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建作品欣賞

時間:2024-10-17 03:01:17 曉怡 遲子建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遲子建作品欣賞

  遲子建是當代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多以山村生活為題材,貼近生活,感情細膩又不乏豪爽之氣,從不矯揉造作。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遲子建作品欣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遲子建她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樹下》《晨鐘響徹黃昏》《偽滿洲國》《越過云層的晴朗》《額爾古納河右岸》,小說集《北極村童話》《白雪的墓園》《向著白夜旅行》等。她曾經獲過兩屆魯迅文學獎、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等各種獎項,作品被譯為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會唱歌的火爐

  我的少年時代是在大興安嶺度過的。冬天一到,火爐就被點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護神一樣,每天都要眨著眼睛釋放溫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姍姍來臨時,火爐才能熄滅。

  火爐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們就得跟著大人上山拉柴火。

  我們家拉柴火,都是由父親帶領著的。姐姐是個干活實在的孩子,所以父親每次都要帶著她。弟弟呢,那時雖然也就是八九歲的光景,但父親為了讓他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時不時也把他帶著。他穿得厚厚的,看上去就像一頭小熊。我們通常是吃過早飯就出發,我們姐弟三人推著空車上山,父親抽著煙跟在我們身后。冬日的陽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睜不開眼睛。父親生性樂觀,很風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聲有時會把樹上的鳥給驚飛了。父親是個愛樹的人,他從來不伐鮮樹,所以我們家拉燒柴是鎮上最本分的人家。為了這,我們就比別人家拉燒柴要費勁些,回來得也會晚。因為風倒木是有限的,它們被積雪覆蓋著,很難被發現。

  我最樂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尋找風倒木。往往是尋著找著,聽見啄木鳥“篤篤”地在吃樹縫中的蟲子,我就會停下來看啄木鳥。而要是看見了一只白兔奔跑而過,我又會停下來看它留下的足跡。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風,所以我找到風倒木的機會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時候,父親的喊聲會傳來,他吆喝我過去,說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著鋸聲走過去。父親用鋸把風倒木鋸成幾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細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

  冬天的時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氣溫是司空見慣的。在山里待的時間久了,我和弟弟都覺得手腳發涼。父親就會劃拉一堆枝丫,為我們籠一堆火,我和弟弟就湊上去烤火。潔白的雪地上,跳躍著一簇橘黃的火焰,那畫面格外美。因為有了這團火,我和弟弟開始用棉花包裹著幾個土豆藏到懷里,帶到山里來,待父親點起火后,我們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當火熄滅后,土豆也熟了,我們就站在寒風中吃熱騰騰、香噴噴的土豆。后來父親發現了我們帶土豆,他沒有責備我們,反而鼓勵我們多帶幾個,他也跟著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燒柴還沒扛出一根呢,我就嚷著冷,讓父親給我們點火。父親常常嗔怪我,說我是只又懶又饞的貓。

  天越冷,火爐吞吃的柴火就越多。我常想火爐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飽它。漸漸地,我厭煩去山里了,因為每天即使沒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幾里雪路,回來后腿腳也酸痛了。我盼著自己的腳生凍瘡,那樣就可以理直氣壯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凍瘡的滋味很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著父親去山里。

  每當從山里回來,我聽著柴火在火爐中“噼啪噼啪”地燃燒,都會有一股莫名的感動。我覺得柴火燃燒的聲音就是歌聲,火爐它會唱歌。火爐在漫長的冬季中就是一個有著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聲使我懂得生活的艱辛和樸素,懂得勞動的快樂,懂得溫暖的獲得是有代價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憶少年時代的生活,火爐的影子就會悄然浮現。

  (選自《遲子建散文》)

  賞析

  濃郁的生活氣息,獨特的地域文化,給作者提供了一個廣闊而又豐富的寫作空間。文章沒有刻意的渲染與雕琢,只是對生活的真情流露和對讀者的溫情傾訴,文風樸實而又清新。這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同時又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溫暖的獲得是有代價的,任何成功的獲得都是有代價的。

  與周瑜相遇

  一個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夜晚,我枕著一片蘆葦見到了周瑜。那個縱馬馳騁、英氣逼人的三國時的周瑜。

  因為月亮很好,又是在曠野上,空氣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還是一眼認出了他。當時我穿著一件白色的睡袍,烏發披垂,赤著并不秀氣的雙足,正漫無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涼而濕的水汽朝我襲來,我不知怎的聞到了一股燒艾草的氣息,接著是鼓角相聞,我便離開河岸,尋著艾草的味兒和凜凜的鼓角聲而去,結果我見到了一片荒涼的曠野。那里的帳篷像蘑菇一樣四處皆是,帳篷前篝火點點,軍馬安閑地垂頭吃著夜草,隱隱的鼾聲在大地上沉浮。就在這種時刻,我見到了獨自立在曠野上的周瑜。

  周瑜身披鎧甲,劍眉如飛,雙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氣令我顫抖不已。

  “戰事還未起來,你為何而發抖?”周瑜說。我想告訴他,他的英氣令我發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發抖,可我說不出話。

  周瑜轉身走向帳篷時我見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號角則掛在帳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揚頓挫地敲了起來,然后又吹起了號角。他陶醉著,為這戰爭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鎧甲閃閃發光。

  我說:“這鼓角聲令我心煩。”

  周瑜笑了起來,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號角,朝我走來。他說:“什么聲音不令你心煩?”

