壁賦原文及翻譯10-27

《赤壁賦》原文與翻譯10-01

赤壁賦的原文翻譯10-12

精選《赤壁賦》原文及翻譯11-22

《赤壁賦》原文及翻譯08-19

《赤壁賦》的原文及翻譯12-29

《赤壁賦》的原文與翻譯05-25

赤壁賦原文及翻譯04-2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性欧美老妇乱码一区二区 | 亚洲天天综合网久久 | 日本国产亚洲一区不卡 | 伊香蕉大综综综合久久 | 最新国产精品大片在线播放 | 开心六月综合激情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