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精選7篇)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創作的七言長篇歌行。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接下來由小編給您帶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篇1
第一層:詩人望著一江春水向東流。月亮從寬闊的江面上升起,映著滟滟的江波,展現一片明澈。詩一出手就渲染出一片浩闊,朦朧又透明的夜景,似真似幻,使人面對著無限的時空,仿佛突然進入一種失重狀態,進入一種尋求頓悟的深沉。由隨波一瀉千里的月色,詩人又想到江流長在,月光長在,而人生卻是那么短暫,于是繼續感慨。
(1)“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以江月起筆,可謂“橫絕”。江連海,海生月,月照春江,這樣一幅連環的美景呈現于千萬里的闊大時空,極見詩人胸襟之大,眼界之廣,有一種仰視宇宙的氣魄。
(2)“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之繞,花之林,汀之沙,用來襯托月之光。其美似霰,似霜,微妙的心靈體驗讓人在靜謐和清麗中獲得瞬間的生命享受。
(3)“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皎月當空,江天無塵,一色凈美。這美出自詩人的內心,又以何人何年來叩問:有限的個體生命能夠超越時間的規定而獲得永恒無限的價值嗎?
作者的筆觸,先由江潮寫到海中明月,既而由遠景拉到近處的江流花甸,隨后將鏡頭推向整個天空,最后定格于高懸的孤月,描繪出春江月夜氣象恢弘,又靜謐優美,如夢似幻的動人意境。
第二層:天上水上,浩白無塵,只有這一輪孤月,在無窮的宇宙中,永無終止的漂泊。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的個體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生命卻一代傳一代,沒有窮盡,如同江月永恒于宇宙天地。莫非江月也屬情種,它在等待自己的情人嗎?如果江月有情的話,那么人就應該更有情;但是有情的個體生命有限,看看長江流水的永恒,那后浪推前浪不正像人類的代代相傳嗎?詩人似乎從宇宙天地頓悟到有限與無限的平衡。這是詩化了的時間,詩化了的哲學。
第三層:移動的月光,一定是正照著那女人的妝鏡臺。思念之情,如同這皎潔的月色一樣也籠罩著游子。
(1)“白云一片去悠悠,清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在永恒的時間里,情永恒,情純潔;愛也永恒,愛也純潔。“過去的愛,在一個永在的回溯所形成的.永不消失的真實中重新開花,而現在的生命也就挾有未來希望和踵事增華的幼芽了。”由江天而游子,而思婦,由宇宙之大而人間相思,足見純潔愛情是超時空的。
(2)“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寫游子之思。游子內心對客觀實在的認識直陳為詩意化的心境。由此及彼,自我內心所體驗過的內在感受而及對方。
(3)“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寫思婦之情。高樓思婦難于排遣的相思之情,呈現出直觀主體與直觀對象的交融統一境界。
(4)“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寫游子之思和思婦之詞。在思念中,時間被取消了,凝化為永恒。
第三層: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終以江月落筆,回扣起筆,同樣妙絕。
“月可落,春可盡,花可無,而情不可得而沒也……”千端萬緒,總在此情字內。
全詩雖然帶著一種淡淡的哀愁,但洋溢著濃郁的青春氣息,音調嘹亮,意境清沏而透明。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篇2
春江花月夜
作者/【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賞析
整篇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
詩人入手擒題,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涌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的生命。
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
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
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
在此處卻別開生面,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云”四句總寫在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楓浦”托物寓情。白云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
“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
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
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
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鴻雁長飛光不度”,也暗含魚雁不能傳信之意。
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
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春江花月夜》為什么影響力這么大
因為這是初唐詩中最具有典范性地將個人意識提高到宇宙意識的一個例子。當生命經驗被放大到宇宙意識,張若虛在文學技巧上又把漫無邊際、天馬行空的思想拉回來——“江流宛轉繞芳甸”。
他的面前有一條河流,“宛轉”地流過“芳甸”;“甸”是被人整理出來的一洼一洼的圃,就是田。
為什么叫“芳甸”?因為不種稻子,不種麥,而是種花。河流彎彎曲曲地流過種滿了花的、散發著香味的土地,“江流宛轉繞芳甸”將主題變成了“江”與“花”的對話。
自古以來,水被用來象征時間,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講的就是時間。在中國文化當中,水的象征性非常明顯,一直代表著不斷流逝的時間。“一江春水向東流”也是用水做象征,來表達這個意思。
“但見長江送流水”的張若虛,覺得宇宙間有自己不了解的更大的時間跟空間,剎那之間,他個人的生命與流水的生命、時間的生命有了短暫的對話。
