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時間:2024-12-31 16:59:59 煒玲 弟子規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通用19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孝經篇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通用19篇)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1

  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父母,那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慈心,才是人們行善業的開始。

  《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其意是說: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做兒女的若在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就要趕快去做,不要拖拉或延誤時間,更不應該懶得不去做。父母教我們做兒女的學好、教傳我們做人之道的'道理時,必須恭敬而聽,并且要將話聽記到心里。如果我們做兒女的做錯了事或犯了錯時,父母責備、訓導我們時,我們應當順從父母的責備、傾聽父母們的訓導,并且承擔做錯了的事所造成的損失,且不可悖逆父母,讓他們傷心不滿。

  學習圣賢教誨之前,我覺得自己以前很孝順父母,很知道疼愛父母,從不做讓他們擔心受怕的事情。學習弟子規后我反省到,看似很容易遵守的孝道,但我卻做的不夠完好,我時常問自己,現在我的父母雖然不在了,但回想起來還有許多地方做的不夠,不夠孝順。有時候對父母的問話不夠精心傾聽,有時侯還常以不耐煩的口氣和父母說話,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后悔寞機。父母不和兒女計較長短,但做兒女的做的不夠孝道時真是太不應該了。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2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學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規》中有明確的行為規范。那么,這些行為規范對于現代人會有什么作用呢?我是帶著疑問、好奇的心去拜讀的這本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澤凊。晨則省,昏則定。

  當父母呼喚我們的時候,應當立即答應,不能遲緩,執行父母命令時應當立即行動起來,不能拖延偷懶。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時,我檢討了自己,發現我們不一樣了,玩電腦、打游戲……很忙,父母喊好幾聲我根本就不聽,邊打游戲還邊說:“你煩不煩,叫一聲好了,還連續叫五聲,真討厭!!!”大人過來拍我肩膀,我很惱火地說:“你好煩人哦,你看你看,我這一關沒過去,又被別人打死了,就是你。”

  父母有時安排我到超市買東西,比如買醬油,我就明顯的有抵觸情緒,會很不耐煩地說:要買你自己買。”大人說:“如果沒電腦,咋辦?”我就頂嘴:“時代不同了,你們out了。”但如果聽說要到超市去,我就像飛奔的野馬一樣,騎著自己心愛的自行車撒歡兒而去。在路上就盤算著買這買那。到了超市兩眼放綠光,我推著購物車穿梭在人群間,心里還盤算著哪種東西最好吃。父母為我大包小包的買,還問我夠不夠,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從來沒為爸爸媽媽買過東西。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從這句話中我知道了: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的聽明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的接受。

  三年級上學期學校要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我因為嫌麻煩就沒打針。晚上,爸爸問我打疫苗沒?我說打了。爸爸在我兩個胳膊上找了好久,沒看到針眼就問我:“你到底打針了沒有?”我仍在撒謊,于是爸爸就狠狠地把我揍了一頓。挨打時我還在想:不就是沒打針嗎,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后,爸爸耐心給我舉實例、講道理。現在,想起這件事來,我還挺后悔的。

  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責是所有人生命過程中都會出現的事情。這個父母句4次重復父母,說明了父母的重要性。父母把我帶到了這個世界上,給了我生命、給了我體膚、給了我智慧、給了我力量,他(她)們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我的良師益友。那么,我應該怎樣孝順自己的父母呢?

  孝順孝順,首先要從孝順自己的父母開始。

  “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今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敬長輩,你又憑什么,又怎么能夠指望當你成為長輩后,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呢?

