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曹操《短歌行》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曹操《短歌行》教案1
[教學目標]
1、識記曹操的生平概況,識記“行”這一詩歌體裁的特點
2、能以本詩為例,初步了解曹詩“于悲涼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風格
3、初步明確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能夠按照這些方法基本讀懂本詩,初步
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為培養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能力做準備
[教學重點]
本單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個古代詩歌單元,本詩篇幅短小,又編排在單元的最后一課,因此本詩教學自然就承擔了引導學生初步學習鑒賞中國古代詩歌的任務引領學生首先要讀懂“這一首”,然后在此基礎上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與方法;教學中兼顧誦讀,力爭讓學生當堂背誦
[教學難點]
1、初步理解曹操這首代表作“于悲涼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特色
2、曹操在歷史上和在文藝作品中的形象極其復雜,教學中將避免在人物形象評價上的爭議,而將學生的精力引導鉆研文本,進而力爭合理而多元地闡釋文本中的藝術與人物
[教學方法]
講解、點撥、誦讀、討論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要學生集體背出《龜雖壽》中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然后簡述故事——
《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代重兵把握的大將軍王敦,每酒后輒詠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擊打唾壺為節,壺口盡缺
但是,也有人說曹詩不好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當天夜晚,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上置酒設樂,歡宴諸將酒酣,取槊立于船頭,慷慨而歌歌詞就是今天學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
1、一讀詩歌:教師配樂誦讀然后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在檢查學生對補充注釋后,討論“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烏鵲”四個意象的內涵(強調:“烏鵲”在文中解釋為“烏鴉”,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可視為吉祥鳥)
教師強調:高中生讀詩要學會“鑒賞”什么是“鑒賞”?“鑒”是鑒別,說的是“好不好”的問題,要求我們讀懂詩歌;“賞”是欣賞,說的是“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問題,要求我們學會評價詩歌
3、二讀詩歌:指定一名學生誦讀,然后討論思路——提問:全詩圍繞哪個字寫的?
(要求:力爭區別出四個層次不同的感情:一層:憂傷讀得低沉,緩慢二層:期待讀得平穩,悠揚三層:喜悅讀得高亢,輕快四層:自信讀得果斷,堅定)
(明確:全詩圍繞“憂”字展開,分別寫了“憂的原因”“憂的方式”“憂的對象”“憂的解脫”)
三、探究主旨
采用逐步“瘦身”法,引導學生找“詩眼”
(明確:第一次壓縮成四句,每層保留一句:
參考答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再次壓縮成一句:
參考答案: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板書“詩眼”〉)
四、個性解讀
1出示南朝鐘嶸的片面評價(鐘嶸在《詩品》中把曹操詩歌評定為下品,并評價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曹操的詩古雅質直,很有悲壯蒼涼的句子)
2列舉兩首代表作,體會“于悲涼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風格
①將《短歌行》句子重新排序,然后與原詩作比較,討論其優劣
(幻燈出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②由古代評論家的評說引出教師自己的評價意見
③學生嘗試評價本詩與詩中的曹操簡介曹操概況
(幻燈演示:目前學界對曹詩歌的權威評價,學生齊讀學界評價)
(教師提供參考答案并朗誦:招賢才詠慷慨悲涼成千古絕調訴宏愿展文才武韜乃一代英豪)
五、練習鞏固
這首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很值得欣賞(見下表歸納),請選擇其中的一種角度加以鑒賞(字數100字以內)背誦這首詩歌
曹操《短歌行》教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全詩
2、培養學生穿透詩文把握文章內涵的能力
3、教育學生自覺珍惜時間,樹立遠大志向
教學重點:
1、體會一個政治家身處動亂時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賢若渴的情懷
2、熟背全詩
教學難點:
引句、比興等藝術手法的運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以前,我們學過曹操的兩首詩歌──《觀滄海》和《龜雖壽》。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懷天下、壯志凌云的英雄。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短歌行》,進一步體會詩人的英雄氣慨。
二、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統一中國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舉;也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
曹操詩歌現存20余首,大致分為兩類。
①有的反映當時社會動亂,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②有的抒發個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如《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建安文學: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建安文學以詩歌成就最為顯著,此期許多作品反映當時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體現了要求國家安定統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調慷慨悲涼,語言剛健有力,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建安詩歌的這種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來被稱為“建安風骨”的傳統。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楨;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女作家蔡琰(字文姬)。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生大聲自讀全詩讀時要盡量以“曹操的身份”來朗讀
2、指明學生朗讀(師生點評)
3、老師范讀學生思考這首詩的內容
4、解題:從文題就可看出本文屬歌行體,一般篇幅較長,本詩共三十二句,每四句為一章,每兩章為一節,共分八章四節
《樂府題解》根據《古詩》“長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長短而言一般說,長歌比較熱烈奔放,而短歌的節奏比較短促,低吟短唱,適于抒發內心的憂愁和苦悶
四、品鑒詩歌的思想內容及情感
請同學們把詩歌自由誦讀一遍,然后結合課下注釋,揣摩詩意。
1.你認為本詩的情感著眼點在哪一個字?(憂)
為何而憂?(小組交流合作詩人憂愁的原因)
明確:憂;憂人生短暫;人才難求;功業未就。
(寫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敗呂布、平袁術、滅袁紹的基礎上,統一了北方。這年冬天,他親率八十三萬大軍,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聯盟”,統一天下。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失利,被周瑜殺得大敗而歸。當時的曹操已經53歲了,面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國的事業仍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泛延攬人才,招納賢士致力于建功立業。)
2.如何抒憂?——梳理詩意,并探究本文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第一層: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明確:
手法:
①設問開頭,破空而來,表達詩人對人生的思考。
②運用“朝露”為喻,表達年華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借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聯想。
師:作者在此感嘆什么?
情感:光陰易逝、人生短暫。
第二層: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確:
手法:運用典故。(重點)所謂用“典”,是指在詩詞中通過各種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詩典雅耐讀,富于文采;還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那么是人在此借古人之語,抒發的是自己的何種情懷呢?
(補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出自《詩經.子衿》,原句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言外之意即“賢士們呀,即使我不去尋訪你們,你們怎么就不能主動給我個音訊呢?”)
