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弟子規》作者簡介及內容介紹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編寫的三言韻文,內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紐冠、行為儀止、道德品性、處世之道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作者簡介及內容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簡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
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字子潛,號采三,清代康熙時山西絳州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間,卒于乾隆年間。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從師黨冰壑游歷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李毓秀學問好,修養好,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他的著作有《弟子規》、《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別藏于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因撰寫《弟子規》,去世后他的牌位被供奉在絳州先賢祠。
特別是《弟子規》(初版時稱《訓蒙文》,浮山賈木齋修訂為《弟子規》),輾轉翻印,流傳甚廣,成為清代至民國年間通用的兒童啟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
《弟子規》介紹
內容:《弟子規》以《論語·學而》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總綱要。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是集中國傳統家訓、家規、家教之大成!
《弟子規》基本為三字一句,每句押韻,十二字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九十行一千零八十字,內容淺顯易懂,很快流傳開來,且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于《三字經》。這本不起眼的“兒童普及讀物”,成就了李毓秀的文名。“規”就是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范;“弟子”即學生、子弟之義,人人都為人子女,人人都為人弟子,所以,“弟子”涉及到所有的人。現代的研究學者指出,《弟子規》的核心內容是倡導通過堅持修己愛人達到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是人生第一規,是做人的根本!
《弟子規》共1080字,分別列出113件事情,其中“孝(入則孝)”24則,“弟(出則弟)”13則,“謹”24則,“信”15則,“泛愛眾”21則,“親仁”4則,“學文(余力學文)”12則。
《弟子規》重要性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癡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制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云: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系,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于此。
落實推廣《弟子規》
大家都知道要導正社會人心、解決社會問題,必須從教育著手;而教育應該從哪里著手呢?從兒童扎根深化教育教學做起-所謂童蒙養正,首推《弟子規》,在兒童心性最清明的時候,讓他們接受最佳的啟蒙教育,教材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易于背誦、理解、實行;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堪稱是啟蒙養正的最佳讀物。
國內外已有許多幼兒園、小學將此《弟子規》列為課程之一,頗受好評。如果您家里小朋友,一定要讓他趕快讀誦,因為兒童多讀好書有助于腦部的發育,擴增其腦容量,增強記憶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及方法。幫助他們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等好處。請各位家長務必發揮愛心協助推動《弟子規》的讀誦,因為《弟子規》是教化人心的基礎;請向您孩子就讀的幼兒園、小學推薦,每天只要花少許時間,讓孩子門從小養成讀好書的習慣,并落實在生活當中,相信對于兒童人格的培養、家庭的和諧、社會風氣的凈化,必然有莫大的助益。《弟子規》適合所有學校、各種年齡讀誦、受持。請大家至誠推廣。
《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內容又符合封建倫理,是以極有影響,清代后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文風樸實,說理透徹,可謂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在我國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
《弟子規》是做人的根本指導,是當今凈化社會人心的良藥,是啟迪我們心靈的鑰匙,也與當前我國所提出的“建設和諧社會”十分應機。因此,學習、力行《弟子規》,是做好人的根本、是家庭和睦的根本、是企業社團興旺的根本、是社會和諧的根本、是世界和平的根本!
《弟子規》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于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儒家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規》是當時皇權、神權下的產物,滿族人以幾十萬人統治億萬漢族人,統治者需要順民、傀儡、奴隸。1670年,根據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圣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準則和行為規范: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良善;戒匿匪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仇忿以重生命。另外,康熙十二年的薦舉山林隱逸、十六年開設明史館、十七年的薦舉博學鴻詞,網羅名士,弘揚儒學。這些舉措都促進了儒家的發展。《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個秀才。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范。后來賈存仁將其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
后世影響
教育意義
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里面有七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于德育修養,后一項,即學文,屬于智育修養。《弟子規》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首先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繼而教育我們把對父兄的孝敬擴大到社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我們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通篇講的是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
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開傳統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員每日誦讀和領悟《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學一句,做一句",潛移默化學會為人。中國司法部肯定海南經驗,將海南司法廳編著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教材》納入服刑人員教育統編教材全國發行。
折疊文史影響
《弟子規》三字一句,易學易記,文中穿插了相關文史知識、成語典故。《弟子規》所講的道理,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余力學文著手講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
【《弟子規》作者簡介及內容介紹】相關文章:
《弟子規》全文、內容簡介及作者簡介01-13
弟子規內容08-28
《弟子規》內容概要07-14
弟子規全文內容01-25
關于《老人與海》作者簡介及內容簡介04-21
弟子規手抄報內容資料04-08
魯迅作者簡介04-01
詩經的作者簡介02-24
王昌齡作者簡介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