  孝是沒有條件的。

  冬則溫,夏澤凊。晨則省,昏則定。

  冬天寒冷的時候要伺候父母,使其溫暖,夏天炎熱的時候則讓父母涼快。早上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伺候父母安眠。由此,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東漢年間的黃香,早年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冬天黃香首先睡在席子上,用自己的體溫把席子弄暖和。然后,再讓父親去睡。夏天,黃香用扇子把席子扇的涼快一些。這樣父親就能安然入睡了。

  “臥冰求鯉”同樣講的是孝是沒有條件的這個道理的。西晉時期的王祥,母親早亡,他一直和父親及繼母生活在一起。而繼母總喜歡在父親面前挑弄是非欺負王祥。所以,王祥從小也就失去了父愛。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王祥仍然拼命滿足繼母的要求。有一次,繼母病了想吃鯉魚。可大冬天的,河里的水都結冰了,怎么辦? 于是王祥脫下衣服,趴在厚厚的冰上,用自己的體溫去融化冰。我深深的被王祥的這種孝心感動了。回想自己平時跟媽媽說話時,經常用命令的口氣說:“媽,你快去給我倒杯水”、“媽,你給我點零花錢” ……學了《弟子規》之后,我發現我用“您”來稱呼父母了。學著用商量的、請求的語氣和父母說話了。

  每天早上起床后,父母總要問我昨晚是否睡好了,然后再送我去上學。而現在,我要學會問父母早上好、晚安。

  學習《弟子規》之后我學會了對父母的感念之恩,知道了如何做人,如何用《弟子規》這個家法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規范。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尊敬父母、尊敬長輩、做一個尊師愛幼、懂禮貌、講規矩的好孩子、好學生。

  學習《弟子規》不僅僅是簡單的背誦和學習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反思的、自我檢討的過程,這樣才能做一個品德優良、全面發展的好孩子、好學生!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3

  《弟子規》開篇第一章就講到孝,可見孝的重要性,學習了《入則孝》,孝的觀念更深入我心。

  “大孝尊親,其次不辱”。我知道了從現在開始熱愛生活的涵義,最愛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后才是自己,而這種愛才應該是理性而又深穩的愛,與其說父母賦予了生命這樣高潔的贊美,不如說是肉體與生智的延續,我想體會在心,付之行動,方算得上吸收了精髓。做人的最根本是從一個孝字開始的,懂得了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才會知道回饋和報答。也會對所有付出的人,對這個社會有所感知,有所理解,進而我們也會有所付出,才會之恩圖報。

  結合自己的家庭情況,合理處理和父母之間的`問題。供養父母是基本,與父母多溝通交流,更能體現孝的真諦。知恩圖報、滿懷感恩的心,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心態,有了這個心,我們才會知道感恩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感恩社會。

  建設和諧的小康社會,每一人都應該要有一顆仁愛之心。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4

  幸福,是一個很美的詞,像花開一樣沒有聲音,可是卻讓人感動得流淚。人民就像追求一切奇怪的東西一樣,也無悔地追求著幸福。而每個人都在追求著的幸福源于哪里呢?是那片蘸著奶酪的面包?還是那杯冒著熱氣的牛奶?真正的幸福源于我們的感恩的心。這是在讀了《弟子規》之后得到的感悟。

  《弟子規》教育我們要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古語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當我們剛誕生的時候,我們是什么也不懂什么也沒有的,我們只是帶著一具軀體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呱呱的哭啼聲。我們人生中的一切所得一切幸福也都是父母賜予的。只要我們去學學一門外語,我們就能體會當時父母培訓我們講話的辛苦了;只要我們用自己的雙手掙一筆錢,我們就能體會父母為我們的生活奔波的勞累了;只要我們去嘗試培訓一個頑皮的小孩我們就能體會父母對我們的培育之恩了。我們有了父母的`關愛本是幸福的,但只有當我們真正的去感恩了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合家歡快的幸福。

