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蝶戀花》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08-04 06:57:55 松濤 蝶戀花 我要投稿

蘇軾《蝶戀花》翻譯及賞析

  《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我們為大家整理了蘇軾《蝶戀花》翻譯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蘇軾《蝶戀花》翻譯及賞析

  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記得畫屏初會遇。好夢驚回,望斷高唐路。燕子雙飛來又去。紗窗幾度春光暮。

  那日繡簾相見處。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縷。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

  《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譯文

  記得當初畫屏前相遇。夜間好夢,忽兒在幽會,戀情綿綿,難忘高唐路。燕子雙雙,飛來又飛去,碧綠紗窗,幾度春光已逝去。

  在那天,繡簾相見處,低頭假意走過,笑弄鬢發如云縷一般。緊鎖著秀眉,嬌羞不開口,陌生人前,深情難以傾訴。

  《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注釋

  ⑴蝶戀花: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畫屏:有畫飾的屏風。

  ⑶驚回:驚醒。

  ⑷高唐:戰國時楚國臺館名,在云夢澤中,楚王游獵之所,一說在江漢平原。宋玉《高唐賦》:“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暮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云。”

  ⑸紗窗:蒙紗的窗戶。這里喻指男女幽會的房間。春光:原指春天的風光,這里代指青春、歲月。

  ⑹佯行:假裝走。

  ⑺香云縷:對婦女頭發的美稱。

  ⑻斂盡:緊收,收斂。春山:喻指婦女妓好的眉毛。

  ⑼輕訴:輕快地傾吐。

  《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賞析

  蘇軾的詞具有多種風格,有的雄奇奔放,由此而創豪放一派;有的婉轉多情,并不亞于柳、秦諸家。這首《蝶戀花》就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純愛情詞。它毫無掩飾地寫出了一個男子的單相思。

  上片回憶了戀愛的全過程:初遇——破滅——思念。“記得畫屏初會遇”,寫出這愛情的開端是美妙的,令人難忘的,與心愛的人在畫屏之間的初次會遇,至今記得清清楚楚。可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情緣突然被割斷了,這無異于一場美夢的破滅,一切幸福的向往都化為泡影,所以緊接著就說“好夢驚回,望斷高唐路。”這里借高唐之典比喻再也不能與情人相會了。“燕子雙飛來又去,紗窗幾度春光暮”,進一步寫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癡情。雖然是“高唐夢斷”,情絲卻還緊緊相連:梁間的雙飛燕春來又秋去,美麗的春光幾度從窗前悄悄走過,而對她的思念卻并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減弱半分。其特別標舉燕子是雙飛,春光是從紗窗前走過,是因為這些物象最惹人相思,意在表明自己這幾年是在極度的思念中度過的,是在沒有希望的等待中度過的。

  下片回過頭來集中描述他們之間最甜蜜的一次會遇。“那日繡簾相見處”,點明相會的時間與地點。“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縷”,活畫出女方的嬌羞之態:低眉垂眼,假意要走開,卻微笑著用手整理自己的鬢發。一個“佯”字,見出她的忸怩之態,一個“笑”字,傳出鐘情于他的心底秘密。當人理鬢自也是一種保持最佳容姿以取悅于人的親昵表示。“斂盡春山羞不語,人前深意難輕訴”,進一步寫出女方的內心活動:斂起眉頭不說話,不是對他無情,實在出于害羞。一個姑娘家當然不好在人前輕率地傾吐自己的愛情,可愈是如此,愈見其純真,愈是招人疼愛。全詞就以此甜蜜的回憶的結束而結束,活潑而有分寸,細膩而有余味。

  作者在這里描寫的相思之情是赤裸裸的,熱乎乎的,可也是健康的,樸素的,就像愛情本身那么健康,就像生活本身一樣樸素。女主人公自然是青樓中人物,男主人公是封建社會中的青年士子無疑。他們可以向意中人表示自己的愛情,但無權決定自己的婚姻。他們之間的愛情的中斷,決不是女方的變心,更不是男方的負情,而是受著外力的壓迫與阻撓。