如果說魏晉南北朝一直都在為文學的形式做準備,但始終沒有磅礴的宇宙意識出現,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大宇宙意識一下被提高到驚人的狀態。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篇3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一生只流傳兩首詩的張若虛,因此詩奠定了他在唐詩史上的大家地位,被譽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稱此詩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春江花月夜》雖然用的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的舊題,但張若虛脫出窠臼,突破了樂府舊題只寫春情閨怨的局限,將人世間春、江、花、月、夜五種最美好的景物集中融合到一起,再現了江南春夜動人的美景,構成了奇妙的藝術境界,千百年來令無數讀者為之傾倒,產生了永久的藝術魅力。
一、音韻美
張若虛生活在大唐盛世,是一個健康、繁榮、向上的時代,時代賦予了人們蓬勃、浪漫的性格,作為才子的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的體制上表現出自由創新的特色。全詩三十六句,分為九個章節,每個章節都可以看成一首七言絕句。詩中各章節采用了逐章轉韻法,每章節換韻,共換了九次。先是平聲庚韻起首,依次是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平聲開韻、平聲文韻、平聲麻韻、仄聲遇韻。整首詩平仄交錯、高低相間,達到了回環往復又層出不窮的效果,形成節奏鮮明的音樂美。如詩中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江潭落月復西斜,回旋運用平聲韻,抒發了男女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思,達到了氣韻悠長的效果。同時全詩句子采用民歌風調,加強了句子的節奏感與音樂美。如詩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民歌中常用的問答體手法。
《春江花月夜》采用平仄交錯韻法,讀起來優美動聽。這種藝術構思使得全詩彌漫著音樂情味:節奏鮮明、旋律悠揚、音韻回轉,體現出抑揚頓挫的音韻美。并且章節間的韻律變化,使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交錯變換,表現出詩人思緒萬千又不斷變化的心境。整首詩語言優美、音韻和諧,好像一首月光小夜曲。全詩隨著詩人內心的情感起伏變化而轉韻,使韻律隨著詩情而曲折回旋,帶來強烈的節奏感和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正因為這首詩的音樂美,讓人覺得讀這首詩是一種享受,也能激發讀者慢慢品味的興趣。
二、自然美
這首詩首先再現了江南的自然美。開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給我們描繪了清麗、意趣盎然的春江花月夜美景:春天的江水一片平闊,一輪明月悄然升起,海水連著明月,明月照著江水,賦予了明月和潮水鮮活的生命,充滿著生機。江水與明月相互輝映,好像江連海、海生月,江天一色,構成了壯觀的景色。“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一江春水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靜靜流淌,月光將清輝灑向花林,使江南春夜籠罩在月色下,顯得如此的幽靜和安謐。詩人由遠及近,將詩中的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一一呈現,春,溫柔和煦;江,悠遠浩蕩;花,清幽芳香;月,皎潔柔美;夜,寧靜祥和。描繪出如詩如畫的美景,一切都沉浸在神話般的意境中。
此詩給我們展示了意境優美、色彩清新的畫面。春、江、花、月、夜同生共出,一江的春水和大海相連,一輪皎潔的明月和潮水共生,而月光隨著萬里江波閃爍。一時間,月光下的江水、沙灘、楓樹、原野、花林、扁舟、鏡臺、高樓、飛鴻、思婦等構成了美好的意境,漆黑的春夜閃爍著光明,處處散發著勃勃生機。這些景象讓我們看到了江水的動態美,天宇的靜幽美,月兒的明媚美,以及由此三者產生的色彩美、變幻美。這種似夢似幻的春夜景色,使詩中的自然充滿著無窮魅力,一幅疏密相間、錯落有致的美景呈現在我們面前。
三、哲理美
這首詩超出了單純寫景的局限,賦予傳統題材以新意,融詩、情、哲于一體。全詩描繪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在盡情贊嘆大自然的美景時,引發對天際與自然、江月與人生、永恒與短暫的哲學思考。
全詩以月的升降、陰晴圓缺,以及月光下的景物等,引發對人生宇宙奧秘的思考,引起詩人的無限遐想,發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問,江月年年相似,人生代代相傳,此月此光是何時第一次照耀人間,今朝的孤月又是為了照何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與江月相比,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人類代代相傳也是永恒的。詩人在與自然的對話中,悟到了有限與無限的平衡,他用詩化的語言、詩化的哲理,告訴我們應該珍惜青春年華與良辰美景,讓我們悟到了生命的意義。其實這首詩有著憧憬與悲傷,詩中有對人生短暫的感慨,有對宇宙奧秘的疑問,有對思念的感傷,有著淡淡的惆悵。但這種感傷只是讓人感到一種淡淡的哀愁,春江花月,流水悠悠,面對空曠的宇宙,感受到生命的有限。詩人在想象中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嶄新的時空,體現了詩人對宇宙的關注與探索。這首詩雖然悲傷,但春日顯出的種種復蘇跡象,并沒有帶來真正沉重的'顯示內容,帶給我們的仍然是永恒的江山、無限的風光,這是夾雜著感傷的歡愉。
四、意境美
在古代傳統文藝理論中,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達到的藝術境界。中國古代論詩尤其強調意境,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了物境、情境、意境三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春江花月夜》描繪了波光、夜空、白云、鏡臺、閨閣等一系列優美的景象,展開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畫卷,在繪景的同時融入詩人對好景不常在、人生短暫的感懷,詩情、畫意融合在一起,把讀者帶入了靜謐的境界。不管是寫景還是抒情,都凸顯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全詩從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切入,把由此引發的各種意象組織在一起,以“月”作為全詩的主脈,不管是皎潔的明月,還是纏綿的明月、迷離的明月,都是作者高超藝術手法的體現。《春江花月夜》似乎不是在詠春、賞花、頌月、唱夜,而是在悲春、愁江、惜花、嘆月、泣夜,這五種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材料,樓上月的徘徊,鏡中月的清影,落月里的余暉等,構成了不同的意象群,而這種優美的意境超出了具體的意象,也超出了具體的時空,無不滲透著詩人的主觀情感,給讀者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篇4