  要如何感恩呢?父母對我們的索求并不多,只是孝順,便讓他們覺得欣慰。《弟子規》所培訓的我們的感恩方式也是簡簡潔單的生活禮儀。家和萬事興說的也就是一家人相互敬重相互關愛的幸福。一個人若是連父母都不能贍養,不能敬重的話,如何能對別人友善呢?那他就更不行能得到別人的敬重和禮讓了。全部,我們首先要培育的就是感恩的品德,尤其是對父母的感恩。每天早上起來關懷父母的身體是否照舊硬朗,吃飯時間關注他們胃口是不是還一如以往,晚上睡覺留意他們會不會由于操勞過度而太疲乏,這些就是切切實實的感恩了。這些我們做到了嗎?假如做到了,那我們就是幸福的了。

  我們不但要感恩父母的善待,更要感恩父母的斥責。虛偽之人常以笑臉相待,以阿諛奉承之語相贈,只有真正關懷我們的人,真正為我們好的人才會斥責我們的過失并幫忙我們改正自己的缺點。有了父母的斥責,我們才知道什么可為而什么不行為,我們才有了正確的道德標準和法律意識。因此,今日我們的成就最大的功勞就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這個感謝的過程中,我們也在認真地感受著生活的奇怪,全部這也是一種巨大的幸福。

  有父母的愛和培育是一種幸福,去感恩這種幸福本身也是一種幸福,幸福不必要查找,只要認真去感恩,便已是身處幸福之中,而這份幸福恰恰是《弟子規》帶給我們的思考所得的。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5

  我讀了弟子規中的入那么孝和出那么弟,我知道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一切言行中,要慎重,要講信用;和群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更應努力的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答復,不要慢吞吞的容許。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里。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黃昏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于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設任意而為,就有損于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難過。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母親保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么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么兩樣呢?

  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設父母親不承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快樂的時候再勸諫。假設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于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正,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 當父母親有了疾病,熬好的湯藥,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嘗嘗,是否太涼或太熱。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可隨意離開父母太遠,在父母重病時,最需要有人照顧,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邊陪伴,照顧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溫暖與滿足的。在父母臨終病重之際,為人子女的我們,豈能因為事業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這種時機呢?

  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傷哭泣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的恭敬。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6

  在以前的生活學習中經常接觸《弟子規》這本書,但也只是對于書的一些內容和句意的簡單理解。近期在部門組織學習中,再次認真學習了《弟子規》,感受頗深,使人從內心深處覺醒。時代在改變,社會在進步,《弟子規》里面一些內容雖然已經不適用于當今社會,但是它所提倡的“孝、悌、仁、愛”等思想卻是讓我們終身受益。

  現如今,孝的缺失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入則孝”這部分主要講的就是作為子女一定要無條件的孝順父母的道理,要多傾聽父母的需求,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多抽出時間陪陪父母,為父母創造一個好的生活條件等等。在這些方面,相信很多人做的還可以,但是在很多細節上還有待提高。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有人說,等我有時間了回家看看父母,等我有錢了帶父母去旅游,等我……,孝順真的能等嗎?等待就是一種遺憾,遺憾是無法挽回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不知道刺痛了多少人的心,這大概是世間最殘酷的悔恨。孝順父母,必須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真正的孝順其實不需要多少貴重物品,更不需要多少金錢,只需要我們在工作之余盡可能多的抽出點時間常回家看看,放下手里的手機多陪父母說說話,和父母分享一下自己的工作收獲,多關心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情況等,就是用實際行動來表達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情。

  我們知道,古往今來,“孝”字在所有人的思想意識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中華兒女,孝順父母是我們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父母一天一天的在變老,生命也有保鮮期,我們更應該趁現在一切還來得及時去孝順父母,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空留下許多的遺憾!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7

  說來覺得可笑與慚愧,長這么大第一次接觸《弟子規》,前幾天打電話給爸爸,原來想得到一番表揚,沒料到爸爸說7歲的表弟也在學習,我無言以對,我知道硬式教學會讓這些孩子們背的滾瓜爛熟,但其中國學的博大精深的神韻要細細思考方可吸取。

  可以說在我身上80后的一切表現得淋漓盡致,自私、任性、輕浮、嬌縱。所以,面對挫折也相當浮躁與脆弱。始終以來,我是父母眼中的唯一,他們會給我我想要得一切,會從心底原諒我在他們面前全部不被理解的思想與狂躁。

