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書心得

時間:2024-07-11 07:07:57 弟子規 我要投稿

【熱門】《弟子規》讀書心得

  我們有一些啟發后,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弟子規》讀書心得

《弟子規》讀書心得1

  讀了《弟子規》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愛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儉節約;什么叫寬宏大量—————這一切的一切的都有歸功于《弟子規》,它給了我很大的收獲。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突然間我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卻懶洋洋的隨口應了一聲,繼續看著動畫片,對媽媽喊:“媽媽你自己去晾”一直到媽媽生氣了發了火我卻才會去把衣服晾好。現在想想真是不應該,悔不當初!

  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寶貴的不應該隨便浪費時間。它不會隨著你在看動畫片的時候而停留;不可能當你在貪玩的時候而等你。時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寶藏,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現在,充分合理利用時間。不要讓時間從我們眼前匆匆流過。

  讀《弟子規》讓我學會了很多知識,它好像另一個我,讓我看清了自己在生活中的惡習以及學習中的缺點,也對我以后的人生做了一個鋪墊。

  雖然《弟子規》中有許多的“規矩”,但只要我們用心去學習,去理解,去體會就會得到無窮無盡的知識。只不過有些“規矩”做起來卻不容易,但只要我們努力就沒有不成功的事情。

  如果我們能夠用心去體會每一句并且認真的去做,那給我們帶來的'不是一點點的快樂而是無窮無盡的知識。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就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將來,一定會讓人刮目相看也會成為祖國的花朵。

《弟子規》讀書心得2

  我從小就喜歡讀《弟子規》。我也一直徜徉在古文化的海洋里。因為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觸。

  首先是“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如果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怎么能去愛別人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想想有時我們對父母愛的又是多么的膚淺。在我們現代子女眼里,給父母生活費、買好吃的食品、買好看的衣服,讓父母生活寬裕、衣食無憂,就已經是很好的盡孝了,做到了這些,感覺似乎心安理得了。

  其次是“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結鈕扣,有定位,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快樂。

  然后是“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能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更是萬萬不可!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說話要恰到好處,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所謂“詞,達而已矣!”不要說花言巧語,諂言媚語,奸詐取巧,粗俗污穢的話語,街頭無賴粗鄙的語氣流習,都不可以沾染。

  最后是“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學仁慈……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由于改革開放浪潮的涌入,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接受西方國家的思潮,造成國人的榮辱觀,善惡觀,自我意識判斷等觀念的混亂,一時之間,以任性為個性,以無情為瀟灑,以刁蠻為可愛,形成了一個不良的社會環境,不利于青少年兒童的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獨生子女現象導致家庭對兒童的期望過高,溺愛有加,幾乎達到“眾星拱月”的地步,這同樣不利于兒童文明習慣的形成。影視作品對文明禮儀缺失的漠視,鏡頭里充斥了兒童大呼小叫,哭鬧糾纏的情景,耳畔也充滿了成年男女臉紅脖子粗的罵街叫陣場面。我想,韓劇之所以在中國市場廣受青睞,大概也與其傳統文化有關吧。因為韓劇的情景畫面總是令人感到溫馨:鞠躬問候,彬彬有禮,進退有度,使人如沐春風。當今社會,倡導國民素質的提高,當從小處著眼,從小兒著手,《弟子規》不失為一本好教材。

《弟子規》讀書心得3

  《弟子規》乃是古代圣賢的智慧,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著我們的成長,是教育我們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的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我們受益匪淺。

  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后的點滴體會:一個人不是生來就有好品行,他須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要孝順父母,尊重兄長,其次要約束自己,誠實可信,其中包括孝、悌、禮、謹、信等。它不僅僅只要求我們這些,它也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僅要認真學習,還要實踐力行,且讀書時,心眼口都要實實在在的做到,才能真正的讀好書,成為棟梁之才。

  《弟子規》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幾句話。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在我們沒有看到真實情形的時候,不要輕易發表自己的意見;在我們知道的并不夠明了的時候,不要輕易傳揚出去。在平時生活中,我們如果沒有看到真實的情況,就不要下結論,不要亂發表自己的意見。如果你沒有這樣做,不僅僅事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會引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當我們沒有知道事情的`全部時,我們就不能輕易傳揚出去。在平日里,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比如:在某校里,教師在一樓召開會議,當老師正進行激烈的討論時,一樓的學生聽到,就傳給二樓的學生:老師吵架了。二樓的學生又開始傳上三樓:老師打架了……傳到五樓時,就變成了老師打架進醫院了。原本就沒有這件事,是因為有的人沒有知道事情的全部,就傳出去,接著,以訛傳訛,就出現了這種現象。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你要讓別人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問問自己是不是愿意做。假如連自己都不愿意做,你趕快打消這個念頭,不要讓別人做。《論語.顏淵》里說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連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別人又怎么會做呢?最近,校園里經常出現欺凌現象。學生們都忘了這句話,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做一個品行高尚的人,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品行高尚的人。今后 ,我還會深入內心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

