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翻譯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翻譯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前言】
《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是作者從青州赴萊州探夫途中晚上宿昌樂縣(今屬山東)驛館時懷念其家鄉姊妹而作,通過描寫自青州赴萊州途中的感受,表達她希望姐妹寄書東萊、互相聯系的深厚感情。上片通過“脂粉滿”的描繪,“千千遍”的夸張,“山又斷”的比喻,“聞微雨”的氣氛烘托,表現雨中傷別的境界;下片從正面對作者的心理作了更細膩的刻畫。全詞感情深摯,語言淺近,設句巧妙,音韻流轉,堪稱易安詞中佳作。
【注釋】
、诺麘倩ǎ涸~牌名。
⑵昌樂館:昌樂縣驛館,故址在今山東昌樂西北十里。
⑶淚濕羅衣脂粉滿:四印齋本自注云:“別作‘淚搵征衣脂粉暖’。”滿:同“漫”。
、汝栮P:這里指王維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人樂,曰《陽關曲》,亦稱《陽關》。蘇軾論《陽關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勛長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陽關》,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乃知古本三疊蓋如此”!端寞B陽關》蓋按蘇軾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疊,故稱四疊。究竟如何疊法,說法不一。宋劉仙倫《一剪梅》:“唱到陽關第四聲,香帶輕分!
、墒捠挘阂蛔鳌盀t瀟”。孤館:孤獨寂寞的旅館。宋周邦彥《繞佛閣》:“樓觀迥出,高映孤館!
、史酱纾杭础胺酱绲亍,指人的心!度龂尽ぶT葛亮傳》(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彼慰灼街佟洞箫L發長蘆詩》:“紛然方寸亂,魂干久不集。”
、税眩核挠↓S本自注:“別作有。”
、號|萊:即萊州,時為明城為官之地,今山東萊州市,曾名掖縣。蓬萊: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名。《史記·秦始皇本紀》:“齊人徐芾具書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為蓬萊、方丈、瀛洲!
【翻譯】
與姐妹們分手時,惜別的淚水打濕了衣衫,洇濕了雙腮,送別的《陽關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縱有千言萬語,也難盡別情。而今身在異鄉,望萊州山長水遠。寄宿館所,秋雨瀟瀟,不禁感到無限凄清。
被離情別緒攪得心亂如麻,竟不知在餞行時姐妹們送別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淺,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囑咐姐妹,你們要將音訊讓過往的大雁捎來,以慰我心,東萊畢竟不像蓬萊那樣遙遠。
【賞析】
此詞一開頭就寫她想念家中姊妹想得厲害,以至珠淚漣漣,浸濕身上羅衣,并且連臉上的脂粉也沖落下來沾滿了羅衣;這時,她不由得想起了家中姊妹送她出行時,一遍遍吟唱《陽關曲》時的情景!蛾栮P曲》,又名《渭城曲》。唐代著名詩人兼音樂家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 輕塵,西出陽關無故人!焙蟾枞霕犯,以為送別之曲。至“陽關”句,反復歌之,所以李清照稱“四疊陽關”。如今,這長長的山路已將親人隔于兩地了,她孤身一人在這異地的旅館中,聽著這凄苦的蕭蕭雨聲,心里無比憂傷,竟使自己的心緒全亂了,亂得忘記了姊妹們送她時,餞行宴上酒杯斟得是淺還是滿。不管多么想念,親人已經別于兩地了,只好靠鴻雁來傳遞音信吧。好在東萊是個實實在在的地方,不像蓬萊仙山那樣遙遠飄渺,可望而不可即!芭钊R”,指蓬萊山,也稱醫壺,古人傳說與方丈、瀛洲并為海上三神山,都在渤海中,世人不能登及,所以說它“遠”。
這是一首開闔縱橫的小令,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到了她的笑下變成“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極夸張,卻又極親切、真摯。通首寫惜別心情一層比一層深入,但煞拍“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出人意料地作寬解語,能放能收,小令詞能用這種變化莫測的手法是很不容易的,這就是所謂善方情者不盡情。
創作背景