  翻開《弟》,細聲朗讀,那些嚴謹簡潔的文字,從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到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在現在看來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事物與道理,試問自己又做到多少?書上說這是一本父母培訓子女的啟蒙讀物,我覺得對于不是為人父母的每一位,這無非不是個精彩之處,由于我們會完全換位到父母來看這些,把自己想象成是父母,此時的我應當是這般這般的培訓我的孩子……原來作為父母應當是這般這般的不易……很自然腦海中又模糊地呈現了很多當年父母培訓我們的歷歷在目……

  我知道了從現在開頭喜歡生活的.涵義,最愛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后才是自己,而這種愛才應當是理性而又深穩的愛,與其說父母賜予了生命這樣高潔的贊美,不如說是肉體與生智的連續的坦白,而懂得了這些不是要多么的謳歌國學的什么,而是一種體會,我想體會在心,付之行動,方算得上吸取了精髓。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8

  "冬那么溫,夏那么凊;晨那么省,昏那么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意思就是冬天要讓父母親穿的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涼爽。早上要問安,晚上要向父母親請安。出門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事業不隨便改變。同學們你做到了嗎?

  《弟子規》使我懂得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做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其次,還要在日常生活中語言要文明,不亂罵人,做事要講信用,說到做到。和別人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這些事都是每日不可不做的。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想必這段文字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我們會讀,會寫,會背,可是我們真的有用心去體會過這些話的意思嗎?“孝”是我們作為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那么孝”的意思是在家里要善事父母。

  “入那么孝”這一部分都是標準我們在家里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對父母的態度不能專橫無禮;說話時要和顏悅色;冬夏季節要讓父母舒適,在飲食起居上照顧好父母;即使父母對我們的態度不好,也應孝順父母。

  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在心里想著父母。因為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欠父母的太多的恩情,我們只能以此為報。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才是做人的根本,這才是學習“入那么孝”的意圖。

  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永世難忘。所以我們要盡自己最大所能去回報父母。父母在世時我們把最好的`東西留給父母;父母去世后我們要守孝三年,三年里,應杜絕酒肉,居處住所要固定。“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是最關心我們的人,如果他們不知道我們干嘛去了,就會擔我們,讓父母擔憂,也是不孝的。反過來,如果我們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哪,在干什么,父母就能把我們把好處想,會替我們加油,這很利于我們事業的成功。這句話讓我改變了許多。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經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歷史上還有二十四孝作為我們的典范。所以,我們要把“孝”發揚光大。雖然我們現在做不了什么,但是孝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表達:我們可以在學校認真聽講;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父母看見我們那一張張認真聽講的臉,一張張成績優異的卷子,也會十分快樂。這也算我們對父母的小小的回報。

  孝,其實是一種有效的互動,是長輩和小輩之間愛的交流。它的范圍非常廣,然而,究其本質,孝,就是要做到不讓父母擔憂,讓父母事事順心,為父母慮,替父母憂。人都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而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又怎能是滴水?我們對父母的付出只是滄海一粟。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9

  今天,再次認真閱讀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一章,讓我更加明白了做人的基本原則。每天里,爸爸辛勤地工作、拼命地掙錢;媽媽接我上學放學、洗衣做飯忙個不停。學校離家約十里地,一天四個來回,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寒來暑往,我從未遲到過,而是每天早早地來到學校幫同學開門、收發作業。父母如此的'辛苦操勞就是為了我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有一個扎實的學習基礎。我七歲了,在爺爺眼里,我已經是一個懂事的大孩子了,所以我要理解爸爸媽媽的良苦用心。

  我一定努力學習,好好的孝敬二老,做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以此慰藉我那顆感恩的心。我一定認真聆聽你們的教誨,改正自己的不足、知難而進,做一個你們引以為榮的寶貝。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10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學習《弟子規》,特別是“入則孝”篇,感受頗深。