《春江花月夜》是詩人張若虛一生僅留的兩首詩之一,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張若虛也憑此詩而獲得“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美譽!《春江花月夜》原是樂府舊題,相傳由陳后主創制,屬宮體詩,但張若虛卻完全突破了宮體詩的藩籬,語言清新,敘寫了民間游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面貌為之一新,詩人因此名垂后世。若要問此詩究竟好在哪里?且聽我娓娓道來
放眼此詩,僅是題目就用“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以人無限遐想,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細讀全詩,我大致分為幾個層次:第1-8句,主寫月下之景;第9-16句,主寫月下之思;第17-最后,主寫月下之情。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來寫,而又以月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展現出來。全詩以月升起句,以月落結句。而景、思、情也都在月下而發,由此看出,那皎潔的“月”才是全詩的靈魂所在。
一開篇,詩人就直應詩題,描繪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圖畫:江潮連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無邊,仿佛就要和大海連在一起了,氣勢如此恢宏!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水從連海之處緩緩升起,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和潮水以鮮活之感。月光朗朗,江面遼闊,全在月光的照耀之下。江流蜿蜒著,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此番描繪,點染出月光照耀之下的奇異之花。詩人通過對月光的細微的觀察讓我們知道: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卻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運用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的表現手法,使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看著這銀白純凈的安謐世界,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思,產生了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人初照人?”這是一個具有哲學意義的問題,是一個詩人對萬物由來的深層思考,也是涌動在他心間的無限感慨與迷惘的生動寫照。但縱使心中充滿了迷惘,詩人張若虛并沒有沮喪消沉,而是認識到人生的榮辱是自有天命,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他懂得順其自然,知足常樂,于是他寫下了樂觀向上“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種符合自然規律的詩句。此時的詩人已經跳出了個人的狹小角度,放眼全人類,看到了“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都是永恒共存的。筆者以為這是全詩一個絕妙之處,它升華了詩人的人生追求。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兩句承上啟下。一輪孤月徘徊天空,像是在等待著什么人似的,但卻不能如愿,只能看著長江源源不斷地輸送地江水。詩人自然地把筆墨由寫大自然的壯麗景色轉到寫人生姿態,引出下文的游子與閨婦的相思愁怨。
悠悠飄去的白云,暗喻游子離家遠去而又行蹤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楓浦上的愁客--游子,“不勝愁”更渲染了小船上游子心中的思愁。“何處相思明月樓?”以妻子的相思來反襯游子的倦客愁,既節省了筆墨,也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無窮的余地。“徘徊”賦予月亮以人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心生憐憫,不愿離去。不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月色,可是月亮偏偏“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這可憐的女子。詩人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月亮與思婦的互動,突出妻子的思夫之愁。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妻子,與此同時,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里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后八句再寫游子。游子因思念至極,夢中也在回憶與妻子的快樂時光,讓人深感悲涼。游子追述昨夜夢見自己在閑潭邊散步,看見落英繽紛。春將逝也,青春、幸福、憧憬也將逝去。回到現實,江水伴隨著春奔騰逝去,江月西沉,夜已將盡,游子依然在外漂泊,無法還家,這是何等的`悲傖!最后,明月終于落入沉沉的海霧中,而游子、思婦依舊天南海北。思婦嘆息:不知在這樣的月夜中,能有多少游子可以乘月而歸呢?只見明月余暉,帶著人間情怨,灑滿在江邊的花樹上。詩人用落花、殘月、流水來烘托游子的思歸倦游之情,思婦的無奈之情,虛實結合,深刻表達出游子思婦的相思惆悵。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運用烘托、擬人、虛實結合、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等多種表現手法,讓情與景交融,無處不體現著美感。第一層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觀,此為景物美;第二層由寫景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間的相互關系,抒寫心中的感嘆;第三層由感嘆人生進而抒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篇5
初唐詩人張若虛是廣陵人,他的傳世名作只有“孤篇橫絕”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詩雖纖美,卻是從容大氣,充滿詩情畫意。