《弟子規》讀書心得4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么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折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折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里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后悔,她說:“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著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后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無信,萬事皆虛。

《弟子規》讀書心得5

  按公司要求,我背完弟子規;接著,按公司要求,寫心得體會。

  相同的是:公司要求。

  兩者的不同之處,是:按公司要求背弟子規時,我感到迷茫無奈;但在按公司要求寫時,我覺得確實有一些有意義的話要記下來,以留后用。

  第一感:弟子規只是一個基礎,但它將帶給我們一個真正的人生。

  從很早時聽說弟子規開始,我就是一個不喜歡弟子規的人。因為我最不喜歡拘束自己,尤其不喜歡拘束自己的思維。我認為社會的創造性來自對格局、對細節、對具體、對方法的放任思考,并最后對所有的思考信息形成融會貫通。這才是做事之道。

  正是這個思維導致了今天的我──集大失敗與小成功于一身的綜合體。xx年的生活和工作生涯里,我以上述思想為指導原則,做了很多值得記憶的事情,但也經歷了太多的人生波折。

  在背弟子規的過程,我突然發現,其實在我不拘一格做事的思維里,缺乏一個基礎的生活工作準則。這是影響現在的深層次原因。因為工作的目的是生活,工作的目的決不是工作。否則,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家庭問題,以至延伸至工作問題。

  弟子規只是一個做人的.基礎,并不是很高的要求。但有了這個基礎的生活原則,我們將走進一個真正的人生。看看我們的許多誤區吧

  “有余力,則學文”,而我們呢,可能更多的是“有余力,則孝悌”。工作忙成為不回家的極為正當的理由。總敘說得好,首孝弟,次謹信。也就是說,“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是排在余力學文前的;對父母的“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也是排在余力學文之前的;“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也是排在余力學文之前的;“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也是排在余力學文之前的;“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也是排在余力學文之前的。而我們,可能都在或多或少地違反著這一大的原則。

  弟子規不是信仰,是一種做人的準則。換句話說,不做好它,不能說沒信仰,可能會沒了做人的底線,或說可能會缺德。

  第二感:弟子規十分細致。看短實長,看粗實細。

  1080字看似短,其實它包含了長達一生的生活智慧。孝悌謹信,愛人親仁,余力學文──可以作為我們幾十年生活的基礎準則。

  1080字看似粗,但它告訴了我們生活的每一細節。它告訴我們“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它告訴了我們“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它告訴了我們要“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它告訴了我們“房室清 墻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你難道沒有一種細致入微的感受嗎?

  第三感:背,這才是真正的理解!!!

  不要說:“我理解了,就可以背不過。”其實錯了。背過了,理解一定不同。相信這句話──先接受才有理解。你都沒完全接受,何談理解?當你背過,當你能合上書,依然說出來原話時,你會感到這是一個十分奇妙的過程。你就好像突然理解了一樣。其實,我們很多人,同丟失了很長時間的弟子規一樣,也把“背誦”丟失了正是對背誦的丟失,造就了我們現在的浮躁。似乎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說不上來。

  第四感:綜合感覺。

  禮節是多么的重要。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

  對好壞善惡的態度。等等。

  其實,有了這個做人的基礎,成功將會水到渠成。也許,成功僅此而已。而已!而已……

  感觸發完了。再背一遍吧。背過了,那就力行下去吧。

《弟子規》讀書心得6

  “弟子規圣人訓首教悌次謹信……”我正讀著清代文學家李毓秀的作品《弟子規》。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弟子規》共分成了八個部分,[總敘]告訴我們要學習七個部分。[入則孝]告訴我們在家應該尊敬父母,父母不喜歡我們的壞習慣應該馬上改掉,如果父母親對我們管教嚴厲的時候,不應該痛恨父母,父母親所做的、所說的`都是為我們好,就像“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出則弟]告訴我們和兄弟姐妹在一起應該和睦相處,如果不和睦,只會令父母操心,和睦了,父母就少了一份操心,這樣也是對父母的一份孝敬。

  我讀著讀著,我心里慚愧極了,平時,在家里媽媽總對我說應該改掉壞習慣,多幫助媽媽干活,可我就是不聽,現在媽媽生病了,我才體會到媽媽的辛苦。我們要孝順自己的父母。

  我已經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了,我一定要改掉壞習慣,做一個懂得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的成長經歷會有很大的幫助,我會時時刻刻地用這本書叮囑自己怎樣去孝敬自己的父母親。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

  同學們,你們《弟子規》讀后感會怎么寫呢?