  “入則孝”,單單這個“孝”字就包含了做人的根本,短短幾個字闡述著許多的道理,讓每個人都受益匪淺。“入則孝”中主要圍繞著“孝”字在轉,內容從聽父母話、照顧父母、對待父母……教育我們每一個人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我們要好好的照顧父母,這些都是做人最根本的。能這樣用心去做,就能體現出自己是否做到孝。“入則孝”里從平常小事,引出我們所要做的,它時時刻刻的告訴著人們學著去做,才能真正做到“善”。

  學習了這則“入則孝”我的感觸很大。現在的社會比較復雜,許多少年的思想和心理受到各種打擊與挫折,正是這樣,他們對自己的父母不僅沒有善待,還過分的提出各種不合理的要求。學習了“入則孝”,我真替他們感到可悲,一個人連最根本的孝順都做不到,他將無法成為社會上真正的.人,他在社會上只能成為一個失敗的人。父母給予我們一切,難道我們不能孝順來回報他們的付出?

  “入則孝”讓我更進一步的明白孝順著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我沉思著自己還要從哪些方面做才能更完美,現在我明白了,“爸爸媽媽,原諒我的過去吧,我長大了”。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11

  “孝”自古以來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倍受重視,是一個人為人之根本,也是每個人必須認真學習的。

  父母一生為子女操勞,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對父母尊重理解,更要從自身小事做起,為父母分憂解愁,盡孝道,做好為人子女的本份。

  弟子規開篇第一章就講到孝,可見孝的重要性,可能有人認為弟子規中講的孝已經不在適合于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但其中為孝的精神本質是始終不變的',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并結合當今社會和個人的家庭進行落實。“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從弟子規所述內容上看,實際上很多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很容易做到,也很容易被忽略,關于“孝”的很多事情我們都知道,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少,所以我認為,對于行孝,一定要能夠知道而做到,只有做到了才算真正和孝,知道而不做到,反而比不知道更要批評。而且要注意細節,從周圍的小事做起。對于其他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做任何事都有方法,盡孝道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向周圍做的好的人學習,結合自己的家庭情況,合理處理和父母之間的問題。供養父母是基本,與父母多溝通交流,更能體現孝的真諦。很多現代青年和父母關系緊張,抱怨有代溝,盡量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不管父母做什么說什么,他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子女好,畢競想害子女的父母還是世間罕有的,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決定了你的盡孝的態度。

  我們應努力做到能尊新,不辱親,能養親。為自己立人生,為別人做榜樣。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12

  說來覺得可笑與慚愧,長這么大第一次接觸《弟子規》,前幾天打電話給爸爸,本來想得到一番表揚,沒料到爸爸說7歲的表弟也在學習,我無言以對,我知道硬式教學會讓這些孩子們背的滾瓜爛熟,但其中國學的博大精深的神韻要細細思考方可吸收。

  可以說在我身上80后的一切表現得淋漓盡致,自私、任性、輕浮、嬌縱。所以,面對挫折也相當浮躁與脆弱。一直以來,我是父母眼中的唯一,他們會給我我想要得一切,會從心底原諒我在他們面前所有不被理解的思想與狂躁。

  翻開《弟》,細聲朗讀,那些嚴謹簡潔的文字,從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到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在現在看來那些小的'不能再小的事物與道理,試問自己又做到多少?書上說這是一本父母教育子女的啟蒙讀物,我覺得對于不是為人父母的每一位,這無非不是個精彩之處,因為我們會完全換位到父母來看這些,把自己想象成是父母,此時的我應該是這般這般的教育我的孩子……原來作為父母應該是這般這般的不易……很自然腦海中又模糊地浮現了很多當年父母教育我們的歷歷在目……