寫于大唐初始的《春江花月夜》,既雍容又純潔,展現在眼前的是那么富有生命活力的純潔詩意。今天,車行潤揚大橋,橋下的長江依然闊大,江面上征帆點點。只是,一切都是那么工業化,真的很難再尋找那份初始的純美。
瘦西湖公園亭臺錯落,美景如畫,一簇簇的游人穿行其間。對著“錦泉花嶼”,有著宛轉碧水和鮮花青草的水岸,我不勝喜愛,試圖想象詩中的“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那樣如詩如夢的'美景。今天的花嶼和昔日的芳甸也許還有些相似,那么花嶼的邊上還找得到當初江邊那個思戀情郎的女孩嗎?我不禁恍惚了。
《春江花月夜》的場景日日在瘦西湖邊上的舞臺上上演著,今日的揚州人以此炫耀。夜晚,我穿行在東關古街的熙攘人流。今晚沒有月光,所謂的“春江花月夜”此刻只有“夜”還在。然而,長長的街市,燈火璀璨,如明澈的月色,如繁花盛開。人們享受著這人間盛景。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似乎也不曾相似,純潔的《春江花月夜》只是過往的曾經。然而我感到,“春江花月夜”并沒有失落,比如其中的繁華,還有人們對詩意的渴求,生命的力量……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篇6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據說是陳后主創制的,隋煬帝也曾寫過這個題目,那都是浮華艷麗的宮體詩。張若虛這首詩雖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舊題,題材又是漢末以來屢見不鮮的游子思婦的離愁,但張若虛還是以不同凡響的藝術構思,開拓出新的意境,表現了新的情趣,使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而張若虛也就以這一首詩確立了文學史上永不磨滅的地位。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襯出離愁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雖然帶著些許感傷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種對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摯的探索,也有著深長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題目共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全詩便扣緊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著月作陪襯。詩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配合著,構成完整的詩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藝術境界。
這首詩對景物的描寫,采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斕的色彩,很能引人入勝。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變化!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也在統一之中出現了變化,取得班斕多彩的效果。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是初唐后期著名的詩人。關于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揚州人,曾經做過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已揚名于京都,玄宗開元初年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稱“吳中四士”。他的詩留傳至今的,還有一首《代答閨夢還》,連同這首《春江花月夜》,統共只有兩首了。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篇7
現代作家聞一多曾經評價它“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可見其藝術魅力。因此在給學生上這首詩的時候,我試圖從一些新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希望能夠從新課改的理念中得到一些新的闡釋,也希望學生能夠真正從這首詩里面得到一些美的啟迪。
什么是意象呢?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中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我們作為一個人,都有心靈有感情,當我們面對外在的一切物象,我們都應該有所感應,“人稟七情”是指人天生就有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看到的外在物象是引發詩人情感的事物。當人們看到了外在的物象,于是內心情感自然有了一種感受,經過創作主體——詩人經過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它就是意象。所謂“意象”簡單說來,可以說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
那么《春江花月夜》這篇課文中都有哪些呢?文章圍繞了“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游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所以下面將緊緊圍繞這五個意象來談詩人想表達的感情:
一、“春”
春天是草木茂盛,百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吟詠春風、春花、春日的句子很多。我們先來看這兩句:“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上課時學生很奇怪:“剛剛還說了春天潮水上漲了,為什么這里很快就春盡了呢?”我們就從作者第三部分想要表達的感情入手,“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說“春盡”,一定有他特定的感受。象李后主小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相見歡》)滿林花樹,春天這樣紅艷美好的花朵都凋謝了。多么沉痛,多么哀傷!“太匆匆”是詞人內心的悲哀和感嘆,李后主所寫得是整個生命的無常,生命的短暫。他用林花這么小的一個自然界的事物,表現了對于生命的感悟。所以我們在鑒賞這個詞“春盡”時,也要從作者的感情入手: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所以,這里的“春”指的是游子的青春。古人還有很多詩句寫到“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意思是:縱有令人愜意的美好的時光,美麗的景色,卻沒有欣賞的心思,值得高興的事。例如因為杜麗娘另有心事,傷感于眼前美景無人欣賞,恰如她關在深閨大院無人愛慕,不禁吟出“良辰美景奈何天”。還有賀鑄也曾寫過“錦瑟華年誰與度?”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二、江