情感:表達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說明賢才若來投奔于已,必將極盡禮節招待他。
第三層: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確:
手法: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賢才喻為明月,意即:天下的賢士們呀,我怎樣才能得到你們呢?恰如其分地表達渴望賢才來歸的心意。而在這還沒有實現的情況下,才“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四句詩仍是寫“憂”,從情感上照應第一節。“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應第二節,仍是想象賢才歸已時的歡快場面。
情感:求賢不得之憂。
第四層: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明確:
手法:
①以“烏鵲”無枝可依類比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猶豫不決,彷徨不知何去何從。表達出對人才的渴望。言外之意即“我就是你們所要尋求的明主,不要再猶豫徘徊了,趕緊來投奔于我,我助你們實現你們的人生理想,你們助我實現統一大業”。
②后四句用典說明自己渴望多納賢才,殷勤地接待賢才。表達作者胸懷大志,一統天下的`愿望。
情感:功業未就。
小結:
全詩著眼點:憂(人生短暫、求賢不得、功業未就),全詩落腳點:志(一統天下)。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當站在歷史的關口,每個人都會產生危機感和憂患意識,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悶。但我們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憂愁而迸發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長空留下我們光輝燦爛的痕跡!
五、總結:《短歌行》抒寫的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兼詩人的曹操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抒發了自己對人生苦短和時光易逝的苦悶和感嘆,同時也以真誠和迫切的心情抒發了自己招攬賢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業的宏圖大志在詩歌的最后也坦誠的向世人展現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全詩前面部分寫的沉郁悲涼,后面部分寫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體現了建安時期“慷慨悲涼”的建安風骨,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傳世的千古名篇對于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來說,曹操的那種珍惜時間、積極上上的精神,真誠坦蕩的胸懷以及樹立遠大理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們去好好學習的
六、布置作業:
1、預習《歸園田居(其一)》
2、完成課后練習一3
3、課后練習三填在書上
曹操《短歌行》教案3
教學目標:
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教學重難點:
1、詩人怎樣抒發自己的“憂”。
2、引用詩句、妙用比喻、巧用用典故來表達感情的技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電影《天下無賊》中,葛優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的確如此,當今時代是個人才競爭的時代,那么在群雄紛爭的三國時期,被稱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又是怎樣對待人才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他的《短歌行》,體會他求賢若渴的心情!
二、解題
“短歌”是漢樂府的一個曲調名稱,短歌、長歌,因歌詞音節的長短區分。一般說長歌比較熱烈奔放,而短歌的節奏比較短促,低吟短唱,適于抒發內心的憂愁和苦悶。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
三、知人論世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擊敗呂布、袁術等豪強集團, 又在官渡之戰一舉消滅了強大的袁紹勢力,并北征烏桓,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曹操親率八十三萬大軍,飲馬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聯盟”,統一天下。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在江上設酒置樂,款待文武眾將,飲至半夜,忽聞鴉聲往南飛鳴而去。年過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橫槊賦詩,吟唱了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下面,讓我們穿越歷史的天空,回到三國,與曹操對話。)
四、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營造氛圍: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
(鮑國安的吟唱,慷慨悲涼,扣人心弦。曹操當年是不是也是這么唱的?請大家注意,《短歌行》這首樂曲在東漢時期是怎么個唱法已經失傳了,鮑國安演唱的《短歌行》是現代人重新譜曲演唱的。)
(指出版本的區別,見幻燈片。)
2、檢查預習:指名學生朗讀。(請其他同學認真聽,看有無讀錯的字音。)
3、教師范讀或播放名家誦讀。學生齊讀課文。
4、大家已經初步熟悉了課文,本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
明確:
憂(板書)——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憂從中來
5、全詩充滿了詩人的“憂思”、“憂愁”、“憂慮”,由此引發讀者的思考。詩人為何而憂?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憂”——人生短暫、功業未就、賢才難得(板書)
(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到詩作當中去,進一步和詩人對話,看看詩人是如何抒發自己的“憂”的。)
五、分析鑒賞
㈠人生短暫
1、詩人是怎樣表達“人生短暫”之憂?請同學們把相關的詩句大聲讀出來。
2、前四句運用什么手法寫“人生短暫”的?
明確:比喻。朝露,太陽出來一曬就沒有了,轉瞬即逝。“朝露”這個意象,在古詩文中有特定的含義,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贈白馬王彪》)“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古詩十九首 驅車上東門》)詩人將人生比作朝露,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人生短暫,韶光易逝。
(自古以來,嘆時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大有人在,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我們也會發出“時間過得真快呀”的感慨。)
3、詩人在宴請文武眾將時,發出人生短暫的感慨,該如何理解?他要那么多時間干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建功立業,一統天下。(板書)
(播放《三國演義》片段)
(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我們可以看到,曹操擊呂布,敗袁術,滅袁紹,征烏桓,現在又列陣長江,為了實現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而苦苦追求。此時,曹操已年過半百,統一天下的大業尚未完成,所以才會憂人生短暫。但他雄心不減,依然圖謀大志。我們初中學過曹操的《龜雖壽》,其中有兩句詩正是表達了這種意思,“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所以我們可以這么說,曹操之憂,是積極進取的英雄之憂,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老驥長嘶。)
4、“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之酒真的能解詩人之憂嗎?
明確:
當然不能。李白有詩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唐代詩人羅隱也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酒即使能讓人忘卻憂愁,也只能是暫時忘卻,而不可能從根本上除去,比如曹操憂人生短暫,杜康之酒并不能延長其人生。(如果曹操活到現在,我會向他推薦一首歌:韓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
㈡賢才難得
1、既然作者覺得人生不夠用,那么他要實現一統天下的抱負,此時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明確:招攬人才。司馬徽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講的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漢高祖劉邦有張良、蕭何、韓信等人才的輔佐,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也可以成為開國之君!
2、詩人是如何表達出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心情?用原文回答,并請同學們大聲朗讀出來。
3、詩人這種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心情是直接抒發出來的嗎?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總結:
⑴引用《詩經》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兩句出自《詩經 鄭風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的是你的長領襟,悠悠的是我想念你的心,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呢?)