  我知道了從現在開始熱愛生活的涵義,最愛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然后才是自己,而這種愛才應該是理性而又深穩的愛,與其說父母賦予了生命這樣高潔的贊美,不如說是肉體與生智的延續的坦白,而懂得了這些不是要多么的謳歌國學的什么,而是一種體會,我想體會在心,付之行動,方算得上吸收了精髓。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13

  雖然倒背《弟子規》很容易,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意義,卻需要花時間去領悟,才能對別人或對自己產生有益的影響。

  一個人為人處事必須有一些原則:“父母呼喚不遲延,父母吩咐不偷懶”。從這篇文章開始,它就告訴我們如何在家里扮演好孩子的角色。聽到當父母打電話給我們時,他們應該立即接聽。

  而且經常會有不禮貌的行為。

  一個村莊里來了一位頗有教養的老人。孩子們見老人和藹可親、友善,就和他攀談起來。老人問:“孩子們,當你們的父母再叫你們時,你們會怎樣接聽呢?”答案有三個:我在這里,我在這里,你在做什么。在回答父母稱呼自己時,回答“為什么”的最多,幾乎占了三分之二。老人微笑著又問道:“如果學校里的老師問你或者叫你,會有人敢回答為什么嗎?”沒有一個孩子敢說。由此可見,一個人如果在家里對父母都不客氣,那么在外面怎么能客氣呢?

  我們也知道現在的孩子作業很多,所以父母往往不愿意讓他們做事。即使是家務活,父母也會幫他們做。即使是自己動手做被子這樣的.小事,也沒有多少孩子能做到。總而言之,現代人的風格和相貌遠遠不能與古人相比。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歷經了幾千年的歷史滄桑;有二十四孝為我們的榜樣。在此基礎上,應當發揚光大。非常感謝《弟子規》讓我們重溫傳統文化的輝煌。因此,必須學以致用,正如《弟子規》中所寫的那樣,以恭敬的心、謙虛的態度、禮貌的行為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作為父親,作為兄弟,作為兄弟。”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14

  我的散文雨荷發表了,女兒很高興的把我的文章曬到了微博上,引得孩子們圍觀,女兒的心暖暖的,我的文章沒有任何報酬,有時候幸福真的與金錢無關,女兒想寫小說,我希望的就是這樣,教會孩子自信的.生活,教給她本領,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是我最想得到的贊譽。

  幸福是什么,幸福很簡單,微笑,我的努力被女兒視為榜樣,我是一個好媽媽,我很自豪。雖然生活很辛苦,但我內心有了希望,微笑著迎接黎明的曙光,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女兒對我說,這是她聽到的最暖心的話,孩子們都夸她有一個好媽媽,她自豪的說,媽媽那么棒,桐桐也要努力啊,幸福就是如此的簡單,用行動來實踐自己的諾言,父母是孩子的導師!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對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15

  入則孝是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個是心一個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侍既是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事孝當先。

  今天我讀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說: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

  今天我做了兩件事:

  早上媽媽叫我,我馬上就回應了;爸爸叫我刷鍋,我馬上就刷啦!

  我做到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16

  今年,我們按學校的要求親子一起學習《弟子規》。《弟子規》的確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同時也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它走進孩子的日常生活,走進我們的家庭,規范著日常行為,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指南針“。

  為了使學習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我們逐字逐句誦讀、理解、背誦。將《弟子規》的行為規范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切實從行為習慣上抓好孩子的基本道德品質的培養,努力使傳統道德精華滲透到孩子的心田,讓潤育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經典文化和啟蒙讀物提升孩子的生命質量,熏陶氣質,從而學會為人處世,懂得尊敬師長。

  〈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的《入則孝》后,讓我感到十分慚愧。我發現其實什么是”孝“我一點都不懂。反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還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于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于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的飯菜已經涼了。于是媽媽急匆匆的又為我去熱飯菜……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弟子規讀后感400字弟子規讀后感500字弟子規讀后感300字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17

  “孝”自古以來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始終倍受重視,是一個人為人之根本,也是每個人必需認真學習的。