此詞寫作背景有兩說,一是以為作者在滯留青州時寫給移守萊州的丈夫;一是以為作者在赴萊州途中的昌樂館寫給留居青州的姊妹們。龔克昌《談〈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以為,當以后說為勝。理由是:一、元代劉應李《事文類聚翰墨大全》后丙案卷四收此詞,題為《晚止昌樂館寄姊妹》。但劉氏對作者失考,歸入無名氏;其實,在此之前,也即在宋代曾慥的《樂府雅詞》里,已標明此詞為李易安作;曾氏生活年代與作者同時,其說當較可信,正可補正劉氏將此詞編入無名氏之誤。而以為此詞為清照思夫念舊之作均出后代,殊無實據。二、詞中出現的“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句,與所標“晚止昌樂館寄姊妹”題意正合,以詞中所流露的也恰是作者身處旅途中的口氣,和寄宿孤館中的心境。因此,斷此詞為作者寄姊妹之作,當較近是。
根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于宣和三年辛丑(1121)九月中旬。北宋宣和二年庚子(1120)趙明誠知萊州,李清照未與之同去,仍居青州。宣和三年秋天次年起身赴萊州與丈夫團聚,行到昌樂,遇雨宿于旅館中,一時難以見到久別的丈夫,又思念家中姊妹,在寂寞凄苦中寫了這首《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而平慧善《李清照詩文詞選譯》認為,宣和三年辛丑(1121)八月間,李清照自青州赴萊州,途經昌樂宿館,作此詞寄姊妹。
名家點評
現代?奔彝踔俾劇独钋逭占Wⅰ肪硪唬捍耸准纫娪谒卧鴳V《樂府雅詞》,題李易安作,而曾慥又與易安同時,必無錯誤。《詩女史》等以為延安夫人作,皆非!逗材笕纷鳠o名氏,疑誤奪李易安姓名。此首殆為宣和三年辛丑(1121)八月間清照由青州至萊州途中宿昌樂寄姊妹所作。按地理圖,由青至萊,須經昌樂!督ㄑ滓詠硐的暌洝肪硎泡d建炎三年(1129),趙晟由青赴萊,劉洪道令權知昌樂縣張成伏兵中途邀擊,可以證明!逗材笕匪}《暫止昌樂館寄姊妹》,恐為原題!对娕贰返日`以“昌樂館”為“樂昌館”,《閩詞抄》至誤作“東昌館”,魯魚亥豕,不可究詰矣。詞中有“蕭蕭微雨聞孤館”句,必清照在旅途中作也。近人多以為此詞乃清照自諸城或青州寄至萊州趙明誠者,非是。
中央文史研究館原館員黃墨谷《重輯李清照集·李清照評論》:《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是一首開闔縱橫的小令,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到了她的筆下變成“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的激情,極夸張,卻極親切真摯。通首寫惜別心情是一層比一層深,但煞拍“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出人意外地而作寬解語,能放能淡。所謂善言情者不盡情。令詞能夠運用這種變幻莫測的筆法是很不容易的。
現代歷史地理學家黃盛璋《李清照集·李清照事跡考辨》:近人于元《翰墨大全》中發現此詞前有一序,乃宿昌樂驛寄姊妹之作,故有“瀟瀟微雨聞孤館”之句。末兩句乃是望其姊妹寄書東萊,非望明誠自東萊寄書,昌樂即今昌樂縣,為青州赴萊州必經之道,而又距青州不遠,故此詞必作于赴萊州途中,時間應在宣和三年(1121)七月底八月初。
山東省古典文學學會原副會長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評注》:在時間上,作者從過去(臨行)寫到現在(孤館);由現在(孤館)又折回寫到過去(臨行);又從過去(臨行)設想將來(青州萊州間的書信)。在空間上,作者從青州寫到征途;又從征途寫到昌樂;從昌樂又折回寫到青州;從青州折進寫到萊州、蓬萊。真可謂“若九曲湘流,一波三折”?梢娮髡卟徘槊糍,有才女如此,真是中國文壇的驕傲。
作者簡介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并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賞析10-22
《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李清照宋詞賞析03-19
李清照《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全詞賞析07-08
蝶戀花·欲減羅衣寒未去原文及賞析10-01
蝶戀花賞析及翻譯07-06
蘇軾《蝶戀花》翻譯及賞析08-04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29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18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16
蝶戀花的原文翻譯及賞析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