《弟子規》讀書心得7

  在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不在自己的父母身邊,為了自己的事業,為了養家糊口,背井離鄉,遠離自己的父母,父母的這種親情正在慢慢淡化!父母對我們的愛,永遠都在。聽到你在外面過得很好的時侯,他們很高興,逢人都說。要是遇到什么麻煩時,父母都會擔心的不得了,睡不著覺!為了讓我們娶上媳份兒,操心至極!所以,父母的.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

  但是,現在我們很多人,卻忽略了父母的愛,認為父母總是杞人憂天,嘮嘮叨叨,總會跟父母產生不一致的看法,甚至認為父母不愛我們了,這個時侯,我們還會如何去孝敬父母呢?弟子規告訴了我們答案。不管怎么樣,我們聽從父母的意愿是對他們的尊敬,我們應該更加寬容,體諒得照顧父母。對他們要有耐心,父母健康的時侯,我們會很自然的孝順父母,父母真正生病了,需要我們照顧的時侯,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做到耐心,孝心呢?

  父母也有犯錯的時侯,我們做子女的要幫助他們改正,對他們的不良嗜好,我們有責任去幫助他們,這也是一種孝心。但是一定得講究方法。

  父母漸漸老去,我們也有自己的壓力,不管怎么,珍惜現在,珍惜與他們的每一刻。

  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由此,我們也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一輩子。讓我們也關心他們一點,尊敬他們一點,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回報父母的這份情。

《弟子規》讀書心得8

  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許多至理名言。在《弟子規》中寫到對父母要:冬則溫,夏則;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意思是:照顧父母時要冬天問一下是否住的溫暖,夏天問是否涼爽,早上要向父母問好,晚上也要向父母問好,出門要告訴父母,回家要面見父母。讓父母明白你的習慣,做事不要了變化,要讓父母明白你干什么。

  如果你連上頭的'事情都做不好的話,你就不算是一個好兒女,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母親十月懷胎生出來了你,父親在外面打拼掙錢養活一家,母親在家中給你喂飯,侍候你。父親每一天在外面上班后累的精疲力盡,而你長大了卻煩你的父母,你想過你的父母多悲痛嗎?

  假如有一天你老了,你生病了。而你的兒女像這樣對待你,你難道不悲痛嗎?所以我奉勸天下兒女善待父母,多關心父母,也不往父母養你一場。最終我祝天下父母一生平安!

《弟子規》讀書心得9

  俗話說的好,國有國規,家有家規,而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分為五各部分,分別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后由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弟子規》下面,我來說說《弟子規》中幾個典型的守則。

  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也不能善意妄為;物品雖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話都告訴我一個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能以為事情很小,而可以隨意妄為,積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終有一天,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親愛我,孝方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親人疼愛自己,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親人厭惡、討厭自己,自己仍能盡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難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么多年,恩情無以為報,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應該盡子女應盡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么難伺候,我們也要加倍孝順他們。

  《弟子規》雖然是一部古人用來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則規范,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仍應遵守這些古訓,古人的守則規范,不要以為事小而可以擅為,也不要應為父母的脾氣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們更應該以《弟子規》來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弟子規》讀書心得10

  俗話說得好,國有國規,家有家規,而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后由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弟子規》

  下面,我來說說《弟子規》中幾個典型的守則。

  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也不能善意妄為;物品雖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話都告訴我一個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能以為事情很小,而可以肆意妄為,積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終有一天,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

  親愛我,孝方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親人疼愛自己,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親人厭惡、討厭自己,自己仍能盡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難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么多年,恩情無以為報,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應該盡子女應盡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么難伺候,我們也要加倍孝順他們。

  《弟子規》雖然是一部古人用來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則規范,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仍應遵守這些古訓,古人的守則規范,不要以為事小而可以擅為,也不要因為父母的脾氣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們更應該以《弟子規》來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弟子規》讀書心得11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他的名字叫《弟子規》。這本書講的是做人的基礎,要孝敬父母和尊敬長輩。要認真學習,誠實做人。要熱愛勞動,整潔衛生。