原寫姑娘思念情人。曹操在這里引用這首詩,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么不主動來投奔我呢?”詩人不直接表明自己對賢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詩經》的句子,向人才發出了深情的呼喚。
②“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四句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主要表現的是天子宴請群臣的.盛況和賓主之間融洽相處的溫情。“呦呦”是鹿的叫聲,說是鹿發現山野之間有它喜歡吃的蘋草,就發出快樂的叫聲,招呼同伴們都來享用。“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是國君的口吻。他說,我今天要宴請你們大家,不但為你們準備了美好的宴席,還準備了美好的音樂。而曹操引用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們來歸附我,我也要為你們準備這樣美好的宴席,好好地招待你們,共享君臣之樂。簡而言之,禮遇賢士。
⑵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曹操將賢才比作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內;可望而不可即,不由得使詩人的擔憂從內心當中抒發出來,綿綿不斷。
②“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這幾句雖然是寫眼前的實景,其中卻有深意。清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托。”這說明他看出了這四句是比喻,但光說“客子”未免空泛;實際上這是指那些猶豫不定的人才,他們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
曹操的言外之意是說,你們這些有才干的人還在猶豫什么呢?你們要找一個賢明的主人,為什么不投奔到我曹孟德這兒來呢?只有我這里才是你們最好的歸宿!
⑶巧用典故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曹操表示希望盡可能多的招攬人才。他海納賢才的誠意,其寬廣的政治胸懷和求賢之心永無止境,猶如大海不辭涓流,高山不棄土石一樣。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運用周公的典故,在于說明,自己會像周公那樣,有寬廣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賢才,希望天下賢士都來歸順自己。而這正是對“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所做的藝術的回答——投奔我這個思賢若渴的明主才是最好的選擇!同時,也是卒章顯志,詩人以周公來勉勵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了。
板書:統一天下
(詩人委婉曲折地表明心跡。詩人引用《詩經》語句表明自己對賢才的仰慕和思念,妙用比喻形象生動的說明賢才難得,巧用典故說明自己要盡情地招攬賢才,并且像周公一樣禮遇賢才。)
㈢小結:何以解憂?
詩人憂人生苦短,憂賢才難得,而真正的憂在于統一大業還未完成。何以解憂?——唯有賢才!
六、朗讀體悟(把握詩歌風格)
(幻燈片)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句。”——鐘嶸 《詩品》
“志深筆長,梗概多氣。”——劉勰 《文心雕龍》
“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為什么會形成曹操這樣的風格呢?我們來回顧一下當時的歷史。)
(幻燈片)東漢末年的戰亂帶來的饑荒和瘟疫,給社會帶來的災難是歷史上空前的。史書也多有記載,如《三國志》中記載說:“吏士大小自相啖食。”《世語》:“家家有強尸之痛,室室有號涕之哀……或舉族而喪。”此時的人們似乎是第一次認識到人生的無常,生命的短暫。《古詩十九首》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但這種哀嘆并沒有走向完全否定人生的悲觀主義。建安文學在此之后,它也發出人生無常的哀嘆,但這哀嘆已經同這社會災難,以及如何結束這社會災難,重新建立統一繁榮的國家的熱望和努力結合在一起。這首先鮮明的表現在曹操的詩作中。
(曹操的一統天下抱負和這種抱負實現的艱難,形成了曹操詩文的慷慨悲涼的特色。也是那個時代英雄詩文共有的特色。曹操這首詩的風格就是“建安風骨”的主要體現。)
(幻燈片)
建安風骨:建安(漢獻帝年號)時期,以曹操三父子為代表的創作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時,又表現了統一天下的理想和壯志,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這種杰出成就被稱為“建安風骨”,也叫“魏晉風骨”。
學生齊讀,體會詩歌慷慨悲涼的風格。
七、課堂小結
一般有詩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這種雄圖霸業的抱負,而有雄圖霸業抱負的人又不一定有詩人的才情,只有曹操二者兼而得之,所以《短歌行》是一首別具一格的好詩。這首詩以“憂”貫穿全詩,一氣呵成,無論是憂人生短暫,還是憂賢才難得,實際上都是因功業未就而憂,而且這種憂是與詩人心中的志向并存的,他希望的是能夠統一天下。我想可以這么說,《短歌行》這首詩就是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學也能夠向曹操學習,既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那么我們就增加生命的厚度吧,做一個“及時當勉勵”的有志之士。
八、鞏固與訓練
1、背誦并默寫《短歌行》。
2、把《短歌行》與劉邦的《大風歌》作比較閱讀,體會兩詞在內容上和風格上的異同。
曹操《短歌行》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況,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內容,背誦本詩。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詩歌的藝術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教學難點:
1。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內容)。
2。運用典故及引用詩句表達感情的技巧。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復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點撥法:以點帶面,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由“說曹操曹操就到”引入對曹操在文學和歷史上的評價,《短歌行》中的曹操的形象意義。
二、檢查自主閱讀:
1、了解創作背景。
曹操(155—220),字孟德,東漢人。三國魏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是建安(漢獻帝年號)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其詩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他的創作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現了統一天下的理想和壯志,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被稱為“建安風骨”或“魏晉風骨”。
創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敗呂布、平袁術、滅袁紹的基礎上,統一了北方。這年冬天,他親率八十三萬大軍,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劉聯盟”,統一天下。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失利,被周瑜殺得大敗而歸。當時的曹操已經53歲了,面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國的事業仍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泛延攬人才,招納賢士致力于建功立業。
2、朗誦。在戰場上鼓動群臣的時候,是怎樣一種心情?
三、合作探究、賞析詩歌:
(一)微觀入詩,賞析第一節。
1。微觀入詩,就是從理解詩意開始;而理解詩意,就是從誦讀開始。此詩格調高遠,感情豐富,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哪位同學先自告奮勇朗讀一下這首詩呢?
請一學生朗讀完后首先肯定他的優點:如聲音洪亮,有激情。
再請另一同學讀,說說聽后有什么感受?和剛才這位同學讀的一樣嗎?你覺得怎么讀這首詩歌會更好?