  此詞在藝術上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順敘、倒敘的交叉運用,使結構錯落有致。上片先寫愛情的“好夢驚回”,下片再寫甜蜜的歡會,自然是倒敘。單就上片說,從初會寫到破裂,再寫到無窮盡的思念,自然又是順敘。如此交叉安排,使其具有簡單的情節,頗有點像現代的抒情性短篇小說的梗概,收到了曲折生情、搖曳生姿的藝術效果。二是運用了反襯手法,即以相見之歡反襯相離之苦。此詞下片特意集中筆墨將勾魂攝魄的歡會詳加描述,就正是為了反襯男主人公失戀的痛苦。因為只有愛得如此之深,才能思得如此之切;只有享受過如此的歡愉,才能產生如此的痛苦。這比說任何傷心的話更傷心十分。

  愛蓮說翻譯賞析

  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 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節,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注釋

  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死后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現在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著名詩人。是著名的隱士。陶淵明獨愛菊花,常在詩里詠菊,如《飲酒》詩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甚:很,十分。

  說: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

  之:的。

  可愛:值得憐愛。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從。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獨:只,僅僅。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出:長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穢)。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通:貫通;通透。

  直:挺立的樣子。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長枝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樹立。

  可:只能。

  褻玩:玩弄。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焉:句末語氣詞,這里指當于現代漢語的‘‘啊’’ ‘‘呀’’,助詞。

  謂:認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盛:廣。

  君子:指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例如:“有黃鶴樓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嘆詞,相當于現在的"唉"。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語氣助詞,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宜乎眾矣:(愛牡丹的)應當有很多人吧。

  宜乎:當然(應該)。

  宜:當。

  眾:眾多。

  逐句翻譯

  ⒈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

  水陸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

  ⒉晉陶淵明獨愛菊。

  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

  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從唐朝以來,人們十分喜愛牡丹。

  ⒋予(yú)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而不妖,

  我(卻)[1]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里生長出卻不受(淤泥)沾染,經過清水洗滌,但是卻不顯得妖媚。

  ⒌中通外直,

  (它的枝干)中間貫通,外表筆直,

  ⒍不蔓(màn)不枝,

  不纏生藤蔓,不旁出冗枝

  或:不長藤蔓,不生枝節,

  ⒎ 香遠益清,

  香氣傳播得越遠越顯得清幽,

  ⒏亭亭凈植,

  筆直而潔凈地立在那里,

  ⒐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它們)卻不能親近而不莊重地玩弄它。(焉:句末語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啊”“呀”等語義虛詞。)

  ⒑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

  ⒒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

  ⒓蓮,花之君子者也。

  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⒔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唉!喜愛菊花的(人),自陶淵明以后就很少有聽聞了。

  ⒕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喜愛蓮花(的人),和我一樣的還有誰?

  ⒖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喜愛牡丹(的人),應該(當然)有很多人了!(宜:當然)

  賞析

  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作者起筆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選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并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接著敘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解綬歸隱后,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獨愛菊”,顯示淵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然后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班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范,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著力之處。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本來,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云:“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臺之上。”作者《題蓮》詩也云:“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與這篇小品參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深深地慨嘆:當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鉆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這里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里,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的憎惡。

【蘇軾《蝶戀花》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及注釋翻譯09-27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注釋翻譯08-09

蝶戀花蘇軾翻譯05-07

蘇軾的《蝶戀花》賞析09-09

蘇軾蝶戀花·春景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8-28

蘇軾蝶戀花原文及賞析01-22

蘇軾《蝶戀花春景》的賞析06-12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07-02

蘇軾詞蝶戀花賞析10-19

蘇軾蝶戀花全文賞析08-22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韩AV一区三区 | 亚洲综合激情国产一区 | 亚洲中文AⅤ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