  孝順篇:是講要孝順父母和長輩,還要愛護幫助比你小的人。

  尊長篇:就是講的要尊敬長輩,比如說,在坐下或走的時候要讓長輩先,自己后。大人叫你的時候是應該及時回答的,不能慢慢吞吞,或不回答。

  慎行篇:穿衣服的.時候,要穿的整齊,在小時候是不能喝酒的,早上起來的時候,應該疊好被子,才能下床。下床之后,還要刷牙和洗臉等。

  交往篇:做人是不能胡說八道的,而要誠實,也不能撒謊說謊話,做事的時候不要急。

  學習篇:在學習的時候,是要一心一意的,而不能三心二意。在看書的時候要安靜,而不能吵鬧。在寫字的時候要寫得漂亮,而不能寫的很丑陋。借來的書,看完的時候,如果還想看的話必須先還回去,再借來看。

  這本書是教我們怎么做人的。希望同學們都認真的讀,認真的做,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人不信不立”。作為一名高級動物,一個人講究誠信是最基本的。“信”穿透人的軀體,穿透人的靈魂,讓它奪目和耀眼。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本句話雖然短小精練,但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撒過謊吧,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但如果張口就罵人,瞪眼就說謊,那樣就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讓人敬而遠之,最后徹底不和你接觸。我希望大家說話要注意,都要說實話,但也不能太實在了。

  我想六中對于口才教育是非常合格的。在六中的課堂,老師不僅教我們知識更教會我們如何做人。班主任老師告訴我們做人要嘴兒好,更應該誠實。說話是一門藝術,我們每天都有演講來鍛煉我們的勇氣,有時候輪到了自己演講的時間而沒有準備這又成了失信。《弟子規》還教會我們吐字要清晰,我們在回答問題時要保持洪亮的嗓音,聲音不能太大也不宜太小,應該讓師長們聽見。

  犯了錯誤要及時承認,要敢于面對缺點,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過能改,歸于心。倘掩飾,增一辜”。只要徹底地改掉缺點,就還是一個好人。

  讓我們一路守信地敲開人生生命之門吧!

《弟子規》讀書心得12

  誠信,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優良傳統,還記得春秋末期魯國的儒學家曾參嗎?還記得他為了遵守諾言將自己家中的豬殺掉的故事嗎?他當時對妻子說過一句話:“孩子是不能欺騙的,他不懂事,還沒有辨別能力,首先接觸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學,你現在哄騙他,等于是在潛移默化的教他學會欺騙。”這不正是弟子規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嗎?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人都騙,那么,他肯定也不會像華歆一樣對待生人了吧?所以肯定是一個不可交往的人,是一個沒有誠信,對社會起不到良好的作用的人。

  除了誠信,我們還要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要悉心聽取他人的`意見,而不要一說你不好就翻臉,所謂“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就是這個意思吧。

  其次還有“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我們明白:“看見別人的優點,就要努力去學習,看見見別人的缺點,就要先看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然后想辦法去改正。就連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不也說過嗎:“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學習《弟子規》的過程,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思想升華的過程,這將對一個人的成長帶來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這樣,生活才會變得更加踏實和美好,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和諧。

《弟子規》讀書心得13

  幸福是什么?朋友的一個微笑,是幸福;兒女對父母的一聲問候,是幸福;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是幸福……只要我們懂得珍惜,父慈子孝,夫義婦德,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眼前所擁有一切,都是我們幸福的理由。

  在現今的社會,由于有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他們被家長寵愛,導致事事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之心非常嚴重,從而導致了許多問題,大手大腳花錢,和父母頂嘴,因為一點小事和同學打架,懶惰貪玩不愛學習,沒有責任心,等等等等,以致學校的教育也有了重重困難。

  我們家長的教育,既要教給孩子知識,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更重要的'是要交給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讓孩子學會禮儀,有禮貌的待人接物,可以促進孩子更好的發展。讓孩子學會感恩,對于身邊人的幫助,要有感恩回報之心,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讓孩子明白“事雖小,勿擅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從身邊的點點滴滴注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言而有信,說到就要做到,養成責任心,對自己的行為要有承擔,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工作以后,都能有所承擔。