  我說:“流水聲、鳥聲、孩子的吵鬧聲、女人的洗衣聲、男人的飲酒聲。”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來。我見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齒。

  我說:“我還不喜歡你身披的鎧甲,你穿布衣會更英俊。”

  周瑜說:“我不披鎧甲,怎有英雄氣概?”

  我說:“你不披鎧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們不再對話了。月亮緩緩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濃而淡,晚風將帳篷前的軍旗刮得飄揚起來。我坐在曠野上,周瑜也盤腿而坐。

  我們相對著。

  他說:“你來自何方?為何在我出征前出現?”

  我說:“我是一個村婦,我收割完蘆葦后到河岸散步,聞到艾草和鼓角的氣息,才來到這里,沒想到與你相遇。”

  “你不希望與我相遇?”

  “與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說。

  “難道你不愿意與諸葛孔明相遇?”

  “不。”我說,“諸葛孔明是神,我不與神交往,我只與人交往。”

  “你說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氣短。”周瑜激動了。

  “英雄氣短有何不好?”我說,“我喜歡氣短的英雄,我不喜歡永遠不倒的神。英雄就該倒下。”

  周瑜不再發笑了,他又將一把艾草丟進篝火里。我見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澤使曠野顯得格外柔和安詳。

  我說:“我該回去了,天快明了,該回去奶孩子了,豬和雞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動也不動,他看著我。

  我站了起來,重復了一遍剛才說過的話,然后慢慢轉身,戀戀不舍地離開周瑜。走前我打著哆嗦,我在離開親密的人時會有這種舉動。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頭,我怕再看見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時候,卻忍不住還是回了一下頭,我突然發現周瑜不再身披鎧甲,他穿著一件白粗布的長袍,將一把寒光閃爍的刀插在曠野上,刀刃上跳躍著銀白的月光。戰馬仍然安閑地吃著夜草,不再有鼓角聲,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飄來。一個存活了無數世紀的最令我傾心的人的影子就這樣烙印在我的記憶深處。

  我伸出一雙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無奈那距離太遙遠了,我抓到的只是曠野上拂動的風。

  一個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夜晚,我枕著一片蘆葦見到了周瑜。那片蘆葦已被我的淚水打濕。

  (選自《中國當代小小說精品庫》)

  賞析

  《與周瑜相遇》是一簾幽靜而豐富的夢,夢的背景是明月染白的曠野,有帳篷、篝火,還有艾草味兒、凜凜的鼓角聲,夢的主人公是身披鎧甲、英氣逼人的周瑜,身著一件白色的睡袍、烏發披垂、赤著雙足的村婦“我”,兩人默默地相對以及偶爾的交談……遲子建就在這樣的夢境敘述中又一次展現了其溫情又憂傷的情懷。

  村婦一定無數次想象過英雄的模樣,才會與周瑜在夢中相遇。然而當她真的面對身披鎧甲、英氣逼人的英雄周瑜時,她寧愿這樣的英雄倒下,成為一個平凡的布衣。她不喜歡神,只鐘情于平凡的人生。

  拓展:遲子建散文泥濘賞析推薦

  北方的初春是骯臟的,這骯臟當然緣自于我們曾經熱烈贊美過的純潔無瑕的雪。在北方漫長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場又一場的雪,它們自天庭伸開美麗的觸角,纖柔地飄落

  到大地上,使整個北方沉淪于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飛雪中行進在街頭,看著枝條濡著雪絨的樹,看著教堂屋頂的白雪,看著銀色的無限延伸著的道路,你的內心便會洋溢著一股激情:為著那無與倫比的壯麗或者是蒼涼。然而春風來了。春風使積雪融化,它們在消融的過程中容顏蒼老、憔悴,仿佛一個即

  將撒手人寰的老婦人:雪在這時候將它的兩重性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它的美麗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種靜止的美、脆弱的美;當寒冷已經成為西天的落霞,和風麗日映照它們時,它的丑陋才無奈地呈現。純美之極的事物是沒有的,因而我還是熱愛雪。愛它的美麗、單純,也愛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當然,更熱愛它們消融時給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濘。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溝因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嘩嘩地響;燕子在潮濕的空氣里銜著濕泥在檐下筑巢;雞、鴨、鵝、狗將它們游蕩小巷的爪印帶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滿無數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樹龐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時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時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鬧時不慎將嘴里含著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著那泥水嗚嗚地哭,而窺視到這一幕的孩子的母親卻快意地笑起來……