  父母一生為子女操勞,在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對父母敬重理解,更要從自身小事做起,為父母分憂解愁,盡孝道,做好為人子女的本份。

  弟子規開篇第一章就講到孝,可見孝的重要性,可能有人認為弟子規中講的孝已經不在適合于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但其中為孝的精神本質是始終不變的,必要我們認真學習,并結合當今社會和個人的家庭進行落實。“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從弟子規所述內容上看,實際上很多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很簡潔做到,也很簡潔被忽視,關于“孝”的很多事情我們都知道,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少,所以我認為,對于行孝,確定要能夠知道而做到,只有做到了才算真正和孝,知道而不做到,反而比不知道更要批判。而且要留意細節,從四周的小事做起。對于其他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做任何事都有方法,盡孝道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向四周做的好的人學習,結合自身的家庭狀況,合理處理和父母之間的問題。供應父母是基本,與父母多交流交流,更能體現孝的真諦。很多現代青年和父母關系緊急,埋怨有代溝,盡量從自己身上找緣由,由于不管父母做什么說什么,他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子女好,畢競想害子女的父母還是世間罕有的,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打算了你的盡孝的態度。

  我們應努力做到能尊新,不辱親,能養親。為自己立人生,為別人做榜樣。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18

  《弟子規》的語言言簡意賅,卻足以讓人細細品味,意味深長。我感受最深的是“孝是德行根本,教育首重孝道”這句話,漸漸被我們忽略的“孝”清晰地站在了我們面前,猶如一面明鏡,讓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孝道意識的欠缺。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那最真實的孝是什么呢?孝是童心未泯的孩子嘴下溜出給父母的半粒糖:孝是孩子放學歸來,在門口甜甜的一聲“媽媽”:孝是飯前搶著給父母盛飯的那一舉動……孝,他每時每刻都在你身旁,不經意中,輕輕一舉手,一投足全融進孝的成分。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早已習慣了父母的呵護與疼愛,對于現在學生的來說他們覺得父母給的愛是理所應當的,從沒有真正的轉過身好看看父母那溫暖的眼神,更何況是盡自己所能做出回報父母的行為,哪怕是給父母一個真心溫暖的擁抱。孝,這種情感是無法用多么精美的文字來褒獎的它就是那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我把孝視做兒女們對父母親的愛所做出的回報行動。它可以是兩代人之間沒有隔膜,能心心相印。我認為兒女們對父母的孝心是父母對兒女的關愛的回報。如:常替父母親做些家務、幫他們捶捶背、送他們一些小禮物,讓他們知道我們長大了、懂事了。讓他們明白自己所付出的那份愛已有回報了。畢竟我們從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沒少操心過。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是經常給家人買他們最愛吃的東西,雖然東西不貴但是看到他們滿足的笑臉,我的心里會感到無比的溫暖,所以對此樂此不彼。我們學了“入則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待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現在的學校教育也開始逐步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在寒暑假期中分別引入了德育的內容,如:幫父母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生活的細節中逐步引導我們的學生學會做一個懂孝義的孩子。而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身先士卒。今年的寒假我參加了教師禮儀大賽,其中也有幾位學生參與,在短短的十幾天里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教師帶給學生是多么真實的影響。

  當我們練習精神抖擻時學生亦是聚精會神,整個練習場里充滿了我們默契的身影。而當我們累了有些散漫時,學生更是懈怠,這是在我們身邊讓人反思最深刻的例子,所以行孝,我們教師的示范作用不可缺少。天空,因為有了白云的裝扮,才顯得靜穆安詳;鮮花,因為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清純鮮潤;家庭,因為有了親情的滋潤,才顯得平和溫馨,而孝是綻放在親情里一枝最美的花。讓已經學會了索取的我們也開始付出吧,讓父母感受到我們內心深處對他們那炙熱的愛。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 19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列述的是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命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局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后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為學文”七個部分。在這七個部分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便是‘入則孝’。

  “入則孝”的內容為教人如何善待父母親,依我所見,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一篇,父母親把我們帶到這個美麗的世界,并細心呵護我們成長,我們難道不應該善待父母嗎? 那如何善待父母親?從這篇文章中我學到了很多,讓我來與你們分享罷!