  通過《弟子規》,我看到了一種溫馨和諧的教育方式,如果人人都能像弟子規里那樣去做,將會有幸福的孩子,幸福的家長,并且也將擁有一個安寧和諧的社會。

《弟子規》讀書心得14

  接觸《弟子規》已經有五年多時間,不過一直都不落實,只是教小孩讀,也不去理解里面的內容。因為我一直以為,自己語文水平不高,也沒辦法給小孩解釋太多,

  只要教會孩子讀,等她長大,她自然會明白里面的道理。其中因為要生第二個小孩,所以沒堅持讀下去,浪費了很多時間。自20xx年10月份左右吧(時間不是很記得)。

  我進了明德國學中心這個群,在群里我雖然不常聊天,但我常常會關注群里的信息,有些熱心的朋友會發一些有益的網址出來,我都會點來看看。就這么不經意,我進

  了傳統文化(圣賢教育改變命運)的網站。在里面我看了幾個老師分享的故事,給我人生很大感染和推動。

  以前自己是比較任性的'。小時候只要媽媽罵一下,我就會躲起來,讓媽媽找不到,讓她著急。結婚后,老公對我很好。每天三餐都是他在煮,買菜的活也是他包。

  但因為自己的脾氣不好,還會經常吵架。感覺老公不能干,老拿他跟別人比。搞得自己也無心教育孩子。現在大女兒也學到我的大噪門,只要妹妹拿她的東西,就會

  大叫起來,從來不會讓著妹妹。自從看了傳統文化視頻后,我才感覺到自己錯得太離普啦。自己再來對照弟子規里的話“父母責,須順承”而我自己不但不順從地接

  受,還偷偷的躲起來。老公對自己這么好,不但不會感恩他,還埋怨他,你說這樣的家,有幸福嗎?很榮幸的是我現在學習了傳統文化,讓我現在改變了很多,從以前

  每天和老公吵,減少到我現在兩個月都不會吵一次。以前一年就只打三四個電話給爸爸媽媽,到現在每個月都會打兩個或三個電話回家,讓父母安心,現在跟爸媽的感

  情也加深了很多。有時忙,我沒來得及打電話回家,媽媽就會來電話,問怎么這么久沒電話,沒事吧!可想而知,父母以前對我們是多么擔心呀。

  今年回家過年,都給爸媽和公婆帶了禮物。之前問他們想要我們帶些什么,他們都說不用啦。你現在是有家的人啦,要養小孩,小孩讀書都要錢。只要你們都健康

  平安回來就好。但是,她們收到我們的禮物時,看得出來,他們真的很開心。舉例說:“自從我買了這件衣服給公公,他穿上衣服,感覺很合身。所以他就每天都穿著

  這件衣服,不舍得脫下。雖然以前也有買給他,但因為不夠用心,買回去的都不是很合身,所以他都沒穿。”

  我要感謝中國傳統文化,是他讓我認識到什么是對錯,讓我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所以我要加倍孝敬父母,讓他們放心。

《弟子規》讀書心得15

  《弟子規》是中國古時的蒙學課本,講述著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讓現代人感受到古人對老人的尊重、對父母的孝敬。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待婢仆,身貴端,慈而寬。”這就話講述著一個感人的故事:“東漢時期的一位丞相叫劉寬,他總能體諒犯錯的部下,不生氣,不發火。有一次,劉寬的夫人想試探一下他,就讓侍女給他端雞湯,在他接雞湯時,故意失手,雞湯剛好灑在劉寬剛穿好的朝服上。想不到劉寬竟然沒有發火,而是關心是女燙傷沒有。

  在現代,和劉寬的君子風度恰恰相反,一些單位的上級領導,從不寬待下面的職工,當職工犯了點錯誤,就會在大會上嚴厲批評,而不像劉寬那樣寬以待人。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人要做到仁慈寬厚,才是完美的。也讓我懂得了寬容他人是一種美德。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這段話的意思是:縱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親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親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會很傷心。

  而我平時就很任性,經常擅自做主。有時候媽媽讓我做事,我喜歡了才做,不高興就不做,讓我去買東西,我有時還不經媽媽同意就買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有時候爺爺奶奶給我的`錢,我就藏起來,不告訴媽媽,自己拿去買一些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之類的。我知道這么做是不對的,媽媽其實也不是不讓我拿零花錢,媽媽只是讓我自己學會怎樣正確花錢,不買不合格的玩具或者小食品。

  現在我漸漸長大了,我知道我有做的不對的,我以后要學會管理自己,這樣就不會讓父母擔心了。

【《弟子規》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弟子規小學讀書心得2022年弟子規讀書心得體會07-21

弟子規讀書心得07-23

《弟子規》讀書心得10-17

弟子規讀書心得10-02

《弟子規》的讀書心得09-16

弟子規心得08-02

弟子規心得07-30

《弟子規》心得07-24

2022弟子規讀書心得08-18

弟子規讀書心得通用08-2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本中出中文在线视频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 | 中文字幕长篇连载国产 | 色色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区一视频.区二视频 | 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片手机在线播放 无碼国产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