明確:原來沒有擴音設備,那么多兵,那么多的將領,作為曹操,他是對誰說的?一代梟雄,應該讀的更加熱血點,讀的更加壯闊,要把那種蒼勁雄健,慷慨悲涼的感情表現出來。節奏多二二式,語速要慢點。
生再讀第三遍,又有了升華的地方。為什么我們體會不到這種感情?最主要的是對年代久遠的古詩詞理解不太到位,下面給幾分鐘,4人一小組,對照注釋,每一句到底說什么意思?
2。合作探究,感受詩句,品味意境,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文注釋,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詩意。學生分組描繪。
3、你認為本詩的情感著眼點在哪一個字?追問:他憂的是什么?
4、將全詩兩節分為四小節,應該分在什么地方?四節詩歌的.主要內容:
第一層:時光易逝人生苦短;第二層:渴望賢才禮遇嘉賓
第三層:渴盼人才憂思難解;第四層:虛心納士竭盡誠心
5、古詩中寫酒的詩句有哪些?請舉例并說說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6、“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憂的是什么?曹操憂得絕不僅僅這么淺,還有更深層次,憂的是什么?曹操為什么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這種酒能不能解憂呢?你從哪里看出來?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憂人生短暫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來指男女之間,現在有什么深意?暗示什么?作者還憂什么?
(你這小衣服不錯,我整天想著你。即使你不來,我沒有去,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個消息呢?)“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就是整天想著你。“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句話是么意思?這句話怎么和憂其合在一起?(叫我的屬下鼓瑟吹笙迎接你,還是表現求賢若渴,生怕賢才不來頭靠自己。)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憂求賢不得
(二)微觀入詩,賞析第二節。
1、“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掇”什么意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怎么解釋?剛才第一部分為求賢不得而憂,這一節為什么賢士來了還憂呢?
2、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有什么深意?最后一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明詩人什么心志?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憂:功業未就
3、這三者中,他最憂慮的是什么?
他最憂慮的是“求賢不得”。所以詩歌通篇就一個目地:招賢納士,為自己完成大業而努力。
四、全詩小結:
全詩著眼點:憂(功業、人才),全詩落腳點:志(一統天下)。作者從人生的感慨過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狹變闊,情緒由低沉到高昂,因此從全詩高度來看,這也是一種先抑后揚的寫法。
五、演唱中總結,背誦全詩。
一起演唱《短歌行》,在回讀與感悟中進行課堂回顧詩歌鑒賞的要點:
1、詩歌鑒賞過程:繪景—析境—悟情。
2、詩歌暗碼系統:抓感情詞,從詩眼突破。
3、詩歌主旨:分析每個句子對主旨的作用,詩句背后的隱含意。(青青子衿、呦呦鹿鳴……)
4、詩歌意象、煉字。(烏鵲南飛)
六、完成作業。
附板書:
《短歌行》板書
人生短暫
招納賢才憂:求賢不得
功業未就
曹操《短歌行》教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掌握詩歌意象。
2、 學習漢魏詩歌典型藝術手法。
二、能力目標
培養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三、情感與價值目標
學習曹操積極進取、重視人才的精神風貌。
教學重點:
1、解讀詩歌意象,領會詩歌意境。
2、學習漢魏詩歌典型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解讀詩歌意象,領會詩歌意境。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復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探討法:把握重點,抓住關鍵詩句互動探討。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討論中國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觀”)
商紂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終落得葬身火海;楚懷王閉目塞聽,棄屈子的進諫于不顧,無奈客死他鄉;齊威王善于納諫,門庭若市,贏得諸侯朝拜;唐太宗廣納賢才,開創 “貞觀盛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重視人才!
三國時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視人才的,他廣納賢才,建立魏國,三分天下。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詩——《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觀”。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東漢人。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是建安(漢獻帝年號)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其詩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他的創作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現了統一天下的理想和壯志,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被稱為“建安風骨”或“魏晉風骨”。
寫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統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孫劉聯盟”虎視眈眈,統一天下的大業久久不能實現,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當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請諸將,酒至興處,忽聞烏鴉往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橫槊賦詩,吟唱出了這首千古名作。
二、 整體感知
1、范讀。
2、初步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
[明確]“憂”(全詩都有體現)
3、齊讀(帶著憂的感情)
三、 課文賞析
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脈絡,理解詩歌大意。
問:通讀全詩,可以看出作者在憂什么?
[明確]:人生短暫、人才難得、功業未就
詩的前八句寫:面對美酒應該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愁長久難以散去。靠什么來排解愁緒呢?唯有飲酒方可解脫。這八句就寫出了曹操對人生短暫的憂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著青領(周代學士的服裝)的學子喲,你們令我朝夕思慕(化用典故表達對人才的渴求)。“ 正是因為你們的緣故,我一直低唱著《子衿》歌。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據說麋鹿找到了艾蒿就會遙相呼鳴)。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賓客。 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什么時候可以摘取呢? 我久蓄于懷的憂憤喲,突然噴涌而出不能停止。遠方賓客穿過田間小路,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 彼此久別重逢談心宴飲,爭著將往日的情誼訴說。 明月升起 ,星星閃爍,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 繞樹飛了三周卻沒斂翅,哪里才有它們棲身之所?” 反復詠嘆,人才難求,抱負難以實現。
“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比喻用人要唯才是舉,多多益善。) 只有像周公那樣禮待賢才(周公見到賢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馬上接待。《史記》載周公自謂:“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賢。” )才能使天下人心都歸向我。”點名主題,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抒發了功業未就的憂愁。
二、解讀詩歌意象。(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問:詩歌運用了那些意象來營造憂愁的情緒?