  這是我童年時常常經歷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個小山村,時間當然是泥濘不堪的早春時光了。

  我熱愛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泥濘常常使我聯想到俄羅斯這個偉大的民族,羅蒙諾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蒲寧、普希金就是踏著泥濘一步步朝我們走來的。俄羅斯的藝術洋溢著一股高貴、博大、陰郁、不屈不撓的精神氣息,不能不說與這種春日的泥濘有關。泥濘誕生了跋涉者,它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和平和勇氣?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煉,它會使人的脊梁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懂得祖國之于人的真正含義:當我們愛腳下的泥濘時,說明我們已經擁抱了一種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濘已經不像童年時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時節,我走在農貿市場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種久違的泥濘。泥濘中的廢紙、草屑、爛菜葉、魚的內臟等等雜物若隱若現著,一股腐爛的氣味撲入鼻息。這感覺當然比不得在永遠有綠地環繞的西子湖畔撐一把傘在煙雨淳淳中耽于幻想來得愜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種懷想,想起木輪車沉重地輾過它時所濺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艱難的背影,想起我們曾有過的苦難和屈辱,我為雙腳仍然能觸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們不會永遠回頭重溫歷史,我們也不會刻意制造一種泥濘讓它出現在未來的道路上,但是,當我們在被細雨洗刷過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當我們面對著無邊的落葉茫然不知所措時,當我們的筆面對白紙不再有激情而蒼白無力時,我們是否渴望著在泥濘中跋涉一回呢?為此,我們真應該感謝雪,它誕生了寂靜、單純、一覽無余的美,也誕生了骯臟、使人警醒給人力量的泥濘。因此它是舉世無雙的。

  【人文印象】

  大約沒有一個作家的故鄉會比遲子建的故鄉更加先聲奪人了。遲子建在中國最北端的雪地里長大,漠河,北極村,木頭房子,冰封的黑龍江,雪泥路上的馬車,我每次看到電視里播放如此的風光或專題片時,我會想,遲子建以前竟然住在那樣的風光里!

  大約沒有一個作家會像遲子建一樣歷經二十多年的創作而容顏不改,始終保持著一種均勻的創作節奏,一種穩定的美學追求,一種晶瑩明亮的文字品格。每年春天,我們聽不見遙遠的黑龍江上冰雪融化的聲音,但我們總是能準時聽見遲子建的腳步。遲子建來了,奇妙的是,遲子建的小說恰好總是帶著一種春天的氣息。

  ——蘇童《關于遲子建》

  遲子建的散文有時候寫得像小說,小說有時又寫得像散文。在這一點上,遲子建很像沈從文、汪曾祺和孫犁。他們都各自帶著故鄉的美學烙印,在當代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如果說汪曾祺像畫家、沈從文像詩人、孫犁像哲學家,遲子建則更像一位歌者,或極地行吟者,用深情的寬廣的歌喉,一次次地進行沉郁而綿長的抒情,此種氣質和姿態,貫穿遲子建的所有創作——包括小說——也成了她獨步當代文壇一個重要而醒目的標志。當然,還可以用其他詞語來為遲子建的創作貼簽,比如樸素的、蒼涼的、滄桑的、浪漫的、溫暖的,寬容的,敬畏的……

  ——雷淑容《遲子建:悲傷透著亮光》

  【閱讀指津】

  遲子建的文字質樸而真實。讀遲子建的文字,會讓你覺得不是在讀文,而是在與她攀談。遲子建的文字總是執著于故鄉的一片熱土,她的眼神也總是深情地注視著故鄉最底層的普通民眾。遲子建用一種最真誠的筆墨,潑畫著一幅又一幅恬淡而寧靜的原野,遲子建用心用情唱著一首溫情而略帶憂傷的歌。這正如遲子建在文字中所言:“世界很大,但真正能留在心底的,只不過是故鄉的風景。”

【遲子建作品欣賞】相關文章:

遲子建作品大全05-17

遲子建作品精選《魚骨》12-22

遲子建精選散文作品04-14

遲子建散文欣賞04-20

遲子建作品精選《親親土豆》07-01

遲子建作品賞讀03-23

遲子建作品精選《逝川》04-12

遲子建作品(精選5篇)05-22

遲子建作品《北方的鹽》原文05-1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 在国产线视频a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大秀在线播放 | 在线精品亚洲精品 | 中文字幕亚洲有码 | 久久9热re这里只有精品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