  孝,即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個人所要繼承與發揚的美德。一個人做到孝’那這個人的為人必定不會差到那里去,在家孝敬父母親,在外孝敬比自己年長的人。 《弟子規》說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講的是父母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讓你做事的時候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對父母親敷衍了事,信息社會中的我們沉迷于手機無法自拔,不會合理使用手機,甚至于父母親“請”我們吃飯我們也是答而不動。所以《弟子規》中非常貼切的給我們描述了這個道理。盡孝從小事做起,不違抗父母親之命,做讓父母親滿意的事。

  《弟子規》中有“親有疾,藥先嘗,晝夜待,不離床”父母親生病時,要先替父母親嘗藥的冷熱與安全;應該盡力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的'床前。孟佩杰,當今時代的孝女。她8歲起就開始照顧癱瘓在床的養母,風雨無阻12年,現在她又帶著養母上大學。貧困中,她任勞任怨,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在艱難里她無怨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的孝道充滿每個細節。雖然《弟子規》很早就有了,但是讀了它以后我發現它對于今天的中國仍行之有效并不容忽視而更應學之用之,從《弟子規》中我學到了如何感恩。

  烏鴉尚知反哺,更何況我們是有意識的人?如果這個社會沒有了《弟子規》所傳承的孝道,那可想而知的是社會將會混亂,多了爾虞我詐,眼里全是金錢與名利,老人將得不到贍養,孩子將沒有良好的教育。讀了《弟子規》更讓我懂得了孝的重要性——對于社會的進步性。唯有心存孝心盡孝道才能讓一個家庭更美滿、和諧《弟子規》中的孝多指孝敬父母親。依我所感,孝的含義可以更廣,可拓展為孝敬比自己年長的人。譬如老人家。善待老人家,給他們多一點微笑,多一點關懷。在現在面對過馬路現象中做到牽著他們過馬路這等舉手之勞的小事。根據心理學來說,你在幫助他人之后,心里必定有些小小的滿足感、自豪感,從而可以獲得開心。那么,再說得長遠一些,人越開心活得越久,何樂不為?其實《弟子規》表面說的是理,內在則在闡述道啊!

  我們是否注意到父母眼角邊的皺紋?頭上多出的白發?手心里越來越厚的老繭?父母在漸漸的老去,而我們在慢慢的長大,越長大就更應該多承擔一些責任。父母很容易滿足,他們不需要我們掙很多的錢,而是需要我們更多的陪伴。老去的他們容易感到孤獨,渴望得到關懷,所以我們應該做到像小時候父母陪伴我們那般去陪伴他們,照顧他們。在外打拼的兒女,也請多·回家看看。作為學生的我們能做的只有學習,父母努力工作為的是什么?就是希望我們能出人頭地,以后·生活得更好,他們為的不是他們自己,而是我們啊!所以學習好就是給父母最好的回報,取得好的成績就是孝敬父母最好的禮物。

  “百善孝當先”,《弟子規》讓我認識到了孝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每一天,我都會為父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盡到孝心。我也建議那些沒有讀過《弟子規》的人讀讀,真的受益良多。

【弟子規孝經篇心得】相關文章:

孝經經典誦讀詩句10-29

弟子規心得07-30

弟子規心得08-02

《弟子規》心得06-08

弟子規心得10-13

《弟子規》心得07-24

弟子規心得10-26

弟子規心得15篇10-26

弟子規心得15篇06-2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Aⅴ狠狠爱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一级在线播放 | 五月天AV女优在线观看 | 中国日本亚洲综合久久久 | 亚洲制服类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