[明確]:“酒”、“朝露”、“鹿”、“明月”、“烏鵲”
1、“酒”意象
“酒”這一意象歷來被文人運用,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表達了人們對美滿團圓的追求和愿望;“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這是離別的酒,前路渺茫,愁緒在胸。“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這是思鄉的酒,家園迢迢,感嘆唏噓。酒似乎總是被用來表達憂愁,所以人們常說“借酒消愁”,“酒”似乎成了憂愁的代名詞。曹操在這里用“酒”意象同樣要表達的是自己的'那份憂愁——人生短暫。
問:然而,作者在這里對人生是抱有一種消極的態度還是積極地態度?(請同學們思考討論,然后請同學回答)
[明確] 猛一看很像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面對美酒應當高歌,人生就像朝露那樣易于消失,好像是在叫人們要“及時行樂”。但是我們說了,學習這首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論詩,曹操是胸懷大志的人,他是要干一番事業的。(赤壁之戰后,曹操已經53歲了,面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國的事業仍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泛延攬人才,招納賢士致力于建功立業)。而且結合全詩我們就會發現曹操在這里感嘆人生短暫,不是要人及時行樂,而是要抓緊有限的時間及時地建功立業。
問:但是這樣強烈地目的,曹操為什么要用這樣低沉的筆調來寫呢?
[明確]實際上曹操是在巧妙地感染廣大“賢才”,提醒他們人生就象“朝露”那樣易于消失,歲月流逝已經很多,應該趕緊拿定主意,到我這里來施展抱負。這樣積極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調子來發端,就會說得非常真切,更能打開處于下層、多歷艱難、又急于尋找出路的賢士的心扉。所以說曹操的用意和遣詞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2、“朝露”意象(重點)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漢樂府《長歌行》。園中有碧綠的葵菜,晶瑩的朝露在陽光下曬干。這里主要是表現的春天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輕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無成”,所以詩歌后面才有“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達人生、生命的短暫。
3、“鹿”意象。據說麋鹿找到了艾蒿就會遙相呼鳴。這里比喻作者渴望找到賢才。
4、“明月”意象
“明月”這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運用也是相當多的。“床前明月光”(表達思念)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思念故國)“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以月寄情愛)。曹操在這里以”明月”喻賢才,氣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說自己要摘取天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氣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上的皎潔的明月。而這明月正是賢才。賢才那么美好,我多么想得到他們啊!但又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得到,所以“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對賢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
5、“烏鵲”意象
詩人以“烏鵲南飛”之景隱喻無所依托之賢才,這毋庸置疑。“烏鵲”一詞有多種理解:烏鴉和喜鵲;烏鴉;泛指飛鳥。清代沈德潛亦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托”(《古詩源》卷五)。但“烏鵲”這一古詩中常見的意象承載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古人常以烏鴉的鳴叫、飛行或出行作為判斷人事吉兇的依據,叫做鴉占。鴉占之俗可溯久遠。《詩經》中就有“哀我人斯,于何從祿?瞻烏爰止,于誰之屋?”(《詩經·小雅·正月》)意思是說烏鴉知道誰家富貴就會飛落到誰家的屋頂,這系吉兆。其后以烏鴉判斷吉兇的信仰一脈傳承下來。
三、概括分析詩歌的藝術手法。(突出重點)
問:作者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抒發情感、表達志向的呢?
[明確]比興、典故、抒情與言志相結合
1、比興(首先溫習什么是比興手法)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
用“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用暮色蒼茫中烏鵲南飛的形象比喻賢者的四處奔走,以烏鵲的繞樹而飛、擇木兒棲喻指賢者的擇主而事,都自然貼切的表達了作者渴慕賢才、以共圖大業的思想。
2、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回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里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么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為一首詩,就能抒發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緊接著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詩句,“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里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并合作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說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話用比喻手法說明自己渴望多納賢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自己說:“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說當然是太夸張了。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里卻是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
3、抒情與言志相結合
詩歌抒發了詩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憂嘆,有對賢才的渴求,有既得賢才的欣喜,有對猶豫徘徊的賢才的勸慰,有堅信天下賢才盡歸己有的的自信。詩人把這些復雜的感情,通過似斷似續,低廻沉郁的筆調表現了出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強作品感染力的藝術效果。抒情的同時也表達了詩人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愿。
四、 課文小結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強的詩作,然而他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了濃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巧妙地運用了比興、用典等手法,來達到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詩人以貌似頹廢的意態來表達及時進取的的精神,以放縱歌酒的行為來表現對人生哲理的嚴肅思考,以觥籌交錯之景來抒發渴慕人才和一統天下之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最后,讓我們再次齊聲朗讀這首詩
五、 拓展練習
引來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對待人才?從何處可以看出他對人才的態度?可以結合《鴻門宴》相關情節,討論劉項二人成敗與用人態度的關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觀。
項羽:剛愎自用 烏江自刎
劉邦:虛心請教 成就天下
曹操:“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六、 作業
通過學習這首詩,大家一定受益匪淺。寫一篇短文談談《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對你的啟示。
提示:
從寫作的角度——敢于創新,抒發真情實感。
從人才的角度——廣納人才,唯才是舉。
從人生理想的角度——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從國家政治的角度——國家的統一、安定是主流。
板書設計
《短歌行》 人生苦短
渴望賢才
憂(抒情) 人才難得 言志
一統天下
功業未就
曹操《短歌行》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曹操詩歌的特點及藝術風格。
能力目標:掌握詩中用典修辭手法及豪放風格。
情感目標:體會詩人“憂”而發奮、慷慨激昂的情緒;學會珍惜時間,樹立遠大目標。
教學重難點
重點:揣摩詩人感受及求賢若渴的情懷。
難點:鑒賞詩中用典、比興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藝術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不知不覺又是冬季,讓人想起毛澤東的《沁園春o雪》中的句子(師生共同背誦)自信之感由此可見,但是他似乎忘記了歷史上還有一個人,也是能文能武的,他就是曹操。
二、知識交流(學生完成)
曹操文才武略: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是三國時候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年三十舉孝廉,以參加鎮壓黃巾起義,遷為濟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復擊滅袁術,袁紹。他實習“唯才是舉”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強,限制兼并,廣興屯田等一系列較為進步的措施,終于統一了北方。位至大將軍、丞相、封魏王。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帝。曹操又很高的藝術修養。他的樂府詩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地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他統一天下的遠大抱負和頑強的進取精神。其詩語言質樸、情感深沉,格調蒼涼悲壯,有很高的藝術性,他的以樂府古題寫時事的作風對后來的新樂府詩有很大的啟示,不僅為建安文壇的領袖,而且建安文學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三、整體感知
1、背景介紹: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孫權勢力。大戰前夕,酒宴眾文武,飲至半夜,忽聞鴉聲往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詩格調高遠,感情豐富,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2、學生自由誦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語調,讀出慷慨之情。試讀,互相點評。
3、學生結合注釋,疏通詩句大意,教師進行相關點撥,找到詩眼。
4、學生思想并討論詩歌的內容層次。
明確:全詩可分為四層:前八句為第一層,詩人慨嘆人生有限,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功業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為第二層,通過思念賢才、宴飲嘉賓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為第三層,寫對賢才的仰慕,想象賢士到來,暢抒情誼;最后八句為第四層,寫賢才擇主和自己希望搜攬人才以完成統一事業的宏偉抱負。
四、具體研習重要詩句:
1、提問:如何理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四句的思想感情?