本詩從“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開始寫起,一直寫到“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從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這種波瀾壯闊的美景寫起,一直寫到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江水滔滔,似乎在訴說著宇宙時間的永恒和人生短暫易逝。我們來看這兩句古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語出《論語》。孔子說這句話時是有流水這個背景的,故后人多用來指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變換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張若虛感嘆江水長流而人生短促,把寫景與哲思融為一爐。而這一句“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寫的是江水不僅帶走了春天,也帶走了游子的青春、希望、憧憬,所以這里的“江水”是寫的時間、青春、韶華。
三、花
本文中前面的“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是純粹寫景,不難理解。那么這句“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里面的“落花”怎么去理解呢?古人見落花而傷懷,大多因移情所致,從落花想到自己,折射出對人世短促的感傷。唐陸龜蒙的《惜花》:“人壽期滿百,花開唯一春。其間風雨至,旦夕旋為塵。若使花解愁,愁于看花人。”詩人為花生愁,正是替自己的未來擔憂。宋朝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也是這種傷感的情調。 “人生天地之間,若如白駒之過,忽然而已。”落花一般代表了人生命的流逝。王維的詩《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這句詩抒寫了春天的月夜鳥鳴澗中的幽美虛靜的境界。在空闊寂靜的山澗里,桂花紛紛地開,又紛紛地落,夜里春山尤其寂靜。“落花”有時也抒寫閑愁。而在本文中,“落花”之意,這兩者兼有,既有對生命流逝的感傷,也有春盡時的閑愁,從“閑潭”二字可看出,并非潭水不知感傷,而是主人公心中的因別離而產生的閑愁。
四、月
“月”的意象在這首古典詩詞中,運用得十分廣泛。有的詩句以“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如:“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在恬淡閑適、樂觀曠達的詩人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閑自在的代名詞。 他以明月來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自在、超脫曠達的情懷。有的詩句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如:“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 華流照君”。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者的眼里,月亮這一意象或是寄托戀人間的苦苦相思,或是蘊含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有的詩句以“月”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如:“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寄寓了主人公的身世感傷和離別之苦。還有的詩句以“月”蘊涵時空的永恒, 那高懸于天際的月亮,也常常引發詩人們的哲理思考:“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明月亙古如斯,跨越時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暫和渺小。在他們的詩歌中,月亮這一意象成了亙古不變的象征和世事變遷的永恒見證。但是作者并非象前人那樣頹廢消極,而是認為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讓我們看到作者精神的積極。
五、夜
春水、長滿鮮花的原野、樹林,江天一色,都被夜色籠罩,一切顯得安靜、美好。“煙光拂夜色”,“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開”,“薄薄春云籠皓月,杏花滿地堆香雪”,都凸顯了春天夜色的美好,朦朧。
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通過對《春江花月夜》詩歌教法的新的嘗試,我相信學生會對生命、自然都有更多一些體悟方法,不僅僅是字面上,而是從中國古典詩歌的精神內涵里汲取營養。“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從中國古典詩歌源頭上去解析這首詩歌的意象,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那纖塵不染的月色美景、那杳渺悠遠的宇宙哲思、那纏綿不盡的離愁別思。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相關文章: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賞析03-21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賞析03-25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賞析03-22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04-13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詩歌03-26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古詩賞析10-10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詳細賞析12-21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賞析04-30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原文賞析05-25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大全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