明確:為了實現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曹操雖然取得了許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敗。他深感奮斗中的艱難,也因年歲增長,光陰流逝,理想尚未實而憂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嘆。但這一“嘆”不是無所作為者,蹉跎歲月者,不思進取的消極之“嘆”,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賢才幫助以實現建功立業雄心的英雄之嘆。“人生幾何”“去日苦多”是進取中的憂嘆,追求中的苦悶。表達了詩人抓緊時機,大干一番事業的強烈愿望,隱含著的仍然積極昂揚的精神。
2、提問:如何理解“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四句詩?
明確:這四句借用《管子o形解》中的話和周公“一沫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史記o魯周公世家》的故事,來說明詩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盡,一方面則更加激勵他及時建功立業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來幫助他實現他的政治理想。
3、學生有感情地朗誦全詩,把自己認為很有表達特色的句子畫出來。
4、品析所畫出的句子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發言。
明確:
(一)引用成句,不露痕跡。“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鄭風o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賢才。“悠悠”,憂思綿長的樣子,形容思念不已。“悠悠我心”后面原有的詩句還有“縱我不在,子寧不來?”本意是傳達女子對情人哀怨和企盼的心情。這里作者暗用這兩句詩意,比喻熱烈期待所求賢才的到來。“呦呦鹿鳴”四句,引自《小雅o鹿鳴》,本意是寫宴會上主人殷勤待客的盛況。這里表示對賢才的竭誠歡迎。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詩人的思想感情,顯得古樸深成、自然妥貼。
(二)詩歌采用連串的比興手法,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思賢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二句,以明月不可掇停,喻得不到賢才的不可斷絕;“烏鵲南飛”中以烏鵲喻指賢士;“繞樹三匝,何止可依”則喻指賢士急于尋找可供依托的明主。詩歌以烏鵲的形象,寄予賢士尚在徘徊擇主之意,流露出詩人唯恐賢才不來歸附的焦急心情。詩末“山不厭高”四句,以山高海深比招納人才的闊大胸懷,又以虛心對待賢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樣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悅誠服地歸順。
五、探究綜合,遷移評價
曹操評價:英雄還是奸雄
1、也就是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列陣長江,想一舉消滅孫權和劉備的勢力。赤壁大戰前夕,酒宴眾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聽到烏鴉聲往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長槊唱《短歌行》。(觀看電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個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殺楊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寧教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所以后人覺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京劇中曹操的白臉形象(在戲劇中白臉代表壞人),曹操是一個奸詐、陰險、嫉妒的人。
3、面對這截然不同的評價,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請以“曹公,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真情告白,字數100字左右,寫得比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說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還是亂世之奸雄也罷,歷史自有公論。你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你登高必賦,且多慷慨悲涼之句。景仰你,是因為你有一位英雄主義者的豪情壯志;敬佩你,更是因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吟哦你的詩句,磨礪著我萬千豪情。
六、拓廣積累: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演義》卷首詞)面對這個在歷史大浪中的弄潮兒,你還能想起哪些他寫的詩句,讓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積累以前學過的一些有涉及酒這個字的詩詞,張貼到班級博客:
七、知識拓展
豪放風格:創作視野較廣闊,氣象恢宏、雄壯。
練習:屏幕投影一些名句,學生判斷其風格是否屬于豪放。
八、課文小結:
不論何時,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座各位同學要努力學好文化知識,我相信少年強則中國一定強!
九、布置作業:背誦全文并默寫。
曹操《短歌行》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全詩。
2、培養學生穿透詩文把握文章內涵的能力。
3、教育學生自覺珍惜時間,樹立遠大志向。
二、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態度,正確評價詩人。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說到曹操,歷史上對他的評價眾說紛紜,毀譽參半。易中天是這樣評價曹操的:可愛的“奸雄”: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奸詐妍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可以說是大家風范,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
曹操到底是怎樣的人呢?這節課讓我們走進《短歌行》來認識曹操。
2、寫作背景
赤壁大戰前夕,在曹軍用鐵鎖連舟之后,曹操看著大軍威武的氣勢,以為不日就可掃平四海,統一中原,不禁喜從中來,于是備齊鼓樂,以歌舞壯軍威,飲至半夜,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發了自己立志統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孫劉聯軍大敗赤壁,然而這首不朽的樂府詩卻被廣為傳唱。
3、作者介紹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統一中國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舉;也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
但歷來人們對他毀譽參半。當年,汝南名士許劭稱之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陳壽在《三國志》中:“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戲曲舞臺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臉奸臣,成為一一個陰險、殘忍、狡詐、狠毒的人物。
4、題目解說
《短歌行》是漢樂府曲調名,“長歌”“短歌”是指歌詞音節的長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舊題寫的新辭,原作共兩首,課文選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傳世名篇之一。
5、層次結構
全詩可分為四層:前八句為第一層,詩人慨嘆人生有限,抒撥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功業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為第二層,通過思念賢才、宴飲嘉賓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為第三層,寫對賢才的仰慕,想象賢士到來,暢抒情誼;最后八句為第四層,寫賢才擇主和自己希望搜攬人才以完成統一事業的宏偉抱負。
6、全文分析
1、全詩反復出現一個“憂”字,那么詩人的心中究竟在“憂”什么?請用意象或原文詩句回答
明確:(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2)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2、這幾句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那么“朝露”和“明明”的本體是什么?由此可看出“憂”
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憂的內容是人生短暫、時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陽升起,便轉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來表達人生短暫之情。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來比喻人才難求。憂的內容是“人才難求”。
3、作者要找什么樣的人才呢?又將以何種態度對待人才呢?用原文詩句回答
明確:(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詩經》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過來,表達渴望得到有才學的人。
(2)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詩句,凝練生動地描寫出對待人才的態度。
用典作用:(1)委婉表意。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
(2)誠少語辭之繁累。
(3)充實內容、美化詞句。
(4)使立論有根據。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驗證作者之理論。
四、布置作業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短歌行》。
2、課后練筆:《我眼中的曹操》。
曹操《短歌行》教案8
教學目標:
通過誦讀和分析討論,體味《短歌行》“憂”而奮發、慷慨悲涼的思想感情;希望能為學生學習古詩文提供一個一般性的樣例(誦讀熟悉-解決詞句疑難-領悟思想情感-誦讀鞏固)。
教學設想:
1、貫徹兩個思想:誦讀是基礎,盡量讓學生自己討論分析。
2、本詩的思想感情還是較明顯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卻是個難點;應該通過分析曹操的生平、為人及寫作背景來評析,給學生一些相關的補充閱讀材料是必要的。
3、全課教學分為三塊:初步體味(熟悉內容),深入體味(討論分析其思想感情),鞏固體味(誦讀、聽音樂)。深入體味部分用三個問題來結構(你對詩中哪個句子有感觸?“憂”、“求賢”各為了什么?曹操何許人也?)。
教學過程:
(課前先發“補充閱讀材料”,板書題目、作者)?
一、熟悉詩歌
1、導入:
導語:(指黑板)這個人大家認識嗎?我們在初中的課文《青梅煮灑論英雄》中曾和他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播出后,大家和他也就頻頻見面了。《短歌行》大家聽過嗎?在《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中,就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場面,唱的就是這首《短歌行》;同學們誰會唱這首歌嗎?――我會,我給唱唱看好嗎?
自唱《短歌行》。
(過渡語:遇到古詩文,我們怎樣進行學習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背下來再說)
2、要求學生用5分鐘的時間來背誦全詩,之后齊聲背誦。
(過渡語:……接著再來解決古詩文中的疑難問題)
3、解決難懂的字詞句(要求學生參看注解,提出不懂之處,一起解決。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如“月明星稀,烏鴉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4、叫2個學生個讀詩歌。分別叫他們說說自己為什么要這樣讀詩。再指出其優缺點。
二、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
(過渡語:……之后,我們再來領悟古詩文的思想感情)
1、 討論分析“名句”。
叫學生說說哪個句子對他有啟發。(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2、明確“憂”和“求賢”的思想情感內涵。
(1)提問:你以為在本詩第一段中曹操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憂)從哪個句子可以看出呢?憂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
(板書:對酒當歌,憂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從本詩后三段來看,作者表達的是什么樣的.感情呢?(求賢)
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作者為了什么而“求賢”呢?(求賢才為己用,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壯志)
(板書:求賢若渴,求的是一統天下)
3、解決“憂”和“求賢”的統一問題:
結合板書,提問:既然曹操那么“憂”,又深知“人生苦短”,為什么沒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還要那么辛苦地“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還要去“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呢,還要去“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呢,還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統一大業”呢?豈不很苦嗎?因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較安逸的人。(曹操何許人也?)
要求學生講講他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對曹操的評價,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態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結論: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書:英雄之慷慨悲歌)
三、誦讀體會:
(過渡語:……最后,還是要歸結到誦讀上來,通過誦讀進行鞏固。――誦讀是學習古詩文的根本大法)
1、叫2個學生個讀(配樂),分別叫他們說說為什么這么處理,再簡評;再齊聲誦讀。
2、聽歌曲《短歌行》。
板書: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憂的是人生苦短
英雄的慷慨悲歌
求賢若渴,求的是一統天下
上課的準備內容:
誦讀的背景音樂、《短歌行》歌曲、電腦和音箱。
教學補充閱讀材料。
曹操《短歌行》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預習,能介紹作家及創作背景;
2.說出詩人求賢若渴,志在天下的胸懷抱負,并能通過朗讀表達;
3.能找出詩歌中一兩種藝術手法,說出它的用處。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內容)。
學習方法:誦讀、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曹操的.作品《觀滄海》、《龜雖壽》
二、初讀詩歌,力求讀準
正音
三、背景介紹
觀看《三國演義》視頻片段,了解背景。
要求學生邊看邊作批注,朗讀如何處理情感。
四、自由誦讀,小組競賽朗讀等形式進一步把握詩人感情。
進行誦讀指導
五、品讀詩歌
有著赫赫戰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憂”
人生苦短賢才難得功業未就
六、小結
《短歌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言志詩,全篇抒寫了年華易逝的感慨,表達了求賢若渴的心情,表現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曹操《短歌行》教案10
教學目標:
通過誦讀和分析討論,體味《短歌行》“憂”中奮發、慷慨悲涼的思想感情;希望能為學生學習古詩文提供一個一般性的樣例(誦讀熟悉-解決詞句疑難-領悟思想情感-誦讀鞏固)。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領會全詩的主旨。
2、反復誦讀,體會本詩的藝術特點,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設想:
1、貫徹兩個思想:誦讀是基礎,盡量讓學生自己討論分析。
2、本詩的思想感情還是較明顯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卻是個難點;應該通過分析曹操的生平、為人及寫作背景來評析,給學生一些相關的補充閱讀材料是必要的。
3、全課教學分為三塊:初步體味(熟悉內容),深入體味(討論分析其思想感情),鞏固體味(誦讀)。深入體味部分用三個問題來結構(你對詩中哪個句子有感觸?“憂”、“求賢”各為了什么?曹操何許人也?)。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懷天下、壯志凌云的英雄。可以說,曹操的功績是非常大的。但是為什么歷來人們對他毀譽參半呢?當時的汝南名士許邵shào曾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戲曲舞臺上也給曹操畫上了代表奸臣的白臉。其實,站在客觀歷史的角度上來看,曹操確實對歷史做出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作家介紹及背景
(一)作家介紹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說他是政治家呢,是因為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 ,知人善察,唯才是舉;說他是軍事家呢,是因為他指揮了官渡之戰,逐漸統一了中國北方;說他是文學家呢,則是因為他是建安文學的開創者和組織者。既然我們現在知道他是個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那么今天,我們就從文學家的角度上來看一看他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抱負和情懷。
作為文學家:曹操精音律,善詩歌,即使在鞍馬勞頓中,也常常橫槊賦詩,隨章命題。他的文學成就頗高,與其子曹丕、曹植成為建安文壇的領袖,開創了一代文風,其詩語言質樸,情感深沉,格調蒼涼悲壯,被稱譽為“建安風骨”,他用樂府古題寫時事,繼承漢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社會現實。他的詩歌內容較為豐富,風格蒼勁悲涼。有反映戰亂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個人政治抱負的《短歌行》;有寫景的《觀滄海》和抒情的《龜雖壽》等。
他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招集當時的許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鄴下,公讌倡和,形成一個文學集團。曹操自己的文學路線和寫作態度對于其他作家起著更具體的領導和倡導作用,促進了建安文學的繁榮。
(二)解題
我們先看下題目,了解些基本知識,這是一首樂府詩,是漢樂府的一個曲調的名稱,樂府詩有“長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據歌詞音節的長短而言。一般說,長歌比較熱烈奔放,而短歌的節奏比較短促,低吟短唱,適于抒發內心的憂愁和苦悶。因此我們從題目可以知道這首詩的音節較短。行,則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可配樂歌唱。這些,大家作為常識了解即可。
(三)、相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擊敗呂布、袁術等豪強集團,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戰一舉消滅了強大的袁紹勢力,統一了北方。這年冬天,親率八十三萬大軍,列陣長江,與“孫劉聯盟”戰于赤壁之下,想一統天下,結果大敗。當時曹操已經五十余歲,面對戰亂連年,統一中國的事業仍未完成的社會現實,因而憂愁幽思,苦悶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統一天下為己任,決心廣泛延攬人才,招納賢士致力于建功立業,并寫下了這首詩《短歌行》。
三、整體感知
誦讀熟悉-解決疑難
1、朗讀感知:所謂詩歌是“三分詩,七分讀。”下面我們聽下《短歌行》的配樂詩朗誦,體會詩歌的情感基調,聽后我請同學來談談有什么感覺體會?看我們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示?(給紅色的`字標音)
2、字詞點撥:朗讀詩歌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用自己的情感去解讀詩歌,與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現在請同學們扮演一次曹操,來次橫槊賦詩。如今你就是那位文才武略,領軍出征,欲一統天下的曹操,你該怎么去讀?請學生翻譯。
3、明確“憂”和“求賢”的思想情感內涵。
提問:你以為在本詩中曹操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憂)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憂的是什么呢?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板書:
(人生苦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賢才難得)(求賢才為己用,實現統一天下的宏偉壯志)從“青青……斷絕”
(功業未就)作者為了什么而“求賢”呢?“山不厭高……天下歸心”
(求賢若渴,求的是一統天下)
4、解決“憂”和“求賢”的統一問題:
既然曹操那么“憂”,又深知“人生苦短”,為什么沒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還要那么辛苦地“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還要去“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呢,還要去“憂從中來,不可斷絕”呢,還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統一大業”呢?豈不很苦嗎?因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較安逸的人。(曹操何許人也?)
要求學生講講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對曹操的評價,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態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結論: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書:英雄之慷慨悲歌)
5、詩歌的主旨 :
這首詩感慨光陰易逝,功業難成,抒發了作者求賢若渴,共圖大業的急切心情。表現出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6、解決疑難(內容、手法、情感)
①如何理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四句詩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詩人奮發進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對酒當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消極調子,而其實大不相同。這里講“人生幾何”,不是叫人“及時行樂”,而是要及時地建功立業。又從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個人之情,發愁時間過得太快,恐怕來不及有所作為。實際上卻是在巧妙提醒廣大賢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樣易于消失,賢士應該珍惜時間,及時施展才華。
在這四句詩中,詩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個“愁”字,“愁”到需要用酒來消解的地步。“愁”這種感情本身是無法評價的,能夠評價的只是這種情感的客觀內容,也就是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頹廢的緣故而愁,那么,這愁就是一種消極的感情;反之,為著某種有進步意義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看,曹操為了實現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而苦苦追求。這個“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遠大理想還沒有實現時所產生的煩惱,是一種積極的情感。
②如何理解“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四句詩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韓詩外傳》,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這種傳說當然是太夸張了。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里卻能突出地表現作者求賢若渴的心情。“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二句也是通過比喻極有說服力地表現了人才多多益善。
7.這首詩的藝術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比興。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賢才喻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達賢才難得而憂慮不絕的心情。
“烏鵲南飛”一句,以烏鵲比喻賢士;“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則比喻賢士徘徊選擇明主之意;烏鵲南飛比喻賢才尚在徘徊選擇之意,流露詩人惟恐賢才不來歸附的焦急心情。
“山不厭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廣招人才的博大胸懷。意在表明詩人以開闊的胸懷接納賢才,唯才是舉,多多益善。
⑵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鄭風·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賢才。本意是傳達戀愛中的女子對情人愛怨和期盼的心情。這里詩人化用詩意,比喻熱烈期待賢士的到來。古樸深沉,自然妥貼。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表達詩人禮遇賢才的態度
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比,表達求賢之誠懇,用周公禮賢下士的精神自勵。
(3)借代。唯有杜康:以發明酒的人名來代指酒
四、思想教育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處亂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業的堅定信念,我們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發憤圖強,鑄造絢麗輝煌的人生。
五、課外探究
(1) 魯迅: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2)、許紹對曹操的評語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3)、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武帝紀》
【曹操《短歌行》教案】相關文章:
《短歌行》曹操 高中教案10-11
曹操《短歌行》優秀教案11-22
《短歌行》曹操08-07
短歌行(曹操)07-31
曹操 《短歌行》10-11
曹操《短歌行》解讀09-21
曹操短歌行背景05-23
曹操《短歌行》賞析06-11
曹操詩詞短歌行10-16
曹操短歌行原文09-07